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太可怕了(88句精选句子)
王阳明心学太可怕了
1、当时王阳明刚刚平定地方匪患,已经上交了兵权,手里压根没兵马。但是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宁王朱宸濠顺江而下夺取了南京,那南方半壁江山可就危险了。
2、因为当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时,我们的心理活动会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会一直在行动、想象或思考,心从来没有留下空隙。而只有当我们的心理活动能够停顿下来,我们的心才能感应到世界的真实存在。
3、我个人非常喜欢王阳明,《传习录》读了几遍,仍感觉一知半解。对于“四句教”我的理解:四句话要一起来读,如果单独读一句,就片面了,不能真正理解阳明先生的意图。四句教是心学大成之言,跟“知行合一”一样,都是阳明先生的重要思想,有的人片面的只读第一句,怎么能理解四句教的精髓呢?
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先生最出名的四句教,跟知行合一一样,都是需要不断去揣摩和理解的,有时不安还是未理解透,还需学习。
5、为什么身边很少有人知道?那是因为王阳明太厉害,非常人能及,他的学说还非常高深,很难读懂。
6、 这时候,犯人失声痛哭。画家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犯人说:“上次你画佛的人是我,这次你画魔也是我。”
7、因外境而起的念头也是如此,内心因过去留存的执念而生的念头也是一样。超凡脱俗者心如明镜,念头的流动则是平常人达到心如明镜状态的唯一途径。
8、一般人处此状况,大多是会忧愤难平的,但王阳明却能从容化解。经过这样的变故,他更加坚信了“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所谓考三王,建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弗同者”。
9、明是非,通情理,多善念,修善心。不要空洞地理论,切实到实际中去,
10、阳明心学主张“致良知”,意思就是任何时候都要遵循自己的良知,不要刻意压抑情绪,敢于面对,与情绪共舞,才能够真正控制情绪,实现自我的完善。正因为王阳明能沉下心来做事情,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从黑暗中寻找光明,遇到情绪不好时也能一笑而过,活在了当下,最终才能悟道成为一代千古圣人。
11、在王阳明这里,“天理”指的是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心即理)。同时,“人欲”也绝不是指人的基本欲望(如衣食住行之类),而是指那些越出法律与道德边界的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
12、 《道德经》里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知足常足。”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懂得知足。
13、最后说一下自己的分析,中国三大宗教,世俗化最成功的就是儒教,就是教你怎么做人,怎么求取功名,成为人上人,虽然很多人嘴上骂儒家,但他们的身体却在不自觉的按照儒家的意思去做,儒家对中国人影响最深,我就不多说了。道家是离世俗最远的一个宗教,道家有一点和心学很像,就是大谈无为不谈实际,也属于形而上学,历史上道家也走过歪路,魏晋时期一大帮才子全都归隐山林不问世事,一天到晚就是坐而论道不干正事,把无为理解成了啥事都不干,这样肯定是不行的,不过道家还算是有觉悟,知道自己不适合世俗化所以就不传道了,乱世的时候就出来帮帮忙,盛世的时候就归隐。再看佛家,佛家是包罗万象,什么都讲,不同的经书对应不同层次的人,你有什么样的觉悟就看什么样的佛经,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说了这么多大家也看出来了,儒教成为国教不是没有原因的,它符合人性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4、善用阳明心学的前提是大量读书(知识和经验积累),而相比天才,对凡人来说,大多数读书行为都只能算是“死读书”。机械地套用阳明心学来“经世致用”,则容易陷入主观唯心的陷阱。
15、原来,僧人拿到报酬之后,下山去花天酒地,金钱很快用完,但是欲望却越来越大,最终一步步沦陷下去。
16、王阳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坚定、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的一生。在朱子学一统天下的时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不能理解其本意,惊讶者有之,非难和指责者层出不穷。
17、如果你是一个整天忙碌着养家糊口的人,整天为了碎银几两操碎了心,那你压根就没有这个闲情逸致来研究哲学。而目前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人,这才是王阳明逐渐被大家所淡忘的原因。
18、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要求从“心”获得理,夸大了“心”的重要性。过分夸大了心的作用,认为只要内心所想,就一定能够得到,没有合理的把握心里所想和社会现实相结合。
19、尤其是日本心学,直接影响到了明治开国元勋伊藤博文、西乡隆盛等人。对马海战的日本指挥官东乡平八郎,打赢了俄国以后,当着众人的面拿出自己的腰牌,上面刻着七个大字:
20、心的阀门打通了,所有我们曾懂得的道理就会如墨水入水,扩散至无穷无尽,包罗万象,世间万物皆可看个通通透透。纯净无垢的洒脱心境该是怎样的呢?那是一种很慢又很快的状态,身心合更从容、更专注、更有力量。我们所有的思维、所有的行动训练有素却波澜不惊,中规中矩却无招胜有招。
21、王阳明心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强调心学的作用,强调人的生命体验的自由、轻松和生动。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境是清晰的,那么心境是畅通无阻的,才能达到一般的境界。
22、我们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炸响。绝大多数人却对自己的妄动没有觉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这些没有被觉察的妄动就是潜意识。我们以为,自己是根据意识层面的某种想法去行动的;但其实,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在驱使着自己这样做。
23、这是儒家文化在中国近现代以来遭到最严厉批判的六个字,也是宋明理学包括阳明心学被误解乃至曲解得最严重的地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天理”通常被解释成封建礼教,而“人欲”往往被理解为人的基本欲望。
24、看看蓝天、白云,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任何时候,都记得多往好的方面想,让自己的心胸变得更加宽广豁达!
25、 苍蝇贪吃蜂蜜,终究会溺死在蜜浆里,贪婪的人,不仅得不到什么,连自己也会搭进去。
26、总结:阳明心学,重在修身。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都对阳明心学提出了批判,王夫之甚至认为阳明心学是亡国之学,这是为啥呢?
27、 人生不易,牢记五忌,与君共勉,顺遂无忧。
28、费斯汀格举例说明:有一位名叫卡斯丁的先生,他在早起洗漱时,随手将自己的高档手表放到洗漱台边。妻子看到之后,为了避免手表被水打湿,就将手表放到了餐桌上。当他的儿子起床之后,着急忙慌地跑到餐桌那去拿面包,一不小心把桌上的高档手表摔坏了。
29、直到有一天,他去了监狱,见到了一个犯人,他很满意,于是着手作画。
30、就是这位对心的力量有所体悟的王阳明,在官场上遭到了一次大的劫难,1506年2月,他因上书言事,得罪了权奸刘瑾,被抓了起来,并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干驿丞,这年王阳明3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31、 要明白,一味靠外在的堆积,将永远不知“知足”为何物。余生,愿你我都能懂得:行事有度,才能自在;内心安然,才能解脱。
32、这时,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被我们的心念加工过的,被我们的成见扭曲过的,而偏离了真实。我们的行动就有点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可避免地犯一些低级错误,甚至滑向深渊。
33、“忙”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事务繁杂,逼使着人投入其中,身体得不到休息,是一种忙;而心烦意乱,时刻充满各种杂念紊思,得不到片刻的宁静,也是一种忙。
34、王阳明对“工作中修行”的解释是: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无旁骛。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如何,良知轻而易举就能知道。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35、 有勇无谋,最多就是一个低级实干主义。愣头青一股脑往前冲,容易冲进死胡同,事情会变得很被动。
36、 韩信年轻时家境贫寒,常去亭长家吃饭,亭长对他也很照顾,但是时间一长,亭长妻子不乐意,不再为韩信提供白食。
37、王阳明五十六岁时将自己的思想归纳为四句,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四句教”。嘉靖六年(1527)王守仁奉命将出征广西,他的学生钱德洪与王畿对理解王守仁这四句话,发生了分歧。钱德洪认为这是教人的定本,王畿则认为这只是权宜之法,若心是无善无恶的心,那么意、知与物也皆是无善无恶的了。两人在天泉桥问王守仁,王守仁解释说,他的教法,本来有两种:"四无说"一悟本体,即是功夫,是为上根人立教,但世间上根人不易得,若轻易用此教法,恐只养成一个虚寂;"四有说"则为中根以下人立教,因这类人有习心在,故要求在意念上用为善去恶的功夫,如果都用"四有说",则上根人兼修中下,自无流弊。这次谈话,又被称为"天泉证道"。
38、《道德经》里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 王阳明遭遇廷杖,被贬至瘴毒之地的贵州,还与当地乡民们语言不通。生活环境大变,心情也受到了影响。
40、 王阳明说:“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意为喜怒哀乐的本体原来是中和的。愤怒就像是失去理智的狮子,行为完全不可控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让自己失去机会。
41、先看一下明朝遗民对明朝灭亡的总结,很多遗民都认为明朝的灭亡离不开心学的兴起:王夫之痛斥陆王心学是误国之学、亡国之学,王守仁为“祸烈于蛇龙猛兽”(《老子衍·序》)。黄宗羲也反对理学家的空谈。顾炎武痛斥王阳明学派“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讲危微精一之说”(《亭林文集》卷《与友人论学书》),致使社稷倾覆。说到底很多人都觉得心学只会谈心性,但在具体生活中到底应该怎么做,王阳明却一个字都没提,以至于到明朝中晚期心学走向歪路,就是心里想什么就做什么,从心所欲不管规矩,发展到最后整个社会道德急剧滑坡,忠义廉耻全都没了,还迎来了性解放,明朝后期的春宫图,小黄书是最多的,大名鼎鼎的《金瓶梅》就是出自这一时期,这本书也反应了明朝当时的社会状况,全书没一个好人,社会腐化可见一斑,最后明朝灭亡的时候官员们在忙着敛财站队,老百姓在造反,没有几个人心疼。对比宋朝灭亡时的崖山之战,明朝时期的读书人比宋朝的骨头软多了
42、其实我国传统的心学刚开始一点都不可怕,心学和理学一样,都是推崇人向上向善,都是儒家学派学说的继承和发扬,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心学被很多人极端化,将心学逐步演变成唯心主义学说,而唯心主义学说不适合社会现实,对于人民的思想,有迫害的作用。
43、(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44、凡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工作是为了糊口,与其有关的词汇是“乏味”“机械”“劳累”等,充满了俗世气味;而修行是“高大上”的,与其有关的词汇是“心灵”“修道”“正果”等,“修行”两个字本身就给人远离尘世的超脱之感。
45、知行合一。我们从小学习哲学都知道,在哲学里有一个问题是最难的,那就是知行合一的思想。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这就好比你要积德行善,你要先行善,才能积德行。这就是他知行合一的思想。
46、张履祥直接把明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三点:d争、流贼和王阳明的《传习录》。陆陇其就认为晚明社会的混乱是由于王阳明的心学邪说。王阳明及他的门徒都以新兴的圣人自居,反对古训,败坏了公德。
47、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这位日本将领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你明白王阳明在哲学界有多高的地位了吧?
48、禅宗是达摩从印度那烂陀寺修见佛性的唯一修法——三十七道品,达摩从中抽出一品,偷工减料了36品,号称见佛性,被印度佛教界驱逐了,于是到中国来,结合魏晋清谈,创立了禅宗。为什么?因为魏晋文人给玄学清谈做足了广告,做了几十年,而嵇康之死,让那些清谈的人都退隐了,达摩以宗教的形式给魏晋清谈以一个宗教的“道场”,从此清谈,也就是参禅受佛教保护,发展起来极快,达摩突破佛教的戒律,大肆勘悟,所谓勘悟就是封神,大神再封小神,层层往下封,是不是有点传销的模式?
49、人最容易受外在环境的裹挟,被众人的意见所左右,所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这个物质至上、利益为先、价值追求和内心信仰极度稀缺的时代,就更是如此。
50、 人有所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想必“一代圣贤”王阳明是最有发言权的,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诫世人:人生五忌,不要犯。
51、号称吃透阳明心学的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说,工作中修行是帮助我们提升心性和培养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去用心工作,就是用工作来磨练我们的心,提升了我们的灵魂层次,光明了我们的良知。
52、这八个字到底告诉我们什么?此心不动,更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有最富有诗意的表达——“致虚极,守静笃”。随机而动,捕捉到事物的本质而在恰当的时机行动。要做到随机而动,前提是此心不动,先让你的心安定下来。
53、熟悉乔布斯的人都知道他曾去印度修行,也曾想去日本学禅。一位大师对他说,修行就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乔布斯才决定留在美国并开创苹果公司。在谈及自己的成功时,乔布斯一直强调“跟随自己的内心”。
54、泰州学派的王艮、赵贞吉、李贽、汤显祖、徐光启等人,也是王阳明心学的忠实信徒,他们自成一派,为发展心学做出了莫大的贡献。而他们本身也在理解心学的基础上,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番功勋。
55、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名声在外,但是晚年的时候,陪伴她的却是孩子小时候的玩具、画本。她为“事业”奔走一生,最后才发现,孩子才是她内心最柔软的温情。
56、明亡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对明朝覆亡的原因进行沉痛的理性反思。他们认为,明中叶以来“阳明学说之风行天下,而蠹坏世道人心,甚至人人束书不观而从事于游谈,空谈心性而不致当世实务,故导致士林无耻,以至于社稷丘墟。”
57、强调“知行合一”,知道了就要去行动,不然不能算真知道。影响了后世人们做事的方法,要学会脚踏。实地。
58、对"四句教"之理解阐说历代来存有争议,为明思想史的一大议题。
59、对治这种情况,也许正需要王阳明的心学。当人们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力量之时,就不会被外界所左右,就能生活得自得其乐。
6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61、而海德格尔的哲学就是对西方理性主义传统所导致的物质主义至上、人生意义缺失的一种反抗,反观我们周围的物质主义氛围,我们同样可以发现王阳明心学复兴的类似动力,不过需要有人对心的内涵加以现代化,使之适合现代人的生活。
62、不断选择抛弃哪些不必要的东西,内心才不会被遮蔽,光照进来,才能看清自己内心需要的是什么。
63、俗人眼中,修行应是找个深山老林,最好是有古庙静寺,静坐,练练瑜伽,读读佛经,深呼吸,或是朝拜宗教圣地,比如去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佛教神山冈仁波齐,冒着生命危险转上几圈。
64、1519年明王朝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江西的宁王朱辰濠叛乱,得到消息的王阳明未及报告朝廷,果断地起兵平叛,事后,王阳明有大功而见嫉,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奖赏,反而差一点被诬告谋反杀头。
65、比如,下面这直指当下之大病的四大人生智慧。
66、主张知行合一。“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知道道理,就应该做到,实行这个道理,而不是空讲。他的这种思想,对当时的教育影响很大。因为当时的士子阶层,大多都是道德极高,但是实践能力极低之辈。“知行合一”的提出,对当时整个社会风气有一定的冲击。
67、 好在他很快调整自己情绪,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化乡民,教他们读书、耕种,后来被赞为“大善人”。
68、每个人的“小我”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追求快乐,将快乐视为最重要的事情;有人经常沉溺在痛苦中,视痛苦为必然;有人视助人为绝对原则,有人则将索取视为理所应当……总之,我们都在“小我”之墙所围成的院落内,过着自以为是的生活。
69、 老话常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个人的私欲和贪念太多,往往没有什么好下场。对此王阳明也表示肯定,所以他认为蒙蔽心灵的,永远是物欲,人要有定力。
70、“阳明心学”从根本上是人心为唯一出发点,他的出发点有失偏执。
71、心即理。受到陆九渊思想的影响,王阳明也提出了“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的思想。所谓心即理,王阳明是这样认为的,他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
72、知行合一是为良剂。知不弃行,行不离思,慎思之,笃行之。
73、阳明先生认为,良知是非善非恶的,因而人性既非善,也非恶,但是在不同的情景下,却有善意善行、恶意恶行。所以,一个所谓的好人,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下可能会因一念之差做出恶事,同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也可能去做好事。
74、胡九韶说:我们生在太平时代,没有兵荒马乱,全家还能有衣穿有饭吃,家人没有生病的,也没有被关押的,为什么不是幸福呢?
75、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要求从“心”获得理,夸大了“心”的重要性。
76、 人心最难直视,佛魔也只在一念之间,一旦沦陷在欲望之中,就永远没有回头的余地。
77、儒学是为己之学,心学也不例外。将心学知行合一是可以让人受用的,从王阳明此后的行为上,就可以看到其受用之所在。
78、其实儒学真正发展壮大起来,是从汉朝汉武帝时期。那个时候汉武帝急切地想要集权于一身,于是大儒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帮助汉武帝集权于中央。
79、 “君子斗智不斗力”,有勇无谋,是大忌。众所周知,王阳明先生不仅仅是“心学专家”,也是战场上的“常胜将军”,戎马一生,战绩斐然。他认为,无论战场,还是为人处事,需要智慧,而不是蛮力。
80、过了一段时间,画家想要找一个魔鬼的原型,但是找来找去都不满意。
81、自此儒学发扬光大,可以说一直到唐朝为止,儒学都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学派。无数读书人都是以学习儒学作为立身之本。
82、孔子、孟子的儒学思想,本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吃香,我们看孔子周游列国后的结局,就能知道他碰了多少壁。
83、在国内,阳明心学发展出了七大派系,每一派系都有若干弟子,影响深远。包括我们都知道的半个圣人曾国藩,对王阳明也是推崇备至。除此以外,在海外还发展出了韩国心学和日本心学。
84、似乎高高在上,似乎遥不可及。王阳明则告诉我们,一切的秘密也不过是三个字:心不动。心不动的秘密也不过是一句话:收回向外追逐的目光,重新发现内心的良知,并依之而行。
85、情绪就像水一样,要想涓涓细流,就得时常疏通,不要压抑它,要学会疏导它。通过小事情不断地修炼内心,提高自己的定力,把心放宽,把事看淡,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
86、王阳明:有一种高情商,叫“遇事不随意责人”
87、画家了解之后,长叹一声,丢掉画笔,再不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