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之死(98句精选句子)
刘基之死
1、引发矛盾的导火线是一个叫李彬的人,是李善长的亲信,他由于犯法被刘基抓了起来,查清罪行后,刘基决定要杀掉他。此时正好朱元璋外出,李善长连忙去找刘基说情,刘基却软硬不吃,还将这件事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处死李彬。不巧,这份回复恰巧落在了李善长手里,他不敢隐瞒,但也怒不可遏。为了救自己的亲信一命,他想了一个借口,他相信只要讲出这个借口,刘基是不会拒绝他的求情的。
2、朱元璋的耳目遍布天下,刘基之死让他心生疑虑,下定决心暗中调查。朱元璋想把丞相的所有行迹打探清楚,充分掌握其图谋不轨的证据,一些心腹检校奉命完成这次侦察任务。(刘基之死)。
3、投稿、合作、版权争议,欢迎勾搭微客服:thexrock(1150728290)
4、作为作为最重要的谋臣,朱元璋本来是信任刘伯温的。但是,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就开始猜忌这些人。胡惟庸懂得朱元璋的心思,在刘伯温想要激流勇退,请求回家养老之时,胡惟庸捏造莫须有罪名,使得刘伯温被剥夺了俸禄。刘伯温何等样人,明白刘伯温不过是狂吠的狗,而主人是朱元璋。本来就已经有病了,还是赶紧回到京城请罪,没有皇帝的话不敢离开。可悲的是,即便如此,在别人眼里他仍是木棍上的刺。胡惟庸假惺惺的带着御医,来给刘伯温看病。
5、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正式宣布罢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也有学者认为,锦衣卫作为特务机构早就存在,至于洪武十五年改置的锦衣卫则是合并了仪鸾司和锦衣卫,其名称也可以叫“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总之,特务机构从此公开化,取得了正式的“营业执照”,大大小小的特务也都取得了从业资格。洪武十八年(1385),朱元璋再次征召一万四千名壮汉充实到锦衣卫各个千户所,使得这支由他直接统领的特别侦察队人数将近两万。
6、对于胡惟庸的不法和妄为,不少人敢怒不敢言。大将军徐达多少也知道一些,他选择向朱元璋告发。此前,胡惟庸曾多次拉拢徐达,均被徐达冷处理。徐达鄙薄其人,不屑与其交往,并瞅准时机悄悄禀告朱元璋,说胡惟庸这人根本就不适合担任丞相。胡丞相热脸贴了冷屁股,心头自然不快,得知徐达打自己的小报告后,更是怒火中烧,于是设计谋害徐达。
7、被刘基否定的那三个人,是朱元璋心目中的人才,先后受到重用,也先后被处死。杨宪,洪武三年处死;汪广洋,洪武十二年处死;胡惟庸,洪武十三年处死。难道刘基受到重用,会是例外?(刘基之死)。
8、汪胡两案发前,世上没有中毒之说。从刘基去世到汪胡案发,中间约有四年半时间,均未发现有刘基中毒的任何信息记载,在《太祖实录》里甚至连名字都没提到过一次。
9、朱元璋看重的并非是他们处理政务的才能,而是能否顺从地执行自己的命令。
10、在鄱阳湖决战时,双方军队又在鄱阳湖上相持三天,刘基请求移师湖口,扼鄱阳湖要冲,以金木相犯日决胜,友谅败亡。
11、胡惟庸有没有在药里加毒,是不是朱元璋的授意,都没有实证,因此刘基的死留下一段悬案、疑案。
12、洪武三年,朱元璋私下过问刘基,想让他入中书省为相。刘基推辞道:“臣嫉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刘基是个明白人,表面上看,皇上要对他委以重任,实际上却是把他往火坑里推。想想之前自己的好学生杨宪,正是在左丞相的位置上遭到淮西集团的围追堵截,最终一着不慎落了个身败名裂。第二年,刘基索性申请了退休。虽然远离朝堂,但是朱元璋仍然对此人十分看重,时常宣刘基进宫商量要事。洪武八年正月,刘基得病,丞相胡惟庸带御医去看望,结果刘基吃了药后病情恶化,仅过了两个月,病死在家中,享年65岁。刘基蹊跷的死因引起众多人的猜忌,矛头纷纷转向了丞相胡惟庸。
13、刘基等地方势力派的加入,不仅减少了元朝的抵抗力量,也使浙东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
14、洪武元年,双方第一次交锋。当时的监察机构是仿照元朝建立的御史台,刘基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说,他是言官的首领,此时的优势在刘基一边。
15、刘基精通星象之学,性格刚正严明,自视甚高,这些都让别人不太舒服。而且他是外省人,很难融入朱元璋的核心圈子。
16、刘璟先是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为由坚决不接受朱棣给予的官职,再是他也从不称朱棣为“圣上”,而是依然称他为“殿下”,言外之意就是不承认朱棣的皇位。此外,在一次召见时,刘璟更是直言不讳的与朱棣说道:“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17、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浙东集团春风得意、准备一鼓作气打败淮西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变化。由于刘基言语过于直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沟通技巧,很多人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说他的坏话,朱元璋对这个足智多谋的第一谋臣也起了疑心,于是就有了后来那次决定刘基命运的谈话。
18、刘基没有理会李善长,向朱元璋请示后,处死了李彬。行刑时,官府正组织人求雨。
19、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
20、朱元璋对这些情况不可能不了解,只是他尚且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或者说,他还在等,等待事态的发展,等待收拾胡丞相的最好时机。
21、除了崇祯外,明朝皇帝大多有个特点,那便是驭人之术高超,非常擅长利用一股势力拒抗另一股势力,坐山观虎斗,自己把皇位坐得稳稳当当。从浙东淮西斗法到宦官大战东林d,明朝国运起起伏伏跌跌宕宕,覆灭更像是骤然的跌落,但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王朝的基业总体还算扎实,不像汉唐宋清那样,末年都经历了漫长的风雨飘摇。作为从社会最黑暗的底层摸爬滚打走出来的人精,朱元璋自然明白维持权斗天平出于平衡状态的重要性。
22、刘基不可能不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他之所以辞官回乡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刘基隐退的做法是为了什么,刘基已然引退,朱元璋如果还去用计杀他,那自然大不近情理。
23、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被封为公爵,自命有为相之才的刘基仅被封为诚意伯(伯爵),这与刘基打江山时立下的汗马功劳相比,可谓相去甚远。
24、李善长,早早退休,却不是对朝堂之事不闻不问,他多次获得胡惟庸要谋反的线索,却不上报,在朱元璋看来,这与谋反的共犯没什么区别,试想一下,一个跟随你是十几年的人知道有人要害你却不加你提醒,你觉得这个人是站在谁那一边的?
25、这个时候的胡惟庸是最为自得的,同时也是最为危险的。
26、从这两则信息读出,刘基晚年就是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所有的老年疾病都上了他的身:发白过大半、齿落什三眼花、耳聋、骨质疏松、抽筋、肌肤浮肿、肝火上升等。甚至,“左手顽不掉,足醸踔不能趋。”
27、刘基的对答且不说有目空一切之嫌,更为重要的是已构成对专制皇权的实质性威胁。
28、与之相反,刘基之死对朱元璋而言则是好事。他痛恨那些贪污腐化的淮西功臣,可牵涉真的太广了,一下子动手不好控制局面。再则是杀功臣总得有个理由,若实话实说,说是从元人探子口中得知淮西功臣们借开中中饱私囊,岂不会被人以为这是中了元人的反间计,王保保和其情报组织探州司马可能也会借机生事,努力让人以为他们是中了反间计,如此一来这是打自己脸,显得自己蠢。所以得找别的理由查处淮西功臣,刘基的死就是很好的理由,他死得那么不是时候、那么突然,显然不是正常死亡,加上刘基是功臣、能臣,口碑也好,以查刘基之死为理由揭开功臣们的种种罪名,一一清算淮西功臣最好不过了。
29、洪武三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基,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你年纪这么老了,应该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这里陪着我呢。”
30、 刘伯温之死仅仅是一个开始。五年之后,大清算终于来了。始于追查他的死因的胡惟庸案发生于的洪武十三年,最终的罪名则是不可饶恕的谋反。“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实际数目远高于此,因为被杀的都是以家族为单位,杀一人也就是杀一家。坐胡案死的有李善长、朱亮祖二国公二十列侯,身为太子老师的宋濂虽免于死罪,但死于流放途中。十三年后,又有蓝玉案发生于洪武二十六年,坐蓝案死的有傅有德等一公十三侯二伯及诛连被杀者又一万五千人。朱元璋铢杀屠戮,用恐怖手段造成了至高无上,森严可怖的皇权。为朱姓江山的永固,所摧残的不仅仅是功臣的性命,更有国家民族的元气和活力。
31、用“毒”杀人成功率不高。老胡(或受老朱委派或指使)挟医往视刘基,寻机下毒或开给药方。老刘事后病情加重兼肚长硬块,直至死亡,约有三月时间,先莫论有无此慢性毒药,姑且当有,老刘肯定会找其他御医或高明医生诊治,毒案岂不很快被拆穿?若是朱胡强强联手,会干出这么容易就暴露的蠢事么?那又何必搞暗杀?
32、不久,胡惟庸升任中书省左丞相。刘基悲戚至极,感叹道:希望我先前的“劣马驾车”预言不灵验,天下苍生有福了。如此忧心忡忡度日,终于病倒了。洪武八年,朱元璋派人把他护送回乡,不久就病死了。
33、所幸杨宪素来敬仰刘基,而汪广洋是个忠厚之人,二人都没有挟嫌报复,但他们很快就和相位拜拜,因事获罪。胡惟庸可不是那么好惹的,他把刘基的话深深地记在了心里,仇恨让他一辈子也没有放下。
34、刘基,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刘伯温,传言中那个预言到千百年之后的超级神棍,其能力我们不必赘述。在朱元璋一步步迈向皇位的过程中,刘基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连朱元璋都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刘基)吾之子房也。”作为明初两大集团之一的浙东集团领袖,刘伯温在官场上的地位极高,然而,当朱元璋大封天下时,之前被他吹得天花乱坠的刘基最终也只捞了个“诚意伯”的爵位,年俸不过240石,比起朱元璋另一个顶级智囊宣国公李善长,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35、刘基死因之所以存在多种说法,都是因为“胡惟庸毒杀刘基案”疑点重重引发的。刘基属于自然死亡观点,在近现代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这也是还归事实本真。但学术界对刘基死因的讨论,必定还会无休止进行下去。
36、所以在利用胡惟庸打倒刘基七年以后,胡惟庸也被朱元璋诛杀。
37、但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朱元璋接着问:“汪广洋如何?”
38、《明史》载:“(刘琏)为惟庸d所胁,堕井死”。他死后,朱元璋是惋惜不已,但也无可奈何,遂只得是遣使祭灵,以示恩宠。
39、当时,吉安侯陆仲亨和平凉侯费聚都先后犯事,并受到朱元璋的处罚。两人都非常害怕,胡惟庸便乘机暗中对他们进行拉拢。威逼利诱很快见到成效,两人应邀到丞相府饮酒。酒酣之时,胡惟庸令左右退下,对他俩说:“我等所做之事多不合法,一旦被发觉将怎么办?”愚勇的二位立即变得惶恐起来。见此情形,胡惟庸便将自己的打算告诉他们,命他们暗中在外招集兵马。
40、看来刘伯温先生并没有未卜先知的本领,否则的话,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当初母亲曾经告诫他:“自古衰乱之世不辅真主,讵万全哉?”他如果有未卜先知的本领,应该听信母亲的劝告,不去投奔朱元璋,那么他的后半生历史就得改写了。
41、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见奏。闻这是刘伯温的儿子,你那里是军罢(署)。你记得父亲的诰么?你带得来么?回奏,带得来。圣旨便取得来,取诰进。钦奉圣旨宣吏部官,圣旨:我到婺州时,得了处州,他那里东边有方谷珍,南边有陈友谅,西边有张家,刘伯温那时挺身来随着我。他的天文别人看不着。他只把秀才的理来断。到强如他那等。鄱阳湖里到处厮杀。他都有功。后来,胡家结d,他吃他下了蛊。只见一日来和我说:上位,臣如今肚内一块硬结,怛谅着不好。我着人送他回去家里,死了。后来宣得他儿子来问,说道,胀起来紧紧的,后来泻得鳖鳖的,却死了,这正是着了蛊。他大儿子在江西,也吃他药杀了。如今把尔袭了老子爵,与他五百担俸。回奏,臣出力气事,尽死向前报本,欲在袭封伯爵的事,哥哥有儿子(刘廌)在。钦奉圣旨,他终是秀才人家孩儿,知理熟,大功爵让与哥的儿子。好呵,当宣刘廌进见袭爵。
42、温州人刘基,六十一岁夹着尾巴告老还乡。《明史》记载,刘基在家韬光养晦,小心翼翼,只是喝喝酒,下下棋,从不提起自己的功劳,避免同地方官吏接触。刘基如此低调,如此谨小慎微,最后还是免不了灾祸。
43、朱元璋的心很虚、很虚。老朱虽然杀了汪、胡、陈、涂等人,并基本坐实了毒案,但毕竟“坐实”的理由很不充分。别说让他人相信,就连他自己可能也不信。于是,他一定会开动舆论机器宣传,不但与刘璟私人谈话时多次反复地讲,而且还当着宋濂、章溢、叶琛、胡深等人儿子的面讲,这就是他心虚的表现。
44、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
45、刘基猜到的,胡惟庸也都猜到了,所以任相之初十分谨慎,不敢接受百官庆贺他拜相,也不敢接受朱亮祖、冯胜等淮西武将的好处。不过毕竟本性贪婪,当甩掉朱元璋安插在他府上的耳目时,加上他本人自诩聪明,以为自己私底下那些小动作可以滴水不漏,不被人察觉,贪婪起来可谓吃相难看。
46、李善长何许人也,为什么是第一功臣?此人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如果把刘基比作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的劳顿,后勤工作不好搞,劳心劳力又不讨好。朱元璋是个明白人,所以在建国后,便以李善长为第一功臣,任命他为丞相。
47、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难以解释。朱元璋是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李善长是他的老乡,而且多年来只在幕后工作,从不抢风头,埋头干活,这样一个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相对的,刘基是一个外乡人,更重要的是,刘基对事情的判断常常比他还要准确!
48、当然,朱元璋若没那么厉害的本事,估计最后被算计以及惨死的就不是胡惟庸,而是他自己了。
49、古语有云:“狡兔死,走狗烹。”能够在坐稳江山后仍能与功臣们融融恰恰并非易事,相反,对昔日心腹反戈相向的事儿却在历史上数不胜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说起杀功臣,恐怕有不少人会想起明太祖朱元璋,仅胡惟庸案一例便有一公十三侯二伯被处死,三万余人受到株连。朱元璋杀功臣之狠令人咋舌,他有自己的考虑和难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彻底“放飞自我”,恰恰是从刘基之死开始的。
50、洪武八年(1375),明朝开国元老刘基去世。
51、在处死胡惟庸之后,朱元璋宣布自此撤销相位和中书省,而且不允许子孙以任何借口重设。
52、王国侧先生说,今刘基后裔,多达十三万人,二十一代、二十二代居多,遍温州各县及海内外。多农工、教育、科技、商贾,极少做官。多聪慧、诚信、坚韧、内敛,有刘基的美好基因。这就好!
53、朱元璋面露难色。刘基在身后轻踢坐椅,朱元璋恍然大悟,答应了他的请求。胡美投降后,江西各郡县也闻风而降。
54、可是,活着的刘基得到朱元璋的善待吗?没有。当然没有。打下“江山”后,封刘基为御史中丞(御史台的副长官),并无多大实权。曾有闹着玩的“问相”之事,假惺惺地说“你当丞相吧。”最终却是把相位给了刘基极力反对的德行极差的胡惟庸!朱元璋给功臣们大封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等五等。第一批被封为“公”的有6人,没有刘基的份;被封为“侯”的共30人,居然也没刘基的份!半个月后,朱元璋才迟迟补封了两个“伯”等爵位,一个是汪广洋的,另一个才是刘基的。而刘基跟汪广洋相比,待遇也差得多。论食禄,也就是工资待遇,汪广洋是600石,刘基只有240石。要知道,韩国公李善长的食禄却是4000石,是刘基的七倍!
55、有意思的是刘基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禄二百四十石,同李善长四千石的俸禄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56、朱元璋可不是个杀人讲证据的人,从他设锦衣卫、且由亲儿子掌管可以知道这位皇帝疑心很重,对大臣缺乏任任,从他默许掌管锦衣卫的朱棣可凭别人说的几句供词杀掉级别不低的臣子还可以知道这位皇帝杀心很重,且杀人无须过多凭证。朱元璋哪怕是对自己的好伙伴魏国公徐达都不那么放心,都在上头安置了一个韩国公李善长呢,何况是对他这个资历尚浅、一直在考验的新宰相能信任到哪里去。朱元璋一旦怀疑他,死期可不远了。
57、这又是一个陷阱,朱元璋明知杨宪是刘基的人,所以先提出此人来试探刘基。
58、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还是想到了。换了你是皇帝,会容许这样的一个人在身边吗?而且这些决策并非安民之策,而是权谋之策,搞阴谋政变十分有用,外加刘基厚黑学的根底也很深,朱元璋时不时就会想起他劝自己不要去救韩林儿这件事。谁知他将来会不会对自己也来这么一手。
59、朱元璋再次重申:我的丞相人选,诚然没有一个超过先生的。言下之意是敦请刘基出任此职。
60、我想,这基因是属于温州的。这也是温州人的美好品性。
61、刘基松了口气,说出了他一生中最准确的判断:“胡惟庸现在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会摆脱牛犁的束缚!”
62、朱元璋又问:胡惟庸怎样样?刘基答:胡惟庸最为糟糕,好比一匹劣马,叫它驾车,必然会翻车坏事。
63、下毒这种事情,时过境迁,没有什么实证,只能说是一桩疑案、悬案。但是有两点是可以确认的:
64、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初四日。于华盖殿,面辞。刘伯温他父子两人都吃那歹臣每害。我只道他老病,原来吃蛊了。
65、料事如神的刘基为何“当局者迷”,至死都没有弄明白个中缘由?临死前还把《天文书》交给长子刘琏,叫他服阕过后呈进皇上,不要让后人学习此书。又对次子刘璟透露自己的心声:“胡惟庸必败,我欲奏遗表,无益也。日后上必思我,待有问,当密为我奏。”这份遗表的主旨是:“修德省刑,祈天永命,且为政宽猛当如循环耳,幸圣主留意。”他当然不会知道,此后不久,“圣主”就大开杀戒,先后清除功臣宿将及其家属几万人,丝毫没有“宽猛相济”的迹象,他如果活到了那时,恐怕也在劫难逃。
66、洪武十三年正月初二日,《实录》:“甲午,御史中丞涂节,告左丞相胡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等谋反及前毒杀诚意伯刘基事。命廷臣审录,上时自临问之。初,自杨宪诛,惟庸总中书之政,以上信任之重也。专肆威福,生杀黜陟,有不奏而行……。诚意伯刘基,亦尝为上言,惟庸奸恣不可用。惟庸知之,由是怨恨基。及基病,诏惟庸视之,惟庸扶医往,以毒中之,基竟死,时八年正月也。上以基病久,不疑。……朕不负惟庸辈,何得至是!命群臣更讯。惟庸辞穷,不能隐,遂吐实。”
67、刘基也是开国功臣,但毕竟是浙江人,和淮右集团非亲非故,所以受到胡惟庸等人的时刻提防。朱元璋对刘基,则在提防之外,也进行拉拢。出于提防,刘基在告老还乡时,朱元璋丝毫不作慰留;为了拉拢,在得知其生病之后,他需要表示一下关心和慰问。不幸的是,这种关心很快就被胡丞相所利用。据说在朱元璋派出医官探视之后不久,刘基便一命呜呼。因为他服用的药物带毒,医官是受到胡惟庸的暗中唆使。
68、听说燕王被贬为庶民,姚广孝来到老友刘基的灵前,默默道,“为你申冤的日子不远了。”
69、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和刘基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却派他去探望刘基。而刘基这样有影响的人,胡惟庸是不敢随便动手的,不然也不会让刘基在他眼皮底下逍遥五年,他很有可能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许。无论此事是否朱元璋指使,但毫无疑问,刘基之死朱元璋是负有责任的。
70、朱元璋欲任命杨宪为宰相,当面征求刘基的意见,刘基回答说:“杨宪有宰相的才能,却没有宰相的器量。宰相应该心胸宽广,公平如水,以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不能掺杂私心杂念。但杨宪没有这样宽广的胸怀,选他做宰相是会贻误大事的。”
71、洪武十二年(1379)九月,占城国前来进贡,朱元璋很晚才得知这消息。皇帝大怒,下令彻查。胡惟庸和汪广洋将一切罪责归于礼部,礼部则推诿于中书省。朱元璋更加愤怒,下令将相关臣僚全部关押并追责。不久之后,汪广洋被赐死,汪广洋的小妾陈氏陪死。朱元璋得知陈氏是陈知县的女儿,大怒道:“被没入官的妇女,只能给功家。文臣怎么可以得到?”于是命法司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牵连出众多的违纪官员,对胡惟庸很不利。朱元璋认为,胡惟庸和六部属官都应当被判罪。
72、刘基深知在淮西集团当权的情势下,他孤掌难鸣,很难在朝廷站稳脚跟,坚决辞谢。并且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房屋如果要调换顶梁柱,必须寻找大树,假如用一束小树来当顶梁柱,房屋肯定倒塌。
73、朱元璋打下浙东,仰慕刘基的才学,把他与章溢、叶琛、宋濂一起召到身边,尊称为“浙东四先生”。关于刘基的出山,何乔远《名山藏》提供了一个极易忽略的细节:“(刘)基决计趋建康(南京),众疑未决,基母富氏曰:‘自古衰乱之世不辅真主,讵万全哉?’”在刘基的母亲富氏看来,身处衰乱之世,不宜出来辅佐君主,因为难有万全的下场。刘基没有听从母亲的劝告,还是去了建康。富氏的劝告不幸而言中,铸就了他的悲剧。本文所要说的就是悲剧的来龙去脉。
74、四年后,刘基的同僚、御史中丞涂节揭发,刘基是胡惟庸毒死的。刘基在南京病重时,胡惟庸派来医生诊治,服了医生的药后,病情恶化——“有物积腹中如卷石”,显然是中毒了。这一情节在《明太祖实录》中有记载:“御史中丞涂节言,前诚意伯刘基遇毒死,(汪)广洋宜知状。上问广洋,广洋对以‘无是事’。上颇闻(刘)基方病时,丞相胡惟庸挟医往候,因饮以毒药。乃责广洋欺罔,不能效忠为国,坐视兴废。”明确提到刘基是胡惟庸毒死的。
75、刘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许多重要决策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只得到这样的待遇?
76、 正因为如此,第二年他就请退,告老还乡了。刘伯温虽归老于乡,但朱元璋疑忌之心很强,人不在身边反觉难以掌控,更欲除之而后快。刘伯温也知道朱元璋对他不会就此放心的,所以他的儿子留京为官,算是人质。而且朱元璋每年岁暮都将退休的刘基之子琏、宋濂之子允载、叶琛之子永道、胡深之子伯机等召去京师,接见于便殿,嘘寒问暖,“亲加训诲,燕语如家人。”故此,退隐后的刘伯温异常低调,“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明史》记载有这样一件事,青田县令因久仰刘伯温大名,想瞻仰一下尊容,“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基。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茆舍,炊黍饭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即便如此,最终还是未逃脱朱元璋的算计。朝廷方面,李善长为朱元璋所忌,已经自动退休,胡惟庸与李善长同乡,因李的举荐而成为丞相。其实,早在洪武二年,朱元璋曾就李善长外另一丞相人选问题征询过刘伯温的意见,刘就不看好胡惟庸,评价是:“譬之驾,惧其偾辕也。”(《明史列传卷16》)。胡惟庸因此对刘伯温怀恨在心。后来终于在朱元璋暗助下得到了一次报复的机会。
77、《明史》记载:“太祖常欲大用之,为惟庸d所胁,堕井死”。刘琏也是被胡惟庸一伙害死的,这里又出现了胡惟庸的身影。上面说到,胡惟庸害怕刘基阻碍自己大权独揽,将其毒死,再与刘琏之死联系起来,就不难理解了:为了清除障碍,斩草除根,杀死了刘基之后,又杀死刘琏,胡惟庸可谓是只手遮天!
78、第二年正月,涂节告发丞相谋反之事。被贬为中书省吏的御史中丞商皓,也告发胡惟庸的阴谋。朱元璋下令廷臣追查,迅速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处死。廷臣说:“涂节本来也参与阴谋,见事不成才检举告发,不可不杀。”于是朱元璋在诛杀胡惟庸的同时,也顺便杀了陈宁和涂节。
79、刘基敢说这样的话,应该说他是有一定把握的,他确实懂得天文气象,可问题在于即使是今天的天气预报也有不准的时候。
80、在当时人心目中,他是一个奇人。首先是长相奇特,远远望去,一副“虬髯客”模样,一脸络腮胡子,身材高大魁梧。其次是风格奇特,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更奇特的是韬略高深莫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有未卜先知的本领。不过他的真正本领并不在此,《明史·刘基传》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世所传为神奇,多阴阳风角之术,非其至也。”所谓“非其至”,意思说“阴阳风角”并非他的强项,他的强项在于治国平天下的韬略。这一点可以从朱元璋那里得到证实。朱元璋一再称刘伯温是他的子房(张良),当有人说刘伯温有秘密传授的阴阳风角之术时,他断然反驳道:伯温敷陈王道,经常用孔子的话来开导我,岂有阴阳风角之术的影子?
81、这时候,恰逢茗洋逃兵反叛,官吏都匿而不报,刘基就叫他的儿子刘琏将此事上奏,但未先通报中书省。胡惟庸当时正以左丞的身份主管中书省,对以前与刘基的过节怀恨在心,于是便派手下官员攻击刘基,说谈洋这个地方有帝王之气,刘基想将它作为自己的墓地,因为当地百姓不答应,刘基是在请求设巡检司将百姓赶走。
82、有一天刘伯温的枕头前脚刚破,后脚朱元璋就将一个崭新的枕头送给了刘伯温,这一举动,不单单是表面上看来的君臣和睦,而是杀机四伏。表明刘伯温的一举一动皆在皇帝的监视之下。刘伯温何其聪明,他终于明白在自己选择辞官告老还乡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对自己有了杀心。他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最后他落得个客死他乡的下场。
83、陕西有人说刘基(刘伯温)是他们的同乡,江西居然也有人这么说。我在山西平遥拍得一张照片:“对弈亭”,说他们的同乡刘基与某人着棋。而温州的文成南田埋着刘基,而且埋着刘基的祖与父。文成王国侧先生掌握着刘基祖脉的确凿证据。刘基是温州文成南田人,没得说!但翻典籍,出现“青田刘基”。的确,南田60多年前属青田,1946年,温州出现一个新县:“文成”,圈青田、瑞安、泰顺交界处而成。——蒙古人建立元朝,外蒙古自然一直在中国的版图上。也是在1946年,我们承认了“蒙古国”。今天,我们能说他们的总统恩赫巴亚尔是中国人吗?能说他们的总统恩赫巴亚尔是是温州人吗?不能。不过经济绑文化,情有可原吧。
84、陈友谅措手不及,携家带口逃奔武昌,江州守军寡不敌众,束手就擒。龙兴守将胡美派他的儿子前来谈判,请求不要遣散他的部曲。
85、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
86、首先,胡惟庸虽然嫉恨刘基,但并无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深仇大恨。
87、刘基抵京后,朱元璋给予丰厚的赏赐,追赠其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一如既往地信任他,视为心腹,每次召见,屏退左右,长时间密谈。刘基也为知遇之恩而感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前在战争时期,每每遇到急难,他勇气奋发,当机立断,人莫能测。现在太平了,他所谈大多是帝王之道,朱元璋洗耳恭听。洪武三年,他被授予弘文馆学士头衔,又晋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朱元璋赞誉他为“吾子房也”,把他比作辅佐刘邦平天下的张良。
88、《明史•刘基传》记载刘基的死,是胡惟庸挟医毒死的。或曰背后的凶手还是皇帝朱元璋。今人以平常心看去,刘基当是自然死亡。但于皇帝,你说,什么事干不出来呢?岳飞之死,难道真是秦桧一人所为?非也。那是南宋帝赵构偏安杭州,不想让父兄回国啊!……
89、此时的刘基虽然“悲穷叹老”,却难掩嫉恶如仇的本性,怕招来祸水,索性隐居山中,与外界隔绝,每天以饮酒下棋为乐。青田知县求见不得,化装成农夫再次前来,刘基正在洗脚,命小儿子把他带进茅舍,粗茶淡饭招待。来人告诉他,自己是青田知县,刘基赶紧起身,连称草民,拜谢而去,从此不复再见。
90、 刘基是浙江青田人,23岁进士,曾任元朝的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官职,曾受命参与镇压方国珍部,任处州路总管府判。因不与兵事,愤而弃官还乡,在48岁那年弃官归隐。元至正二十年,“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明史列传16》)被朱元璋聘至应天(南京),充任谋臣后,刘伯温针对当时形势陈时务18策,提供了好几着关键性的军事策略,如先灭陈友谅,与张士诚、方国珍暂时妥协,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建策。为朱元璋采纳。朱元璋先后攻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多按刘基的计策行事。
91、双方以拉家常开始了谈话,就在气氛渐趋融洽时,朱元璋突然变换了脸色,以严肃的口气问刘基,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丞相?
92、羽林卫,即羽林军,是宫廷禁军,嫡系皇家卫队。佥事,负责侦察情报工作。从这份工作履历可以看出,毛骧不仅很早就获得朱元璋的信任,而且积累了丰富的侦察经验。
93、刘基之死,历史上充满了疑问。有一种观点认为,被诟下毒手的胡惟庸只是背了口黑锅;而真正的幕后黑手正是朱元璋。原来,朱元璋外巡汴梁时,命令刘基协助李善长驻守京师,辅助皇太子监国。彼时,不少官员结d营私,贪腐之风弥漫,刘基向李善长提出要严惩,后者却嘴上答应,手中没有半点行动。后来,刘基在太子的支持下“老虎苍蝇一块打”,中书省有个名叫李彬的官员因罪被诛。值得一提的是,此人正是李善长的心腹,李彬之死令李同刘撕破了脸皮,太祖回朝后,李善长诬告刘基执法过度,作威作福,又告刘基之子拥兵自重,恐怕要造反。三人成虎,这些谣言最终引得太祖怀疑,刘基不得不请辞。
94、刘基不愧为识时务的俊杰,他一直寻机隐退。但他这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不仅得罪了朱元璋,也得罪了淮右集团,更是彻底得罪了胡惟庸,从而为自己日后的命运埋下了祸根。他想远离是非之地,却已走不脱了。
95、溯古追风世界历史网www.xhistory.net
96、胡惟庸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被朱元璋怀疑谋反而处死,前后株连达三万余人,时间跨度十几年,是明初四大案之一。
97、即使朱元璋不怀疑他,怀疑冯胜、朱亮祖、耿炳文等人,那些武将一落马是不可能让他继续当宰相的,只会拼尽全力把他拉下马,一损俱损,共赴黄泉,哪怕没有的事也会说成真的一样。以朱元璋的疑心之重,杀心之重,怎么可能放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