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是什么主义(99句精选句子)

2023-05-10 08:34:31

我思故我在是什么主义

1、从这一认识出发,尼采提出了“多元的、流动的主体”的假说(尼采本人强调仅仅是假说)。他写道:“不存在主体‘原子’。一个主体的范围不断扩大或缩小,该系统的中心点不断移动;如果它不能组织所占据的量,它就会一分为二。另一方面,它能够把一个较弱的主体改造为它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够与之组成一个新的统一体,而不将之消灭。”这里的“主体”实际上是指各种本能的和情绪的冲动,其中某一冲动成为主宰,把其他冲动变成它的臣民,这才是形成“主体统一性”的方式。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把主宰及其臣民看作相同的类型,两者都在感觉着,意欲着,思考着。也就是说,所有的冲动都是主体,其共同作用和冲突构成了我们思维的基础。同时,正如同活生生的统一不断产生和消灭一样,“主体”并不永恒;正如同在服从和命令中也表现出冲突一样,生命之权力界限的确定是流动的。结论:“我的假设:主体是多元体……主体的不断流动和昙花一现。”

2、因此,我得出一个更一般结论:凡是我十分清楚、极其分明地理解的,都是真的。不过要指出哪些是确切地清楚明白理解的东西,这存在困难。

3、笛卡尔在《谈谈方法》中把他的方法论归结为四条:

4、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

5、《人是机器》标志着笛卡尔的物理学发展成了机械唯物主义

6、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潜意识、灵魂、精神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

7、但是我并不想生前发表我的发现,免得引起种种(我思故我在是什么主义)。

8、其次,在行动上尽可能坚定果断,一旦选定某种看法,哪怕它十分可疑,也毫不动摇地坚决遵循,就像它十分可靠一样。最后,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

9、笛卡尔重视“我思”、心灵的倾向使哲学不断往形而上的方向发展,从而脱离了形而下的现实世界,笛卡尔说“没有一件东西比我的心灵更容易认识了。”这就导致他的后继者(笛卡尔派)都倾向对心灵、对纯思维的研究。而他们进一步得出来的结论也更加唯心主义化,他们说思想中的观念是有三类,分别是天赋的、外来的和虚构的。

10、哲学中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1、反驳、种种争辩,招来无可奈何的毁誉,惹是生非,浪费我准备用于自学的宝贵时间。

12、从心脏和动脉的结构与运动可以看到,我们的身体是神造的机器,安排得十分巧妙,做出的动作十分惊人。人所能够发明的任何机器都不能与神创造的身体相比。

13、因此,我在这里郑重声明:我深知我这个人是没有办法在人世间飞黄腾达的,我对此也毫无兴趣,我永远感谢那些宽宏大量、让我自由自在地过闲散日子的人,并不希望有人给我尘世上的高官显位。

14、笛卡尔的哲学中,存在形而上学和物理学的二元对立,在形而上学方面的“笛卡尔派”包括阿尔诺德、马勒伯朗士等人,偏向唯心主义;物理学方面的“笛卡尔派”却发展成了“机械唯物主义”。笛卡尔本人是一名形而上学家,但他的思想中具有实在科学的那一部分逐渐脱离了他的形而上学,给自己划定范围。因此,早期笛卡尔派的唯物主义者勒鲁瓦就利用笛卡尔的物理学观点,宣称灵魂是肉体的样态、思想是机械运动。——这是在笛卡尔还在世的时提出的,因而遭到笛卡尔本人的反对。

15、感官时常会欺骗我们,让我们看到或听到并非真实存在的东西。例如曾经出现在我们清醒的心灵中的东西,何尝不会出现在睡梦中,而在睡梦中,没有一样东西是真的。一些人在推理的时候时常会犯错误,甚至连最简单的几何问题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我思故我在是什么主义)。

16、笛卡尔青年时游历欧洲各国,33岁后隐居荷兰专心著书。53岁时受瑞典女王邀请赴斯德哥尔摩为女王讲学,由于不适应北欧的严寒而染上肺炎,不幸于次年去世。

17、  尽管在得出“我存在”这个毋庸置疑的真理的过程中,“我思”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发挥作用,因为怀疑是思维的一种方式,而且抵挡恶魔怀疑的也是“我在思考自己是一个什么东西”,但是我们不能把它与《谈谈方法》和《哲学原理》中的“我思故我在”相提并论。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思维作为与自我不可分离的属性是后来才确认的。除此之外,《沉思集》不会引发三段论质疑,因为它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这个必然为真的命题“我存在”。而且,尽管“我思故我在”也揭示出“我在”是“我思”的可能性条件和形而上学基础,但“我在”是否能够经得起最彻底的怀疑,却只有在《沉思集》中才得到了确认。在《沉思集》中,被假设为真理摧毁者的恶魔用他那无所不能的力量,即使可以摧毁一切其他真理,却无论如何都不能摧毁“我”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只有《沉思集》才真正揭示出了“我存在”的基础地位。(文/刘长安,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系)

18、“我思故我在”强调的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但忽略了分离的绝对性,只看到了矛盾中的同一方面,而没有看到对立之所在,缺少了辩证思维,自然会有唯心主义倾向了。

19、第认为思必有思者,这纯粹是我们那种为一行为设置一行为者的语法习惯的表述。语言的“主语-谓语-宾语”结构造成对语法主语的迷信,于是相信主语“我”是一个具有某种特性包括“思”这个特性的实体,是谓语“思”的前提。

20、在重建自己的思想之前,还需要另外准备一套适应社会的思想,好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于是我又给自己定下了一套临时的行为规范,首先是服从我国的法律和习俗,笃守从小领受的宗教,在其他日常的事情上以周围最明智的人为榜样。

21、伏尔泰在1726-1728年间流亡英国,接触到了英国的唯物主义思想,写出了《哲学通信》,其中的第13封信件详细的介绍了洛克的经验认识论,伏尔泰说:

22、经过一番推理后,笛卡尔认为第一条假设是值得怀疑的,由于人类自身的局限性,所接受的一切信息都需要经过大脑的处理后才能被感知,我们根本就无法将自己的观念和客观世界完全分离,也无从证实所谓外部世界的存在;而第二条假设是不容置疑的、逻辑自洽的,其理由是:我们不能怀疑“我们的怀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肯定我们的“怀疑”。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怀疑时,就已经与自己的心灵作用了,因此无法怀疑其本身,能与自己的心灵作用是怀疑的前提。基于以上分析,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指出自己的思考是不能被怀疑的。

23、(1)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主观决定客观。比方说,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等。

24、伽森狄劝笛卡尔反思一下自己在娘胎里,或刚出生的头几天、头几个月甚至头几年,是否还记得自己当时都想了什么。

25、笛卡儿认为,“我”的本质是“思”,“思”的根源是“我”。尼采则认为,“我”的本质和“思”的根源都在躯体之中,在于各种本能冲动和情绪冲动的彼此作用及其支配关系,简言之,在于强力意志。

26、佛教“定学”强调感觉经验,这就是直觉主义,推出“我思故我不在”;佛教“慧学”强调理性思维,这是理性主义,推出“我思故我在”。这就回到了“我的存在”这么大的一个命题上,这在西哲里是“本体论”了!

27、仍然有一些无恶意的自我观察者相信有“直接的确实性”;譬如,“我思”,或像叔本华常说,“我运用意志的力量”;似乎认识能力在此不折不扣地抓住了客体,抓住了“自在之物”。无论是在主体方面,还是在客体方面,都无虚假行为。然而,我要再重复一百遍,“直接的确定性”,以及“绝对知识”和“自在之物”,包含有词语的相互矛盾;我们的的确确应该摆脱词语使人产生误解的涵义!人们也许认为,认识能力正在认识有关事物的一切,但哲学家必须对自己说:“当我分析‘我思’这个句子表达的过程时,我发现了一系列大胆的断言,很难或也许不可能对其进行论证式的证明。譬如,是我在思,必定有某种东西在思,思是一存在物的活动,这个存在物被视为原因,有一个‘自我’,最后,己经确定了思指的是什么——我知道什么是思。因为如果我内心尚未决定它是什么,那我如何根据什么标准,确定刚刚发生的事情或许不是‘意志’或‘感情’呢?总之,‘我思’这个断言,假设了我拿我当前的状况与我所知道的我自己的其他状况相比较,以确定它是什么;由于具有这种与其他‘知识’的回忆性联系,它无论如何对我而言,都没有直接的确定性。”——因此,与普通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可能相信“直接的确定性”不同,哲学家发现有人向他提出一系列形而上学问题,一些有关智力的真正良心问题,即:“我是从何处得到‘思’这个观念的?我为何相信原因和结果?是什么赋予我谈论‘自我’的权利,甚至把‘自我’说成原因,把‘自我’不容置疑地说成思维的原因?”谁敢借助于某种直觉立即回答这些形而上学问题,而说“我思,我知道这是真实的、实在的和确实的”,那他只会博得当今哲学家的一笑置之和两个问号。哲学家也许会对他说:“先生,你可能没有错,但是,为何这是真实的呢?”

28、我思故我在,如果利用好语言结构,那么它也是可以证明世界存在的:

29、然后我再仔细研究我是什么,发现我可以设想我没有形体、没有我所在的世界,也没有我立身的地点,却不能因此设想我不存在,而正是因为我在怀疑其他事物真实性这一点便可以证明我存在。

30、第排除一切草率的判断和先入之见,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作真的接受。

31、我前面说的关于神和灵魂存在是我的哲学的基本原理,除此之外我决心不再设定任何原理。而对任何一种看法,只要我觉得它清楚可靠的程度比不上几何学家已往的证明,就决不把它当作真的接受。

32、在笛卡尔所处的时代,哲学家们把世界分为“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并提出了两个假设:一是存在着一个处于人类的信念和经验之外的外部世界,二是人类只能直接认识自己的心灵内容,而不能直接认知外部世界。作为一个唯理论者,笛卡尔用怀疑的方法对这两条假设进行分析,抛开一切既有的知识和信念后进行思考。具体地说,对第一条假设的怀疑指外部世界是否真实存在、能否证明其存在,对第二条假设的怀疑指人类是否能和自己的心灵作用。

33、正如我们一开始指出的,“我思故我在”在被誉为现代哲学基石的《沉思集》中并没有出现。“我思”与“我在”的同一解释,与笛卡尔的第二沉思有很大出入。在那里,自我的存在先于其本质属性,二者并不是同时被确定下来的。在得出“我在,我存在”这个确定无疑的真理之后,笛卡尔仍然不清楚“这个确实知道我存在的我到底是什么”。在经过层层分析之后,笛卡尔才最终发现,唯一不能与自己分开的,只有思维这个属性。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沉思集》中这个与“我思故我在”在本质上不同的、独一无二的表述“我在,我存在”。

34、这是具有局限性甚至是错误的!错误的理由是:在人类出现很久之前,生命就已经存在了。在演化的某个时刻,一个基本的意识出现了。有了这个基本的意识,就产生了一个简单的心智;如果心智的复杂性越来越高,思考出现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大,进而用语言来沟通和组织思维也成为可能。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存在”是先于“思考”而出现的。现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也是先存在,然后再思考,我们存在之后我们才能思考,我们思考只因我们存在,因为思考的确是由生物的结构和运作所引发的。

35、在回到法国后,伏尔泰的哲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成熟,在隐居期间写作了《形而上学论》。伏尔泰果断的放弃了那种滥用理性,在纯思维领域中玩弄逻辑游戏的经院哲学,他大胆的说:“毫无疑问我们的最初观念乃是我们的感觉。”

36、把“我思”是经验论中的“我在思考”,“我在”理解为经验中的客观存在,“故”表示因果关系。结果这一命题就理解为:“由于我思考所以我才存在”。(英国 霍布斯)受此影响,我国哲学界长期以来也持这种解读立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哲学家苗力田和李毓章两位先生。

37、笛卡尔为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说笛卡尔是唯心论者是纵观他的哲学体系而得出的结论,而并不是从这一命题,它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

38、我注意到普通人的推理所包含的真理要比读书人的推理所包含的多得多:普通人是对切身的事情进行推理,如果判断错了,它的结果马上就会来惩罚他;读书人是关在书房里对思辨的道理进行推理,思辨是不产生任何实效的,仅仅在他身上造成一种后果,就是思辨离常识越远,他由此产生的虚荣心大概就越大,因为一定要花费比较多的心思,想出比较多的门道,才能设法把那些道理弄得好像是真理。

39、于是,我怀着谨慎的态度,为自己建立可靠知识大厦的工程确立起四条原则:

40、每个人都具有分辨真假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运用这种能力的方式不同。这就好比单有聪明才智是不够的,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如何正确地运用才智。杰出的人固然能够做出最大的好事,但也同样可以做出最大的坏事;行动十分缓慢的人只要始终循着正道前进,就可以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

41、我自幼受书本教育,以为从读书中可以得到明白可靠的知识,懂得一切有益于人生的道理。所以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在欧洲最著名的亨利四世公学,我把这所学校里别人所学的功课全部学完,还搜集了各种记载稀奇古怪的学问的书,并且将它们统统读完。

42、这段话说的是什么呢?实际上说的就是灵魂不死!笛卡尔把“我”说成是纯粹的精神,是可以跟形体割裂开来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我”的本质是思想,而思想是“不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的。即使没有了身体,思想、精神、心灵仍然不失其存在!这种论述跟宗教形而上学的灵魂不死并没有区别。

43、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也就是说:笛卡尔是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说笛卡尔是唯心论者是纵观他的哲学体系而得出的结论,而并不是从这一命题,它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

44、几何定律就是通过理性能够清楚明白地认识到的。因为即使几何学家在睡梦中发现了先的证明,也并不因此就可以说他的证明就是不真实的。

45、然而,在哲学方面,我们关心的是第一条方法,这条方法最后引导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

46、那么,如何才是运用分辨真假能力的正确方式,以使一个人能够逐步获得真知,从而达到短暂生命所能够容许达到的最高水平呢?

47、主观唯心主义者的主要观点是①万物皆备于我;

48、按照西方哲学家的看法,我们不是直接认识事物的,而是间接认识事物的。因为我们认识事物,需要用到感觉——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嗅觉。只有当这些感觉在我们的身体上造成某种刺激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诶,那儿有一个东西。”我们能看到七种颜色,能在近距离闻出油盐酱醋的味道,我们的触觉神经能够分别软的和硬的东西——这些都是感觉带给我们的经验,而我们则是从这些经验中获取知识。但是哲学家对这个事实非常不安,他们认为,既然我们只能通过感觉经验,才能认识事物,那么完全有可能,事物根本不存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只有感觉经验。

49、但是我认为只有那些能够清楚明白地认识的事物才是存在的,这种认识不是想象或感官的,而是理性的。我们可以非常分明地想象到狮子脑袋接在羊身子上,却不能据此推出世界真有一个四不像。因为理性并没有向我们发出指示,说我们这样看到或想象到的就是真相。那么,什么是理性能够清楚认识到的呢?

50、只是受到两个方面的阻碍,一是生命短促,二是经验不足。所以我认为,要排除这两重障碍,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所发现的一点东西毫无保留地、原原本本地告诉大家,请求有志之士继续努力,更进一步。

51、他相信,理性比感官的感受更可靠。(他举出了一个例子:在我们做梦时,我们以为自己身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然而其实这只是一种幻觉而已,参见庄周梦蝶)。他从逻辑学、几何学和代数学中发现了4条规则:

52、简写者注:笛卡尔受基督教影响,认为我们的存在要依赖于某个更高的存在者。笛卡尔这里引入完满者主要就是为了说明我们的外在世界的存在,论述思路是我们不知道是不是上帝让我们感知外在世界,但因我们知道有外在世界,同时又知道有上帝,上帝不会欺骗我们。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论述中,”我存在“通过“我思”这个事实获得证明,他的系统里面本身不需要依赖上帝,但还是受神学的思想影响。

53、第二条是:那些机器虽然可以做许多事情,做得跟我们每个人一样好,甚至更好,却决不能做预先设定外的别的事情。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它们的活动所依靠的并不是认识,而只是它们的部件结构。理性是万能的工具,可以用于一切场合,那些部件则不然,一种特殊结构只能做一种特殊动作。

54、绝不承认任何事物为真,对于我完全不怀疑的事物才视为真理;

55、我认为只能是一个比我更完满的存在者,甚至可以直接称之为神。我们还可以认识到我们的存在依赖于这个完满者。因为如果我本是不依靠任何别的东西的存在者,我就是一个完满者。而世界上只有一种完满,不存在不同的完满。

56、能够完美的继承后几章,并用来反对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者是拉美特里,他是一名医师,有足够的专业水平去研究人心与人身的关系,拉美特里的哲学正是集中针对心灵与人体来展开论述。马克思说:“拉美特里的著作是笛卡尔唯物主义和英国唯物主义的结合。拉美特里详尽地利用了笛卡尔的物理学。他的《人是机器》一书是仿照笛卡尔的动物是机器的模式写成的。”拉美特里的机械唯物主义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回答是:思维(感觉能力)是存在(物质)的属性。

57、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绝对客观的,也是绝对物质的,都是绝对真实的,万事万物自我演化的,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唯心主义的核心是世界不是绝对客观的,世界依附于意识而存在,无客观实践论证坐标。

58、他们在《西方哲学史新编》的论述是这样的:“既然肯定我在思想,那么就必须也肯定思想着的我必然应当是某种东西;这就意味着肯定我存在;因为如果肯定一个思想的东西在思想着,可是却否定他的存在,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是荒谬的。

59、“我思故我在”可精炼地理解为:当我使用理性来思考的时候,我才真正获得了存在的价值。理性可破除习惯、迷信以及种种所谓的“已成观念”,让真正的思考渗透进自己的人生,那么,我的存在才有真正的意义。

60、上面的论证说明,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思考,也能够知道我们需要依赖一个完满者。但是另一方面,我还认识到自己处于一个物质的世界之中,我对外在事物拥有不同程度的认识,我甚至能够幻想出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

61、霍布斯对笛卡尔的诘难主要表现为经验论与天赋观念论的对立,这场论战还一直持续到洛克与莱布尼兹的争论。

62、笛卡儿的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把人的本质确定为思维,从而为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奠了基。要推翻理性的专制,就必须清算笛卡儿的这个命题。从叔本华、尼采到海德格尔、萨特,许多现代哲学家都以不同的方式从事了这一清算工作。

63、第“主体”、“自我”概念是我们在观察事物和观察自己时必不可免的局限性的产物。在观察事物时,躯体、事物、眼睛所造成的界限,都使人区分行为和行为者;行为者,行为的原因,被愈来愈精细地把握,最后就剩下了“主体”。这是“主体”概念的心理史。也就是说,我们只能在自己的视界范围内以透视的方式观察事物,于是我们给这种透视的方式安上了“主体”、“自我”的名称。“看时的一种透视又被当成了看的原因:这便是发明‘主体’、‘自我’时耍的把戏!”在观察自己时,由于我们无法深入观察内心世界的真相,于是,我们在自己开始无知之处,在自己不能继续观察之处,便放入一个词,例如“自我”这词……也许这是我们认识的地平线,但不是“真理”。

64、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量普遍地复查我的思想,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65、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第二个问题从属于第一个基本问题。

66、根据对第二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完全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可知的,不可知论的典型的哲学家就是贝克莱。

67、许多研究开始的时候,我总是认为存在许多不同的方式进行研究,但究竟依靠哪一种方式,没有好的选择的办法,只有安排一套实验。同时对于我的发现,我也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使得读者能够明明白白,这样如果我写的东西还有点价值的话,等我死后,得到它的人利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68、总的来说,尼采认为“自我”、“主体”是对内心世界错误观察的产物,是依据虚假的同一性和因果性得出的概念。因此,与其说“我”是“思”的前提,不如说“思”是“我”的前提。作为不变的实体和“思”的原因的“自我”这个概念,恰是凭藉“思”的知性逻辑构造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尼采说:“我”凭藉“思”而成立。“思”是前提,“我”是派生的东西;因此,“我”是由“思”本身构成的一个复合体。“主体”概念是表象着、思考着、愿望着、感觉着的人的作品,是一种简化,其用处仅在于描述设置、发明、思考的能力。

69、  在第二沉思第三段得出“我在,我存在”这个真理之前,我们可以发现笛卡尔做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如果我曾经说服我自己相信什么东西,那么我确实曾经存在过”,无论是拉丁文版,还是后来的法文版,都用的是过去时来表达“我存在”;在这里,“我曾经存在过”是“我曾经说服我自己相信什么”的可能性条件和形而上学基础。但笛卡尔并不满足于“我曾经存在过”,因为这一知识需要依赖记忆。为了得到关于自我当下存在的知识,笛卡尔假设了一个无所不能的恶魔正在尽其所能地欺骗自己。这个骗子具有两个属性,一是无所不能,二是邪恶;与之相对的是第三沉思中的上帝,同样也是无所不能,但却是至善的。恶魔的邪恶体现在他是真理的摧毁者,而非真理的源泉。在笛卡尔的怀疑论假设中,即使存在一个这样的恶魔,“我存在”这一真理无论如何也不会被撼动。自我的存在在主客两个层面被言说,一方面,自我是作为被欺骗者而存在的,因为恶魔无论如何在真理之路上阻挡“我”,他也不能摧毁“我”,将被欺骗的“我”变为彻底的非存在。与之前的“我曾经说服我自己相信什么东西”不同,这里指向的是“我”当下的存在,而不是记忆中的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存在被表达为“一个什么东西”和“非无”,笛卡尔明确使用了一个表达效力因的术语,也就是说即使存在一个拥有全能的恶魔,他也无法真正把自我的存在摧毁为绝对的非存在。另一方面,只要“我”去思考自己是一个什么东西,尽管并不确定“我”究竟是什么东西,这个“我”都存在。经过一系列的准备,笛卡尔才最终宣告了他撬动整个地球的阿基米德点——“我在,我存在”。

70、确立基本的行为规范之后,在我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大厦之前,仍然可以恰当地生活,并且可以放手把其他看法统统抛弃了。为了顺利完成我的清扫工作,我觉得与其在那间暖房里闭门长住下去,还不如走出来跟人们交往。

71、在所有可怀疑的命题中,笛卡尔发现了一个毋庸置疑的命题,那就是:“我思想,所以我存在”。——作为思想者,我可以怀疑我所思想的一切事物的真实性,但我不能怀疑我的思想本身。

72、我们应该时常进行彻底的检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东西。

73、简写者注:笛卡尔语言到了物种灭绝的可能性。西方一直到居维叶(1769-1832)时期才认识到物种可能灭绝且确实发生过灭绝。

74、所以你看到的许多哲学家,依然会神神叨叨地宣扬虚无论。不过他们没有从哲学中吸取教训,一是因为当代有不少语言学理论,例如蒯因的理论(何物存在的问题取决于我们如何去设定语词对象),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75、第由于需要做的实验无穷无尽,我发现我的自学计划不得不一天一天推迟,如果没有别人帮助我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我想要别人知道怎样才能帮助我完成计划。

76、其实这两句话杀伤力特别强。按照柏拉图的意思,如果你周围的人不够会反思,那么他们就不值得活了,“看看周围,你就能看到不值得活着的人。”按照笛卡尔的意思,我思故我在,反过来说,就是我不思的话,我就不在,“看看周围,那些不在思考的人,其实他们根本就不存在。”一个说,不反思的人不该活,一个说不思考的人不存在。所以说,哲学家的偏激,是相当有历史渊源的。

77、我自己已经打定主意要把毕生精力用来寻求一门非常必要的学问,并且已经摸到了一条途径,觉得非常可靠,只要照着走,必定可以万无一失地把它找到。

78、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便开始探寻真理。任何一种看法,只要我能够想象到有一点可疑之处,就应该把它当成绝对虚假的抛掉,看看这样清洗之后我心里是不是还剩下一点东西完全无可怀疑。我发现,感官、推理都不可靠,心里的所有内容都可以怀疑。

79、第按照次序进行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逐步上升,直到认识到最复杂的对象。

80、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

81、尼采指出,当我们分析“我思”这个命题所表达的过程时,我们就会发现它已经包含了一系列冒昧的论断,例如,第存在着被称作“思”的活动,并且我知道什么是“思”;第“思”有一个作为其原因的思考者;第“我”就是这个思考者。这三个论断都不具有直接可靠性,均是无法证明的假设。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思”,其前提是拿我从自己身上得知的诸如“意愿”、“感觉”等其他状态同我目前的状态进行比较。“由于对别的‘知识’的这种回顾,它对于我就绝非直接的‘可靠性’。”其次,说“思”有一个“某某”作为其原因,“这个‘某某’就已经包含了对过程的一种解释,而并不属于过程本身。”也就是说,已经引入了因果关系的逻辑解释。第断定这个“某某”就是“我”,同样是一个假设,以虚构的意识的自我同一性为其前提。总之,在“我思”这个命题中,“我”、“思”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都不是自明的,需分别加以分析。

82、首先我认识到自己是不完满的。因为我能够设想一个更完满的存在者。我相对于那个更完满者,显然是不完满的。而这个比我更完满的存在者的概念,不可能是我自己就能产生的,也就是说必须是被给予我的。那什么东西能够给予我一个比我完满的概念呢?

83、第按照因果关系的模式,为行为设置一个行为者。“自我”观念是“意志”观念的派生物,由“意志发动行为”的假设,进而设想“意志”有一个承担者,即“自我”,于是把自我当作实体,当作一切行为的原因,当作行为者。这样,在“我思”的命题中,首先虚构了一个根本没有发生的行为---思维,其次虚构了一个主体---基质,它是每个思维行为的根源,而非任何其他东西的根源。于是,行为和行为者都被捏造出来了。

84、这种轻视感性的思想,自然会受到洛克的猛烈批判,马克思说:“洛克关于人类理智起源的著作(《人类理解论》)适时地在海峡那边出现了,这部著作就像人们翘首以待的客人一样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洛克的唯物主义就是在这个时候输入法国的,而这个主要的传播者就是伏尔泰。

85、柏拉图是使用“洞穴之喻”说明这个问题的,按照洞喻的意思,人们就是洞穴里面,背对火光,被铁链锁着的人,他们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却看不到真实的世界。这里的影子,就是类似于感觉经验的认知中介。休谟给这种感觉经验取了一个名字,叫做“观念”,它在目前哲学界的标准翻译叫做“表征”。由于我们所能知道的一切,都是观念,所以外部世界不存在,因而形成了怀疑论。

86、关于逻辑学家的种种迷信想法,我将不厌其烦地强调——微小而简洁的事实,这个事实已被这些易于轻信的人不情愿地认识到了——那就是,当“思想”想要来时,“它”便会来,而当“我”想要它来时,它却不来;因而说主语“我”是谓语“思”的条件,是对事实的歪曲。或许可以说自己思;有人会说这个“自己”正是那个著名的旧“自我”,但委婉些说,这种人的说法只是一种假设、一种断言,无疑不是“直接的确定性”。毕竟,自己已对这种“自己思”产生了太多的影响——以至于“自己”包含有对这一过程的解释,而不属于这一过程本身。根据通常的语法规则,此处自己指的是——“思是一种活动;每一种活动都需要有一主动的动原;”因此……正是遵循这一基本相同的路线,旧原子论除了寻找起作用的“力量”外,还寻找这种力量所赖以存在和赖以作用的物质粒子——原子。不过,思维较严密的人,最终已学会了没有这种“土地残留物”也能过日子。也许甚至有一天,我们也能从逻辑学家的观点来看事物,习惯于没有那一渺小的“自己”(这是值得尊敬的旧“自我”的升华)也能过日子。

87、  然而,很显然,三段论解释最终会导向一个笛卡尔无法接受的结论——普遍命题“所有思考的东西都存在”在知识秩序中优先于特殊命题“我思故我在”。因为在笛卡尔看来,三段论并不具有发现新知识的功能,相反,通过三段论,我们确认之前已获得的知识。因此,笛卡尔曾明确反对用三段论来解释“我思故我在”,否则将意味着在它之先还有一个普遍命题。他还澄清了“我思故我在”在何种意义上能够称得上是第一原理。在笛卡尔看来,该命题不需要依赖其他任何知识,心灵只需要对自身之内的思考活动进行简单直观就能得知这个自明命题“不可能在自己不存在的情况下还能思考”。直观解释与三段论解释的根本不同体现在:三段论解释是一种形式逻辑的解释;而直观解释是一个形而上学的解释,即对“我思”的形而上学条件的解释。通过一个简单直观,笛卡尔就获得了全部科学的毋庸置疑的“形而上学的确定性”。

88、我们不难发现,笛卡尔的这后三条方法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十分有益的。认真细致地观察自然现象,按照由浅到深的层次递进,尽可能多假设的方法来进行分析,这样有利于认识工作的进展。

89、在西方哲学史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命题十分著名,但有一个基本事实经常被人们忽视:在笛卡尔最重要的著作《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没有出现人们经常提到的“我思故我在”。在第二沉思中,通过怀疑论论证最先被确定的命题是这样被表达出来的:“至此,所有的都已被尽可能充分地考虑了,最终必须做出这样一个论断,我在,我存在,无论何时被我说出来或者被我的心灵理解,都必然为真。”因此,需要考察“我思故我在”和“我在,我存在”这两种表述方式是否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90、至于哲学,我看到它经过千百年来最杰出的能人的钻研,却没有一点不在争论中,因而没有一点不是可疑的。对同一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而且每一种看法都有不少博学的人支持。但是正确的看法只可能是一种,所以我把仅仅貌似真实的看法一律看成大概是虚假的。

91、反驳也许会有好处,但我从来没有见到通过经院中进行的那种争辩发现过什么前所未知的真理;因为争辩的时候人人都想取胜,尽量利用貌似真实的理由吹嘘,很少权衡双方的道理,那些长期充当律师的人并不因此后来就是更好的法官。

92、二是因为,显然,不是所有的命题都需要被证明才为真。若a=b,b=c则a=c这样的公理,根本不需要证明,每个人都有义务去相信。包括“世界真实存在”,这种命题,也是不需要被证明的公理。你在这里看到我的文章,这话如果没错的话,已经预设了“你”和“我”的的确确存在了,世界的存在,这样的基本事实在语言产生之初就已经嵌入它的结构中了。否则不可能有“我们”,“你”,“我”,“他”,以及“哲学家”。

93、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有三种,他们是根据对物质的不同的理解而划分的。分别是(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他们理解的物质是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还有外国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等。

94、所以我们经过充分反省之后就会毫不犹豫地相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不严格遵循这些规律。我们再进一步观察,看到这些规律是联成一气的,因此我认为自己已经发现了许多非常有用、非常重要的真理,胜过我从前学过的一切,甚至从光和发光的太阳、恒星开始,讲了天宇、行星、彗星和地球,再到地球上的各种物体,最后到人。

95、我并不想在这里细谈自己希望将来在学术上作出哪些新贡献。我已经下定决心,把今后的时间专门用来求得一点自然知识。我的倾向使我绝不做任何其他打算,主要是不干那种对一些人有利,对另一些人有害的事情(简写者注:笛卡尔主要是强调他的研究是为全人类服务,而不是为某些人工作。)

96、勒内·笛卡尔(ReneDescartes,1596-1650)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神学家,出生于法国的贵族家庭。他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奠基人,开创了“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他还创立了著名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解析几何学。主要著作包括《谈谈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简称《谈谈方法》)、《第一哲学沉思集》和《哲学原理》等。

97、其次来看看“我”即“主体”的情况。尼采坚决否认思维有一个“思维着的某物”作为其“主体”。“主体”决非实有的东西,而是虚构出来的、安插进来的东西。尼采认为,所谓“自我”、“主体”、“精神”等观念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的根源:

98、笛卡尔(1596年—1650年)是哲学史上的二元论者,他的思想具有很大的矛盾性,可以分为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的物理学,前者主要出现在《第一哲学沉思集》(《形而上学的沉思》)中,后者则是《哲学原理》的核心精神。笛卡尔的哲学思想是从他的方法论出发的,也就说《第一哲学沉思集》和《哲学原理》都以他的第一部著作《谈谈方法》为基础。要了解的笛卡尔哲学的脉络,就有必要先了解他的方法。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一句话介绍自己的句子(74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