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巢之下(倾巢之下无完卵出自哪里)
倾巢之下无完卵出自哪里
“倾巢之下,岂有完卵?”这句话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自古以来,这句话就被广泛引用,用以形容当整体遭受重创时,个体也无法幸免于难的道理。那么,这句话究竟出自哪里呢?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一、《左传》简介
《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由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它记载了春秋时期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722年—前468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二、故事背景
“倾巢之下,岂有完卵?”这句话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的一则故事。当时,晋国与楚国为争夺霸权,两军在城濮展开了一场激战。晋军采取火攻战术,将楚军困在城中,楚军损失惨重。在这场战役中,晋军大将赵衰对晋文公说:“楚军虽败,但仍有余孽,若不彻底消灭,必成后患。倾巢之下,岂有完卵?请主公下令,将楚军全部歼灭。”晋文公采纳了赵衰的建议,最终将楚军彻底消灭。
三、成语演变
后来,人们将“倾巢之下,岂有完卵?”这句话提炼为成语“倾巢而出”,用以形容敌人全部出动,毫无保留。该成语后来又演变为“倾巢之下,岂有完卵”,用以形容整体遭受重创时,个体也无法幸免于难的道理。
四、成语应用
成语“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斗争中,一方势力被彻底击败,另一方势力也会受到牵连;在自然灾害面前,整个地区遭受重创,个体也无法独善其身。这些情况都可以用“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来形容。
五、结语
“倾巢之下,岂有完卵?”这句话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用以形容整体遭受重创时,个体也无法幸免于难的道理。这个成语在历史上有着丰富的内涵,至今仍被广泛运用。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和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哲理,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