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简介及生平事迹(48句精选句子)

2023-06-11 09:50:47

韩愈简介及生平事迹

1、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他积极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使这一运动获得重大的成功。(韩愈简介及生平事迹)。

2、贞元十二年(796年),于鹄本年前后归山,有诗寄樊泽,其后行迹无考,约不久即卒。

3、三年,代张伯仪为荆南节度观察等使、江陵尹、兼御史大夫。三岁,加检校礼部尚书,会襄州节度曹王皋卒于镇,军中剽劫扰乱,以泽威惠素著于襄、汉,复代曹王皋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十二年,加检校右仆射。卒年赠司空。

4、  走上两层台阶层,即是韩愈墓的山门,亦即祠堂,殿三楹,硬山顶建筑。正中匾额“韩文公祠”。东侧匾额“百代文宗”,为薄一波题写。西侧匾额“文统天下”,为姬鹏飞题词。山门还有一副楹联;"辟佛老弘儒学扬道德仁义之风心雄万古,去陈言扶大雅绮靡之习启重八家"。山门背后居中及祠堂内有三块匾额,柱子上也有一副金色楹联:“文章冠千古皆圣贤学问,气概震敌胆属将相韬略”。

5、  韩愈的伟大成就与贡献,千百年来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过极大影响。我国历代名人都对韩愈一生进行高度的评价。毛泽东认为,文学作品,包括诗,不要把话说尽了,而韩愈的文章和诗就是把话讲完了。近百年来韩愈在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也影响深广,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研究韩学的热潮更为广泛。原d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乔石等先后视察和拜谒韩园。江泽民亲自为韩园题写了园名。

6、当我们的心灵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感动、震撼、冲击后,当我们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之后,我们觉得一切都变得平常,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引起我们心灵的震撼了。可是朋友,对于生命来说,这不是太乏味了吗?不要让自己的心在“无动于衷”中变得粗重,还要保持一颗敏感的人,感触生命中丝丝感动与爱。

7、在诗歌表现手法上,韩愈也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力尽而后止。《南山》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全诗102韵,长达一千多字,连用七联叠字句和51个带“或”字的诗句,铺写终南山的高峻,四时景象的变幻。令人读来,虽觉十分详尽,却又颇为烦琐。再如那首著名的《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极写一场山火的强猛酷烈。这是一种超乎常情的创造,惟其超常,所以生新,惟其生新,所以怪奇。怪怪奇奇,戛戛独造,乃是韩愈在诗歌艺术上的主要追求目标。

8、于鹄《送韦判官归蓟门》:“桑干归路远,闻说亦愁人。”《送客游边》:“若过并州北,谁人不忆家。”从诗中可以看出,北方蓟门、并州之类的地方,也不为诗人的故乡。(韩愈简介及生平事迹)。

9、贞元二十年(804年)春,韩愈抵达阳山县就职。

10、生平与思想嘉□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后因奔母丧回蜀,嘉□四年始沿长江、经江陵再度赴京。嘉□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期间苏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等政治弊端,写了大量策论,要求改革。苏轼凤翔任满,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其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如王安石主张"大明法度",多方理财,并迅速向全国推行新法。苏轼则强调择吏任人,而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策略》第三);主张"节用以廉取",而不赞同"广求利之门"(《策别》十八);他还提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在兴革步骤上力主稳健,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11、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12、  沿着楼阁行走300米,就到了韩愈的墓园,分为东西两园。一条近些年新修的宽阔笔直的神道一直通到墓冢。韩园大门额上有“韩园”两个金色大字,为原d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江泽民同志于1992年6月3日题写。还有一副金色楹联:“绝代文豪当日孤军奋战,无双遗产如今万众观摩"。韩园大门前树立有国家,河南省的两通文物碑,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3、柳宗元曾赞叹说:“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主要的有《师说》《进学解》和《杂说四马说》等等。在这些文章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指出“人非生而知之”;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命题,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他还提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至理名言,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老子“尚贤”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为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

14、韩愈不仅是著名诗人,还是杰出的散文家,他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

15、作品:《韩昌黎文集》。其中有议论文,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赠序,如《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诗歌,如《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左迁蓝关示侄孙湘》、《早春》等。

16、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山”。

17、于鹄生卒年不详。现一般根据于鹄《山中寄樊仆射》中“却忆东溪日,同年事鲁儒”的诗句判断他与樊仆射即樊泽年龄相仿,约生于天宝七年(747年)或前后几年。傅璇琼《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把于鹄生年定为天宝六年(746年),现己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同。

18、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

19、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20、韩愈才华横溢,墓志铭上乘之作很多。他通过墓志铭这样的文学表达形式,曲径通幽,很好地传播了儒家修、齐、治、平的人生境界,体现了他在《原道》一文中倡导的孟子大丈夫精神,大力宣扬了儒家的君子之道,在佛教、道教盛行的唐代,独树一帜,力挽狂澜,企图复兴正统的儒家文化。韩愈指出:“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韩愈《争臣论》)由此完全可以理解,韩愈并不以别人乞求写墓志铭作为负担,而是乐此不疲,当作自己借亡灵的事迹来修辞明道、褒扬仁义道德的好机会、好渠道、好方式,用来教化子子孙孙,为社会道德理想指明方向。

21、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因为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得试秘书省校书郎,并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

22、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23、一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命令宰猪杀羊,决定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

24、根据张籍在青少年时代就与于鹄相识,并友善,为其忘年诗友。而王建与张籍早年同在漳溪一带求学,于鹄当时也很可能在漳溪一带,所以与王当时就可能相识。即使不相识,张籍也极有可能向王建提过于鹄。且张籍晚年《赠王建》:“于君去后交游少,东野亡来箧笥贫。赖有白头王建在,眼前犹见咏诗人。”在诗中向王建提到的“于君”正是于鹄。张籍可以用于君向王建来提及于鹄,也可见王建对于鹄是有一定认识的。

25、韩愈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这个特点是和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他的几篇奏疏都是敢于揭发事实,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状》都有这个特点。当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还是《论佛骨表》。其中所讲的就是“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的话。在封建社会中,敢于说出别人该说而不说的话,这是了不起的胆识。正因此,韩愈这类文章也就有内容、有深度、有力量。再加上韩愈的语言艺术不同凡响,便成为气势磅礴的好文章。

26、  紧临墓前有古今碑刻三通。其中清代碑楼两座,东侧碑为《乾隆十五年御祭碑》,乾隆已酉八月上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臣韩九龄敬刊;墓前西侧立有《唐韩文公墓碑》。记载有:大清乾隆五十五年岁次庚戌仲春上浣吉日,户部主事前翰林院编修钦州后学冯敏昌敬书,孟州知县O山仇汝瑚书立石,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臣韩九龄同立。

27、大历、建中间居长安,应举未第,退隐汉阳中。

28、779年,韩会因病逝于韶州任上。韩会临终前,拉着12岁的韩愈之手,情深意长地嘱咐道:“愈弟,你聪明好学,喜读孔孟之书,日记千言。往后要坚持下去,继承韩氏家风,为先人争光……”韩会一边说,一边让夫人把他珍藏家传的大诗人李白赠韩家《去思碑》拓片交给韩愈。并一再嘱咐道:“这是父亲留给我们兄弟的遗产,哥哥送给你当作礼物,长大后要学父亲那样成材立业,为民办好事。”韩会将家传李白《去思碑》传给弟弟韩愈,对韩愈后来奋发有为,文名显赫,政绩卓著,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29、韩愈谈论直爽坦率,从不畏惧或回避什么,操行坚定纯正,却不善于处理一般事务。贞元十六年(800年)春,韩愈回到徐州,于同年夏离开徐州,回到洛阳。同年冬,韩愈前往长安,第四次参吏部考试。

30、在相识地点问题上,储仲君认为应该是在和州,而纪作亮倾向于漳溪一带(今河北省南部)。

31、但是,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则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的诗作。他“少小尚奇伟”(《县斋有怀》)、“搜奇日有富”(《答张彻》),天生一种雄强豪放的资质,性格中充溢着对新鲜奇异、雄奇壮美之事之景之情的追求冲动,而他一再提倡的“养气”说,更使他在提高自我修养的同时增添了一股敢作敢为、睥睨万物的气概,发而为诗,便是气豪势猛,声宏调激,宛如江河破堤,一泻千里。

32、韩愈还有一篇类似俳谐而实质是抒发才高见屈、忧愤甚广的文章《进学解》。历来的论者都说此文源于东方朔的《答客难》和扬雄的《解嘲》,《新唐书》本传也说他“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喻。”其实这篇文章的意义要比“自喻”广阔得多。其中有“自喻”,却不仅是“自喻”,主要还是宣传选拔人材的观点。

33、李氏子蟠,年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韩愈事迹的作文素材篇6历程

34、  文讯动态 通知公告 文艺理论 河洛人文 

35、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36、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有钱人养奴成风。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37、  神道西侧,左株唐柏后,有螭首龟跌巨碑一通,正面为神道碑,碑阴为墓考碑。正面刻“韩文公神道碑”,全称《唐故正义大夫行尚书礼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赐礼部尚书谥文公昌黎韩先生神道碑》,为韩愈门人新安皇甫湜撰文,陈述了韩愈生平事迹。大清乾隆五十四年岁次已酉冬十一月癸未朔八日庚寅承德户部主事前史官钦州后学冯敏敬垂书丹并篆额,孟县知县O山仇汝瑚与县衙官僚及世袭五经博士裔孙韩九龄仝立碑石;碑阴刻“韩文公墓考”,为清代一学者撰文,洋洋洒洒二千字,稽查察今,详尽考证了韩愈墓地经过,后边以七言古诗四十韵颂之。

38、孟郊《惜苦》中有“于鹄值谏议”句,在诗中孟郊对于鹄虽不认同,但却可以说明他是知道于鹄这个人的。再联系张籍跟孟郊和于鹄的关系,孟郊对于鹄也是有一定了解的。

39、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追封韩愈为昌黎伯,并准其从祀孔庙。

40、长庆二年(822年)二月,朝廷赦免王庭凑及成德士兵,命韩愈为宣慰使,前往镇州。

41、建中元年,举贤良对策,礼部侍郎于邵厚遇之。与杨炎善,荐为补阙,历都官员外郎。泽好读兵书,朝廷以其有将帅材,寻兼御史中丞,充通和蕃使,蕃中用事宰相尚结赞深礼之。寻从凤翔节度张镒与吐蕃会盟于清水,迁金部郎中、御史中丞、山南节度行军司马。时李希烈背叛,诏以普王为行军元帅,征泽为谏议大夫、元帅行军右司马。属驾幸奉天,普王不行,泽改右庶子、兼中丞,复为山南东道行军司马。寻代贾耽为襄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山南东道节度观察等使。

42、百代文宗韩愈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进一步传承韩愈精神,弘扬韩愈文化,近日,2017中国▪开封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古都开封河南大学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与河南大学联合主办、河南大学文学院承办,我市韩愈研究会相关人员应邀出席会议。

43、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去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宪宗览奏后非常生气,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一时人心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被贬后,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44、韩愈到潮阳后,上奏为自己辩白。宪宗对宰臣说道:“昨日收到韩愈到潮州后的上表,所以想起他谏迎佛骨之事,他很是爱护朕,朕难道不知道?但韩愈身为人臣,不应当说人主奉佛就位促寿短。朕因此讨厌他太轻率了。”宪宗意欲重新起用韩愈,所以先说及此事,观察宰相的态度。但皇甫镈憎恨韩愈为人心直口快,怕他重被起用,便抢先回答说;“韩愈终究太狂放粗疏,暂且可考虑调到别郡。”适逢大赦,宪宗便于同年十月量移韩愈为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

45、同年十二月,淮西平定后,韩愈随裴度回朝,因功授职刑部侍郎,宪宗便命他撰写《平淮西碑》,其中很大篇幅叙述裴度的事迹。当时李愬率先进入蔡州生擒吴元济,功劳最大,他对韩愈所写愤愤不平。李愬之妻入宫禁诉说碑辞与事实不符,宪宗便下令磨掉韩愈所写碑文,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刻石为碑。

46、开始交谊的基础可能是道友。张籍《别于鹄》:“离灯及晨辉,行人起复思。出门两相顾,青山路逶迤。”记述了张籍早晨在山中离别于鹄的场面。张籍于鹄两人都有《不食姑》诗,且两相照应,可能为一起在山中访女道士时所作。这些都说明两人主要在山中交往。且一起待过一段不短的时间,才有可能跟张籍建立起“于君去后交游少”(张籍《赠王建》)、“青山无逸人,忽觉大国贫”(张籍《伤于鹄》)的深厚友谊。

47、山高水长,云山阻隔。韩愈以51岁之身,第二次走在西京古道上。虽说自己保住了性命,但12岁的小女儿却死在驿道旁。经过韶州始兴时,韩愈回忆起40年前儿时曾到韶州的往事,吟出《过始兴江口感怀》诗:忆作儿童随伯氏,南来今只一身存。目前百口还相逐,旧事无人可共论。韩愈到潮州后,尽职尽责,治理水灾,除掉了韩江上的鳄鱼灾害,还开启了潮州好学崇文之风,建立了一批学堂,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给潮州后人以深远的影响。韩愈在潮州只工作了7个多月,但潮州人铭记他的功绩,把鳄溪改名为“韩江”,笔架山也改称为韩山。韩愈在阳山和潮州做官的时间加起来不足两年,这两地的山水都跟着他改了姓。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人!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优美成语摘抄大全(110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