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定义是什么(30句精选句子)

2023-05-12 10:49:13

哲学的定义是什么

1、积极自由是去实现个人的潜能的自由,这是通过遵守规则、接受良好的教育、从经验中学习等来实现的;消极自由是指从束缚中摆脱出来的自由,比如不再坐牢或不再被威胁坐牢,或者不再被禁止做自己想做的事。它们是同一种考虑的两个对立面;每一个摆脱束缚的例子同时也是去做某件事的自由,反之亦然。

2、本可以不是这样的真陈述。“重物落向地球”是偶然的,因为我们很容易想像,如果它们不这样会是什么情形。即使从物理上说,重物下落是必然的,它也依然是偶然真理。

3、在论证中没有正确地遵循公认的推理规则。这个词只适用于论证,不适用于陈述。

4、27幸福计算法(happinesscalculus)

5、毫无例外地适用于每一个人的能力。按照康德和其他哲学家的说法,这是道德原则的本质特征。

6、22可普遍性(universalizability)

7、第一是和“生”有关,庄子对于“生”的理论是“无中生有”,在虚空中生有,由一生万物。所以从无中生有里,“德”的意义就包含了“无”和“无为”,“无为”当然就包括了不思、不言。但因为“有”是产生于“无”的,所以物和无包含性、命、形、神等等,都在“德”的范围内。

8、后现代主义把哲学定义为创造概念的学术。哲学所涉及的研究范畴是其它学科的总和,它给出对世界本质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接受者的世界观。哲学是研究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范畴涉及到一门学科的最基本研究对象、概念和内容,哲学具有一般方法论的功能。

9、既不愿意相信上帝存在,也不愿意相信他不存在。理由通常是这两种看法都没有充分的证据。

10、23(心身)同一性理论(identitytheory(ofmindandbody))

11、这种理论认为,当且仅当某种陈述或信念与一个陈述或信念的系统相一致时,它才是正确的。由于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越出”自己的经验,所以一个信念为真仅仅是指它与我们的其他经验相一致。

12、然后我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了,讲无为法。昨天听何俊老师讲马一浮,提到马一浮借用佛学来理解中国哲学,认为我们应该效仿、跟进,用西洋哲学来理解中国哲学。其实我们今天来开会的好多老师对此有质疑。不过,我现在用的无为法,显然也是佛学的理论。在因果之中,我们都在“造业”,当你开始去修佛法时,你就慢慢地减少造业,最后到一切的善业、恶业都不造的时候,你就变成佛的状态,永远存在了。存在,但永远不会造业,就不会进入因果。但这种状态不知道是活是死,因为没有轮回,这也是无为法。我用这个概念是因为它很清楚地表达了我想讲的内容。“德”和“得”是互通的,可是方才说“至德不得”。出生不是我们能选择的,我们已经出生了,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些,而后我们也会死,在生和死之间有个最大的得丧。活着,我们要吃东西,与人交,会受到恩惠,也会与他人结怨,要工作、学习等等,一辈子有那么多的得丧,所以客观来讲人是不可能没有得的。道家精神的意义也在这里有所显现,我们不要追求世俗观念,崇尚得丧。喜事落到他们头上,他们不会认为是得,他们要以修性、复性为“德”,到目前为止,这段话和儒家是一样的,但“不得”还有一个意涵,就是从事于不会所得失的活动,怎样才能做到呢?就是你要做到单独无偶,不与物交,无所于逆。与物错杂、与物交接、与物迎受,就会因为互施作用而造成改变,改变生出得丧,得丧引发忧乐,忧乐斫伤精神。所以要虚静恬淡,就要从不与物交做起,这在佛学上称为“无为法”,即不种因结果。比如说这段话,“子独不闻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自行”就是独行、自动、自律。“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就是说不需要这些感官,因为不想跟物有互动,所以不用耳朵眼睛了。“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尘垢之外”讲的是有形世界之外,“彷徨”是徘徊,指散步没有目的,没有速度要求,没有方向的意思。我们可以想象,在宇宙太空中,或者比太空还要空虚的地方,慢慢地走,不是为了去哪里,只是为了待在那里,享受一个无物的空间,超然物外。“逍遥乎无事之业”中的“逍遥”也是闲逛、散步的意思,“无事之业”就是完全没有任何的互动,这就是“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后面引的《庄子·山木》篇的一段,“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浮游”还是游荡、散步的意思,如果你有道德的话,就去散步,到无物的虚空中去散步。“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是指你不要变成物,变成物,就会和世界万物同质,不可能不互动。“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一上一下”就是指在虚空中想要怎么走不受限,“以和为量”的“和”就是刚柔之中,快慢之中,“浮游乎万物之祖”就是到了未始有物之先的状态。而“物物而不物于物”可能有很多种解释,我这里采取的是把物当成物,但是我自己不要变成物,变成另外一种个性,这样别的物就不会施力于我,就“胡可得而累邪”!再下面一段,引自《庄子·田子方》,“至人之于德也,不脩而物不能离焉”,是说物不能间杂掺入他们的德而离析之,这里的解释也是有相关注释依据的。所以说在虚空无物的新世界闲逛漫步的只有自己一人,因而称为“见独”和“独有”,形容为“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

13、第59节被揭示状态意义上的存在:ὂνὡςἀληθές(作为真的存在)(《形而上学》Ε4,Κ8,Θ10)

14、正确的道德标准只有一种,它适用于一切社会。

15、一种坏的论证;一个无效的或前提为假的演绎论证(或两者兼而有之)。

16、认为评价人及其行动的最重要的特征应该是当事人的品性。

17、7强决定论(“hard”determinism)

18、在希腊神话中,有一段关于西西弗斯的故事。众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让他推着石头上山,刚到山顶,石头又重新滚落,于是西西弗斯就不得不永远重复这一过程。阿尔贝·加缪以此为模型,说明人的生活总体上的荒谬性。

19、哲学家中间的一种有些陈旧的说法(比如“他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这样做的”),总思是说,一个人有能力决定那些先前的条件不能决定的事情。当然,事前的考虑也许是存在的,比如一个人想要什么、相信什么,但自由意志的意思是说,这些考虑永远也不能确定一个人的决定。它们充其量是“决定的一部分”。

20、30道德哲学(moralphilosophy)

21、我们常说一个人思维僵化,认识很难被改变了,那么这个人就没有潜能,失去了自我提升和改变的潜力。

22、13归谬法(reductioadabsurdum)

23、洛克哲学中的术语。洛克认为心灵就像一块白板,从而与天赋观念存在的学说相对立。换句话说,心灵在人刚出生时是“空白的”,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必须通过经验“印上去”。

24、我昨天已经讲了,先秦多谈“名”,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政者,正也”,政治的“政”跟“正”是有关系的,这个字的义理是从字义发展出来的。所以我时常在讲,谈中国的“名”,必须要注意一点,就是汉字本身的特质,它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义”不是指狭隘的训诂的意义。当然,我们现在讲的训诂是狭义的,其实汉人的“训诂”包括很多义理的部分。我想强调的是要了解汉字的这种特质。昨天我也提到刘熙的《释名》。《释名》这本书后来变成一个笑话,刘熙用同音字去解释字义,比如“帝,蒂也”,“皇帝”的“帝”与花开并蒂的“蒂”相关联。做训诂学的人会觉得他很笨,但我相信他不是笨,而是有一种思想在支撑他,他看到了汉字的这种特质,觉得可以借用同音字来发挥经典里的义理。其实这种声训的方法可能本身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我想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了宋代,称“名”的少了,称“字”的比较多。

25、与正义相关联,指在法律面前人人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地位,每个人被给予的发展机会也应该是一样的。

26、由杰里米·边沁发展出来的一种技巧,它用行动产生的快乐和痛苦的量来计算行动的正确性。快乐之间相互比较,并与行动产生的痛苦相抵消,那么给最多的人带来最多快乐和最小痛苦的行动就是应该做的。

27、22心-身问题(mind-bodyproblem)

28、13伦理利他主义(ethicalaltruism)

29、对个人的存在来说最本质的东西;在基督教中指人脱离死亡的那部分。更一般地说,我们用“灵魂”来指深藏于一个人之中的基本的东西。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河东狮吼1电影国语(27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