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诗歌特点(43句精选句子)
韩愈的诗歌特点
1、薛应旗:陆贽、韩愈不久于朝,唐之所以杂夷也。
2、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争议中还有一种力图以持平的态度看待“以文为诗”说的中间论调。如宋人陈善《扪虱新话》:“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世传以为戏。然文中要自有诗,诗中要自有文。亦相生法也。文中有诗,则句语精确,诗中有文,则词调流畅。”此说并未肯定以文为诗说,而是认为诗中可以有文。陈沆说:“谓昌黎以文为诗者,此不知韩者也。谓昌黎无近文之诗者,此不知诗者也。”“近文之诗”之说与陆时雍所说“诗中常有文情”是一致的。
3、一个人文、道、忠、勇同时具备,更具有“立德、立功、立言”至高境界,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4、日后,韩愈回忆这段悲惨的经历,深感歉疚,常常泪流满面,低吟道“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
5、清人中也有批评韩愈以文为诗者,如毛先舒说:“昌黎《琴操》,以文为诗,非绝诣,昔人尝赏之过当,未为知音。”(《诗辩坻》卷三)黄子云说:“昌黎极有古音,惜其不由正道,反为盘空硬语,以文入诗,欲自成一家言,难矣!”(《野鸿诗的》)程学恂认为韩集中《谢自然诗》及《丰陵行》等篇“皆涉叙论直致,乃有韵之文也,可置不读”。但这些论者对韩诗中很多篇章还是充分肯定的,而且能从诗文之异加以辨析。
6、张戒:韩退之诗,爱憎相半。爱者以为虽杜子美亦不及,不爱者以为退之于诗本无所得。……退之诗大抵才气有余,故能擒能纵,颠倒崛奇,无施不可。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变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诗文字画,大抵从胸臆中出。……退之文章侍从,故其诗文有廊庙气。退之诗正可与太白为故,然二豪不并立,当屈退之第三。(韩愈的诗歌特点)。
7、同时,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则通过个人遭遇的悲苦来反映现实的黑暗,艺术上追求奇诡,于险怪中见苦涩I。
8、宋以后认为韩愈不懂诗者,有明代诗论家王世贞,也说:“韩退之于诗本无所解。”(《艺苑卮言》卷四)许学夷曾指出韩愈有几篇五古“皆以文为诗,实开宋人门户”。(《诗源辨体》卷二四)但是明人虽然不乏批评韩诗者,却又有不少人不赞成“以文为诗”之说。如李东阳说:“昔人谓杜子美以诗为文,韩退之以文为诗,固未然。然其所得所就,亦各有偏长独到之处。”(《麓堂诗话》)对于“以文为诗”之说不以为然,但承认杜甫和韩愈各自对诗和文有其偏精独诣之处。胡震亨认为“韩公挺负诗力,所少韵致”,而且因“储才独富”,“遂致丛杂难观”,“第以为类押韵之文者过”。也就是说,韩愈虽因才力富赡造成丛杂之病,缺少韵致,但他所负的是“诗力”,所以认为其诗类似押韵之文的说法太过分。陆时雍也说:“韩昌黎伯,诗中常有文情,知其所长在此。”(《诗镜总论》)认为韩愈只是诗中有文情,而且是其长处所在。钟惺还称赞韩愈“诗文出一手,彼此犹不相袭,真持世特识也”,指出韩愈的诗和文能做到彼此不相承袭,那就是说韩愈不但不是以文为诗,而且对诗与文的不同了然于心。明代诗论以崇尚盛唐为主,强调诗以自然妙悟为上,对于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和探讨均较前人深入,以他们的标准论诗,尚且有多人不认为韩愈不懂诗,而且不认可“以文为诗”之说,这一现象是值得玩味的。
9、韩愈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文,但其诗亦有特色,他的诗很少表现传统诗歌常常表现的悠然心会、含蓄冲淡的中和之美,而是着力追求一种新奇险怪的艺术效果,意象的选择和使用独巨匠心,往往不同凡响。
10、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
11、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12、韩愈,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因自称“郡望昌黎”,故被世人称为“韩昌黎”“昌黎先生”。他曾和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力求改革六朝延袭下来的旧文风,使中国的古文得以发展。后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开拓者之一。
13、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14、他的咏史诗往往用鲜明的形象或选取细小的情节表达主题。
15、然而,作为唐人,怎么能不会写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韩愈的优秀诗作。
16、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的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异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韩昌黎集》,《外集》,《师说》等等。
17、从长安到潮州,历经八千里漫漫路程。韩愈走了近一百天,终才抵达。
18、此时的韩愈已识52岁的衰朽之年,全家老幼一律迁离。有无归期,殊难预料。
19、王维崇尚佛教,专研禅理又精通音律,更多给人以艺术上的关怀。
20、辛文房:公英伟间生,才名冠世,继道德之统,明列圣之心。独济狂澜,词彩灿烂,齐、梁绮艳,毫发都捐。有冠冕佩玉之气,宫商金石之音,为一代文宗,使颓纲复振,岂易言也哉固无辞足以赞述云。至若歌诗累百篇,而驱驾气势,若掀雷走电,撑决于天地之垠,词锋学浪,先有定价也。
21、高棅:今观昌黎之博大而文,鼓吹六经,搜罗百氏,其诗聘驾气势,崭绝崛强,若掀雷决电,千夫万骑,横骛别驱,汪洋大肆,而莫能止者。
22、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
23、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唐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24、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出水画派,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5、韩愈五古长篇中的“议体”很少,篇幅最长的应是《谢自然诗》的后半首。这部分先从神仙事是否可信的辨疑入手,历数夏后至秦皇汉武以来鬼神信仰的源头和流变,正面推出“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的人生常理,确实是在说理。但其中又包含着“往者不可悔,孤魂深抱冤”的叹息,最后还是落到“噫乎彼寒女,永托异物群”的伤感。所以诗人在结尾再次强调自己“感伤遂成诗”,而不仅仅是为了让“昧者”明理守道,这就与散文议论的目的明确区别开来。而且即使是这样长篇大论的议论,也可以在汉诗的议论方式中寻到根源。《谢自然诗》作于韩愈早年,当时他的多数诗作有意学习汉古诗的各种体式,此诗以交代地名“果州南充县”开头,看似记叙文的常见开头,其实与汉乐府《雁门太守行》《上陵》等以交代年月地点的起头方式相同。而诗中告诫式的议论,在汉乐府《折杨柳行》“默默施行违”、《君子行》“君子防未然”这样全篇议论直白的诗里也可见到。其实就是被视为“塾训体”的《符读书城南》,其全篇训诫的写法也可溯源到汉代韦玄成的四言《戒子孙诗》。只不过韩诗均用五言,而且前半篇以“两家各生子”的不同成长过程作为比喻,用汉古诗的年龄序数法,历数从“少长”“十二三”“二十”到“三十”各阶段的变化,再加上连用“一为”“不见”等等排比对照句式,遂使全诗颇具汉古诗风味。
26、李商隐的这一类型的诗数量多,质量也很高。往往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讽刺统治者的荒淫奢侈,曲折地表示自己的政治见解。
27、宋代赞同黄庭坚之说的论者,大都对韩诗评价不高。如陈师道在引述黄庭坚语之时,又说:“退之于诗本无解处,以才高而好尔。”认为韩愈根本不懂诗,只是以才气取胜。惠洪《冷斋夜话》记述了当时几位名家的争论:“沈存中、吕惠卿吉甫、王存正仲、李常公择,治平中同在馆中夜谈诗。存中曰:‘退之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近诗。’吉甫曰:‘诗正当如是。吾谓诗人亦未有如退之者。’正仲是存中,公择是吉甫,于是四人者相交攻,久不决。”四人分成两派,一派认为韩诗只是押韵之文,不是诗;一派认为诗正应该这么做,而惠洪则说:“予尝熟味退之诗,真出自然,其用事深密,高出老杜之上。”(日本五山版《冷斋夜话》卷三)从自然和用典两方面充分肯定了韩诗。宋人评韩,正如张戒所说:“韩退之诗,爱憎相半。爱者以为虽杜子美亦不及,不爱者以为退之于诗本无所得。”(《岁寒堂诗话》卷上)显然,批评韩愈不懂诗者,就是认为他以文为诗,混淆了诗文的界限。
28、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29、韩愈的散文不同流俗,气势磅礴,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又如峰回路转,回环往复。他善于广泛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注重写人的形象性、论事说理的逻辑性,颇有先秦诸子散文之风。他还善于从古书和口语中汲取精华,先后创作出大量新颖的词汇,不但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而且也实现了自己坚持的文学主张。
30、以俗为美、以丑为美,呈现怨愤郁躁、情激调变的怪奇特征。四处搜罗和雕琢词句,描写光怪陆离乃至阴森可怖的意象,如鲸鹏、妖鬼、落齿等。
31、皇甫湜:先生之武,袭蹈圣矩。基於其身,克後其所。居归丘轲,危解祸罗。具兮素兮,有腼何多。靡引而忘,天吝其施。垂升乃颓,群心孔哀。厥声赫赫,满华遍貊。年千世百,新在竹帛。我铭在碑,展我哀思。
32、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早春。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虽然时间不长,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33、清代尤其是中晚期,沿袭以上两种说法的都有,但对于韩诗的评价普遍很高,而且多数人都认为“以文为诗”是韩诗的重要特征,其佳处也正在此。如赵翼认为:“其实昌黎自有本色,仍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厚博大,不可捉摸。”“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这里虽然是从“不专以奇险见长”的角度称道韩诗之平易自然,但以韩愈对古文的要求“文从字顺”赞其古诗,实际上是采用评文的标准来评诗。方东树认为“韩公诗,文体多”,他评点韩诗,也多从古文笔法着眼,如谓《山石》“只是一篇游记,而叙写简妙,犹是古文手笔”。又赞《桃源图》“抵一篇游记”,《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一篇古文章法”等等。这些论者似乎认为诗文一理,不必讲究诗文之辨。如延君寿在评点《郑群赠簟》时说:“前人有诮作者是以文为诗,殊不知诗文原无二理,文如米蒸为饭,诗则米酿为酒耳。如此突过一层法,即文法也。施之于诗,有何不可?”(《老生常谈》)饭和酒的比喻其实正说明文和诗提炼的方式和结果都不同,延氏却认为文法可用于诗法。刘熙载也说:“诗文一源。昌黎诗有正有奇,正者,即所谓‘约六经之旨而成文。’”(《诗概》)此说不仅是将诗文视为同源,也几乎是视为同体了。
34、以文为诗。其章法上,既有散文的自由,又不失诗歌的意蕴。如《山石》以山水游记散文的形式结构全篇,流畅而奇崛,自然而具匠心。其句法上,突破传统五言诗上二下三型节奏而为一七言诗上四下三型节奏而为三四。如“乃一龙一猪”“子去矣时若发机”,显示出新颖、生僻、怪奇的特征。其以议论为诗,表述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如《山石》“嗟哉吾d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简洁洒脱,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因此,叶燮《原诗》称“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35、王夫之:穆宗在位四年耳,以君子,则裴度也、李绅也、韩愈也。
36、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词全集、诗集(979首全)
37、人们为感念韩愈,将本地山河改名为韩山、韩江。
38、第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9、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0、《桃源图》写观图所引起的桃源想象,藉以赞美“文工画妙各臻极”,但并未如王维《桃源行》那样根据渔人游踪顺序描写,而是在赞画之外,以一半篇幅想象渔人在桃源中受到接待的情景,及其与桃源中人的对话和感慨。至于渔人夜宿的心理和景物描写,更是出自诗人的夸饰:“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方东树称其章法“抵一篇游记”,其实此诗以咏叹语调贯穿全篇,而且穿插不少歌行式的对句和半对句,虽无歌辞性标题,却是标准的七言歌行体。
41、后人称颂韩愈“不虚南渡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说他的到来,是“天要潮人识孟轲”“若无韩夫子,人心尚草莱”,而他走后,“幼童能诵鳄鱼文”。
42、不平则鸣。一方面,认为诗歌源于内心有感而发,且更倾向于“感激怨怼”的情绪,所谓“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另一方面,重视“郁于中而泄于外”,强调诗歌的抒情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