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42句精选句子)
止于至善
1、《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④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身行为。
3、一是“三个原则”: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德与亲民是达到善的终极境界的两种途径。它们也是两个不同的阶段。”(止于至善)。
4、前者“明明”是一个具有“知”与“达”之义的动词,“明明德”是指人都具有的至高善的道德性质。“明明德”的“明明”是指对善的纯粹、完美的描述。
5、“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6、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7、“至善”还要求我们一方面坚定信念、立下志向,另一方面笃实去做、保持力度、善作善成,这些内容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坚韧的耐力才能做到。《论语》中也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8、白话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扩展资料知行合一提出背景:
9、前者“明明”是一个具有“知”与“达”之义的动词,“明明德”是指人都具有的至高善的道德性质。“明明德”的“明明”是指对善的纯粹、完美的描述。
10、“行己有耻”的意思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即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
11、其次《大学》提出了三纲八目。首先是“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两纲是达到止于至善境界的方法,也是两个不同的阶段。明明德,指个人达到道德的觉悟,个人达到道德的觉悟之后,还要推己及人,帮助、教育他人,使其也成为有道德的人,这就叫“亲民”。(止于至善)。
12、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13、在《大学章句》中,朱子将之称为《大学》的“三纲领”。
14、译文:aim at absolute perfection、arrive at supreme goodness
15、” 意思就是,成年人为学的根本在于修明自身,用自己学问的道和德的成就,投向人间,亲身走入人群社会,亲近人民而为之服务,最终达到完美的境界。
16、止于至善在《大学》三纲领中居第是道德修为的最高境界。“止”在这里是达到和处于的意思,还含有根基之意。至善也就是《道德经》里阐述的上善,其基本元素是十善心: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止于至善就是说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要修持和践行十善之心,并以此为修行根基,才能从自我升华到无我,达到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至高境界。
17、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18、首先要明了“止于至善”本身的含义。历史的解释虽然表达有异,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要通过道德修养而达到并保持人类最高的善。
19、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朱学之偏。
20、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21、出处:出自《大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22、当一个人获得了道德意识,他也应该推动自己和他人,帮助和教育他人,使他们成为有道德的人,这就是所谓的“亲民”。
23、出自四书里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至善” 上述所谓“至善”一词,取之于《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24、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25、出自于《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6、鲁迅先生写道: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孔颖达疏:在止于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至善之行。许多先贤们都对这个成语的阐述过自己的见解。
27、当一个人获得了道德意识,他也应该推动自己和他人,帮助和教育他人,使他们成为有道德的人,这就是所谓的“亲民”。
28、止于至善的意思是:指处于最完美的境界。止:达到;至:最,极。
29、“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30、这句典出古代四书中的第一本《大学》,《大学》开宗明义就有这样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1、既称之为纲领,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可以认为,朱子对三纲领的诠释,就是对《大学》总体精神的把握,至于所谓的“八条目”,不过是“三纲领”的具体推衍而已。
32、鲁迅《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33、⑤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34、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35、冉求跟孔子讲:“我不是不欣赏老师您讲的道理,只是我的力量做不到。”孔子听后回答道:“力量不够的人,努力做到一半暂时停下休息,而你现在是自己给自己划下界限不再前进。”
36、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
37、出自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38、“止于至善”出自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 释义: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39、对"止于至善"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止于至善"本身的意义,第二要结合三纲来理解,第三要结合八目来理解。也就是说,要结合整个《大学》来理解,才能在此意义上开出时代性的新释。
40、《礼记·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本身的含义来理解的话,止于至善可以理解为:达到或处于极完美的境界。要诠释其真正意义,必须结合三纲八目来理解,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41、出处:西汉·戴圣编《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