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文集(25句精选句子)
席勒文集
1、祸若不至,徒然惊恐;祸若来临,惊恐徒增痛苦。〔英〕莫尔:《论惊恐》(席勒文集)。
2、Selfportraitassaintsebastian,EgonSchiele,1914
3、记住那几行诗,是一个使得人跟他已经被磨灭掉的过去,重新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一个在这样的黑暗的世界之中,仍然看到一丝丝微弱的光线回影的一个可能。”
4、 我是在一个夏天真正对噪声有所认识的。那一天有一个农家子弟来看我,天时已晚,便留他住宿。留宿是万不得已的事。按我的脾性,家中有生人则感到不自在,即便熟稔稔至也如此,往往让我一晚做不成事,无心绪看书,无心绪写字——但还是留宿他了。谁知第二天我早早起来跑步,却见他坐在厅里的沙发上,眉目不振满脸困意。便觉奇怪。他说,早知道睡不着,不如昨晚上了火车,如今也到家睡觉了。问及睡不着的原因,是席梦思软了?枕头高了?都不是。他说的话让我吃了一惊:你这儿太吵了,车子开来开去的声响、远处敲打什么的声响,让人难以入睡。我不知道是他有耳朵有毛病,太敏感;还是我的耳朵有毛病,太迟钝。听觉居然相差这么远。
5、 对于中国德语研究和翻译界而言,有一则消息引发了圈内人持续的热议: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卫茂平将主持翻译《歌德全集》,其工作底本为德国的法兰克福版《歌德全集》,是当代最权威的歌德全集之一。译作规模预计在3000万字左右,约40卷至50卷,其中有大量内容为新译,值得期待。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德语界最大的翻译工程。编委会的目标和定位是“做成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最全、最权威的《歌德全集》评注版汉译本”。歌德是与但丁、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人比肩的文学巨匠,但其无论从传世作品的规模还是体裁的多样性而言,歌德作品的翻译难度无疑要大于其他各位。
6、“同样一场春雨,对我们很多人来讲是欣喜的、愉悦的。但是对另一些生命来讲,那是灾难,那是浩劫,那是残酷!而诗人说什么?“我只为自己无能的安静而愧疚”,我做得了什么呢?我很愧疚,我为那些蚂蚁愧疚,我什么都做不了。但同时我又看到,这又是个婴儿高兴的时刻。这样的一种心态,你想想看,他已经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境界,这个诗人,才能够写得出这样的一首诗。
7、 最后说一说笔者比较熟悉的文学类作品。相对于英语、法语、俄语、日语文学而言,德语文学在普通读者中的认可度并不高。这并不等于说德语作家和作品的知名度不高,比如歌德、席勒、托马斯·曼等大家,很多文学青年都知道,但一说到阅读,就望而生畏了。德国文豪莱辛曾说过:“哪个人会不称颂克洛卜施托克呢?可是谁会去读他?不!我们不要受人尊崇,我们要人们好好读我们的作品!”德国文学向来被认为思想性强,可读性弱。这种看法未必错,至少说出了部分事实。
8、为什么这个跟般若有关系呢?般若那个智慧引导我们发现“我是无我的”,而如果你愿意把你整个人掏出去给别人的时候,你其实是不在乎自己的。一个人能这么做,我们讲慈悲,这个时候你是为别人,同时你把自己的我执也就降低了。”
9、“蛮荒世界,当你明明知道蛮荒世界已经走到你家门口的时候,你这时候还关起门来,谈谈你的小恋爱,讲究一下你的小日子、小生活,你这时候谈恋爱根本无法预计将来,这难道不是一种荒凉的况味吗?这就是《倾城之恋》里面的味道。”
10、道格拉斯·诺斯 / 罗伯特·托马斯 ,刘瑞华(译),台湾联经出版
11、 为什么这本书叫《Once Upon a Country》,曾经有一个国家?我们透过作者的童年回忆看到,在以色列来之前,无论是英国托管的时候,甚至是更早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控制时期,当时的耶路撒冷是什么样的地方?
12、 我一时不知怎么和他说了。我觉得还是真是自己耳朵出了毛病,长年的城市生活,耳朵长了老茧,听力受到了伤害,直把噪声不当噪声了。
13、“你揭穿这个东西是要有代价的,但是最后伽利略他放弃了,他没有承担成为一个悲剧式英雄。他的弟子安德列亚,曾经真心相信伽利略对他的谆谆教导:科学家就只为真理而献身,科学只为科学而科学。所以很不齿他的老师伽利略向教权投降。
14、恐惧只是保持权位的一个可怜的护卫。〔古罗马〕西塞罗:《道德的义务》
15、参考《孔子传》,金安平,黄煜文(译),理想国版
16、“这个才是儒家的真精神,是国学的真精神。今天大家讲国学热,常教大家背《弟子规》,《弟子规》表面上教大家的是一套打乖乖牌的道理,我们太容易把它变成驯化老百姓的工具,但不要忘了支撑这套东西的是刚才我讲的这股气。
17、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总被人挂在嘴边,在这一进程中,西方思想的译介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历了一段不正常的封闭期之后,自改革开放起,中国对外国思想文化的译介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各种来自西方的新思潮(其实本身未必是最新的,但对隔膜已久的国内知识界和文化界而言仍然是“新潮”的)席卷中国。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和卡西尔的《人论》两本并不算通俗的学术著作在当年的销量,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天文数字。
18、 系列10:“ 名画与圣经”(超链接)
19、“我们中国人有五千多年历史,常常说是一个很悠久的、很辉煌的文明。但你仔细看,这里面是一把辛酸泪。历朝历代以来,多少的兵荒马乱,多少的自然灾害,多少的人活得非常不幸……但是到最后中国文明还是挺过来了,就跟那些人的命运一样,我们中国其实就跟福贵一样,最重要是活着。
20、 不仅是上述“古典”大师,德国20世纪一些最重要的思想家的著作近年来也被陆续介绍到中国。这些著作之所以被翻译成中文,除了自身的学术价值外,国内的意识形态状况及学者自身的旨趣也是重要的原因。比如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阿多诺、霍克海默,第二代的哈贝马斯,第三代的霍耐特等人的代表作都是在近一二十年里被译成了中文,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21、你曾经在别的国家见过这事吗?你到瑞士阿尔卑斯山,你见过瑞士人说“这个山真好。”写一首诗刻上去,没有。在他们的观念里面,所谓的“自然”就应该完全自然,这叫保护大自然嘛。人怎么能够在上面人工破坏呢!
22、 这样的例子当然不够普遍。普遍的是那些永远无法改变的声响,在轮回的四季里坚韧不拔。譬如打桩声的轰响,多少年来不见改良;而电锯与石板的撕咬,足以让心脏脆弱的人久卧不起。没有谁来做消音的工作。一个新建好的小区,最先入住的人家是需要强大的忍受力的,没有哪一家装饰新房会吝啬它的声响。大声嘡嘡,小声嗒嗒,日继以夜,在黄昏与黑夜交错的时刻,睡意久久不能降临。城市在看起来繁华的表象下,不知有没有人统计一下,城市中人承受了多少声响的辐射,每一寸皮肤,每一点毛孔,有过多少损伤。突然某一个夜晚,因为某一种偶然巧合,大院里的声响突然减弱,车子不再往来,行人不再高声地吆喝,大院就静得出奇。城市里过分的静,哪怕是短暂的,就有一种时光停滞之感,静得让人不安、疑虑重重。人们已被声响渗透全身。
23、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张佩芬(译),群众出版社
24、——1983—1993年在乌兰县普及了县乡村那达慕网络;2000年担任民俗顾问,参与完成纪录片《蒙古族剪发礼》、《远去的驼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