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的故事(101句精选句子)

2023-06-24 08:22:53

李时珍的故事

1、原来,几种古药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药物,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毫无疑问,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漏误。若不及早订正,医药界以它们为凭,以讹传讹,轻者耽误治病,重者害人性命。(李时珍的故事)。

2、从此,李时珍走出家门,深入山间田野,实地对照,辨认药物。除湖广外,先后到过江西、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达两万余里。他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医学书籍,一边读,一边认真做笔记,他认为哪些对,哪些错,哪些需要验证,哪些应该补充的地方,都一一记录下来,并且到处访问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收集民间治病的验方、土方,还亲自去荒僻的深山里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他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就这样,他历尽了千辛万苦,积累了大量的医药资料。

3、李时珍在做蔓陀罗花毒性试验时,联想到本草书上关于大豆有解百药毒的记载,也进行了多次试验,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并说:“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4、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写道: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此事使李时珍意识到修改本草书要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所发现。

5、李时珍还与迷信,方士作斗争,反对所谓的长生不老和炼丹成仙。古时候迷信认为常服水银可以成仙,在这些神仙家的眼里,水银是最珍贵的药材,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还派遣徐福东渡,甚至在秦始皇陵中还注满了水银。李时珍当然对此不认同,他查阅古籍,查出魏晋时期的人服用水银致死。神仙家的眼中,饮茶的功效很大,常喝可以轻身换骨。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李时珍指出茶是一种阴的东西,能降火,有它好的一面,但也有它不好的一面,血气较弱的人饮之会伤脾胃。类似这种批判性的意见在《本草纲目》中还记载了许多,不但如此,李时珍对于道教中的一些精华部分还是采取了吸收方法,悟出了医学的道理。

6、  父亲听了李时珍这番话,被他的济世胸怀打动,终于同意了他的想法。 拓展资料:李时珍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一五七八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

7、传说李时珍在以一根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李时珍的故事)。

8、李时珍还广泛采集药物标本。凡是生长药材的崇山峻岭,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对每一种草药,从产地、形态、栽培,到根、茎、叶、花、果的品性及其功能等,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还多次冒着生命吞服药物,用自己的身体来检验药物的性质。为了体验药麻醉作用,他吞服曼陀罗,结果中了毒,后又照古书上说的服用大豆和甘草,才解了毒。

9、李时珍说:“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可以参考,但一定要经过分析,我们不能尽信书上所说的。古书上也说过,‘食黄金能成神仙’,但有谁见过有人成了神仙呢?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吃仙丹望长生,结果还不是死了吗?所谓仙丹的成分,大多是有毒的物质,吃了不但不能长寿,反而会令人中毒死亡呢!”

10、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色变白,舌头打结,喘气不匀。

11、李时珍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他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就这样,他历尽了千辛万苦,积累了大量的医药资料。李时珍从30多岁动笔,到54岁才把《本草纲目》初稿写出来。

12、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13、医馆的众人都不敢相信这是医生说出的话,面面相觑,那个店老板和他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在李时珍的再三警示下,他们才姗姗离去。

14、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15、李时珍先对棺材里的人进行了按摩。然后又在那个人的心窝的地方扎了一针,没过多久,棺材里的人就发出了一点声音,人醒了。过了一段时间,这个被李时珍救活的妇女还生下了一个儿子。从这件事情之后,人们都说李时珍用一根针,一次性救活了两条人命,让人起死回生。

16、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过了一年左右,为了修改本草书,他再也不愿耽下去了,借故辞职。

17、听完,望着水面,思索片刻,忽然眼前一亮,他指着船外那种在风雨中飘飘悠悠,团聚不散的水草,对老渔翁说:"老人家,您祖孙三人的谜语乃同一谜底。就是浮萍。"渔翁点点头,连同他的孙子,都笑了。

18、他父亲李言闻,是当时著名医生。在家庭耳濡目染下,李时珍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有一次李时珍在外出的路上碰见好多人正在抬着棺材送葬,按理说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但是李时珍发现这个棺材一直在不断的往外渗血。李时珍觉得不对劲,便立马上前去查看,他发现棺材里流出来的血全部都是鲜血。于是李时珍赶紧拦住了人们的去路,让他们赶紧停下来,说棺材里的人还没有死还能救活。

20、石头突然也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来这石头就是雨湖神。

21、  他心里想的是什么?难道他疯了吗?不,他没有疯,他在这些困难面前想的不是自己的生命,想的是怎么样尽快修订好《本草》,为万民造福!他不想自己,只想帮助他人的品格让我回想起今年的玉树大地震,在这场天大的灾难中,有无数像李时珍那样的志愿者,不顾自己的安危,抢救伤员。

22、  李时珍把药方交给新任知县,微微一笑,辞别回乡。

23、说着把给父亲煎药的药罐递了过来:“喏,这就是药渣。”李时珍抓起药渣,一一仔细闻过,又放在嘴里嚼嚼,自言自语道:“这是虎掌啊!”那江湖郎中一听“虎掌”,慌忙分辩说:“我绝对没开过这味药!”

24、当时,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长生不老。方士看准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炼不死仙丹,取悦皇帝,因而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炼丹热潮,但不少人服用仙丹后中毒死亡。

25、在治疗上对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26、李时珍笑了笑说:"那个老人已是风烛残年,他反复说自己病重难好,回去后必定会多喝药汁,药量轻些反倒合适,而那小孩年幼无知,刚才看他烦躁啼哭,等到大人喂药时想必哭哭闹闹、撒撒泼泼,能喂进多少呢?所以药量自然要大些。俗话说;“十个病人十个样”,可不能一样对待啊!"

27、  那师爷莫名其妙,便问:“老先生为何如此发笑?”

28、“那肯定是药铺弄错了!”年轻人说着,就要往门外冲。李时珍忙拉住他,说道:“别去了,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就以《日华本草》的记载来说,就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了??”“对,我开的是漏蓝子!”江湖郎中急急地插了一句。“是啊,药铺有医书为据,打官司也没用。”众人慨叹了一阵,只得把江湖郎中给放了。

29、李时珍成功的背景故事篇3:李时珍猜谜识浮萍

30、睫毛倒生。用白棘一百二十个、地龙二条、木贼一百二十节、木鳖子仁二个,共炒为末,摘去倒毛,每日以药末吸入鼻内五次。睫毛即不再倒生。

31、李时珍读过大量的药物书籍。在他行医的过程中,发现不少药书对药物性能的记载有错误。例如药书上说柴胡和麦冬可以治寒热,可以润肺,但自己咳嗽发烧时,用这几味药并没有什么效果,还是用黄芪才治好的。可书上没有讲黄芪,这样就需要补充。更严重的是药书上还有不少的错误,以致使病人服药后死亡。这些事情对李时珍的触动很大。他深感不能再把错误的东西流传下去,因此下决心要把古代的药书好好地整理整理,把错误的知识彻底纠正过来,把新的经验和知识补充进去。

32、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过了一年左右,为了修改本草书,他再也不愿耽下去了,借故辞职。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时珍投宿在一个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说:“我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写道: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此事使李时珍意识到修改本草书要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所发现。

33、全书内容丰富,取材精审,编排有系统,是我国古代药物学、 生物学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药物学、生物学划时代的名著。

34、古代本草常将通草与木通相互混淆,或将两者视为一物。李时珍以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纠正了前人的这一错误。《神农本草》之通草,《本草纲目》释名为五代南唐陈士良《食性本草》之木通。时珍曰:"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宋本混注为今分出之"。他在"集解"项作了进一步详释,"其枝今人谓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本经言味辛,别录言味甘,是两者皆通利也。"

35、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有研究,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今阳新县)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为了找到真正的蕲蛇,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人家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

36、参加考试对于李时珍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他不想让自己再这样痛苦下去,于是他做了一个极其重大重要的决定,那就是放弃所有的考试,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走自己想走的路。正是李时珍的这个决定才让《本草纲目》这本书诞生,从此之后改变了医药学的发展。

37、Hevisitedmountains,calledonordinarypeople,tasteddifferentkindsofherbsandevendidexperimentsonhimself.Ittookhim37yearstofinishthebook.ThebookisconsideredtobeagreatcontributiontothedevelopmentofChinesemedicine.

38、关于李时珍弃文从医的故事:李时珍出生于医学世家。

39、  李时珍带领弟子庞宪察访药材,已经好几个月了。这天,他们因为赶路错过了客店,眼看太阳就要下山了,弟子庞宪发现远处有一座房屋,走近一看,是一个破败的古寺,便住下了。夜幕降临了,师徒俩找来枯杂草,升起火来,两个人坐在火边,一边啃干粮,一边喝水,吃过后,李时珍开始记录当天的寻访所得。记着记着,李时珍让庞宪拿来药筐,从里面翻出两种草药,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药性不同,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了起来。

40、原来,几种古药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药物,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人吃了怎能不送命呢?这一桩桩、一件件药物误人的事,在李时珍心中激起巨大的波澜。毫无疑问,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漏误。若不及早订正,医药界以它们为凭,以讹传讹,轻者会耽误治病,重者要害人性命啊!

41、果不其然,那人回到家中还自继续诉说李时珍的无礼之举,并扬言一定要报复。只是未料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大喊腹中疼痛,很快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竟然把肠子给震断了,内脏受损。

42、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李时珍在看病之余,读了许多古代有关医药的书籍,一边读,一边记,把哪些对、哪些错、哪些需要验证的都记录下来。在10年的时间里,他把古代的医书和药书几乎翻了个遍,先是摘录的记录,就装满了好几个柜子。

43、明朝中后期,百姓笃信巫术,皇帝也希望通过炼丹求得长生不老,在这样一个蒙昧的环境中,神医李时珍却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以身试毒,遍尝本草,著就了传世经典《本草纲目》。这本书不仅是中医学必读书物,更是被达尔文誉为“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书中在动物学,植物学,以及科学研究方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在他所撰写的《本草纲目》中,共发现新药374种,记录药方一万多则。这么多的药方,他是如何被发现并保证药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的呢?

44、华佗采来鲜嫩的青草,两手各拿一把,在两只羊面前晃动。羊看到青草,都急着去吃。这样,两只相斗的羊被华佗引开了。  

45、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应该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药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出出汗,病就会减轻。

46、诸肿有脓。用白棘烧灰,水送服一钱。一夜之间,肿即可出头。

47、这部书17世纪初传人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

48、早在青年时代,李时珍一边行医,一边研究药物,立志要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1551年,明宗室武昌楚王闻知他医术精湛,聘他到王府主管祭祀礼仪和医务。他为了重修本草,于是就打点行装进了王府。不久,便因治愈楚王世子的暴厥和其他不少人的疑难杂症而名扬朝廷,被举荐担任了太医院的.医官。这太医院,是明王朝的中央医疗机构,院中拥有大量外界罕见的珍贵医书资料和药物标本。他在这里大开眼界,一头扎进书堆,夜以继日地研读、摘抄和描绘药物图形,努力吸取着前人提供的医学精髓。与此同时,他多次向院方提出编写本草的建议。然而,他的建议不仅未被采纳,反而遭到无端的讥讽挖苦与打击中伤。他很快便明白,这里绝非自己用武之地,要想实现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只有走自己的路。一年后,他毅然告病还乡。

49、蔡医生想考考小华佗。他看见两只羊正在打架,就叫华佗把它们分开。  

50、传说,李时珍刚开始行医时,出过一次很大的差错,还差点闹出人命来。

51、你看,现在疾病流行,人们饱受痛苦。那些官员却对此不闻不问,无动于衷,我怎么能去做这样的狗官呢?而从医却可以减轻苍生病痛,救人性命。

52、李时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银、铅、丹砂、硫磺、锡等炼取,含有毒素,于是大声疾呼:“丹药能长寿的说法,决不可信!”

53、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李时珍在看病之余,读了许多古代有关医药的书籍,一边读,一边记,把哪些对、哪些错、哪些需要验证的都记录下来。在10年的时间里,他把古代的医书和药书几乎翻了个遍,先是摘录的记录,就装满了好几个柜子。

54、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他,从此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

55、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

56、李时珍成功的背景故事篇2:李时珍修正前人本草之误

57、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发现不少旧药方药物名称、分类等混乱不清,并错记药物的性能,甚至把毒药当补药,常常使医生投错药而造成病人死亡。面对这一情况,他决心整理旧药书,写出新的药书。为了做好这一工作,他一面给病人治病,一面阅读大量医书,重视调查访问。有一次,他看到有些赶车的人正在锅里煮红色的旋花汤喝,便上前请教。赶车人告诉他:“喝了这种花熬的汤,可冶筋骨痛。”他高兴极了,赶快把它记下来。为了搞清穿山甲吃蚂蚁的事,他对穿山甲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发现穿山甲吃蚂蚁十分巧妙:它躺在地上把舌头伸出来,发出一种特殊气味,吸引蚂蚁往舌头上爬,等蚂蚁爬满了,它就把舌头一缩,就这样便痛痛快快地饱歺蚂蚁。

58、由于其中绝大多数是植物,可以说是以植物为本,所以人们又将药物直称为“本草”。李时珍意识到了它的分量,却仍未料到,药物是那样的多种多样,对它们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很难全部心中有数。

59、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

60、不久,又有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开药,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药,病人服药后很快就死了。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医生开的一味叫黄精的补药,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

61、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

62、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63、李时珍是中国明代著名医学家,著作《本草纲目》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64、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也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65、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34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由于准备充分,开头还比较顺利,但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所谓本草,是古代药物学的代称。它包括花草果木、鸟兽鱼虫和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物、动物和矿物药。

66、小儿口噤,惊风不乳。用白棘烧为还想,水送服一钱。

67、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药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药就和李时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

68、全书约有190万字,五十二卷,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载方一万多个,附图一千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

69、李时珍出生在湖北省一个贫苦的医生家庭,从小立志从医,继承祖业,为我国医药学作出重大贡献。

70、他列举服食丹药后死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驳说:“古代药书上说,水银无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种长生药。”

71、有年夏天,一个下雨的午间,李时珍采药途中来到河边一条小船上避雨。老渔翁和他的两个孙子热情接待了他,也从包里拿出一壶酒,与主人共酌。渔翁把自己知道的药物知识都告诉了。

72、菝葜、土茯苓是古今长期混乱品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莼,茎生细点,其叶不对,状颇类大竹叶而质厚滑,如瑞香叶而长五六寸,其根如菝葜而圆,其大如鸡鸭子,连缀而生,远者离尺许,近或数寸,其肉软,可生啖。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生动简要地描述了土茯苓原植物的特征:苓蔓生,叶状如竹叶,大而质厚。根状茎细长,每隔一段间距生一肥厚的块状结节,这与百合科菝葜植物土茯苓(光叶菝葜)的特征完全吻合。特别是说"赤白"二种,真实无误,因其生长环境质地的差别,虽同种植物,亦有赤白之分。李时珍不但对药物标本及性状进行研究,而且还将研究结果与古文献进行比照考证。他说:"按中山径云,鼓镫之山有本草焉,名曰荣草,其竹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恐即此也。"并找到"食之已风"的疗效。他还说:"诸医无从考证,往往指为萆?z及菝葜,然其根苗迥然不同,宜参考之。但其功用亦颇为相近,盖亦萆、菝葜之类也。"李时指出古代医家对此无从考证和相互混淆的药物加以订证和区分。

73、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明显含有生物进化的思想,受到达尔文的高度重视。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引用了《本草纲目》中关于鸡的七个品种和金鱼家化的资料。

74、这天,李时珍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闹闹嚷嚷地拉着一个江湖郎中涌进诊所。为首的年轻人愤愤地叫道:“李大夫,你给评评理!我爹吃了这家伙开的药,病没见好,反倒重了。我去找他算账,他硬说药方没错。我们信得过你,你给看看。”

75、李言闻急忙赶回家,正好李时珍生下地,于是给他起名叫“石珍”。当晚李言闻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说:“时珍时珍,百病能诊。做我高徒,传我名声。

76、李时珍渐渐长大了,便跟哥哥果珍和其他小朋友走出家门,到更广阔的大自然里去。李家门前的雨湖,附近的凤凰山都是他们经常去玩耍的地方。山上繁多的花草树木,湖滨各种花鸟鱼虫,都是那时李时珍认识自然的好场所。渔民、樵夫、农民都成了他的老师,李时珍从他们那里不仅得到许多丰富的知识,而且养成了虚心学习、追求真知的好习惯。这对他以后立志学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77、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

78、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

79、这天,李时珍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闹闹嚷嚷地拉着一个江湖郎中涌进诊所。为首的年轻人愤愤地告诉李时珍,他爹吃了这江湖郎中开的药,病没见好,反倒重了。他去找他算账,郎中硬说药方没错。让李时珍给看看。

80、1552年,34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由于准备充分,开头还比较顺利,后来在写作的过程中,发现药物是那样的多种多样,对它们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很难全部心中有数。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叶,本是蕲州的三大特产,可以主治风痹、惊搐、癞癣等疾病,是一味贵生药品。但他从药贩子那儿买来的“白花蛇”,有时是另一种蛇冒充的,跟书上描述的大相径庭。那么,真正的白花蛇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为了解开这个谜,李时珍曾跟着捕蛇人亲自上山,捕捉到一条白花蛇,仔细一看,果然和书上讲的一模一样。

81、李时珍出生在明代一个医学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医生。他自幼也喜欢医学,长大后当上医生,并钻研医学,成为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82、你这么聪明,不妨多读点书,去考取功名吧。” 李时珍遵从了父亲的意愿,参加了县里的科学考试,中了秀才。

83、李时珍还可以“活人断其死”的。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大吃大喝后,纵身翻越柜台,请李时珍诊脉,李时珍告诉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

84、两只羊头对头,角对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斗得很凶,谁也不肯让谁。华佗看了,心想: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个办法。  

85、  李时珍早就听说此人是个沉迷酒色、贪赃枉法的势利小人,有意讥笑他。诊了脉络,察了病情,就叫衙役取过文房四宝,开出一剂“十二味汤”药方:

86、李时珍20岁那年,蕲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洪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

87、那时候,医生这个职业被官方所歧视。所以父亲不想让李时珍学医,希望他多读点四书五经,长大后弄个一官半职。但李时珍对科举做官丝毫不感兴趣。最喜欢读动物或植物方面的书,以及有附图的中药知识书。他明确向父亲表示:要立志学医。父亲见他意志坚定也就只好答应了。

88、明脏虚冷,腹胁刺痛。用白棘一合(焙过)、槟榔二钱半,加水一碗,煎至五分,再加好酒半碗,煮开几次后,分二次服。

89、古人有以学术报亲,那我就从医报父吧。您还是让我学医吧。”

90、全书52卷,收录了药物1892种,分为16部、60类,其中有374种是过去没有记载的新药物。该书对每一种药物的名称、性能、用途和制作方法都做了详细说明。书中还附有1100余首药方,1160幅药物形态图。

91、那时候,医生这个职业被官方所歧视。所以父亲不想让李时珍学医,希望他多读点四书五经,长大后弄个一官半职。但李时珍对科举做官丝毫不感兴趣。最喜欢读动物或植物方面的书,以及有附图的中药知识书。他明确向父亲表示:要立志学医。父亲见他意志坚定也就只好答应了。

92、李时珍对宋代苏颂《图经》中的老鸦眼睛草与龙葵龙珠之考证即为一例。李时珍曰:"龙葵、龙珠,一类两种也,皆处处有之。四月生苗,可食,柔滑......但生青熟黑者为龙葵,生青熟赤者为龙珠,功用亦相仿佛,不甚辽远。杨慎丹铅录,谓龙葵即吴葵,反指本草为误,引素问、千金四月吴葵华为证。盖不知千金方言吴葵即蜀葵,已自明白矣。今并正之。"李时珍的这一段叙述不仅将龙葵、龙珠作了归并,辨正了《图经》老鸦眼睛草与龙葵各立一条之误,还辨正了杨慎龙葵即吴葵之失。论述透彻、明确,使龙葵、老鸦眼睛草、龙珠、吴葵、蜀羊泉等之间混乱的名称得以厘正。

93、为了深入研究,取得第一手的资料,李时珍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吞服一些作用剧烈的药。如为了证实曼陀罗的麻醉作用,他吞服了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昏睡过去。他经常爬山越岭,到深山野林采集草药,在外面风餐露宿,饱受艰辛。他的足迹踏遍了山山水水,行程不下万里。

94、李时珍是明代一个出色的医学家。他每天替乡民治病,累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他空闲时常常研读各种医药书,充实自己的医药知识。但他发现,药书中有很多错误的地方。有些药书把一些药物的名称、性质和功效等数据,写得含糊不清,十分混乱。有一本药书更把一种毒药误写成补药,结果医生开给人吃,医死了人。于是,李时珍便立下雄心壮志,决定要重新编写药书,纠正那些错误、混乱的数据,补充新的知识。他把修书的决定告诉父亲。父亲非常支持,说:「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但修书的工作非常艰巨,你要有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准备花上毕生的精力,才能完成它呀!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阅读大量书籍,又常常做笔记,考证材料。当他对书本上的记载有怀疑时,便翻山越岭,实地考察,希望找出正确答案。他又深入民间,搜集各种药方,因而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医药知识。李时珍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这一本伟大的医药巨著。

95、那时李时珍家后院种植了一些药草。母亲每天都会去整理这些草药,给它们施肥浇水,那时,李时珍很小,他总跟在母亲身后好奇地拔拔草叶子,或趴在地上看。

96、  第二天,那知县洋洋得意地叫师爷拿药方去配药。中药铺的郎中老先生接过药方,看了半天,觉得不伦不类,十分费解。他琢磨好一阵子,忽然捧腹大笑,连喊三声:“妙!妙!妙!”

97、这只是个传说。其实,浮萍入药首载于《本草纲目》,系水生漂浮草本植物紫萍的全草,全国分布广泛,夏季捞取,晒干使用。其性味辛寒,有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之功,可治疗风热感冒、发热无汗、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水肿等病症,是临床常用的发散风热药。

98、李时珍在他长期的从医,探索研究的生涯中,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基本科学原理的,切实可行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方法,他以自己的身体做赌注,尝遍百草,一次次地试验草药的功用。在李时珍之前,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遭七十毒”,这都说明了传统医生的职业,是有高度的危险性的,有些药物是必须拿自己的身体去做实验的,去尝试的。作为一个独具慧眼的人,李时珍还懂得把经史百家,俚谚民谣,稗官野史中零碎的资料,有心地收集起来,分类判别,沙里淘金,从而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套方法,至今仍对我们有借鉴学习的意义。李时珍就这样广泛地收集古药方,博采众家之长,《本草纲目》所记录的中草药种类之全、数量之广,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像《本草纲目》一样,李时珍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他留给后世的又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值得后人学习。李时珍面对这么多浩瀚的古籍以及民间秘方,用观察和实验,分类和比较,分析与综合,批判继承,历史考证的科学研究方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99、一天,李时珍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死矣,再开棺惊动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李时珍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李时珍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于是,人群欢动。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于是人们都传言李时珍一根银针,救活了两条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这就是李时珍开棺救母子的故事。还有传言李时珍“活人断其死”的故事。

100、华佗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医生。他七岁的时候,妈妈送他到蔡医生的药铺里学徒。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每日一记优美句子(57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