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家(35句精选句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家
1、“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2、《老年文摘》每周2期,4开16版,全年102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家)。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原文:“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4、所谓“行己有耻”,是强调做人讲廉耻。“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
5、A项“王睿楼船下益州”说的是西晋灭吴的历史,与陈后主无关,故错误;
6、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
7、顾炎武把古韵分为10部,其中有4部成为定论,即歌部、阳部、耕部、蒸部。其余几部也都初具规模,后来各家古韵分部,都是在顾氏分部的基础上加细加详。顾炎武在音韵学上的最大贡献是用离析“唐韵”(实际是《广韵》)的方法研究古韵。
8、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9、《三国》,你是文学殿堂中最璀璨的明星!虽然硝烟散尽,英雄不在,千古历史也化为尘土,但是你永远是我心底的一盏明灯。你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灯光”将时刻照耀着我追梦的道路!
10、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嚮而已。此一二人之心嚮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之心嚮利,则众人与之赴利。……然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曾国藩)
11、 从区分保国和保天下,进而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见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主要是指在维护文化、社会道德风气方面人人有责,是文化和道德的担当。这一点对于了解儒学十分重要。有一种认识,认为儒家有治国平天下之志,为实现此志,只有依附于当时之统治者,出仕为官。这是一种误解。儒家入世,关心时事和民族、国家安危,有治国平天下之志,然而并非一意追求做官。孔子处于礼崩乐坏的乱世,志在使天下无道改变为天下有道,周游列国。说“我待贾者也”,“苟有用我者,我其为东周乎”,迫切期望有出仕为政的机会。然在不得诸侯信用时,他回答“子奚不为政?”的问题说,“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并非只认出仕为官一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不论是居庙堂之上还是处江湖之远。其精神在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以天下为己任,而不在追求官位。顾炎武区分保国和保天下,则是说明谋政保国需要有条件。在位,才有机会参与,即所谓“肉食者谋之”。而保天下,维护文化、社会道德风气方面,则人人有责。突出表现了儒者在道德、文化方面的担当精神。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意思是说,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当时明朝已经灭亡,随后是清朝建立。顾炎武认为,“亡国”指的是改朝换代。是一个封建统治集团代替另一个封建统治集团的问题。而“亡天下”则是指民族、文化的沦亡,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命运的大问题。
13、 (2)“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指出保天下是保国的基础。
14、 昆山城陷,死难者四万余人,顾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两个弟弟遭杀害,好友吴其沆也被捕蒙难。顾炎武奉嗣母王氏避兵于常熟,王氏闻城陷,绝食十五天死节,临终时给顾炎武留下遗言:“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亭林余集·先妣王硕人行状》,见《诗文集》第165页。)国恨家仇,嗣母遗言,使顾炎武终生保持了不与清廷合作的态度。
15、这体现出了诗人杜甫的爱国情怀和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16、长岭分校地址:长岭县永久路1126号紫金阁大酒店东侧2020教育
17、梁启超于1897年最早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原话,改写为“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在此基础上,他又在同年最早概括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8、C项“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出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是苏轼对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的韩愈的赞颂之词,C项中对应错误,且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包括韩愈与柳宗元两个;
19、(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家里放兰花,四季如春;下句是祝福的话,可用于贺寿。所以对照题干便知,本题选择A选项。
20、 (1)“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兽相食,谓之亡天下。”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并且加以区分。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政权更替;亡天下则是指道德衰颓,人相争斗,社会风气败坏,动乱不安。
21、A项: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大意是:每当农历七月黄昏,一颗名为“火”的星星出现在西边天空时,暑热开始消退,到九月天就冷了,要多穿衣裳了。这颗名为“火”的星星,而是现代天文学中天蝎星座中的三颗星星,属于东方气宿的第五宿。“流”是指下移,到农历七月黄昏,已经移到了西边天空,所以成为“七月流火”。此选项与天文有关。
22、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23、以上即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形成的几种说法,近来观点均未超出其范围。因张锡勤在此问题上依据的史料更早,解释也较为合理,所以他的观点被基本接受,并形成一种看似明确但又极为笼统的折中观点,“极有可能是麦孟华最早提出这八字,但麦孟华的文章影响力不大,而他的朋友梁启超也提到这八字后,因为其在学界和政界的巨大影响力,才使这八字产生了极大影响”。
24、从古至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深深植入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2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肇源于顾炎武《日知录》卷13《正始》篇:“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但是,该名言究竟由谁最早概括而来,现存三种较有影响的说法:一是乾嘉时期的文人“空空主人”,二是梁启超,三是麦孟华。这些说法各有依据,亟待辨明。
26、甲申(西元1644年)之变,顾炎武闻讯后作《大行哀诗》,对于崇祯帝之死深表哀痛。清兵入关,明凤阳总督马士英等在南京迎立福王朱由崧,建立第一个南明政权。顾炎武受昆山县令杨永言的推荐,被福王政权授予兵部司务的职务。清兵攻陷南京后,顾炎武与归庄、吴其沆等在苏州、昆山参加了可歌可泣的抗清斗争。
27、值得注意的是,郑观应在其被认为作于1895年的《致京都文学士道希陈部郎次亮书》中,出现了“国家安危,匹夫有责”,似乎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关联甚大。但经学者考证,该文有修改补充的痕迹。因此,笔者认为“国家安危,匹夫有责”不能排除有后来附加和篡改的嫌疑,反而证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法的巨大影响。
28、B.甲送者分店开幕;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七十大寿者
29、(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30、其次,他最先提出用入声配阴声。《诗经》常常有入声字跟阴声字押韵,以及一个字有去入两读的现象,顾炎武从这些现象中认识到,除了收唇音的入声缉、合等韵没有相应的阴声韵以外,入声都应该配阴声。在古音学的分部问题上,有阴阳入三分法,有阴阳两分法,按两分法说,他的作法是对的。
31、老王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幕。下面三幅对联该如何送才恰当?( )
32、 (3)“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提出维护社会道德,保天下人人有责。
33、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帅指的是军队的将领,而与之相对的是匹夫,这样就说明匹夫就是普通人普通老百姓的意思。相当于民众的意思。大思想家顾炎武也有类似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匹夫就是老百姓的意思。
3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最早是由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