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和小裁缝(73句精选句子)

2023-10-23 09:46:18

巴尔扎克和小裁缝

1、小裁缝出走之后,我们才在记忆中搜索到这一突然事件之前的一些蛛丝马迹:小裁缝照着《包法利夫人》的描述给自己做了一个胸罩,小裁缝的长辫子剪成了齐耳短发,小裁缝买了一双白色网球鞋……

2、“也许是吧……只不过,我们两个爱她的方式不一样吧。”

3、只是世事弄人,这时的小裁缝怀孕了,为了给小裁缝做手术,马剑铃将法国小说抄在羊皮袄上,作为贿赂医生的礼物。

4、简介:周迅,中国内地女演员,1974年10月18日生于浙江省衢州市,毕业于浙江艺术学校。

5、因电影不同于小说的表现手法,戴导在这一段没有使用小说里的“虱子歌”,而是另外选用了“鸟之歌”。让我们来看看这段浪漫至极的淫词吧。在这一部分,我将选用更原始的用词,对电影给出的台词做些修改,希望各位不要在字词上过多纠缠。如下:

6、对于马剑铃对小裁缝的爱,影片中其实早有暗示。在他们最初遇见小裁缝的时候,对于这个单纯而又美丽的姑娘,两个少年的心中已经情根深种,只是两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作所为也不同。罗明说“我教你认字吧”,马剑铃说“我很喜欢你做的小飞机,能不能送我一个?”我想,这也算两个人不同的表白方式吧。

7、他继续走他的路,低着脑袋,没有马上回答我。(巴尔扎克和小裁缝)。

8、主外景的选择自然是天门山南麓的天门山水库了,风景很美,又与剧情十分契合,关键是要在水库堤上搭建一栋小木屋。小木屋要陈旧,天门溪村d支书符克明告诉我,他哥哥符伯年正好有三间木屋卖,我找到正在镇联校任职的符伯年校长,要他支持工作,最后以四千元的价格买下来。后来通过改建,一栋跨堤两间漂亮的小木屋搭成了,一头悬空吊脚,镶着栏杆。这是小裁缝的缝纫店,与知青罗明、马剑铃、四眼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巴尔扎克和小裁缝)。

9、他的书不仅能令“文化人”深深着迷;其中关于女性独立精神的颂扬,也深深震撼了小裁缝,还启发她对外面的世界产生憧憬。

10、我在天池的时候,正遇上雨过天晴。空气里是落叶、虫豸腐烂的味道。太阳照耀过来,在竹林的泥地里投下了星星闪耀。石板都被清洗过了,雨水顺着石板的痕迹勾勒出它表面的高低纹路,又在太阳的照射下映照成银色的线条,随着微风轻轻抖动。

11、如果仅仅是山野里的爱情故事,它并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文艺作品。爱情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地方,哪怕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只是,当爱情发生在山野的时候,似乎才更能刺激已丢了根的知识分子们麻木的神经。若仅仅是这样,那它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用来满足知识分子优越感的猎奇故事。《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狠狠地给了知识分子们一记耳光。

12、当小裁缝离开凤凰山时,罗明问了她这样一句话。对于小裁缝来说,罗明和马剑铃就是她的巴尔扎克,可最终,她却也没能成为他们两人的包法利夫人。

13、老磨工是无产阶级中的无产阶级,穷得一塌糊涂,连无产阶级都要嫌他穷。在我看来,他却是这群人里最具小资情调的人,也从来不和“劳动人民”这样的词沾边。

14、同名电影由作者本人担任编剧、导演,周迅、刘烨、陈坤饰演三位主角,影片围绕巴尔扎克的小说,讲述了70年代知青的故事。该片于2002年在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上作为“一种注目”单元的闭幕电影首映,并获得2003年美国全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15、当然,我也不指望所有人在面临生活困境时能坚守艺术创作的操守。像四眼母子这样的人,只是芸芸众生的一种,他们的怯懦和精明都是能被理解的。只是,我可以理解他们、原谅他们,但我绝不认同将他们的行为合理化为某种既定的“社会榜样”。相反,他们应当作为“现代生活英雄主义”的陪衬。当这些历史的尘埃褪去,显露出的应是那些无论在何种时候仍坚守创作操守的英雄。

16、剧中的一个情节是马剑铃在屋里透过破旧窗户看见外面的好友罗明和自己心仪的小裁缝接吻亲热时失落哀伤的神情,在二胡婉转凄凉的配乐下,个中滋味也许只有马剑铃能够体会。

17、但愿我用法文讲的故事,我自己的母亲还能听出她的儿子的声音。

18、剧中有一场溪中洗澡戏,我带着老赵和小雒看了离主场地不远的后山溪(现在改名叫红河谷),那里绿柳掩映,潭水清莹,他们看后十分满意,说周迅(小裁缝)可以在这里“裸浴”了。后来拍摄,引来很多人围观,不得不派人维持秩序。

19、戏是拍完了,至今国内没见播出来,在百度上一搜,还有这样的视频,画面唯美,艺术性很强,但有很多镜头没有了。巴尔扎克的作品影响过很多人,包括那年那月那个深山里美丽动人的小裁缝。后来小裁缝把爱上她的知青罗明甩了,走出了大山。影片在讲述中结束,主要人物不知所终。也许,不是结局的结局才是结局。

20、当然,故事的发生地也不是在三峡附近。有人紧紧抓住电影结尾寻访小裁缝部分关于三峡水库移民的对话,却忽略掉了之前的所有线索。然而,事实是,原版法文小说《BalzacetlaPetiteTailleusechinoise》(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是没有这部分的。我不知道导演在电影里加上这段是何种用意,或许是为了迎合中国市场(虽然最后还是没过审),比起原著,电影已经删减太多细节了,又或许是导演心里有些话在小说里还没说完,需要一个这样的补充,这似乎也是他后来回访县城的初衷。我不清楚戴导回国的确切时间,因此,也不必对他做太多揣测。总之,在电影里,导演已经不顾上这段戏与先前有地理位置上的出入了。

21、北风那个吹 主演闫妮夏雨

22、 当电影的帷幕拉开的时候,便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上世纪70年代,在上山下乡的历史洪流中,两位知青马剑铃(刘烨饰)和罗明(陈坤饰)来到了凤凰山插队。与沈从文在《边城》对湘西景色的描写相似,影片中的凤凰山景色秀丽,山路蜿蜒。这喻示着淳朴的民风和人性的美,也暗示着山村的闭塞和知识的贫乏。

23、影片中,马剑玲看完《于絮尔·弥罗埃》后兴奋地讲着,“我觉得一切都变了,天空,星星,声音,光线,连猪圈的气味都变了!”进而又向着群山大喊:“于絮尔·弥罗埃!”在群山的回声中,我确确实实感受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却也感受到了现实的无奈。一个青年在文明缺失的高山之巅,发出了一声呐喊,而远方,群山叠叠、迷雾蒙蒙。

24、 刚来到山村的马剑铃和罗明无疑是失望的,无论是文明的缺失还是“莫扎特想念毛主席”的荒诞,更多的是讽刺当时环境的荒谬和预示知青们将面临的各种困境。

25、《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就是这样的。同样是一个知青的故事,出自于一个真正当过知青的人之手。片子里面弥漫着大作家,弥漫着好风景,弥漫着不能回首的往昔岁月,弥漫着青春、爱情、欲望,潮湿,困惑,多情。

26、这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臆测,明朝文人冯梦龙在吴越地区采编的《山歌》集子收录了很多这类常以双关形式化俗为雅的歌谣。由于我暂时没有时间通读《山歌》,所以,无法确认这首《答还山歌》是否脱胎于此。但是,无论它是在哪个时代成型,山歌创作的背景和初衷却是相似的,对个人自由和情欲的追求也是如一的。在这里,女性并未失声。我想,这就是真切的浪漫主义,它因人的存在而存在,永不消亡。

27、对了,我想起来了,她的笑非常特别。大多数人笑起来都会自然地半眯着眼睛,要是眼睛太小,笑起来就只剩一条缝了。她不一样,她笑起来时候也会睁大眼睛,脸上除了快乐,还有眼里的惊喜。相比起单纯的快乐,她似乎更享受这快乐带来的意外。

28、无论如何,仅仅从电影开篇,我们是能够把故事发生的地点确定到县一级的。当然,如果你和我一样,曾在山顶上看过雪,在天池边玩耍过,听过县城里的传言,你也会确信这是发生在天凤乡的故事。或者,当你打开一本中译版《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小说会告诉你确切地址的。

29、不要跌倒,不要用鼻子近距离感受撒落了粪水的山路,也不要在摔倒时惊到钻进干枯玉米杆准备冬眠的蛇——这是我从过来人那里听来的关于山野生活的忠告。不过,当时的我并没有把这些忠告听进耳朵去,很快就摔倒在这光亮的石板上,被裤兜里的玩具在屁股上扎了个印,还有一只绿色的四脚蛇,飞快地从我手背上爬过。

30、当时,剧组只有十来个人,集体住在市中心的玉屏酒店,导演和主要演员还没到。老赵说,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选外景、置导具、搭建拍摄场景。接着给我介绍了《巴尔扎克和小裁缝》的剧情,让我根据剧情去作安排。我是本地人,自然对当地情况熟悉。

31、很明显,故事不是发生在湘西的。如果有一部电影,乡民台词都用的是东北话,你们能相信它是描绘发生的西安的故事吗?那么,这部全程用四川话拍成的《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又怎能成为一些人所说的发生在“湘西”的故事?虽然电影是在张家界取的景,那导演煞有介事地让所有人都讲四川话又是何种用意?就因为电影里有凤凰山,就肯定是讲的湘西凤凰山?那贵州省境内的一大堆凤凰山作不作数?

32、在电影里,铜山是天全县的辖区。我不知道是艺术处理还是这几十年来周边县界有更改。按理说,作为凤凰山原型的铜山从一开始就隶属蜀郡严道县,在10多年前,严道镇也仍旧是荥经县城的中心,这么说来,铜山是没有划归天全的可能。但我记得,在90年代末,确实又重新划过县界。当时,荥经、洪雅两县为了另一处可做旅游景点的瓦屋山争得不可开交。在当地小学生的传闻里,为了这场争斗,双方还出动了各自的黑社会势力,相约在瓦屋山脚下进行了一场对决。最终,荥经的地痞流氓不够洪雅凶狠,便输掉了瓦屋山。对此,我不知真假,这或许就是那几年《古惑仔》文化的影响吧。

33、在当今现实世界里,山歌的“情欲”元素常常受人忽视。很多学者、政客为了职称、政绩纷纷举起“保护山歌民俗文化”的大旗,却对产生山歌的土壤避之唯恐不及。其实,“山歌”并不需要保护,需要保护的是人们“庸俗”的权利和表达“情欲”的自由。当滋养山歌的土壤不复存在,我们所听到的被定义为“山歌”的事物则与档案里书写的数字无异,只是对表达的不高明模仿。

34、首部曲《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是周迅与她的好友陈坤、刘烨出演的电影。

35、在那个小村庄里,来自城市的两位知识分子,与身在朴素农村的小裁缝相遇了。

36、老磨工所在的千丈崖,原型或许是天凤乡附近的天棚山。只是看看这样的名字,便明白了它的艰险、陡峭。是什么样的人会住在那样的地方?只有老磨工这样的人,邋遢、懒惰、散漫。小说里对老磨工的描绘比电影详细了很多,他嗜酒,住在满是虱子的棚里,常拿泡过盐水的石子含在嘴里当下酒菜,酒后会唱些“淫秽”的山歌。

37、短短100多分钟的电影,把70年代的两个“资产阶级狗崽子”,在天眼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故事,演绎得生动又美丽。

38、从第一段台词可知,故事发生在四川省境内一个与天全县相隔两天路程的小村庄。很快,在电影算上片头都还不足10分钟时候,刘烨的旁白又给出了第二条线索。他说,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位同性恋皇帝把这座山赏给了他的男宠开矿铸币。现在,我们打开搜索框,输入“汉朝同性恋皇帝男宠铸币”,立马就可以在搜索结果里读到汉文帝和邓通的故事。据《史记》记载,邓通因受汉文帝宠幸而得了蜀郡严道县的铜山,获得了铸币权,因而成了一方巨富。在此,我们又可以查到,蜀郡严道县,就是现今的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

39、在电影里,四眼母子就是坚定的艺术工具主义者。对于他们来说,在文革以前,巴尔扎克、大仲马、波德莱尔从来都不是文艺作品,而是进入某个圈子以谋生的工具;文革时候,它们又都是些不能被人发现的禁书。他们对禁书的保存,并非出于对文艺作品的爱护,仅仅是这片被反复凌虐的土地上人们谋生的本能——对保值物的青睐。

40、作为对角色原型有些许耳闻的旁观者,作为在电影所描绘的地方生长的体验者,我很难对这部电影做出客观评价。无论我怎样尝试,这些场景和演员总是让我不自觉地想起家乡的旧房子、山林里的水塘、有好有坏的乡里乡亲、小镇近30年的是是非非,以及那位曾在某个夏天来家里帮工的裁缝阿姨。在县城的传闻里,她就是“小裁缝”的原型。

41、现在,“我”该来描述一下这个故事的最后景象,也就是在人工流产手术的三个月之后。小裁缝出走了,她说要走出大山,去一个大城市。尽管阿罗和“我”都曾尽力想要挽留她,小裁缝还是走了,迈着坚定的步子。

42、以我看来,这是中国化的“浪漫”概念,缺少了原词“罗马式”的激情。不过,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解释看作一种概括。浪漫主义强调个人体验(情绪的、感官的),这些是无法被掩盖的真实,因而是真诚的。它是真实的、个体的,因此是反威权的、不可操弄的,它具备的独一性、真实性、存在性共同构成了它的美学价值,因而,可以说它是“美好的”。

43、对于马剑铃、罗明两位知识青年,这无疑是极大的打击。他们自认与山民不同,自认与四眼不同,哪怕是在插队、做工,他们仍自认是巴尔扎克的信徒,是爱与美与自由的坚定拥护者。他们身上有知识分子的崇高、单纯、骄傲,也混有同样的虚伪、盲目、自负。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与小裁缝的关系是如锁链一般难以斩断的,甚至,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将小裁缝看作自己的造物。而现实却是,知识分子和普通人一样,同样伟大而渺小。

44、这一边,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而另一边,却落后贫瘠,一辈子没出过大山。

45、“她想去一个大城市,”他对我说,“她对我说到了巴尔扎克。”

46、最后奉上及其珍贵的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拍摄花絮视频:

47、这就是国家级的“保护山歌”成果,比不上法籍华裔导演作品里不过1分钟的一场戏。就在这个国家,人们普遍把艺术当做一种工具,而从未感受过艺术欣赏、艺术创作过程对感官和自我的冲击。每当我看到这样的群体大谈文化、创新,我只能丢下一句“去你妈的!”

48、就像马剑铃的闹钟改变了村里的作息一般,老师也为县城注入新的活力。无论是闹钟还是小提琴,都成了一种符号,这些被崎岖山路困在原地的人们,通过它们试图与外界产生些联系。人们每日照常过活,而又总要隔山差五地做些不一样的事情。似乎是在提醒外界,也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我,不要忘记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生活。”

49、现在丑媳妇要见公婆了,小裁缝终于可以和中国读者见面了。“中国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此话是永恒真理。尤其书中所叙的禁书年代偷书的故事,恐怕我们这一代人都经历过。哪一个年轻人当时没有摸过一本禁书呢?一代文学青年,世界史上恐怕没有哪一代人像我们一样对文学如此崇拜和倾倒吧。

50、从好些年前开始,如果你乘坐川航的航班来成都,到了就餐时间,就会看到有空姐拿着一罐“老干妈”辣椒酱,满场问人“要不要加辣椒?”这就是现代四川的境况,到底是文化如何贫瘠的地区才会拿着一罐来自外省的特产彰显自己无明且狭隘的文化地域主义情结呢?有机会的话,请千万记得告诉他们,“老干妈”,其实是贵州特产。

51、有一场热闹的开会戏是在大坪镇政府二楼的会议室,这个镇政府楼房正好是剧中那个年代修建的,砖木结构,已经破烂不堪,正好派上用场。当时顾了很多群众演员,二十元一天,管一个中午盒饭。记得当时符汉民书记试演了会议的主持者,戴着解放帽,胸前别着像章,可能缺乏经验和气势,后来还是饰演生产队长的王双宝撑下了场。我和周迅在这里有个接触,她说正在浙江拍摄《射雕英雄传》,是戴导“借”来的。她个子小,说话声音特别,属于那种小女人,但很会来戏。我问她有没有功夫,她把一只脚抬起来,居然搭过肩膀。她抽烟,那种很细的,想抽的时候朝一个小伙子招招手,立马就给递过来,估计是她的经纪人。陈坤饰演罗明、刘烨饰演马剑铃,王宏伟饰演四眼,丛志军饰演老裁缝,我没和他们来往,因为我不追星,有很多人找他们签名,周迅忙不过来,被他的经纪人拉走了。

52、任谁都能看出,“知青”与“小裁缝”之间,隔着一条无法逾越文化深壑,必定难以交流。

53、“长得很漂亮,却没有文化。”这是阿罗和“我”对小裁缝最初的印象。

54、在这段满地捡钱的日子里,再没有人愿意好好上班了,况且,县城单位总是没太多事可做的。有些人胆子大,能空手套白狼;还有的人胆小些,但稍微精明些,也能靠借贷把资金链盘活;剩下的老实人,只得眼睁睁看着别人发财。在这段时间里,县城总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连街头的无名服装店也能把普通的polo衫卖到300块,很多工薪家庭的小孩也有机会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学习。在我小学的时候,50人的班级里,连我在内就有3人在学习小提琴,除了我,另两位后来都去了川音附中,直到念完川音本科、研究生。

55、如果有人告诉老磨工,他是个浪漫主义者,他的反应不过是一句“啥子浪漫哦?”这是他在电影里对“浪漫”的回答。对此,戴导借马剑铃之口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56、常有人说,川人嗜辣,是因为四川盆地湿气重,要多吃辛辣食物除湿。都他妈是放屁!看看闽粤,湿气都已成了瘴毒,照样坚持不吃辣椒。况且,从有据可考的地方志看来,近代以前,四川人是不吃辣的。唐宋时,四川是蔗糖大省,川人嗜甜,来历不明的“东坡肘子”便是受这一时期的影响。明末清初,四川是盐产地,川人嗜咸,此时,辣椒是作为观赏植物而受士大夫喜爱,看它红绿相间,讨人喜欢。到清朝中后期,食盐在官营体制下已经溢价了八九倍,再遇上南北漕运的水路被太平天国截断,朝廷只得强征四川产出的食盐调往京师。至此,川人再吃不上盐了,只得学苗人用辣椒调味佐餐。是的,你们没看错,最嗜辣的其实是贵州苗人,因为穷,没多少调味料能吃。

57、“爱情是理性的放纵,伟大心灵的享受,严肃的享受;野蛮人只有情感,但文明人除了情感还有思想。”随着剧情的推进,在巴尔扎克小说的熏染下,深藏于小裁缝心中的那种对自由的渴望,那对美与爱情的追求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小裁缝和罗明相爱了。我想,在那个特殊的环境里,这爱是他们纯粹而又真挚的享受。

58、保持对知识的渴求。罗明给马剑铃提起他的父母给他读过外国文学,而那些书现在都被红卫兵烧毁了,不经感叹“我们这代人真的没有运气。到了会读书的年龄,却没什么书可读了。”我多么庆幸自己活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可以获取任何想知道的信息,读任何我想读的书。我不必担心想看书却找不到书;我需要担心的是,在鱼目混珠的书海中,我要读哪些书…一直到后来,三人谋划去偷四眼的书,他们跋山涉水、小心翼翼地把书运到“藏书洞”,为了保护好书,每次只带一本出来读,把喜欢的篇章段落抄在衣服上,马剑铃看了一夜书后,早起感觉整个世界都变了,“天空,星星,声音,光线,甚至连猪圈的味道都完全变了”。后来罗明离开天凤山回家看望他生病的母亲,马剑铃得知小裁缝怀孕后,四处找医生帮小裁缝做流产手术,最终以一本书作为交换,医生给小裁缝做手术,马剑铃答应给医生一本书。

59、马剑铃是幸运的,靠着罗明一句“莫扎特想念毛主席”的鬼扯蒙混过关,能在这穷乡僻壤享受演奏《莫扎特奏鸣曲》的乐趣。在那个年代,这种情况虽不算稀奇,但也要碰运气。文革时,文学家、艺术家、翻译家,要么去死,要么洒脱地作践自己、作践艺术,以此谋求一条活路。我的老师不如马剑铃幸运,没有蒙混过去。在十年文革里,他少有碰琴的机会,更多时候只是躲在被子里偷听奥依斯特拉赫的录音。

60、“小裁缝”的故事离我太远了,哪怕“她”或许也曾离我那么近。在我家那处农家乐,我曾切实地亲眼见证了一段山野里的爱情故事。如果在1971年的山野里真有过一段激烈的爱情故事,那我便见证了它的千禧版。当时我还小,只是隐约记得事情的一些经过。在这些见证者里,除了我家里的人,还有在这里帮工的裁缝阿姨。

61、小裁缝不识几个字,却喜欢听罗明读巴尔扎克的文学作品。生产队长要砸马剑铃的小提琴,他说莫扎特歌唱毛主席,生产队长便不砸了。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影片是不是讲述音乐和文学对人的影响。可能我的想法太肤浅。

62、知青参加生产队劳动的场景是在离小矿洞不远的一碗水村拍摄的,有耕田插秧的情节,老牛、犁耙、蓑衣、斗笠都是租来的。小木屋里的生活生产用具很多是从四都乡的老山界上买来的,钱不贵,几元几十元,可寻找起来费劲。记得一个烂了的猪食槽被主人弃在院外的篱笆旁,花了五元钱。

63、情系北大荒 主演 朱亚文

64、从四眼那里偷来的皮箱是三个人的精神家园,罗明曾经高呼”我要用这些书改变小裁缝“,马剑铃在看完《于絮尔·弥罗埃》之后感叹整个世界都变了,老裁缝可以晚上听《基督山伯爵》白天做衣服,医生可以为了一部外国小说冒险为小裁缝堕胎,一切一切的原因都是来自于文学的魅力。

65、《巴尔扎克和小裁缝》是根据法籍华人导演戴思杰在法国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戴是四川成都人,当年的下放知青,后入大学,改革开放几年后去了法国,写了几本书,执导过三部电影。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大巴山区,后来湘西选景,改成了凤凰山某村,其实是戴的一段生活经历。后来见到戴导,是一个中等身材十分亲和的人,他讲了那一段知青生活,有很多感怀,他的作品既是寻根,也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66、我不认电影最终的安排是一种巧合,相反,我认为,正是这样刻意的安排,这个故事才真正落下了帷幕。哪怕它不是足够优秀的电影,它却披着艺术的外衣将人重新拉回了现实。

67、我曾听到过很多为这种艺术工具主义者开脱的言辞,无非是“为了生存迫不得已”云云。在我听来,这些话都是狗屁。生存不是难事,人要维持生命,需要的东西本就不多,轮不到仅仅是为了活着就要糟践艺术。况且,他们那样,算是为了生存吗?不是,是谄媚,是为了向既得利益者靠拢。

68、1971年初,十七岁的“我”、十八岁的阿罗,作为知青被分配到离荥经县二百里的天凤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天凤山下面有二十来个村庄,我们分配去的那个村高高地盘踞在山顶上,“我”和阿罗被安顿在山顶上的吊脚楼,跟村民一样下地或挖煤。

69、小矿洞选择在三岔乡石灰窑后面,前临公路,也很方便。拍摄的时候我也去了,洞内拍摄不让看,自然洞内发生的故事无从知晓。

70、当然,无论是哪个年代的知青,无论他们是作为“援助者”或是“再受教育者”,他们的身份、知识背景都早已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记。他们仍是不同于普通的乡野山民,在艰苦的劳动生活之外,他们的学识和艺术素养总会吸引村民的耳目。至少,他们的出现,让一些未受教化的人们产生了对知识和艺术的原始向往。哪怕知识不一定能改变人的命运,对知识的追求至少让人可以去追寻改变命运的机会。我的老师抓住了这个机会,电影里的“小裁缝”在追逐这样的机会。

71、根据资料显示,三峡第三期工程是在2003年开始启动,也就是说,居民的迁徙和安置在此前已经完成。据此可知,马剑铃应是在千禧年左右回去寻找小裁缝的。当我们回到现实,正是在2000年时,法国伽利玛出版社(ÉditionsGallimard)出版了法文小说《BalzacetlaPetiteTailleusechinoise》。到了2002年,这部名为《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电影则成了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开幕电影。

72、几个月过去了。一个周末的晚上,不少朋友来到我在巴黎蒙巴纳斯的小屋里喝酒,吃四川火锅。巴黎唯一的妙处,就是常常和来自各国的流浪艺术家们瞎闹,穷欢乐,某种程度上,有点像知青生活。半夜以后,大家都喝醉了,有唱歌的,有跳舞的,一个作曲家,名叫让·玛丽·塞尼亚,在我放各种手稿的架子上随意抽了一本。他看了看说,这不是剧作。我说是小说,没人看得上。他看了几句后,乘着酒兴,竟站在椅子上,大声地朗诵了第一章,还博得了这群乌合之众一阵狂热的掌声。塞尼亚的定语是:亲切可爱。他说他认识伽利玛出版社的一个人,寄去试试。人生难测,我们写的东西也各有不同的命运,起伏跌宕,变幻无穷。于是,这本手稿很偶然地走进了书店,走到了素不相识的人家的书架上。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心累的句子说说心情图(69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