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著名文章(49句精选句子)

2023-05-03 01:53:28

孟子著名文章

1、选自《孟子·告子下》。(译文)忧患能使人奋发图存,安逸享乐可使人败亡。(孟子著名文章)。

2、(大丈夫应当)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里——‘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礼’,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义’;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3、经常给企业授课,难免会有学员问道:“老师,可否推荐些值得阅读的书籍?”每次听到这样的询问,就会想起孟子的这句话:“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我一般会和学员朋友们说:“我是一个知识洁癖者,一般的书我是看不上的,你可以说我清高,但我依然我行我素。如果非要我推荐的话,我读书有两个标准:一:作者已故,经典永存。且作者死的越久越好。因为他们的书籍已经经过历史长河的检验。二:作者健在,社会公认。必须是全球顶级权威推荐。庄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得看那些值得看的书。否则就是被大量的文化消费品浪费生命。

4、那些优秀伟大的公司,他们优良的企业文化,他们的前言优质产品就是一种教育。既教育组织内的成员,也教育广大社会成员。

5、离开齐国的路上,弟子充虞以“夫子若有不豫色然”与夫子所称道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公孙丑下》)相违一事询问老师,孟子倒是很通达地说“彼一时,此一时也”。圣人亦有常人之情,何况像行道这件大事,竟然在齐国这样条件绝佳的大国未得成功,心中面上偶有不豫是十分正常的。而孟子超脱于常人之处就在于,他很快从这种不豫中摆脱出来,继续坚定地树立起行道的大旗,气力渐衰亦不悔改。不仅如此,他的视线贯通古今:“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回溯历史,俯瞰今夕,固然有一丝对于“天”不令其成事的迷惘,更多的却是“舍我其谁”的慷慨傲岸。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人接过先辈的这面大旗,挺身而出,欲挽狂澜。今天的我们,身处风云变幻的时代,更当以此种自信力与激情为国家民族的持续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6、我心目中的孟子更是伟大的。虽然孟子的政治主张没有得到实践,但是他提出了较系统的修养思想体系,这样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的修养,今天的我们,还有多少人具有呢?他千年前所传授的教义,今天依然适用。

7、对我来说,孔子如祖,孟子如父,孔子始终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孟子时而和颜悦色,时而威严呵斥。(孟子著名文章)。

8、 第二句话:“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这句话对一个人修格局、炼境界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当我们每天和优秀卓越的人士一起工作、一起分享、一起奋斗,你觉得,你还会想和品行能力低劣者在一起吗?当我们身边的人都很优秀,都值得我们学习时,我们每天还有什么可懒惰的理由呢?这个世界上最残酷的事情是:比我们优秀的人永远比我们还刻苦。曾经有一位朋友说:“我宁为凤尾,不为鸡头。”我很是佩服这位兄弟。可是很多人都喜欢过这样的生活:“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每天自我欣赏,自我感觉良好。从来不觉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其实人最快乐的状态是:身边的人个个值得我努力学习。每天生活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状态下,一个词:幸福!

9、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10、下面我就摘录一些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孟子语录,和大家分享分享:

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2、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试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13、  除了本故事中孟子预测孟成括必死的命运之外,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识人测运的经典故事,诸如:水镜先生在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时,点评道:“孔明虽得其主,未得其时。”许邵点评曹操时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曾国藩对罗泽南、刘铭传等人命运的精准预测。。。。。这类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枚不胜举。

14、  心得分享:儒家讲“道不远人”,“道不可离,可离非道也”。一个人的修身一定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我们遇到的事情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不能”;一种是“我不为”。对于“我不能”的事情,儒家不会给予道德上的批评,因为这种事情超出了我们自身的能力范围。而对于“我不为”的事情,儒家是给予道德上的评判的。

15、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

16、而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治国”的理念,区分了“王道”和“霸道”两种完全不同的治国理念,“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在春秋战国时期,“霸道”盛行,比如之前也出现了以齐桓公为代表的“春秋五霸”。在霸道盛行的春秋战国,孟子依然选择了“以德行仁”的“王道”,而王道的思想核心思想就是“仁”,提出了:“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17、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

18、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

19、  其实我认为明太祖是多此一举的,想想自己是如何得到的政权,道理就很明白了。

20、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21、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2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5、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26、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战争停息,太平无事了。”

27、(本卷鉴赏) 孟子在这一篇的开始,便提出了战争胜利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荀子也曾经提到这三者的重要性,认为“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王霸》)虽然荀子是从农业角度出发议论,而孟子是从军事角度出发议论,但最终殊途同归,无非是为了稳定国家政治。由此可知,天、地、人三者之间孰重孰轻,三者间的关系又如何权衡,对国家政治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8、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③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④?”

29、《梁惠王上》集中所讲述的正是孟子的仁政理论,开篇孟子就轻轻撇去梁惠王的利,引出“仁义”之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在这一章中,孟子显示了极高的谈话技巧,无论是梁惠王还是其子梁襄王,抑或是齐宣王,他都能抓住其要害,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仁政”。梁惠王即魏惠王,惠是其谥号。魏国也曾是强盛一时的国家,“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战国策·齐策五》)。当时有七个诸侯自称为王,这之中据说魏国是第一个,齐国第秦第三。但在这三国中,魏国渐渐衰落下去,先强而后弱,所以文中梁惠王说“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有了这样的背景,梁惠王及其子自然更急切地希望强大自身,一来自保,二来可以雪耻。

30、我有时候读《孟子》,会被他的自信所触动,孟子讲:“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孟子为何在权贵面前那么自信呢?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品德修养远胜很多在高位者,所以藐视他们。他认为在自己所处的乱世,要拯救这个社会,唯有自己。遂发出响彻千古的豪言壮志: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31、孟子是雄辩家,他的口才很好,语言很有个性,读完整部《孟子》,会觉得这位先生很可爱。

32、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

33、《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34、《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35、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

3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37、孟子终究没有成功,他还是孤独的站在高岗上,品味着的孤独,坚持他的坚持,努力着他的努力。

38、孟子认为,心是道德的主体,或者说,人的道德观念都是从心发展出来的。孟子著名的“四端说”,就是阐述了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品行,都发端于人的四种本性或者说本心,孟子说,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品质,发端于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这四种本心。孟子在“心”这个主体上,扩充了四心,并发展出了“仁义礼智”的四种道德品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儒家的伦理哲学。

39、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

40、  孟子说:“然而您失职的地方也太多了,灾荒歉收的年份,你的百姓们,老弱病残的辗转于沟壑而死亡,年轻力壮的散走四方逃难,有好几千人啊。”

41、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42、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43、有一次,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44、孟子出生在公元前372年,是山东邹城人,他是子思的学生,也是孔子的第五代传人,孟子一生学习孔子儒家思想,也实践孔子的儒家思想,和孔子一样,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游历各国,希望他们接受自己的“仁政”治国理念,但实际上在战乱纷飞的战国末期,仁政思想很难得到大家的真正实践,所以可以说孟子终身不得志。但是他成为了孔子儒家思想的传承人,后世与孔子并存“孔孟”,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45、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46、他还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

47、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48、所以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但儒家也反复强调:要去爱别人,先学会爱自己。过自尊自信自强的人生。只有这样,我们的爱才有力量,才有感染力。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朝花夕拾好词(93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