怙恶不悛的意思(39句精选句子)
怙恶不悛的意思
1、怙恶不悛(读音)hù è bù quān;意思是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2、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
3、燚(yì),①火貌,形容火剧烈燃烧的样子;②在人名里有平安的意思。
4、呶呶不休形容说话唠叨,唠唠叨叨,说个不停。
5、这个怙恶不悛的歹徒在逃跑时竟然使用凶器拒捕,终于饮弹毙命,死有余辜。
6、《新唐书·韩思彦传》:“后太白昼见,劝帝修德答天谴。”
7、屡:多次;一次又一次;教:教育。经过多次教育;仍然不改正。也作“累教不改”。用作贬义。多用于犯罪分子或犯罪行为。指不改悔。一般作定语。
8、对于~、民愤极大的罪犯,我们应予严惩,不能手软。
9、引证:若授以远方牧民之官,其或~,恃远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诉。◎《宋史·王化基传》。
10、饕餮盛宴是形容食物非常丰盛,多借以形容量多而丰富多彩等意思。
11、一贯作恶;屡教不改。怙:坚持;悛:悔改。用作贬义。用来指不肯悔改的坏人。一般作宾语。
12、元-脱脱《宋史-王化基传》:“若授以远方牧民之官,其或怙恶不悛,恃远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诉。”
13、清·袁枚《新齐谐·雷击土地》:“君家有难,我不敢不告。第告君后,恐我难逃天谴。”
14、踽踽独行意思是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独。
15、不料,陈桓公瞧不起郑庄公,不愿与郑国结盟。他的弟弟五父仗义劝谏说:“对邻国亲近、仁爱和友善。是立国的根本。您应该考虑到这些,答应郑国的要求。”
16、石勒对刘濯的篡权很不满,伺机灭掉刘濯取而代之。石勒经过多次与刘濯交战,使刘濯的军事实力日渐削弱。
17、 闻过则喜 悔过自新 洗心革面 改邪归正 痛改前非 改过自新 刚愎自用 回头是岸 翻然悔悟 从善如流
18、译文:五月十一日,郑伯进攻陈国,大获全胜。上一年,郑伯请求与陈侯和好,陈侯不答应。五父(人名)进谏说:“亲近民众善待邻国(的行为),是国家的珍宝,您应该答应郑国和好的请求。”陈侯说:“宋国和卫国才是真正的祸患,郑国能有什么作为呢?”于是不同意。君子说:“善不可丢失,恶不可滋长,这说的就是陈恒公吧!滋长了恶而不悔改,马上就得自取祸害,如果挽救,未必办得到!《尚书·盘庚上》上说:‘行恶容易,就像火在原野上烧,靠近不了,又怎么可能扑灭?’周任曾说过:‘治理国家的人,看到恶行要像农夫必须除草一样,割掉高的密的,要断了它的主根,让它不能繁殖,那么善行就会发扬光大。’”
19、如:淼淼(水势浩大的样子);淼渺(水广阔无际的样子);淼漫(水流广远的样子);淼漭(辽阔的样子)。
20、怙恶不悛,怙:依靠,依仗,也有“父亲”之意;悛:改过,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亦作“讳恶不悛”、“怙恶不改”。
21、这些飙车族如果怙恶不悛,继续胡闹,必将受到法律的惩处。
22、“长恶不悛”,后引申为“怙恶不悛”,用以比喻作恶多端而不可悔改的人。
23、怙恶不悛,汉语成语,怙:坚持。悛:悔改。意为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24、庄公得知桓公拒绝与自己结盟,勃然大怒,决定给他点颜色看看。
25、狖:古书上说的一种猴,黄黑色,尾巴很长;轭:驾车时搁在牛马颈上的曲木;鼯:鼯鼠哺乳动物,形似松鼠,能从树上飞降下来;轩:中国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
26、形容翅膀的张开合上,也形容嘴唇等一张一合地动。
27、醍醐: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益人体。醍醐灌顶,即将牛奶中精炼出来的乳酪浇到头上。佛家以此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彻底醒悟,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28、若授以远方牧民之官,其或怙恶不悛,恃远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诉。——《宋史·王化基传》。
29、石勒听后怒不遏,下令灭了曹平的三族,以后召集大臣说:“我们派出使者本是为了修好如初,并无他意,但刘濯却‘长恶不悛’,反而杀害了表示诚意的使者。这实在是作恶多端,不可饶恕!所以,我决定自取赵地自立为王。”于是,石勒设了太医、尚方、御府诸令,并专门修了正阳门,正式称起王来。
30、这个成语和在襄国(今河北邢台)建都立国的后赵开国皇帝石勒有关。
31、最后,感谢所有给过我爱的人,在我怙恶不悛的人生路上,指导我,教诲我。即使一切都在无可避免的走向庸俗,愿你我都能早日摆脱愚蠢和粗野。祝好。
32、刘曜听后大怒,待郭汜等回来,立即将来使王修斩首,并下令撤销了对石勒的封授。
33、一方面,对那些罪大恶极,怙恶不悛,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反革命分子和其他重大刑事犯罪分子,需要判处死刑;另一方面,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范围,并规定死刑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34、(成语正音):怙,不能读作“ɡū”;也不能读作“ɡǔ”;恶,不能读作“ě”或“wù”;悛,不能读作“jùn”。
35、对于怙恶不悛的犯罪分子,不能心慈手软,必须绳之以法。
36、石勒答应下来,为了表示谢意,他特派王修等人为大使前往刘濯处拜谢。
37、以:拿;把;讹:谬误;错误的。把本来就不正确的东西流传出去。含贬义;略带讽刺意味;多用来形容那些不调查研究道听途说的人。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38、 张小明是镇上的小头目,长期对老百姓骚扰欺压,对于这样怙恶不悛、民愤极大的罪犯,我们应予严惩,不能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