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的主要内容(83句精选句子)
程门立雪的主要内容
1、典故:有关“程门立雪”的最早史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一个是《宋史》中的《杨时传》: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程门立雪的主要内容)。
2、当妈后最受不了老公这10句话,真会去寻死!(上)
3、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
4、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
5、将乐杨时墓前的亭子上写着“倡道东南”因杨时把二程的学说传到南方
6、他认为,性无不善,人所以有善与不善,是由于才的不同。才是由气而来的,气有清浊不同,故才也有善与不善之分。只讲本然的善性,不能说明人何以有恶;只讲气禀之性,则不能说明人性本善。程颐论述为学的方法时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对宋明哲学发生了很大影响。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
7、孩子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学校,她是不再爱我了吗?!
8、主播妈妈害怕老去就买了一个refa,结果婆婆误会了……
9、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10、有关“程门立雪”的最早史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11、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12、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明代后期与程颢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13、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按程颢的说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过阴阳二气的絪缊化生,产生天地万物,人只不过是得天地中正之气。故“人与天地一物也”。因此对于人来说,要学道,首先要认识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的这个道理。人能明白这个道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即为“仁者”。故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他并不重视观察外物,认为人心自有“明觉”,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
14、(内容转自网络,如有侵害您的利益,请联系删除,带来的不便,请谅解)
15、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杨时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
16、后来,杨时得程学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教的千古美谈,为后人树立了尊师重教的榜样。
17、杨时尊师重教精神对客家文化还有着重要的影响。据肖胜龙介绍,客家耕读新家的祖训不断弘扬。时至今日,将乐农村客家人的大厅内正中设“天地君亲师”神位,把“师”与“天地君亲”并列,尊师重教之风由此可见一斑。从明代至今,每年三月三都是将乐的“光斋节”,这个节相当于当地的教师节,当地要把老师请到家里,用只招待贵宾的擂茶款待。“程门立雪”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勤学好问,笃志求道,学以修身,学以致用。
18、《文集》各一卷。学者称廌山先生。初与兄醇俱以文行知名,所交皆天下士。程颐见之京师,谓其资可以进道。程颢兴扶沟学,招使肄业,尽弃故所习而学焉。第进士,调萧山尉,近臣荐其贤,召为太学录,迁博士,以奉亲不便求知河清县。
19、程门立雪是一种精神一种意志,也是对于成功的一种坚定的信心和无言的坚持。作为一个学生,就应该有程门立雪的态度,这样才可以达到成功的彼岸。因为成功从来都不是轻易得到的,成功总是用辛劳来作为代价的,这有有程门立雪的精神,我们才可以得到成功。
20、 绍圣元年(1094年),杨时赴浏阳上任。翌年夏末初秋,浏阳县出现严重旱灾,许多农民颗粒无收,纷纷外出逃荒。杨时立即赶写《上程漕书》、《上提举议差役顾钱书》,向上反映灾情,使朝廷及时拨给赈灾粮款,将官仓三千石稻谷迅速赈济灾民,缓解了灾民的苦难。绍圣四年浏阳连降暴雨,浏阳成了“水泽之国”,大片农田被淹。杨时《上州牧书》禀报浏阳爱灾情况,请求拨粮钱赈灾和减免灾民赋庸调。
21、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觉。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老师睡醒后,看见了外面的两个雪人——杨时和游酢,对此,程老先生感动不已。
22、 在宋朝时期,有两个兄弟,一个叫程颢,另一个叫程颐。兄弟两都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都是极有学问的人。每天慕名前来拜访求学的人络绎不绝。在当时有一个叫杨时的人,从小就聪明好学,他四岁就开始念书,七岁就可以写诗作画,八岁就能写词作赋,人称神童,远近闻名。
23、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24、师生相处很是快乐。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道学思想现在向南传播了。”四年以后程颢去世,杨时知道这件事后,就在寝门设灵位哭祭,并又用书信转告他的同学们。
25、让处女座跪下唱征服,让老公哇哇叫,的收纳术!
26、 杨时十五岁时开始攻读经史,在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终于登进士榜。从此之后,他开始一生立志着书立说,并且云游四方,所经之地也是讲学授课,深受当地的学者欢迎。当他来到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时,发现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于是打算长期居住在此,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
27、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28、政和二年(1112年)四月,杨时赴萧山任县令。萧山县城周围农田易旱易涝,连年受灾。乡民曾多次要求将低田蓄水为湖,以灌农田,但都未实现。杨时到任后,认真听取乡民的意见,率百姓修筑“湘湖”,成湖3万7千多亩,周围80余里,可以灌溉农田14万6千8百余亩;即使大旱之年仍然有过半农田可以得到灌溉;而且“湖中多产鱼鲜,又有莼菜,可炊以疗饥”。后人建祠堂、描画像祭祀他。据《萧山县志》载:“政和二年,(杨时)为邑令,经理庶务,裁决如流。以民岁苦旱,开筑湘湖,以灌九乡,至今民赖其利。祀宦祠。”
29、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30、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31、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关西张载尝著《西铭》,二程深推服之,时疑其近于兼爱,与其师颐辨论往复,始豁然无疑。
32、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33、四十一岁时杨时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到洛阳伊川书院学习。他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好学。他与游酢“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佳话。程颐很为他们诚心求学的精神所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授。
34、《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35、教你过年怎么拿到更多压岁钱(内附春节防骗指南)
36、《我的妈妈》和《我的老师》咋就差距那么大呢?!
37、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38、过了一段时间,程颐老师终于醒来,发现了站在门外的兄弟二人,于是立即把他俩请到屋里来,而此时的杨时、游酢已经被冻得话都说不清楚。
39、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塑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40、程颢在朝为官期间。领导是宋神宗,王安石,大夫司马光、翰林学士范镇、御史中丞吕公著等人都是他的同事。
41、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42、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
43、字定夫,建州建阳人。少颖悟,过目成诵。程颐一见,谓其资可适道。后程颢令扶沟,设庠序,教人召酢职学事。元丰五年,登进士,调萧山尉,改博士。以便养,求河清县。范纯仁出判河南,待以国士,有疑义辄与参订。移守颍昌,辟为学教授。还朝复相,即除酢太常博士。
44、程门立雪,读音chéngménlìxuě,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
45、杨时(1044-1130)北宋学者、官吏。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属福建明溪县龙湖)人。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
46、被熊孩子碾压过吗?玩王者农药的爸爸们就呵呵了
47、杨时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他的著述颇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杨龟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之为“程氏正宗”。杨时还用《华严宗》、《易经》的内容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并用孔孟的《大学》、《中庸》、《孟子》中“格物致知”、“诚”、“形色”、“天性”等概念来丰富、扩充自己的思想。对“理一分殊”、“明镜”等学说有新的创见,还在自然观上,吸收了张载“气”的唯物主义学说。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罗从彦、李侗、朱熹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我国的古代哲学,特别是思辨哲学方面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的哲学思想流传到国外,在南朝鲜、日本的影响很大。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宋使压到高丽(今朝鲜),国王急切地问道:“龟山先生安在?”
48、“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杨时。这个成语主要讲述了杨时前去拜访著名的理学家程颐,却发现老师在屋子里睡着了,于是杨时就站在门口静静等老师醒来。
49、 有一年,杨时要赴浏阳县令上任,杨时早就仰慕程颐的学问才华。虽然上任路途遥远,但是他任然不辞劳苦,绕道经过洛阳,想去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程颐家请教。
50、内容来源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51、可是好景不长,程颢老师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两位学生悲痛万分,他们永远的失去了一位好老师。
52、而当时是一个寒冷的冬日,刺骨的北风无情的刮在兄弟二人的脸上。两人没站多久身上已经有了一层厚厚的积雪,兄弟二人被冻得难以忍受。但他们不愿吵醒老师,就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任凭风吹雪打。
53、诗中谆谆告诫后学,要甘于清贫、爱惜光阴、勤奋学习、注重道德修养、不追名逐利。据介绍,这是杨时48岁时返乡讲学之际所著,至今仍在将乐县流传甚广。
54、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55、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入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56、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57、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58、程门立雪,读音chéngménlìxuě,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59、隔辈亲又亲,孙子孙女都是亲生的,儿子女儿都是充话费送的……
60、 这时候,天空下起了大雪,而杨时就立在大雪之中没有离开。等程颐醒来之后,看到杨时变成了一个雪人。这件事情后来被广泛流传,成为了一段佳话。
61、程颢、程颐在前人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哲学思想。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君王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行以顺道”,以德为主,与法制兼顾。这些思想自成一家,独成体系。因二程一生主要活动在洛阳,所以,后人就把他们创立的这套思想体系称为伊洛学派。后来,经过朱熹的提倡、研究和深化,最终使二程的理学思想发展为“程朱理学”。
62、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63、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64、“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愿言媚学子,共惜此日光……”这首勉学诗,时常能听到从将乐一中的学子们口中吟出。
65、陈颢、程颐兄弟1072年都在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讲学,嵩阳书院被称为“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之地”,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天理”即来自于“二程”。
66、二程的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继承并发扬光大他们的学说,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上承“孔孟”之道统,下启朱熹、王阳明等人之理学,直至成为官方哲学,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以至于在明朝成为官学,称为程朱理学。他们的心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
67、为人要学会尊重别人,只有尊重别人才会让别人尊重自己并且重视自己。
68、现在,河南嵩县的程村,就是二程故里。村东还遗存有石碑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村中遗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学堂大殿和两座讲堂,“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69、河南人程颢与弟弟程颐讲授孔子、孟子绝学于熙宁、元丰之际,河、洛一带的读书人都集结那里拜他们为师。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颍昌谒见程颢。
70、二程之所以能成为旷世大儒,除了与他们自身的渊博学识分不开外,也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71、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他与兄长程颢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世人称为二程。他们出身于官宦世家。兄长程颢字伯淳,长期居住洛阳聚徒讲学;程颐前后从事讲学和著书达30余年。二程思想各有侧重,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则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传世。因二人在重大问题上意见一致,后人对他们的思想言论不加细分,便将两人的语录和著作合编成《二程全书》。
72、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73、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74、笑得多开心,就有多难过——哪首歌让你哭成狗
75、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76、说到杨时的尊师之道,则不得不提“程门立雪”这一段佳话。这个成语家喻户晓,而“闽学鼻祖”杨时就是故事中的那个主角。
77、出处: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78、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扩展资料程门立雪中的人物介绍——杨时
79、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们进屋。
80、90斤小恩妈和120斤仙女妈教你过夏天(灵魂问答)
81、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82、在将乐一中,杨时文化氛围十分浓郁,校园中随处能见其文化元素。校训取自杨时治学精神“信至笃,学至诚,业至精”。据介绍,新校训弘扬杨时勇于钻研和坚定信念的精神,激励学子学习杨时的笃信,在学业上至诚、至精。校歌也十分有“杨时”特色,以“龟山故里古镛州,海滨邹里理学源流”彰显将乐厚重文化底蕴,以“愿吾辈,己饥己溺,先忧后乐,展鸿猷”来体现一中师生挥汗织锦绣,铸就明日辉煌的孺子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