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作品(79句精选句子)
歌德作品
1、《陈佩斯》 60cm×50cm RMB:40,000
2、在热情的控制下(爱),浮士德最初对知识的渴望逐渐被对玛甘蕾的贪欲所取代,进而他和摩非斯特设法诱奸姑娘(取)。此时,摩非斯特已经把浮士德变成了一个非常自私的人。两个同谋终于成功使玛甘蕾爱上浮士德,但结果是悲剧:玛甘蕾不仅怀孕,而且由于不同遭遇,她被判死刑(有,生,死)。故事的结尾是上帝把玛甘蕾的灵魂带到天堂,因为他不评判人们所谴责的玛甘蕾的罪恶行为,而只评判她纯洁的意图。这又与亚洲佛陀的思维非常一致。
3、2014台湾第四届台北新艺博会,香港宝胜画廊「优雅姿态」油画个展,
4、吕靖 河北邯郸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1997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进修TIAC维米尔古典绘画材料高研班,中国经典写实画会成员,成都经典汇CLATIA签约画家。
5、同样众所周知,“宇宙”是郭沫若一生著译中的标志性诗歌词汇、话语和思想概念。在《女神》中,“宇宙”是“有生命的交流”(而非“无生命的机械”),是不断扩充、“燃烧”、变革的“一切的一”,而“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一方面,这“宇宙”表现为“常动不息的大力”,运转出永恒的“星空”,“美哉!美哉!”而“星光不灭”又是人类创造“天才”的镜像。另一方面,这“宇宙”不外乎“永恒革命”,“革命的精神便是全宇宙的本体了”:“宇宙只是一个动!/宇宙只是一颗心!/……/这便是革命的精神!” 。后来,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郭沫若解释“赞天地之化育”的古典“乐”感,又弘扬出一种主体能动的宇宙论:“人的创造力量发挥到极高度的时候,对于宇宙万汇是必然要起一定程度的作用的。……更进一步是把宇宙全体看为一个音乐或一座礼堂……”作为音乐的宇宙,让人想到郭沫若笔下的雪莱,代表了“大宇宙中意志流露时的种种诗风”,而与此直接呼应的,当然是历史剧中的“雷电颂”,风和雷组成“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光明“就是宇宙的生命”,“爆炸”“燃烧”“炸裂”和“烧毁”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至于作为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的郭沫若,他在《科学的春天》发出最后的号召:“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闻一多——郭沫若的重要对话者之一——曾在初唐诗中总结中国古典的“宇宙意识”,我们也可以说,郭沫若代表了一种中国现代“宇宙意识”——宇宙是生命创造的、能动的、无限的、时空交流的、不断变化的、新陈代谢的、物质和精神合一的……
6、刘升,1990年生于湖北恩施,现居武汉。中国经典写实画会成员,成都经典汇CLATIA签约画家。
7、君子是否应该“不器”?歌德在教育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也谈到过类似话题,他把“不器”看作是一种注重通识教育的体现。歌德在他的这部作品中间讲了两个极端,第一种极端是通识教育,即要了解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所有的都要穷尽。还有另外一种教育的观念是专攻某一个方面的职业教育。歌德把这两者进行了一个对比,想表达的是这两者并不是通往教育的最终目标的。“因为要穷尽所有知识的教育方式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把人培养成某一种职业的专才也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因为它会导致知识的贫瘠化、人的贫瘠化和人最终的异化,成为一种工具。”瓦尔克表示,教育最终的目标是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这也就是孔子主张的“中庸之道”。
8、“再有,经过了破破烂烂的两百年,生活本身似乎也变得弱了,到哪里再找一个极具赤子之心的创作天才呢?如今的社会是如此浮躁,不管是诗人还是作家,总觉得自己似乎是悬浮在虚空之中的,他们感受不到外界的魅力,只好从自己的内心中汲取力量。
9、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Heine,又译亨利希·海涅,1797-1856)——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在德语近代文学史上,海涅堪称继莱辛、歌德、席勒之后最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他不仅擅长诗歌、游记和散文的创作。
10、《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剧本),1773年
11、2014年作品入选“江南SHOW大学生艺术博览会”(苏州雨村美术馆展)
12、赫尔德(JohannGottfriedHerder,1744—1803)在他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考》一书中试图以人类历史作为对象研究历史的规律性。他在此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中国,他重复着人们当时在耶稣会士的报导中所可能读到的关于中国的知识,接着便开始从哲学上就中国的社会伦理原则进行讨论。他断言,中国人来自一个“在大地的一隅蜕变为中国的奴隶文化的”蒙古人部落。按照他的说法,这种奴隶文化建立在童稚的顺从(按:即孝)的基础之上。赫尔德称,童稚的顺从构成一切美德的基础,“它不仅适用于家庭,现在也应适用于国家: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必然由此而产生那种表面上的温文尔雅,那种彬彬有礼的举止”。中国人想以此“不顾人的天性,制造出一个全新的人的心灵”,并使“人的真实心灵”习惯于“虚伪”。既然单纯的义务成为习惯并背逆天理行事,那么,“义务就是无效的、虚伪的习惯。因为中国人的国家学说和道德学说与他们的现实的历史是分裂开来的”。总之,按照赫尔德的说法,中国人的单纯的顺从是万恶之源,并使其发展陷于停顿;他认为中国是一具描绘着象形文字和用丝绸裹着的、经防腐香料处理过的木乃伊;它体内的循环犹如一个沉睡着的冬眠动物的生命。他写道:“古代中国像史前时代的一堆废墟停留在其半蒙古的习惯中。”这类言论说明他作为西方人的狂妄和偏见,尽管他声称,有关中国他取中间道路,既不过奖也不过分指责。不过,这里谈不上褒贬,而只证明他的偏见和无知,而且也不想求知。尽管如此,赫尔德也有看对的地方。孔子的确将孝悌视为仁爱的基础,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里,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但孝悌并非儒家唯一的仁爱原则,这种爱还必须推而广之。孔子解释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在这个语境中人们可以说,孝悌是针对青年人的教育,并非普遍的伦理原则。孔子的普遍的伦理原则是仁。至于将中国在其发展中陷于停顿的原因归咎于儒家思想,赫尔德将问题过分简单化了,而且也并非事实。不过这里不是讨论此一问题的地方。此外,伦理学说与现实历史的矛盾也并非中国所独有。在欧洲并非对父母的顺从,而是对上帝的顺从削弱着人的力量。在敬奉上帝的名义之下散布谎言、迫害和屠戮异端、异族,进行战争,这类反人类的罪行还少吗?在多种宗教并存的中国从不曾有过宗教战争。因此人们也许可以反问,在我们这个可爱的世界上哪一种神圣的学说,哪一种高尚的名义不曾并正在被滥用呢?!
13、2018年作品《无问经年》和《浅醉寄清凉》参加第三届“国韵经典”中国当代写实小幅油画名家精品全国巡展
14、2017 万象出新——万里油画作品展 云上艺术空间
15、2007年参加“携手行”6人油画作品巡回展
16、陈超海涛(原名陈超):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油画系本科,中国经典写实画会成员,成都经典汇CLATIA签约画家。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教师。美国肖像协会会员。美国艺术家联合会会员。澳洲悉尼文化艺术中心特邀签约艺术家。“品物金典沙龙”成员。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正大美术馆”艺术总监。结业于美国马里兰大学W.Qi教授的技法培训班。
17、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ChristophFriedrichvon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他是歌德的挚友,死后和歌德葬在一起。他还是《欢乐颂》的词作者。
18、2011年作品《两年的时光》入选第二届"挖掘-发现"全国油画新人展--中国油画院美术馆
19、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
20、尽管如此,在儒家思想与歌德之间还是存在着某些接触点。歌德将上帝信仰世俗化了,他写道:“从这三种敬畏产生了至高的敬畏,前三者从后者得到发展,人达到了他有能力达到的至高点,他可以将自己本身看成是为上帝和自然所产生的最佳者,人可以停留在此一高度而又不致被狂妄和自私重又捡回到低俗。”他将这三种敬畏视为三种宗教,三者的统一将形成“一种真正的宗教”。换言之,人对自己本身的敬畏构成一种“真正的宗教”而这一宗教正是康德所称的理性宗教。可见,歌德试图在人自身之内发现一条人和世界臻于完美的道路。这是对人的赞歌。儒家并不将其一切希望放在神祇身上,放在彼岸,而是将之置于尘世,置于此岸。儒家绝不期待解救他们的救世主,而是要求人们通过个体修身之路拯救和超越自我,这条修身之路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进而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拯救世界这一崇高目的。这是对个体人格的道德力量,即对人本身的赞歌。正是在这里,在对人的信念中,在人性中,在人的理性中歌德与儒家思想相遇。这里根本说不上歌德受到《孝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21、后来,战乱年代给了歌德机会去了解戏剧,他也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就开始写起剧本来。著作先后有《葛慈冯?伯里欣根》、《亲和力》、《诗和真》、《意大利游记》等。
22、万里,1985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职业画家,中国经典写实画会成员,成都经典汇CLATIA签约画家。南京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
23、《我的生平 诗与真》(自传作品,4卷本),1811年至1833年
24、《世代鸿福》 47cm×80cm RMB:180,000
25、2018年12月2018~2019“净界”写实油画全国巡展。
26、2019年作品参加首届中国当代写实油画名家邀请展。
27、2016年作品《夏之桃》入选风骨--中国当代青年写实油画艺术展北京山水美术馆
28、正是席勒与孔子之间的这些接触点,即思想上的相近促使席勒在欧洲的中国热已经冷却下来的时候创作了他的带有中国装饰风格的剧本《图兰多》和他的冠以孔子之名的两首格言诗。
29、2018年5月“生长”宋庄优秀艺术家五四青年节邀请展(北京宋庄上上美术馆) 2018年8月“e京华雅昌艺术家联展”(北京水立方)
30、《壶口瀑布》 38cm×80cm RMB:80,000
31、《意大利游记》,1816年/1817年
32、2003年《晨曲》济南市油画展。作品被收藏。
33、2008年5月成都2008春季沙龙展(成都新会展中心)
34、《秋实》 60cm×90cm RMB:45,000
35、2018年“春天的故事”民进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美术作品展 广东东莞
36、《潘多拉》(为节日创作的戏剧),作于1807年/1808年,1817年复印
37、2012《向北方7》获纪念中国共产d成立九十周年作品展优秀奖
38、2001年《美满人家》入选济南市文联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39、2013年作品《曾经家园》《屋后的菜园》《冷秋》入选中国油画院历届研修班汇报展中国油画院美术馆
40、2009年作品《秋收时节》入选湖南小幅风景油画精品提名展--湖南省博物馆
41、2018年,足迹——广美粤东校友美术作品展,汕尾。
42、2018年,蓝色火焰——全国中青年当代绘画作品秋季展。
43、与赫尔德和歌德相比,席勒关于道德的论述更加详细。他关于使人超越其“单纯的自然天性”和关于“美的心灵”的养成,关于道德和审美的力量对人达到其自我完美的作用等方面的论述也跟孔子很接近。席勒说:“以道义的力量克制本能欲求,这是思想自由。”这种自由在孔子则意味着:“从心所欲,不踰矩。”(《为政》)这种规矩一方面是仁,即内在品格的原则;另一方面是“礼”,即可被视为“习惯法”的外在行为的准则。我们可以将仁和礼看成是席勒所称的克服本能欲求的道德力量。
44、《浮士德》是一部诗剧,取材于德国中世纪一个炼金术士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民间故事。诗剧以天帝和魔鬼靡非斯特关于人的争论、赌赛为开端,引出作为赌赛对象的浮士德博士,并进而引发了浮士德与魔鬼的赌赛。
45、2016年“京西百渡,太行人家”美术作品展(保定)2016年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北京)
46、(诵)丨仓央嘉措史诗---穿越一场久违的遇见
47、2014年首届雅昌保利新势力提名展-贵州保利博物馆·贵州
48、1997年作品《画家的妻子》入选山东写生油画展获银奖
49、中国•青州文化艺术节暨2019中国(青州)国际文化艺术品博览会--“唯美与经典”中国当代写实油画名家邀请展
50、《独坐菩萨岩》是著名诗人刘年的第一本散文集,所收作品全部为第一次结集出版。这些作品或写自己的“命”,或写远方的“路”与“诱惑”,当然也写“诗”,组成了一部苍凉沉雄的个人心灵小史。刘年用散文的方式写诗歌,用诗歌的方式写散文,在诗与散文两种文体之间自在出入的探索,对诗人和散文写作者都具有借镜意义。
51、对于文艺、自然科学和哲学的专门学者来说,《谈话录》是研究歌德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在文艺方面,它记录了歌德晚年最成熟的思想和实践经验。
52、2014年皇城艺品写实油画精品展-皇城艺术馆·北京
53、王彬彬,1991年生于陕西咸阳彬县,现居西安,2014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经典写实画会成员,成都经典汇CLATIA签约画家。
54、瓦尔克教授介绍道,歌德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见证了欧洲教会的兴衰。在歌德出生的那个年代,欧洲还是在现代化开端前的封建时期,而他辞世的时候欧洲已经成为了一片现代化的土地。
55、2018年作品参加《经典·融合》当代中国写实油画精品展,北京。
56、2013年广州大学生艺术博览会-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
57、2009《向北方2》获黑龙江艺术教学成果三等奖(省部级重点展览)
58、《向北方.秋意浓no.2》 120cm×40cm RMB:80,000
59、最终,郭沫若对“创造精神”的召唤,在《星空》中化入他自己对“大宇宙”的绘制。《星空》一诗作于1922年2月,也即《序引》脱稿后不久后。正如《浮士德》中的“大宇宙之符”,这首诗是弥漫着“天香”“天乐”的美丽幻影,而“我”和“无限”的镜像“合抱”,也延续自《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乃至《夜歌》:“永恒无际的合抱哟!/……/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其中的星辰、星座,又对应于人的创造天才、神话体验,对应于人性的“青春的时代”“自由的时代”。星空正是镜像,在其中,新文化的“宇宙”之美得到“增倍”,得到理想化的形象。总结起来,在这一系列从歌德到郭沫若、从诗歌到翻译、从主体到世界的镜像构造中,一个泛神的“大宇宙”得以绘制,完成着对想象性集体及其时代的召唤,尽管作为“明镜”的文化政治主体(“创造精神”)尚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写真”,还没有进入真正广阔的历史实践。
60、《向北方.秋意浓no.1》 120cm×40cm RMB:80,000
61、2018年,欢聚——宝安区美术作品年度展,深圳。
62、《论人类与动物的颌间骨》,1786年
63、从镜像神话的视角,让我们回到1920年郭译《浮士德》第一部,并由此进一步回到1919年的《Faust抄译》。1920年暑假,郭沫若从事《浮士德》第一部的全译,心血所成,却未得见天日,以至于只能留给“老鼠牙齿去批判”。1928年《浮士德》第一部郭译终于出版,但那几乎是重译,虽然带有旧译的种种留痕。人们已不可能一览1920年译稿之真容,这不得不说是新文学史上的一大悬想。全貌不能见,但学者们终究发现了残篇。最著名的是后来挖掘整理的1920年“论诗”通讯《致陈建雷》。通信日期署为1920年“七月二十六日”,“此刻正在从事Faust全译”的郭沫若一上来就分享了《浮士德》第一部第一幕中的一段重要歌词:
64、“我们讲文化的时候应该跨越自己的国界,从一个国际视角来讨论文化。他认为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文化都能够通过和其他文化的交流使得自己获益,而且只有能够在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互动,文化才能够有未来发展的可能。”瓦尔克表示。
65、《油画风景写生》《室内外环境手绘表现技法》《高校色彩基础教学》《高校素描基础教学》等专著及美术专业论文13篇
66、“这个‘不器’简单地说就是不要把你变成一个器皿,但我想现在片面地宣传这种思想是不负责任的。”傅杰认为,孔夫子当时是想培养弟子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但是现代社会,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首先要有自己的特点,也就是要培养一技之长,不一定都是绝技,但是在某一个位置上“可能没有人替代你,你的位置才比较稳固”。
67、2014年作品参加《新女性美的呐喊》油画艺术邀请品鉴展(西安)
68、《浮士德》的发表引起了许多人的震撼,它给人类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浮士德》的完成花了60年的时间,这时的歌德已耗尽了心血,不久后他就与世长辞了。
69、2010《向北方5》获黑龙江省第六届群星杯铜奖(省部级重点展览)
70、《光学论文》(论文,2卷本), 1791年/1792年
71、《在所有美好的时刻》(共机会分会会歌),1775年
72、现代出版一本书,可以用商业手段炒作、找亲朋好友做广告,一本书尚且可以炫耀一时,但是100年之后没有这些社会资源了,真正决定这些书是否有市场的都是后来人。《论语》虽然只有只言片语,不尽完善,但是已经不需要为它的流芳百世背书,而且它的当代影响力也能确保它能够继续流传下去。歌德的著作也是如此,世界各国的人都在接受着歌德智慧的赠予。
73、歌德作为戏剧、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也是世界文学领域最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之一。
74、《醇甜蜂自舞》 30×40cm RMB:50,000
75、2017年第五届亚洲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北京
76、莱辛——(1722—115)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莱辛批判虚伪的宫廷风格和“虔诚”的情感,用人道主义、浪漫主义取代已陷于僵死、衰落的古典主义。主张天才与艺术创造的完美结合,反对艺术创作中的固有的模式的限制。莱辛处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折点,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其美学思想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浪漫主义美学与萌芽和蓬勃发展。
77、2003《清.瓶》黑龙江省首届油画展金奖(省部级重点展览)
78、《浮士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给以加工改造。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概括。悲剧不但结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言行都形成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