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资料100字(48句精选句子)
巴金的资料100字
1、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2、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3、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巴金的资料100字)。
4、首先是人性中“长官意志”的体现。很多人往往会对长官、或者其他什么身居高位、拥有权威的人有着下意识的服从意识,这便是所谓的“长官意志”。《随想录》中有一句话很精准地描述出了这一现象:“小孩相信大人,大人相信长官,长官当然正确。”从人的心理角度分析,这种想法可以说是出于人的一种自保系统,趋利避害是每个人的正常选择。但是,如果因此就抛弃了底线和原则,不管对错而唯长官是从,这就是卑劣的一面了。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依然存在这个特点。这可能与我们的文化教育系统有关。时至今日,我们所强调的依然是“要听话”,而不是“要独立思考”。
5、高家最具批判与反抗意识的一个人,也是当时社会进步青年的典型代表,与大哥觉新形成鲜明对比。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平等地对待各个阶层的人。喜欢丫头鸣凤,但最终因鸣凤不忍被嫁给冯乐山做小投湖自尽和自己那“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理想破灭,随后又目睹了梅、瑞珏的死等一系列悲剧,终于无法忍受离开这个家。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曾一起开报社办报纸宣传新思想。
6、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
7、三月九日《少年文艺》社送来大批印刷精美的少儿读物。(注:其中应该有最新一期《少年文艺》。)(巴金的资料100字)。
8、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根据该作品改编越剧曾于2003年首演,由越剧名家赵志刚、单仰萍、孙智君等担纲主演。四川交响乐团根据《家》改编的歌剧《鸣凤》于2013年11月25首次与观众见面。《鸣凤》由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李元华、高育发分别担纲导演及艺术总监。
9、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10、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1927年1月,赴法国留学。1922年2月,在《文学旬刊》发表诗歌《被虐者底哭声》12首,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以长篇小说成就最为声誉卓著。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后连续发表《雾》《雨》《家》《春》《秋》等长篇小说。出版大量译著,包括《面包略取》(克鲁泡特金著)、《一个家庭的戏剧》(赫尔岑著)、《处女地》(屠格涅夫著)等。1953年,出版反映抗美援朝的散文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
11、 适之谈风很健。说徽州茶叶店是他家里开第一个铺子,徽州馆也是他家开第一家。他的祖父年老时娶了一个苏州姨太太。住在茶叶店中(上海南市)。他们徽州人很省俭,主人与伙计吃一样的饭。这姨太太吃不惯。徽州人很犹太,舍不得为她专雇一厨子。所以在茶叶店分出一小间来卖菜,一举两得。这是徽州馆的开始,以后各地都有了。这原来铺子又分给适之的一位叔父,后来由他卖给他人。
12、作者简介:巴金,中国作家、翻译家。代表作品《家》《寒夜》《随想录》。本文原标题《灯》。
13、巴金先生是一位封建家庭走出来的先进青年,一位文革期间痛失爱侣的著名作家,一位朴实真挚的长寿仁者。
14、 这两篇文章,刊于《少年文艺》,均未见于《巴金全集》《巴金年谱》等相关著作。
15、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目睹了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五四”运动使他打开眼界,树立起反对封建制度,追求新的社会理想的信念。
16、文人多自尊,多轻狂,多自以为是。世上少有赞叹别人的文人,更鲜有批评自己的文人。所谓“文人相轻”,不仅有道理,而且是一个普遍现象。
17、那么“我的感情”和“我的爱憎”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不用说,它们都是从我的生活里来的,从我的见闻里来的。生活的确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惟一的源泉。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严肃的作家都是从这惟一的源泉里吸取养料,找寻材料的。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生活理解的反映。尽管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分析有对有错,但是离开了生活总不会有好作品。作家经常把自己的亲身见闻写进作品里面,不一定每个人物都是他自己,但也不能说作品里就没有作者自己。法国作家福楼拜说爱玛·包瓦利(今通译包法利。编者注)是他自己;郭老说蔡文姬是他。这种说法是值得深思的。《激流》里也有我自己,有时在觉慧身上,有时在觉民身上,有时在剑云身上,或者其他的人身上。去年或前年有一位朋友要我谈谈对《红楼梦》的看法。他是红学家,我却什么也不是,谈不出来,我只给他写了两三句话寄去。我没有留底稿,不过大意我可能不曾忘记。我说:“《红楼梦》虽然不是作者的自传,但总有自传的成分。倘使曹雪芹不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接触过小说中的那些人物,他怎么写得出这样的小说?他到哪里去体验生活,怎样深入生活?”
18、话说回来,文学著作并不等于宣传品。文学著作也并不是像“四人帮”炮制的那种朝生暮死的东西。几百年、千把年以前的作品我们有的是。我们这一代也得有雄心壮志,让我们自己的作品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19、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四太太王氏为了利益将六少爷觉世过继给陈姨太(她刻薄到自己的丫头倩儿死了也只是让“下人”抬走,对觉新买棺材大为不满),克定克安大胆地将小旦请到公馆里唱戏,还在外面“包养”。四小姐淑贞受不住克定与沈氏的争吵及沈氏对其仇恨跳井身亡,沈氏万分痛苦,决定带着春兰与袁成离开。
20、像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老舍的《茶馆》与《骆驼祥子》都是如此,而《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继承下来。
21、巴金发表于《少年文艺》的两篇佚文,是一封信《巴金叔叔来信》和一篇散文《贤良江边的怒火》。
22、从日记中可发现,巴金在四天内应约要写三篇支持越南人民的文章,前两篇都是“一气呵成”:《文汇报》一篇2000来字,用了不到两个半小时;《人民日报》那篇1600来字,用了不足四个小时。《怒火》一篇,最后成稿2300来字,前后却花了五天多时间:12日“试写”,“开头颇感困难,不知如何写法”,13日差不多写了一整天,14日没有写作记录,15日“写完”并“开始抄改”,16日“校改”,到17日凌晨“一点改完”。能想到的是,《少年文艺》编辑部提出了一些写作要求,因为杂志读者对象是广大少年朋友。
23、刘波,字荷生。原籍山西,1974年生于内蒙古。200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艺术史博士学位,导师范曾教授。现供职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国家出版基金评委。发表学术论文、艺术评论、散文、随笔等四十余万字。作品参加国内外大型画展并举办多次个人艺术展。出版学术专著、个人画集、文集、书法集、译著等著作十余部。
24、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25、两年以后爆发了五四运动,新的思想唤醒了他那久已逝去的青春。但他仍不如两个弟弟进步,常被他们嘲笑为“作揖主义者”和“无抵抗主义者”。
26、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
27、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嚣,以后便失去知觉。
28、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
29、1926年5月,诗人梁宗岱在巴黎送给邵洵美一本卢梭的《忏悔录》,书的环衬页上,有梁宗岱的题词:“洵美由英归国,道经巴黎,以此持赠,并藉以寄我火热的相思于祖国也。宗岱一九二二一法京。”抗战时期,这本书在重庆为巴金所得,并一直珍藏,晚年捐给上海图书馆。一本书,三位中国现代作家,这也算是一段饶有兴趣的佳话。
30、今天,再次拜访悟空读书会位于武侯区的读书基地——聚知斋主人,只是弱弱地问了一句:有没有关于巴金的书?主人王二哥排出一摞,居然有近30本,如获至宝。
31、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 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我认为他说得不错。
32、贤良江,又叫边海河,位于北纬十七度,属越南广治省。河上有贤良桥,1952年由法国殖民者建造。1954年7月日内瓦协议以后,成为越南南北方临时军事分界线,也叫“十七度线”。1967年越南战争期间,被美军完全摧毁。
33、信件一般在最后标注写信日期,但《巴信》未见标注。那么,此信写于何时?笔者以史料为基础,试以分析、推断出较为具体的写作时间。
34、《随想录》是作家巴金晚年所著的一部散文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直面自己的内心以及过去在“文革”中所经历的一切,对个人、民族、以及未来进行了深深的思考。这其中包含的不仅有作者对“文革”中的错误所进行的反思,更有对人性中存在的弱点所进行的剖析与拷问。这本书所展现出的人性的某些弱点,不仅仅体现在那个时代,还体现在现在,体现于我们每一个人自身。
35、巴老仅仅是邮票上的杰出人物?非也。他与邮票之缘更深,更远。
36、《文汇读书周报》第1747号第二版“特稿”
37、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
38、一连两天的轰炸、两天的大游行,让巴金想起“在永灵和洞海过的令人难忘的日子,也想起许多激动人心的故事”。他在文中说:在那里“看到了越燃越旺的怒火”。《怒火》一文,通过回忆访问贤良江时的所见所闻,歌颂了英雄的越南人民敢于斗争、敢于革命的精神,表达了一个热爱和平的作家对越南人民真挚友好的感情。文中多次提到的“金星红旗”,就是《贤良桥畔的金星红旗》中的金星红旗。《贤良桥畔》书中还印有这幅金星红旗的照片,这是第一次访越时永灵区委领导送给巴金的,他一直珍藏着。
39、《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
40、这不是邵洵美的普通藏书,他还为它写过书评。劳伦斯,是邵洵美颇为关注的一个作家,1934年,他撰文《读劳伦斯小说——复郁达夫先生》,文中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他“前后曾读过五次”,并藏有劳伦斯私印初版本和后来出版的廉价普及本。他还透露:“我在前年的秋天,曾译了他的一部中篇故事《逃走了的雄鸡》……”(《读劳伦斯小说——复郁达夫先生》,陈子善编《洵美文存》第222页,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它正是这本《死去的人》。1931年10月,邵洵美在《新月》第3卷第10号上发表书评,认为劳伦斯要表达的是:“耶稣不应当为了想贯彻自己的思想而便要他的肉体牺牲了应有的享受以经历不应有的痛苦。”(《〈逃走了的雄鸡〉》,《洵美文存》第215页)从相关文字看,邵洵美在1932年已经译完这部小说。1934年《美术》杂志第1卷第1期还曾刊出过画家张光宇为此书设计的封面,画面上是一个像邵洵美模样的人,赤着脚,捧着一只公鸡。不知道什么原因,此书当时没有出版单行本,直到1938年才在《纯文艺》杂志上发表,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也仅仅是刊出的两期,不过六七千字篇幅。但愿有一天,我们能够有幸欣赏到邵氏译文的全篇。我还注意:在《新月》月刊上写书评,邵洵美依据的并非是后来巴金藏的这本书,而是题为TheEscaped Cock这个本子,是巴黎BlackSunPress出版的,也就是说,此书,他至少有两个版本。一本喜爱的书拥有多个版本,这也是巴金的习惯。
41、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42、 在我的东北老家,婚丧嫁娶这样的仪式,大家都称为“办事情”,当一户人家有了办事情的需要,便邀请一位“知客”,北京地区则称之“大了”,邀请亲朋好友,置办酒席,安排仪式,走过这一场,“事情”就办完了。有事情,就必须办,大家也都这么办,约定成俗,没什么太难的,就是操持人会累一点,谁让这是个事情呢,一辈子自己要操办的事情也没多少,是高光时刻,自然要累,累也是过渡礼仪的应有部分嘛。
43、歌剧版《骆驼祥子》是国家大剧院第五部原创中国歌剧,创作过程用时三年,是国家大剧院联手作曲家郭文景、编剧徐瑛、新锐导演易立明,集成创作打造的一部充满地域风韵的老北京经典题材作品。
44、《贤良江边的怒火》(简称《怒火》),刊于1965年第三期《少年文艺》,署名“巴金”,排在首篇。
45、 周立民《关于〈团圆〉》一文,通过丰富的史料和详细的考证,回答了读者历来比较关心的如“《团圆》何处寻”、“《团圆》写在哪里”、小说中的志愿军英雄有没有原型,以及巴金自己对《团圆》的评价等问题。周立民认为:
46、我常常这样想: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文学作品能产生潜移默化、塑造灵魂的效果,当然也会做出腐蚀心灵的坏事,但这二者都离不开读者的生活经历和他们所受的教育。经历、环境、教育等等都是读者身上、心上的积累,它们能抵抗作品的影响,也能充当开门揖“盗”的内应。读者对每一本书都是“各取所需”。塑造灵魂也好,腐蚀心灵也好,都不是一本书就办得到的。只有日积月累、不断接触,才能在不知不觉间受到影响,发生变化。
47、这次访越归来后,巴金写过多篇越南战争题材的散文,如《越南青年女民兵——答越南南方诗人江南同志》(刊1965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炸不断的桥——再致越南南方诗人江南同志》(刊1966年3月6日香港《文汇报》)和《重访十七度线——再致越南南方诗人江南同志》(刊1966年《人民文学》三月号)等。据巴金1966年日记,4月27日写完《炸不断的桥》“代序”和“后记”,29日校改完其中几篇文章,5月3日把《炸不断的桥》原稿14篇交给胞弟李济生转上海文艺出版社。“原稿”14篇是1964至1966年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散文,巴金拟编成一册单行本,“没有想到不久我就进了‘牛棚’”,出版一事自然没了下文。巴金1991年6月28日在给《巴金全集》编辑王仰晨的信中说到《炸不断的桥》的篇目(含附录共11篇),其中“代序”即为《并肩前进——答越南南方诗人江南同志》(刊1964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但未见《贤良江边的怒火》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