孔子因材施教的名言(45句精选句子)

2023-07-02 10:32:39

孔子因材施教的名言

1、学校不是工厂,不是生产批量、标准化商品的地方;学校是花园,要根据各种花草的特性施肥浇水。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专注于每一名学生的“特殊性”,值得当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实践。

2、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3、以上可知,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字即可准确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何谈“因材施教”呢?

4、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用粪土筑成的墙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

5、古人对“有教无类”有三种诠释:教不分类;教不择人;容众纳贤。“教不分类、教不择人”是“有教无类”的本体,是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容众纳贤”是“有教无类”的用体,是教育原则在实践教学中的推广应用。虽然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带有小国寡民的理想化观念,但是其背后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却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那么,“有教无类”到底包含什么价值理念呢?其核心便是平等、正义、变迁的教育理念。平等是“有教无类”的第一要义。“有教无类”彰显的是“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在孔子看来,人不分贫富贵贱,都应该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当然,孔子的有教无类是把妇女排斥在外的,这是其思想的局限性所在。但与他以前时代所实行的贵族教育相比,孔子推崇并躬行的是典型的平民教育,这不仅是教育制度的进步,而且体现出社会观念的进步。正义是“有教无类”的第二要义。正义是基于平等而高于平等的道德情操,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伟大发现。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则认为,正义是后天学习而得的品质,即所谓“不学问,无正义”。变迁是“有教无类”的第三要义。这里所谓的变迁观念,是指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人的性格,从而改变人的命运。

6、孔子的故事,不是一个“圣人是怎么炼成的”故事,而是一个平凡简单而又可爱的人,为了理想在坚持自我的故事。当他极力让自己不被当时的世界所改变的时候,他却改变了身后千年的世界。

7、孔子一生命运坎坷,幼年亡父、少年丧母,晚年失妻丧子,生活清贫,颠沛流离。

8、由亲近母语研究院和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联合推出的儿童阅读师资能力认证,参照国际标准,依托国家级课题研究,由亲近母语组织实施,以专业课程学习和资格认证一体化,致力于培养专业的儿童阅读教师。

9、他是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普通人,温和、良善、恭敬、检点、谦让使他德馨飘远,四海弥漫。

10、以畏天命、明天理、敬天道为脊,高耸起中华民族最初的人文精神大厦。

11、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的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12、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13、造句:(1)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一条教学原则。

14、对于《论语》中记载的这些,例如《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因此有了孔子“因材施教”的说法。

1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6、公元前551年的9月28日,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至圣先师”孔子,诞生于山东曲阜。

17、学生如此多类,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8、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

19、⑤复:重复,反复(译文)孔子说:“不到他想弄懂而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什么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引导他;告诉他一方,他不能类推其余的三方.也就不再重复告诉他了。”(读解)这是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20、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时期兴起,孔子本人非常认同扩大教育对象范围的做法,同时他还提出教育是教化民众,增强国家实力,维护统治稳定的重要手段。

21、听故事,学国学——论语故事《数学家华罗庚》

22、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3、因性而教,古代女子是不能同男子一样受教育的,所以当时不存在“因性而教”的问题。但社会发展到今天,显然“因材施教”应涵盖“因性而教”。本来,男女在生理、心理上的确存在着差异。

24、(注释)①太庙:太祖(开国之君)的庙。周公旦是鲁国的始封之君,所以,鲁国的太庙就是周公的庙。

25、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

26、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27、这段话的意思如果改用现代文学性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就是这样的: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28、他提出“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的“君民观”,开启了“君轻民贵”思想的先河。

29、既受过座上宾的礼遇,也有过丧家犬的狼狈,吃闭门羹、受冤枉气、遭误抓错打,被撵得到处跑,被骂得满心伤。

30、所以,教师应看到男女生各自的优势,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分别保持和发展各自的优势,共同进步。

31、而实际上,生活中这样的“假洋鬼子”到处都是,充斥于各行各业。所以,我们绝不要低估了不懂装懂的危害。

32、如:“子使漆雕开仕。对曰:‘我斯之未能信。’子说。”“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

33、这种所谓因材施教恰恰是不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为前提的。子路积极进取,行为果断,为什么要打击他的这种个性特点?而冉求性格懦弱,做事情常常犹豫不决,为什么一定要让他成为果断人士?人的个性特点是不同的,人的天赋特长也是不同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或者需要达到同一个标准。真正的教育是要根据每个人的个性与天赋去做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一个无论什么性格特点,也无论有什么专长或者短板,并不需要补短,人只需要扬长就足够了。

34、宰我是孔门下的一个比较不用功的学生。有一次,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35、亲近母语,20余年,立足母语,坚持儿童本位,融通传统与现代,连接个体与世界,给孩子打下扎实的中国根基,让孩子小小的生命之流,逐渐地汇入我们的民族之源,未来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血脉,为人类更好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创造性和可能性。从阅读出发,以母语抵达。

36、他对人说:“跟我同到陈国蔡国,遇着患难的人,都不在我门下了。在德行方面的高材生,有颜渊、闵子赛、冉伯牛和仲弓。在言语方面的高材生,有宰我、子贡。在政事方面的高材生,有冉有、子路。在文学方面的高材生,有子游、子夏。”

37、在《论语》关于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是这样的: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第十一》

38、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智力、性格等去教导他们。子路问他听到正确意见是否立即照做,孔子让他先请示一下父兄,而对冉有说可以立即照做。学生公西华不解,孔子解释说冉有为人谦让应鼓励,子路轻率刚猛要慎重行事。

39、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40、特别是《侍坐》,就是召集学生进行集体谈话,类似我们现在的座谈会。

41、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个性。“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扬长避短,让我们都成为自己世界的“爱因斯坦”。(重申论点,首尾呼应)

42、孔门弟子年龄参差不齐,有与孔子年龄相仿的,如秦商、子路;有与孔子差一代的,如颜回、子贡;也有差别特大的,如子张、子骄。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应区别对待。

43、子路和冉有虽然问了同样的问题,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答案,这个回答是建立在不同学生迥异的个性基础上的。

44、无怪乎司马迁顿笔发出“高山仰止……可谓至圣”的千古一叹。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孔子的故事名言(90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