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思想(95句精选句子)

2023-12-18 09:37:22

墨家思想

1、关键词: 墨家;墨者之法;刑法正;现代管理

2、“兼爱”是墨家的社会伦理基础。墨家用“兼爱”观组织了其学说体系,其他学说如“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无不以“兼爱”为出发点展开,俞樾在《墨子间诂序》中曰:“墨子惟兼爱是以尚同,惟尚同是以非攻,惟非攻是以讲求备御之法。”此说甚确。在墨家看来,“兼爱”思想内涵之一是爱无差等,强调爱人超越血缘(宗法制),超越阶级阶层,主张一切人皆应兼相爱;内涵之二是在道德范畴中要对等互助互利,即墨子所云的“兼相爱,交相利”,墨家认为:“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墨家认为“兼爱”就是“仁”、就是“义”,而“义”就是“利”:“义,利也。”(《墨子·经上》)因此,“兼爱”也就是“利”,“兼爱”是包括了“利”的内容的:“兼即仁矣,义矣。虽然,岂可为哉?”(《墨子·兼爱下》)

3、道教方术中有所谓“禹步”,《洞神八帝元度经•禹步致灵》第四:“禹步者,盖是夏禹所为术,召役神灵之行步;以为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昔大禹治水不可预测高深,故设黑矩重望,以程其事。……屈南海之滨,鸟鸟禁咒,能令大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禹遂模写其行,令之入术。自北以还,术无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抱朴子•内篇•仙药》谓:“禹步法: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左过右,右就左。次举右,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二丈一尺,后有九迹。”又《登涉》谓:“又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郁郁葱葱足并,是二步也。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这是墨家法夏宗禹在道教方术中的再现,至今道教斋醮仪式中的高功(大法师)皆习此术,在所谓“踏罡步斗”中,皆行“禹步”。

4、所以,我们对于各家思想一定要反复追问,追问到底层源头才能善罢甘休。而到了这个时候,才可能做比较、做判断。

5、墨家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纪律的团体,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如果谁违背了这些原则,轻则开除,重则处死。墨家的最高领袖称为“矩子”(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代代下传,所有墨者都服从巨子的指挥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甚至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墨家思想)。

6、二是效法。法在《墨子》中还有效法的意思,如人们在乡里“法乡长”,在国中“法国君”,在天下“法天子”等观点。墨子称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为圣王,将他们作为人们效法的对象。墨子重点探讨了治理国家、天下的法度问题,提出了“莫若法天”的观点。他认为,天下的父母、老师、国君很多,但其中仁义之人很少,因此“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父母、老师、国君三者都不能作为治理国家的法则。墨子指出:“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治理国家的法则不如效法天,因为上天的品行博大无私,它给予天下人很丰厚却不自我夸耀,它的光明经久不衰,所以古代的圣王都效法上天,遵循上天的意志,只有顺从天的意志,就合乎道义的法则。

7、这“十论”,我们可以看作墨子本人的思想。虽然“十论”被记载于文字,可能是墨子的门徒们记录的。因为“十论”在墨子的书里面,往往都有着上中下三篇,这上中下三篇,实际上是三个不同的版本,而不是三个互相连接着的不同的部分。比如《兼爱·上》《兼爱·中》《兼爱·下》,它就是三个不同的版本,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讲的“兼爱”这个内容。

8、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 ,曾担任宋国大夫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9、墨家钜子腹䵍不听秦惠王的赦免之令,而执意按墨家的法则将杀人的儿子处死,这一故事被学者们解释为挑战了秦惠王的权威,挑战了秦帝国的权威,这是君权之外树立了墨家的法权。事实上,墨家仍然忠于君王。《墨子·经上》曰:“忠,以为利而强低也。”据孙诒让“低”校改为“君”,大意为对国君忠诚的表现:认为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就应该强力地劝说国君去做。《经说上》曰:“忠,不利弱子亥。足将入,止容。”“子亥”应为“孩”之误,“入”字之后“井”字脱,“止”应为“之”之误。大意为遇到对国家不利事情,其危险的程度犹如幼儿足将入井的状态,这时就要强力地劝说国君避免。这表明墨家是按自己觉得应该的方式为君主考虑,没有把墨家的利益凌驾于君主和国家利益之上。

10、墨子死后,墨家学派发生了分化。有相里氏之墨,邓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活动于战国中后期。在自然观方面,对物质,移动和时空关系作了唯物主义解释,摒弃了墨子的天鬼观念。

11、第一本是介绍《子墨子学说》,附录了墨子的伦理学,也就是墨子的逻辑学,这是1904年他在日本办了一份报纸——《新民丛报》,他在这份报纸上连载,后来印成书了叫《墨学微》,微就是微小,意思是墨学探秘。

12、《墨子》的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兼爱》《亲士》《修身》等篇中。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人们不分贵贱,都要互爱互利,这样社会上就不会出现以强凌弱、以贵欺贱、以智诈愚的现象。国君要爱护有功的贤臣,慈父要爱护孝顺的儿子。人们处在贫困的时候不要怨恨,处在富有的时候要讲究仁义。

13、《墨子》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非命》《贵义》《尚同》《天志》《明鬼》《经》《取》诸篇中。墨家哲学思想的最大贡献是认识论。他主张把知识分为“闻知”“说知”“亲知”三类,“闻知”是传授的知识,“说知”是推理的知识,“亲知”是实践经验的知识。(墨家思想)。

14、士大夫说先天下之忧而忧,但也仅仅是忧,咱们感情上可以忧,而生活上却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15、诸子百家时期是我们的文明第一个发迹时期,民国时代也涌现出了大量的思想家与文学家。

16、此外,《墨子》中还有依法处理的情况,“诸女子有死罪及坐失火皆无有所失,逮其以火为乱事者如法。”女子有死罪及因失火而没有造成损失者,以及放火捣乱者,都依法处理。《墨子》还提到让有过者打扫厕所的处罚:“请有罪过而可无断者,令杼厕利之。”孙诒让指出,“杼”当为“抒”,即扫除的意思。大意为:有罪过而可以不判罪的,惩罚其打扫厕所。《墨子·号令》篇提到的刑罚中,戮、斩、杀、断四种刑罚的实质都为斩杀罪犯,都属于死刑,另外的枭、车裂、连坐、族、聅都具有奴隶制社会刑罚的特色,十分残酷。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刑罚向封建制刑罚过渡的阶段,墨家刑罚没有明显地表现出这种过渡性质。

17、其次,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提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的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以政*实践的结果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依据。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命题,对后世哲学史的发展影响深远。

18、那么这个墨家书里面有一组文章,也就是后人把他们称之为所谓“墨学十论”的文章,也就是十篇带有明确的标题的这样一组文章,也就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天志、明鬼”。那么后人就把这十篇文章称之为“墨学十论”,它是墨家学派的一个基本的纲领。

19、先秦诸子中,继老聃论及“长生久视”的是墨子:“分议者延延,而支苟者{讠各}{讠各},焉(乃)可以长生保国”(《亲士》),“无欲恶之为益损,说在宜”(《经下》),“若识麋与鱼之数,惟所利,无欲恶。伤生损寿,说在少连(适),是谁爱也。尝多粟,或者欲不有能伤也。若酒之于人也”(《经说下》)。认为对于养生的损益,关键在于适度则无害。墨子反对嗜酒,“斗者之敝也以饮酒,若以日中,是不可智也”(《经说下》。意即战斗之士及集市之中皆不宜饮酒,认为有害。《太平经》中亦多处谈养生之道,强调自养适度,且主张禁酒,“人欲去凶而远害,得长寿者,本当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身得长保,饮食以时调之,不多不少,是其自爱自养也”(卷一百二),“天下兴作善酒以相饮,市道尤极”,“凡人一饮酒令狂,狂脉便作,买卖失职,更相斗死”,“推酒之害万端,不可胜记”(卷五十六至六十四)。两者说法是相同的。

20、另外,他们还阐述了辩论的几种方式,对推理的研究也甚为精细。后期墨学所建立的逻辑理论,在中国逻辑思想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1、但胖子说:“老板不发我工资,我找谁申诉去?谁能帮我讨回工资?我不偷,我等着饿死吗?如果我能有法律途径拿到自己的工钱,我想犯罪吗?以为我不想做遵纪守法的人吗?”

22、但是,墨子又相信“天志”,认为天有意志,天能赏善罚恶,爱人憎人;同时,他还论证了鬼神的客观存在。墨子在思想上和逻辑上产生的这种张力,给后世学者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间。

23、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主要哲学派别之与孔子(儒家)、老子(道家)、韩非子(法家)为代表的四大汉族哲学体系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

24、“非乐”墨子把音乐作为享乐的部分,认为统治者欣赏音乐,占用了治理国家的时间,老百姓欣赏音乐也要占用劳动生产的时间,而且浪费资源,有碍天下进步,否定对音乐于人们的调节作用,因此要废除音乐。这反映了墨子作为小生产者阶级代言人,其思想上的局限性。

25、墨子极其反对音乐,甚至有一次出行时,听说车是在向朝歌的方向行走,便吩咐立马掉头。他认为音乐虽然动听,但是会影响农民耕种、妇女纺织、大臣处理政务。在墨子看来,音乐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则,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他对音乐的批判性态度尤为明确。

26、《墨经》里的例子是人举重:人吃饱了饭才有力气举重,举起重物,搬运重物,举重运动员举重举起来了。举力,它是运动加速度,它是一种力量,人体有种力量。它还有实验,讲得很详细:建筑盖房子砌砖堆墙,凡是从下往上堆起来的,一定要支撑。没有支撑会倒塌。它是力学原理,并且做了非常巧妙的实验。这种实验有点像现代实验。怎么做这个实验呢?

27、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以儒家、墨家最盛,并称显学。“墨子”之言盈天下,可与孔子相埒,先秦诸子率以孔、墨并尊,同尊为圣。“墨子”之学盛传于战国中期,直至战国之末,仍与儒学并为世之显学。《韩非子•显学篇》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吕氏春秋•尊师篇》说:“孔、墨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又《当染篇》说:“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墨家学派之盛,可以略见。可是,鼎鼎有名的“墨子”,在史籍中却无人为之立传,其生平事迹,在西汉时便已经莫得其详。史学界认为,“墨子”之学既不合于儒术,墨书非儒,儒家亦辟墨,孟子、荀子等皆排诘“墨子”。《孟子•滕文公下篇》:“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荀子•非十二子》:“不知一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墨翟、宋研也。”儒学愈传愈盛,墨学则被绌而日渐式微,至秦而消声敛迹,至汉初则墨学已不可详考。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曾广收秦火以后遗书,但却将诸子之书藏于秘府,加以禁锢。司马迁著《史记》,述其父司马谈论六家之旨,尊儒宗道,对墨家则非其所喜,故虽尽览秘书,攟采博极,于先秦诸子若老子、庄子、韩非子、苏秦、张仪、孙膑、吴起、吕不韦皆为列传,唯独于墨子则仅在《孟轲荀卿传》末附缀数语曰:“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连“墨子”生活的时代都未能加以肯定,更何况他毕生之行事呢?

28、第断刑,孙诒让训为“斩也”,即斩杀的意思。《墨子》中提及断刑的有:①“守有所不说谒者、执盾、中涓及妇人侍前者,守曰断之、冲之若缚之,不如令及后缚者,皆断。”太守对左右亲近的人不满意,说要处罚、打、捆绑他们,不执行命令或拖延捆绑者都要斩杀。②“昏鼓,鼓诸门亭皆闭之。行者断,必击问行故,乃行其罪。……寇至,楼鼓有周鼓,杂小鼓乃应之。小鼓五后众军,断。”黄昏时击鼓十下,各个门亭都关闭,擅自行走者斩杀,必须绑起来问他行走的原因,然后再定他的罪。敌人到来,城门楼上击鼓五下,紧接着周围击鼓,中间有小鼓来应和,击小鼓五次后才来集合者要斩杀。③“号,夕有号,失号,断。”晚上有口号,口号不相合者,处以斩杀。④“非其分职而擅取之,若非其所当治而擅治为之,断。诸吏卒民非其部界而擅入他部界,辄收以属都司空若侯,侯以闻守,不收而擅纵之,断。能捕得谋反、卖城、逾城敌者一人。以令为除死罪二人,城旦四人。……悉举民室材木、瓦若蔺石数,署长短小大。当举不举,吏有罪。”不属于自己职责内的东西而擅自拿的,如果不属于其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而擅自管理的,斩杀。对于擅自闯入本部界者要拘留并交给司空或侯,侯报告太守,不拘留而擅自放跑者,斩杀。能捉到谋反、卖城或翻城墙投敌者一人,可以免除死罪两次和城旦罪四次。全面报告民宅的木材、砖瓦、石头等物数量,登记其长短大小,应当报告而不报告者,要斩处官吏。⑤“传言者十步一人,稽留言及乏传者,断。……吏卒民欲言事者,亟为传言请之吏,稽留不言诸者,断。……官府城下吏、卒、民家前后左右相传保火。火发自燔,燔曼延燔人,断。诸以众强凌弱少及强奸人妇女,以喧哗者,皆断。”每十步安排一个传达信息的人,滞留或者不传达者要斩杀。官吏、士兵、民众提出的建议要及时向上传达,官吏滞留信息不传达者要斩杀。官府与城下的吏卒、士兵、平民都组成前后左右的火灾联保,自己失火或火灾蔓延烧了其他人,都要斩杀。凡是以强凌弱、强奸妇女或者喧哗者,都要斩杀。⑥“家人各令其官中,失令若稽留令者,断。……吏、卒、民无符节而擅入里巷、官府,吏、三老、守闾者失苛止。皆断。诸盗守器械、财物及相盗者,直一钱以上,皆断。吏、卒、民各自大书于桀,著之其署同,守案其署,擅入者,断。城上日壹废席蓐,令相错发。有匿不言人所挟藏在禁中者,断。”向百姓传达命令要直接传到其家中,丢失命令或者滞留传达命令者,要斩杀。吏卒、士兵、平民没有符节就擅自进入街巷、官府,官吏、三老、守闾没有询问阻止,要斩杀。凡是偷盗守城器械、财物以及个人财物者,价值一文钱以上的,都要斩杀。吏卒、士兵、平民要将自己的名字张贴在自己的岗位边上,太守巡视各人岗位,发现擅自闯入他人岗位者,要斩杀。城上每天发一次床垫,要求每次发的不同,如果有隐藏不报告别人所藏的违禁物品者,要斩杀。⑦“城禁:吏、卒、民不欲寇微职、和旌者,断。不从令者,断。非擅出令者,断。失令者,断。倚戟悬下城,上下不与众等者,断。无应而妄喧呼者,断。总失者,断。誉客内毁者,断。离其署而聚语者,断。闻城鼓声而伍后上署者,断。人自大书版,著之其署隔,守必自谋其先后,非其署而妄入之者,断。离署左右,共入他署,左右不捕,挟私书,行请谒及为行书者,释守事而治私家事,卒民相盗家室、婴儿,皆断,无赦;……无符节而横行军中者,断。……誉敌:少以为众,乱以为治,敌攻拙以为巧者,断。客、主人无得相与言及相借,客射以书,无得誉,外示内以善,无得应,不从令者,皆断。”守城的禁令:吏卒、士兵、平民用敌人的徽号和旗帜者,要斩杀。不听从命令者,要斩杀。擅自发布命令者,要斩杀。丢失命令者,要斩杀。用战戟支撑身体爬下城墙,上下城墙方式和别人不同者,要斩杀。无人回应而随便喊叫者,要斩杀。放纵罪犯而遗失公物者,要斩杀。赞扬敌人而诋毁我方者,要斩杀。擅离职守而聚集说话者,要斩杀。听到城墙上的鼓声而报到迟到者,要斩杀。人们将写上本人名字的大字板放在自己的岗位上,太守亲自巡查,擅自闯入别人岗位者,要斩杀。擅自离开自己岗位而与左右的人一起到其他人的岗位,其他岗位的人不逮捕和报告,挟带私人信件,办私人的事情,替私人写信,抛弃守城,吏卒、士兵、平民偷别人的妻子婴儿,都要斩杀而不能赦免。没有符节而在军队中横行者,要斩杀。称赞敌方,将敌方人少说成人多,将敌方混乱说成整齐,将敌方进攻的笨拙说成巧妙,都要斩杀。不能和敌人说话和借东西给敌人,不能阅读敌人用箭射来的表示伪善的信件,不听从命令者要斩杀。⑧“度食不足,食民各自占家五种石升数,为期,其在莼害,吏与杂訾。期尽匿不占,占不悉,令吏卒微得,皆断。”估计粮食不足时,让各家根据情况认交一定的斗数,明确规定交纳日期。交纳粮食时,在账本上记录交纳数量,官吏赏赐一定的金钱。到期隐藏粮食不交或上交数量不够的,让官吏、士卒知道了,都要斩杀。

29、(作者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墨子学会顾问) 

30、也无外乎宋明儒家理学最盛的两朝,也是汉族政权遭受外族凌辱最惨的两朝。

31、只是爱自己的父母,那就让自己的父母锦衣肉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家道殷实,不能亏欠父母。

32、所以端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光量子,用潘建伟的话说就是光线的量子,所以在《墨经》里有光量子的概念,但是原话是叫端,引申到数学上是叫点,引申到物理学上是微粒,他用无宇、无厚来形容,所以我替潘佳伟把《墨经》里的情况解释得更清楚。

33、单单“仁”这个概念,樊迟就在不同场合问了三次。此外,还有“樊迟问知”、“樊迟问崇德、修慝、辨惑”。甚至,还曾“请学稼”“请学为圃”,他真把孔子当成百科全书了。

34、当时的游侠其实就是带私剑者,有的与贵族之间有契约关系(就是雇佣兵),有的顶多能做到士为知己者死的程度。

35、战国时代,言论不受任何什么官方、什么主流文化思想、主旋律的约束,是真正的畅所欲言、思想百花齐放的时代。

36、所以,墨家不仅主张节用,而且主张节葬。所有人都能厚待自己吗?不能。既然如此,那就大家一起节用。所有人都能厚葬父母吗?不能。既然如此,那就大家一起节葬。

37、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

38、虽然楚墨出发点‘正义’,但一样的违背了法治精神,法治不是以暴制暴,而是需要有程序审判。

39、相里氏之墨居于西方,在秦国一带活动,简称为秦墨;

40、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儒家主张“六艺”教育相比,这是墨子在教育内容方面的一个重要创造。在教育原则和方法上,墨子不赞同儒家“拱己以待”的方法,而是提倡“虽不叩必鸣”。

41、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42、尽管如此,但墨家这套思想主张,哪一个统治者能接受、能实践?

43、潘建伟继承了钱临照的思想,他同时也是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在上海、北京办了一个墨子沙龙,联络一些科学家成立一个学术团队去研究墨子思想。在第一次演讲中他几次讲到墨子,研究墨子的光学,并把量子卫星的研究跟墨子思想的研究结合起来,认为他的量子卫星是首先是接受了墨子的启示启发。

44、孟子《孟子》民本思想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政治家 思想家

45、法家的思想主张:富国强兵,以法治国,轻罪重罚。

46、但是,国与国是竞争的、家与家也是竞争的,甚至父与母、祖与孙都是彼此竞争的。然后,就问你这个博爱还怎么博?

47、“节用”、“节葬”“节用”、“节葬”的思想,是墨家思想中的精华。墨子认为,为政者应该增加生产,使物质财富成倍增长。同时,墨子还主张国家的财政开支要对人民有利,他认为葬礼不分贵贱,一律“桐棺三寸”,也不需守丧。埋葬以后,马上就去参加生产劳动。他激烈反对儒家的“厚葬”、“久丧”,认为“厚葬”要把财富多埋在坟墓里,而“久丧”则影响劳动生产。这样做要想使国家富强,是根本办不到的。

48、后期的墨家在逻辑论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主要反映在《小取》的篇中。

49、所以在《墨经》的科学实验里,力学的实验里证明了地面对于悬空的物体有引力,这不得了。这是万有引力实验。

50、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51、楚墨一派继承了墨子的‘非攻’思想,同时也践行着墨子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反抗暴政思想。

52、“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53、当他获得神助,能自己惩罚罪犯的时候,他就动用自己的审判标准去惩罚犯人。

54、晋代葛洪撰《神仙传》,载墨子“委流俗以从赤松子游”,入周狄山精思道法,后得地仙。此乃神仙家之想像,实为虚诞。

55、《墨经》包含光学、力学、简单机械学、数学和物理学等自然学科五门,逻辑学、方法哲学、认知哲学、科技哲学、本体哲学、历史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语言文学、艺术美学与军事学等人文学科十三门。

56、行,你墨子大爱无私,而且逻辑诡辩是碾压级的。人家墨子玩得了自然科学,你孔子玩得了吗?所以,墨子打孔子,成了一种高维打低维,在逻辑上就能颠覆你。

57、《经说下》第130条说:“方石去地尺,关石于其下,悬丝于其上,使适至方石。不下,拄(zhǔ支撑)也。胶丝去石,挈也;丝绝,引也。未变而名易,收也。”意思是:你对砖头一定要有支撑,支撑如果去掉了,就会悬空,悬空就会掉下来。

58、农村把家庭的大量财富浪费在葬礼筹办,请客吃饭,周朝的厚葬,对贵族是小事一桩,对穷人则要倾家荡产,还不能劳动生产。废除远古留下来的葬礼习俗,符合有利于平民的标准。

59、墨子对统治者所过的糜烂生活极为反感,主张对统治者要进行限制。对死人的葬礼,墨子主张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这些内容,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60、邓陵氏之墨居于南方,在楚国一带活动,简称为楚墨。

61、还有数学,我列举了《墨子》数学里有12个概念,有点线面体,有方圆平直,有相切相离交错交叉等等。

62、古希腊有哲学思想家的学术讨论圣地,我们也有。

63、也有可能墨子,甚至包括他的一些门徒,他们这个名字可能不是正儿八经的名字,而是类似于一种绰号之类的东西。因为墨子一些门徒的名字也是蛮奇怪的,比如说索卢参、禽滑厘,这样的名字都不太像中国人的名字。还有一些弟子的名字叫作己齿、叫苦获、叫跌鼻,这些名字也都是很奇怪的。

64、正因为如此,墨者很能战斗。但是,墨家是一个具有宗教性的集团,往往容易被人利用。据《史记》记载,在楚国旧贵族阳城君等杀害从事变法改革的吴起时,墨者“矩子”孟胜就站在阳城君一边。后来阳城君畏罪逃走,楚国要收回其封国。孟胜为阳城君守封国,忠于阳城君。

65、另外就是关于这个人的名字,他的姓,他姓“墨”。可是我们现代的中国人当中,恐怕很少有姓墨的,这个“墨”到底是不是他的姓也是一个问题。

66、《墨攻》这部电影,虽然有艺术加工,但它很好的表达了楚墨精神,楚墨始终是老百姓的弱者视角,管你什么‘统一论’,谁侵略就是不正义,不正义我就要阻止。

67、第连坐,指与犯罪有一定关系的人都要连带受处罚的制度,如全家连坐、职务连坐。《墨子》连带受刑的情况很多:①“诸有罪自死罪以上,皆遝父母、妻子同产。”对于犯有死罪以上的人,其父母、妻子、兄弟都逮起来。②“反城事父母去者,去者之父母妻子(同产皆断)。”翻城墙投敌而抛弃父母者的父母、妻子(兄弟都要给予处罚)。③“诸卒民居城上者各葆其左右,左右有罪而不智也,其次伍有罪。”所有住在城上的士兵、人民都组成一定的联保组,联保组内保证左右的人不犯罪,如果左右的人犯罪而不知道的,此人所在的联保组的人都要给予处罚。④“令、丞、尉亡得入当,满十人以上,令、丞、尉夺爵各二级;百人以上,令、丞、尉免,以卒戍。诸取当者,必取寇虏听之。……邑人知识、昆弟有罪,虽不在县中而欲为赎,若以粟米、钱金、布帛、他财物免出者,令许之。”如果下属逃跑满十人以上,令、丞、尉各降爵二级,下属逃跑一百人以上,令、丞、尉都免职,充当戍卒。允许他们用捕捉俘虏来抵自己的罪,必须是俘虏敌寇才能抵罪。如果本城人的熟人、兄弟有罪,即使他们不住在本县中,本城的人也可以用粟米、钱金、布帛来替他们赎罪,请求抵罪出去是可以的。⑤“若欲以城为外谋者,父母、妻子、同产皆断。左右知,不捕告,皆与同罪。”如果有人在城内替外敌谋划,父母、妻子、兄弟都要给予处罚。左右的人如果知道而不报告逮捕,都与通外敌者同罪。

68、五斗米道有所谓“三官手书”的请祷之法,“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见《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厄亦称“三元大帝”,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卮。道教奉帝尧为天官、帝舜为地官、夏禹为水官。《历代神仙通鉴》卷四谓:“(元始曰:)三子(指尧、舜、禹)皆天地莫大之功,为万世君师之法。本自三元真气,今敕为三官大帝。”墨家学派法夏宗禹,以尧舜禹为三大圣。道教奉此三圣为神,实源墨家。

69、第墨者之法超越于帝王的权威和血缘亲情。从维护社会正义的角度看,腹䵍施行墨法来禁止杀人和伤人,维护了天下的大义。在这则故事中,腹䵍忍痛处死自己的独子而维护社会正义,真可谓大公无私。从挑战帝国的权威角度看,秦惠王念在腹䵍年岁已高,又只有这一个儿子,因此命令官吏不要杀死他的儿子,而且秦惠王还明确提出让腹䵍在赦免他儿子的事情上听从自己的,但腹䵍最后还是没有答应秦惠王,杀掉了自己的儿子。有学者指出:“不听从君王之言,并切断了血缘之情,坚持实行‘墨者之法’,强烈地显示出墨家的特色。但是,以君王的立场来看,墨家可以说是一个不听从君王命令的集团,认同墨家的存在等于认同国内的治外法权,这个问题对君王来说是很大的困扰。”墨家在汉代以后成为绝学,应与墨家挑战帝王权威的特色是分不开的。

70、检验一个国家国民的法治认知程度,可以依国民对‘私刑’的态度做参考。

71、正乙部“群”字号有《枕中经》,注“言身中三部八景万神罗布其中,护卫身形,保安元命。”

72、秦墨虽然也践行着‘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思想,但却与楚墨是分道扬镳,彼此走上了对立。

73、墨子认为,兼爱相利便应当互助,“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天志中》),《太平经》则说:“诸神相爱,有知相教,有奇文异策相与见,空缺相荐相保,有小有异言相谏正,有珍奇相遗”(卷一百六)。墨子反对“有余力不能以相劳”、“隐匿良道,不以相教”、“腐朽余财,不以相分”,《太平经》中则说:“人积道无极,不肯教人开朦求生,罪不除也”,“人积德无极,不肯力教人守德,养性为谨,其罪不除也”,“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有力,不肯力作,可以致富为仁,反自易懈惰”(卷六十七)。墨子反对“强者劫弱”、“贵者傲溅”、“多诈欺愚”(《天志上》),《太平经》则说:“或多智反欺不足者,或力强反欺弱者,或后生反欺老者,皆为逆,故天不久祜之。何也?然智者当苞养愚者,反欺之,一逆也。力强当养力弱者,反欺之,二逆也。后生者当养老者,反欺之,三逆也”(《太平经钞》辛部一四)。《太平经》与《墨子》同样诅咒这类的“逆者”,认为他们违背了天定的道德。

74、完全的、不分彼此,无差别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兄慈、子弟孝、尊长友、年幼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75、其实,从理论溯源上说,儒家与墨家才算势不两立。而且,墨子这个人极端反孔。

76、因为秦国是法治国家,做到了墨家理想中的‘人格平等’,秦国给予任何人出人头地的机会。

77、换位思考一下,贵族特权阶级明明自己掌握着权利和财富,能呼风唤雨,却要他们自己去扼杀自己的权利和财富,分享给平民,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78、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

79、墨子主张以“天志”来制约君主的无限权力,对两汉时代的哲学家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汉时,新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就继承了这一思想,建立起“天人感应”的大体系,主张“屈君以伸天”,试图以人格神的“天”来制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君主的无限权力。

80、片中丫头痛斥胖子偷老板的钱不对,大谈品德败坏,又说违法犯罪。

81、秦国当时的政治环境,在战国时代的所有国家里最接近他们墨家的最终设想,儒家荀子也对秦国的政治环境表示出最高的赞誉。

82、整体而言,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83、东汉晚期,与于吉、张角的太平道同时举的还有张道陵、张鲁的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正一道)。张道陵在创教之初,便奉“老子”为教祖,自言“太上老君”授他“三天正法”,宣称为道家之遗绪,以《老子五千文》(《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张陵(或谓张鲁)托名“想尔”作《老子想尔注》,用宗教观点阐发《老子》,以文饰其教,在社会造成道家、道教一脉相承的名声与影响。天师道虽也奉《太平经》,但名《太平洞极经》,只有一百四十四卷(《太平经》为一百七十卷),可能是对原《太平经》内容有所取舍的缘故,具体地说,很可能是以神仙家、道家思想为准则,对其中墨家、儒家等思想成份有所删减,减少《太平经》与天师道信仰义理之间的矛盾。由于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受牵累,禁止流传,渐次泯灭,《太平经》的光彩自然也随之黯淡;而天师道由于张鲁归顺曹操,得到曹魏扶持,得以盛行,信徒日增,声誉日高,形成为道教的正统地位。因此,天师道所宗道家流派的影响在道教日渐扩大,太平道所宗墨家流派的影响在道教便日渐淡漠。更由于在南北朝以后,玄学、佛学也影响道教的发展,天师道在社会思潮的冲击下,教义亦有所演变,古老的墨家思想影响相对便更趋微弱。虽然如此,而墨家对重符箓的天师道及重烧炼的金丹道教,仍保持着一定的传统影响。

84、墨子是一位倡言“法夏宗禹”的政治家,他赞美的是尧舜禹实行禅让的时代,最理想的也是尧禹治世的时代。认为贤能者为君为长,国家才能得到治理,墨子最赞美的国君便是大禹。称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而九襍天下之川,腓无拔,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如此。”使其门徒以裘褐为衣,以跂屐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庄子•天下篇》)。墨子的社会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亲士》、《法仪》、《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中,视不同情况,择务从事。《鲁问》中说:“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湛(沈)湎(酒),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实际上“尚贤”、“尚同”是墨子社会政治思想核心。“尚贤”即尊重贤者,选贤而能者为君为长。“尚同”即国家上下要有统一的政权、法度、意志。而这两者之间又以“尚贤”为首要。“入国而不存其土,则国亡矣。见贤而不急,则后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见《亲士》)。认为“尚贤者,政之本也”(《尚贤上》)。具体地说,“尚贤”就是“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尚贤中》),“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尚贤上》)。《太平经》的社会政治思想,也是同样强调尚贤为治国之本,“赐国家千金,不若与一要言可以治者也;与国家万双璧玉,不若进二大贤也。夫要言大贤珍道,乃能使帝王安枕而治,大乐而致太平,除去灾变,安天下,……故古者圣贤帝王,未尝贫于财货也,乃常苦贫于士,愁大贤不至,人民不聚,皆欲外附,日以疏少,以是不称皇天心,而常愁苦”(卷四十六)。认为贤士比“积金玉璧奇伪物”贵重很多。“故古者,大圣大贤将任人,必先试其所长,何所短,而后署其职事,因而任之。……祸乱之将起,皆坐任非其能,任非其事,职而重责之,其刑罚虽坐之而死,犹不能理其职务也”(卷五十四)。“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虫支}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卷九十八)。强调选贤任能,《墨子》与《太平经》的思想、语调,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85、但是,世界是具体的。而具体就要有限定。于是,在这个命题之前,需要加入两个具体的限定:

86、墨家流派,至秦已消失,《墨子》一书系汉刘向收集墨子自著及其门徒记述墨子言论的书篇而编定的一家之言,著于《别录》,而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因之。尔后由于无人检阅整理,又经汉末及魏晋兵乱,至南北朝时原七十一篇便已散佚不全,梁阮孝绪《七录序》云:“惠、怀之乱,其书略尽,江左草创,十不一存,后虽鸠集,淆乱已甚”。《隋书•经籍志》著录“《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内阙有题者八篇、无题者十篇,仅馀五十三篇。《旧唐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宋《崇文总目》及《通志》均同《隋志》。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墨子》十五卷,仅馀五十三篇。《墨子》自汉以来传诵者既少,作注者亦稀,今可考者,惟晋鲁胜《墨辨证》,原序见《晋书•隐逸传》。宋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乐台注本,皆久已亡佚”。

87、据童书业《墨子思想研究》(见1982年齐鲁书社出版《先秦七子思想研究》),《墨子》中《亲士》、《修身》、《所染》三篇含儒家思想;《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四篇系墨学总论,为墨学之后学记述;《非儒》反对儒家,为战国晚期墨家学者所记述;《经》、《经说》、《大取》、《小取》为战国晚期墨家所著;《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皆晚于《尚贤》等十篇;最后论兵法的十一篇,朝代更晚,可能为汉人所作。看来葛洪之所以只说“著书十篇”是有所考虑的。

88、刑法制度在我国源远流长,《左传》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由于有人民犯政令,于是夏朝作了《吕刑》,商朝作了《汤刑》,周朝作了《九刑》。《禹刑》的情况见于《尚书·吕刑》篇。墨子多次提出古代圣王制定五刑来治理天下。他所讲的五刑主要出自《尚书·吕刑》,五刑即中国奴隶制社会常用的五种刑罚,分别是墨、劓、刖、宫、大辟。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刑法仍以五刑为主要内容,其残酷性并没有改变,例如商鞅受车裂之刑而死,这一时期是奴隶制刑罚向封建制刑罚过渡的阶段。《墨子·号令》篇提到的刑罚种类有戮、斩、枭、车裂、杀、连坐、族、聅、断等,此外还有抒厕这种简化的处罚方式。

89、正如樊迟追问孔子一样,我们也要追问一下墨子:何为兼爱?或者说,兼爱的源头是哪里?

90、“故,所得而后成也”,这是《墨经》第一条。“故”就是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意思?原因是所得而后成,也就是你得到故这个原因,原因存在了,那么结果就产生了。

91、从其他诸子口中,我们知道了墨家自墨子死后,慢慢的分离成了三派:

92、同时,墨子也没有提供死后天堂可以补偿现世苦痛的想象自洽。所以,他只是艰苦了现世人生,而没有憧憬死后来世。

93、三是刑法。墨子提出治理国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用奖赏和名誉来表扬,用刑罚来威慑。墨子认为,治理国家的目标是“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国家刑政治理是治理国家的三大目标之一。墨子指出,“先王之书,所以出国家、布施百姓者,宪也”,“所以听狱制罪者,刑也”。先王治理国家运用的是“宪”,《尔雅·释诂》云:“宪,法也”,宪也就是法律。先王用来断案定罪的是“刑”,即刑罚。墨子思想中管理刑法的主体主要是王公大人,对他们的要求是“强听治”,努力治理政事。“听狱治政”是王公大人分内的事情,乃至“古者天子之立三公、诸侯、卿之宰、乡长、家君,非特富贵游佚而择之也,将使助治乱刑政也”,所有的行政官员甚至家族之长都有治理刑政的职责。墨子曰:“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人治理国家,认真处理国家的刑狱,让国家刑法严正。

94、举贤士为君为长之后,紧密联系的便是要“尚同”,“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与)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与)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尚同上》)。即天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天子又同于天志,如不上同,就要受惩罚,这就是“尚同”。《太平经》亦强调尚同谏正,认为古者圣贤旦夕垂拱,“未尝敢失天心”,天地之性,下亦革谏其上,上亦革谏其下,天降灾异,以示其谏于下,“相谏及下,极小微,则不失道,得天心。故天生凡事,使其时有变革,悉皆以谏正人君,以明至德之符,不可大不慎也”。上下相规谏,这是天的意志,是“尚同”的必然途径,如果臣下谏正于君,君不听反欲害之,便会造成“君聋臣瘖”,后果是“臣昧君盲,奸邪横行;臣瘖君聋,天下不通,善与恶不分别,天灾合同,六极战乱,天下并凶”(卷四十三)。尚贤与尚同是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根本,而《太平经》是一应承袭的,其它如兼爱、非攻、节用、薄葬、增殖人口等主张,《太平经》中亦皆有所再现。墨子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生活原则(《非乐上》),《太平经》中则说:“夫人各自衣食其力”(卷三十五),“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自衣食”(卷六十七)。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太平经》中则说:“今人以地为母,得衣食焉,不共爱利之,反共贼害之。何谓也”(卷四十五),“不为欲乐相利祜,反为巧弄上下,迭相贼害,此是天下之大败也”(卷五十四),“人民相爱,万物各得其所,自有天法常格在不匿”(卷五十六至六十四)。墨子提出“非攻”,《太平经》则说“大恶有兵、病、水、火”(卷一至十七),主张尚道德,断金兵。墨子主张“节葬”,《太平经》则说:“生人,阳也。死人,阴也。事阴不得过阳”(卷三十六),“上古之人理丧,但心至而已,送终不过生时,人心纯朴,少疾病。中古理丧渐失法度,流就浮华,竭资财为送终之具,而盛于祭祀,而鬼神益盛,民多疾病,鬼物为崇,不可止。下古更炽祀他鬼而兴阴,事鬼神而害生民,臣秉君权,女子专家,兵革暴起,奸邪成d,谄谀日兴,政令日废,君道不行,此皆兴阴过阳,天道所恶”(《太平经钞•丙》)。更反对造丘陵般的大坟墓,“今天下大屋丘陵冢,……良土深凿之,投瓦石坚木于中为地壮,地内独病之”(卷四十五)。墨子提倡增加劳动人口,说:“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毋敢不处家;女子年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节用上》)。《太平经》则反对贱杀妇女,主张男女并力同心,从事生产劳动,繁衍种族,增加生产,“为乏依食而杀。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好看的图片做头像(37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