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鹿为马的意思(81句精选句子)

2023-05-26 08:46:53

指鹿为马的意思

1、很多人说,领导喜爱遵守的人,其实这个还只是说对了一半,领导喜爱遵守的程度达到盲从的人,彻底抛弃自己的理性判断,彻底唯领导马首是瞻。这样的指哪打哪的人,彻底不去考虑对错,只考虑领导的人,才能够真实的成为心腹。

2、群臣的三种情绪,沉默不语、认鹿为马和马便是马,三种情绪。而这三种情绪的背后,其实便是心思站队:中立、站在赵高一方、站在皇帝一方。而站在皇帝一方的等于是站在了赵高的对立面。只有当众测验,才能更加真实的测验群臣,也震撼了秦二世胡亥,这也是自身实力的宣誓。(指鹿为马的意思)。

3、颠倒是非: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指善恶不明或故意歪曲事实。

4、他苦恼生命短暂,想享受人生,知心话只对赵高倾诉,将赵老师视为唯一的密友。

5、《孟子·告子下》:“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指”是主旨、用意之义。

6、岂不知奴才发烧了可以指鹿为马,杀了皇帝,夺了天下。

7、他们颠倒黑白,~,结帮营私,横行霸道。巴金《一封信》

8、和谐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强求得来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孰重孰轻要想好啊,为了一时的和谐,抹黑敢说真话的医生,为了一时的安稳,放弃全国人民的健康。这不是现代版的指鹿为马,睁着眼说瞎话么?

9、  事后,赵高暗中对不承认是马的大臣加以迫害,将他们投入监狱。此后,大臣们对他更畏惧了。后来,就连秦二世对长期专权的赵高也产生了不满。坏事做尽的赵高害怕二世追究他的过失,决定先下手为强,利用自己掌握的宫内外大权派亲信强迫秦二世自杀,然后操纵政局,欲立秦二世之子公子婴为秦王。

10、赵高,嬴姓,赵国人,秦始皇在世时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是一名宦官。秦始皇死后,赵高乘机发动沙丘政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迫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秦始皇幼子胡亥为帝,后称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独揽大权,结d营私,行政更加苛暴。后又设计害死李斯,取而代之为秦朝丞相。秦二世胡亥即位不久,赵高就有了篡位之心,又怕群臣中有人不服,于是他想出一个计策。有一天上朝时,他牵着一只鹿对二世说:“陛下,这是一匹名马,它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里,把它进献给您。”胡亥一听,立刻大笑说:“丞相,你说错了,这明明是一只鹿,你却说它是马!”赵高说:“这明明就是一匹马,陛下怎么说是鹿呢?您如果不信可以问问众位朝臣。”胡亥觉得纳闷,就问群臣。百官都明白,说实话就会得罪丞相,说假话又不愿欺骗胡亥,都默不作声。这时,赵高盯着群臣,指着鹿大声问:“身圆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马是什么?”因为害怕赵高的势力,大部分人说是马,赵高非常得意。也有人说是鹿,胡亥糊涂了,明明是鹿,为何都说是马呢?赵高后来把那些说实话的人全部杀掉,从此朝政完全由赵高操纵。

11、汉自桓、灵以来,上失其道,政出多门,宦官之乱才息,董卓之祸复兴,傕、汜未诛,袁、刘割据,天下所恃,惟权与公及刘备三人耳。比闻卓已鲸鲵,天子反正,仆意公当扫除余孽,同奖王室,上助天子,与宗庙社稷之灵,退守藩国,无失春秋朝觐之节。而足下乃有欺孤之志,威挟天子,以令天下,妄引历数,阴构符命,昔笑王莽之愚,今窃叹足下蹈覆车也。仆与公有婚姻之旧,加之同好相求,然自闻求九锡,纳椒房,不唯同志失望,天下甚籍籍也。刘备之兵虽少,然仆观其为人,雄才大略,宽而有容,拙于攻取,巧于驭人,有汉高祖之余风,辅以孔明,未可量也,且以忠义不替曩昔,仆以为今海内所望,惟我二人耳。仆之有张昭,正如备之孔明,左提右挈,以就大事,国中文武之事,尽以委之,而见教杀昭与备,仆岂病狂也哉。古谚有之:"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仆与刘备,实有唇齿相须之势。足下所以不能取武昌,又不能到成都者,吴、蜀皆存也。今使仆取蜀,是吴不得独存也。蜀亡,吴亦随之矣。晋以垂棘屈产,假道于虞以伐虢,夫灭虢是所以取虞,虞以不知,故及祸。足下意何以异此。

12、  扶苏(公元前163~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长子,是秦朝统治者中最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胡亥,指责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逼其自杀。

13、沙丘之谋,二十岁的胡亥之所以上了贼船,伪造遗诏,逼迫长兄扶苏自杀,是听了赵高的劝诱。

14、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15、唐代李白的《陌上赠美人》:“美人一笑褰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指”是用手指示之义。

16、胡亥这个人,不善言辞,不喜欢交往,做事无城府而有些莽撞。他一生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信任的人依赖极深,几乎到了盲信的地步。秦始皇在世时,他对秦始皇就是这样,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到的,秦始皇之所以格外宠爱他的原因之一。胡亥的这个特点,在始皇帝去世以后,非常明显地转移到他与老师赵高的关系上来。

17、指鹿为马出自哪里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18、汉语成语,拼音是hùnxiáoshìfēi,意思是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

19、《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指”是竖起之义。

20、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震传》:“白黑溷(混)淆;清浊同源。”

21、《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里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22、他是当大官的人,他应该明辨是非。如果故意指鹿为马,混淆视听,终会让人讨厌。

23、出自战国·楚·屈原《九章·怀沙》:“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24、颠倒黑白,汉语成语,拼音是diāndǎohēibái,意思是比喻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指鹿为马。

25、鲜为人知的是,赵高还是秦代著名的书法大家。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统一文字使用小篆,令李斯作《仓颉》七章、赵高作《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七章作为全国学习范本。据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记载,赵高“善大篆”。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著有《爰历篇》六章。”

26、《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27、出处: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28、(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29、常用词语:手指、指定、指认、指导、指示、指谬、发指、指标、指挥、指画、指纹、指引、指派、十指连心、指手画脚、首屈一指、了如指掌、屈指可数、千夫所指、指名道姓、指日可待、指桑骂槐等等。

30、指鹿为马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31、你们“斧头帮”使出的招式叫“指鹿为马”,自称京城水景住宅,“坐享清凉的河边生活”,其实不过是一条污水沟,像老舍笔下的龙须沟。

32、专权测验中,一部分人,没有说话,做了一个没有挑选的挑选,这个中立的态度,并没有遭到冲击,所以,我们面对专权中的两难测验,甘愿不做,也不能做错。因为做出了过错的挑选,会给自己最差的作用,而我们坚持沉默,也是一个自保且不违心的办法。

33、有球印又怎样,指鹿为马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

34、明明是一只狮子,却被贴上了驴的标签,这不是指鹿为马吗?

35、指鹿为马是赵高和秦二世的典故,讲的是秦二世胡亥做皇帝的时候,赵高想造反却怕臣子们不附和,于是他把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问朝臣们,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鹿,有的不说话,赵高以此试探朝臣的心思。

36、你们“斧头帮”使出的招式叫“指鹿为马”,自称京城水景住宅,“坐享清凉的河边生活”,其实不过是一条污水沟,像老舍笔下的龙须沟。

37、秦二世先笑而后不语,应该是知道了自己的势力,大家的情绪,以及赵高的能量。自己已经被架空而百般无奈。说了又能如何,面子在一个游戏中丧失,自己尚能够有个台阶下,直接撕破脸,自身还会陷入险境。胡亥此时体现的很聪明。

38、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39、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40、  相传赵高试图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于是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41、只要是知道赵高的结局的人都可以理解。赵高在害死了秦二世胡亥之后,正准备登上皇位,但是文武百官却不在支持他,使得赵高只得将皇位传给赵子婴。

42、(用法):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43、出自清·陶曾佑《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锢蔽见闻,淆混是非。”

44、译文:掩藏见闻,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

45、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46、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大臣们都知道赵高为人阴险狠毒,许多人畏惧他的权势,明明知道赵高说的“马”是一只鹿,但是为了拍赵高的马屁,就顺着赵高说:“是呀,这的确是匹宝马啊!”

47、《管子·侈靡》:“缘地之利,承从天之指。”“指”是意旨、意向之义。

48、  秦朝二世的时候,宰相赵高掌握了朝政大权。他因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个主意。有一天上朝时,他牵着一只梅花鹿对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的名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听了,大笑说:承相啊,这明明是一只鹿,你却说是马,真是错得太离谱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陛下怎么说是鹿呢?二世觉得纳闷,就让群臣百官来评判。大家心想,说实话会得罪承相,说假话又怕欺骗陛下,就都不出声。这时赵高盯着群臣,指着鹿大声问:大家看,这样身圆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马是什么?大家都害怕赵高的势力,知道不说不行,就都说是马,赵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糊涂了,明明是鹿,怎么大家都说是马呢?他以为自己疯了,从此越来越糊涂,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赵高来操纵。  赵高暗中把那些说实话的人杀掉,又派人杀死二世,霸占整个朝廷,最后终于导致秦朝灭亡。 

49、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50、译文:赵高想要作乱,害怕群臣不听从摆布,于是先设计检验,拿一头鹿献给秦二世,说:“这是马。”秦二世笑了,说:“丞相错了吧?“

51、卧薪尝胆,读音wòxīnchángdǎn,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52、云卧坐卧带刀卧房卧罴卧高枕安卧硬卧北窗高卧槁卧龙跧虎卧病卧伏卧挛卧高卧倒卧行动坐卧东山高卧鼾卧

53、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年--前87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师从道家。《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54、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

55、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讲的是秦朝时期,一代宦官赵高为了谋朝篡位而使用的一个计量。而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的主要意思就是指黑白颠倒,否认事物的本质。

56、译文:隐瞒别人的所见所闻,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

57、俗话说,死前吐真言。二世一生,看重的是个人生命;死前,他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活下去。二世一生,信任的是老师赵高,死前,他的第一个愿望,就是见赵高一面。他知道发动政变、逼迫自己自杀的人就是赵高,竟然无怨无恨,只求见一面,他对赵高的依赖,至死也没有改变。

58、意思:指把自己的梦想作为自己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莫要辜负自已美好的青春年华。

59、宋代苏辙《论冬温无冰札子》:“孙述知长垣县,决杀诉灾无罪之人,台官以言,然后罢任,虽行推勘,而纵其抵欺,指望恩赦。”“指”是希望、依赖之义。

60、虽然赵高在朝堂之上赢得了很多官员的赞同,但是却是权力逼迫所致,在赵高失去权力之后,那些曾经认同他指鹿为马说法的官员便不再支持他。

61、(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62、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出行,二世问他说:“丞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赵高说:“这是一匹马啊!”二世说:“丞相错了,把鹿当做马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啊!(如果)陛下认为我的话不对,希望(陛下允许我)问一问群臣。”群臣之中一半说是鹿,一半说是马。在这种情况下,秦王不能再坚持自己的看法,只好顺从赵高的说法。

63、在表示了自己对赵高的信任以后,胡亥用几近于哀求的语调请求李斯等大臣不要对赵高多疑,他说:“朕年少时痛失先人,人事上识知甚少,行事上不习治理,丞相年老,来日不多,不知何日撒手人世,朕不属依赵君,还有谁人可以托靠?赵君为人,精廉强力,下知世事人情,上能尊君适朕,丞相不要多疑。”他把赵高视为始皇帝死后的唯一依靠,几乎赋予了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64、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65、  一天,上朝的时候,赵高牵来一只鹿,献给了秦二世。他当着大臣们的面,用手指着鹿故意说:“这真是一匹好马呀!我特意把它献给陛下。”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这的确是一匹好马,陛下不信吗。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这是马不是鹿,不信可问问大臣们,它究竟是马还是鹿?”

66、正是出于这种信赖,当李斯等老臣坚持清除赵高、劝谏休养息民时,二世选择了站在赵高一边,他将消息通报给赵高,下令将以李斯为首的老臣们逮捕下狱,交由赵高审理处置。赵高罗织罪名,将李斯屈打成招,赵高将结果报告二世时,二世高兴地说:“如果没有赵老师,我几乎被丞相出卖了。”

67、南宋的书籍却屡屡提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明末梁鱼的《浣溪沙》剧本,又极力渲染勾践苦心志、劳筋骨卧薪尝胆的英雄作为。明末作家冯梦龙在自己的历史小说中,也多次提到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68、清代李宝嘉《镜花缘》:“指迷团灵心讲射,擅巧技妙算谈天。”“指”是指点之义。

69、阎乐无意再听下去,说道:“臣下接受丞相的命令,为天下诛除足下。无论足下如何多说,臣下也不敢答应。”于是阎乐指挥部下逼近二世,迫使二世自杀。

70、  秦王婴认识到赵高的险恶用意,经过周密的策划,在赵高督促其到宗庙受玺的时候,令早已埋伏好的手下人挥剑杀死了赵高,结束了赵高罪恶滔天的一生。成语“指鹿为马”就是从这个历史故事来的。人们常常用它来比喻那些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71、翻译:把黑色和白色混淆在一起,清的和浊的说成一样。

72、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73、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74、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75、        这是一个恋人对自己的约束,绝不外出惹是生非,不辜负恋人的期望之词。

76、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77、他身居宫中,不见群臣,由赵高充当群臣与自己的联络人,将赵老师视为自己唯一的代理人。

78、《左传》的"定公""哀公"两代君王历史部分,大量记述了越王勾践当政国事,但没有提过他有卧薪尝胆之事,《国语》中的《吴语》和《越语》记载了吴越争斗经过,却也没有勾践卧薪尝胆的叙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仅记载勾践:床前悬挂苦胆,坐卧都看得到,吃饭时尝尝苦胆的滋味。司马迁认定勾践有尝胆之事,但没提卧薪之事。什么时候出现"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呢?

79、二世尚存一线希望说:“愿意与妻子一道做庶人百姓,待遇比况诸位公子。”

80、甲骨文字形为“手的象形”+“旨(愿意是品尝美味,引申义为意旨、意向)”;金文、小篆沿用甲骨文字形;隶书字形写为“扌”+“旨”,有的隶书字形将“旨”写为“上人下日”;楷书字形沿用隶书字形。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关于描写冬天的四字词语(28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