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45句精选句子)

2023-10-11 09:51:45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1、所以可以看出,存在主义强调个体如何在生存活动中实现自身。在此基础上,对比本质主义的单一化、固化的倾向,存在主义同时强调个体向着未来的开放,既强调个体的丰富多彩的可能性。这也就是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不论是存在主义还是本质主义,其目的都是最后要追问一个超越/先验的东西。

2、《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最有名、最有影响力的著作,其风格迷人,思想深刻,却又佶屈聱牙。通过挑战传统认为实在必须被思考为实体的观念,海德格尔从根本上颠覆了整个哲学游戏。(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3、海德格尔将死亡视为此在最根本的可能性,而“这种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可能性是无可逾越的。向这种可能性存在使此在领会到,作为生存之最极端的可能性而悬临在它面前的是:放弃自己本身。但这种先行却不像非本真的向死存在那样闪避这种无可逾越之境,而是为这种无可逾越之境而给自身以自由”。此在面对这种“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所展现出的“畏”,使此在在世存在时对于诸多生存可能性做出本真的选择和决断。

4、《明镜》记者:那么现在谁占据了哲学的地位呢?海德格尔:控制论。

5、“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无论一个人于存在者处把握到的是什么,这种把握总已经包含了对存在的某种领悟。”但“存在”的“普遍性”不是种的普遍性。如果存在者在概念上是依照种和属来区分和联系的话,那么“存在”却并不是对存在者的最高领域的界定:存在不是种。存在的“普遍性”超乎一切种的普遍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6、二是,欲言又止,二人眉来眼去,但是万事尽在不言中。这是存在之真理的一种形态,一种遮蔽的形态。

7、“难道人……只是胡乱跌进这大千世界而到头来又将被甩出去……我们非得问个清楚。”海德格尔如是说。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不存在?即使是无,也总得“是”无,无甚至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存在与时间》原本的目的,正是探究存在的意义。人类数千年的历史,就是遗忘存在的历史。哲学叩问存在,但很快就把“存在”当成了“存在者”,一头撞进了死胡同,成为众所周知的科学之母。

8、《中国哲学史》是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采用了西方哲学的形式来阐述我国哲学思想,是对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哲学史著作,是十大经典哲学书籍排行榜中的第六位。

9、中国的哲学一直不被西方人所理解。但海德格尔之后,西方哲学开始和东方哲学有共同、共融之处。这源于海德格尔完成了西方哲学的范式转换。海德格尔时期也就是一次大战之后出现了很多新思想,海德格尔是在哲学当中一个新思想,他将哲学从原来追求确定性的范式,通过概念化,逻辑化,转到去理解不那么确定性,可能性的世界,而不是确定性,现实性。

10、其中2为“理论的东西”;4为“前理论的东西”。简单的说,研究的对象从4到1每往上一层,其形式就要僵死一点。这四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1以2为“动因”(EfficientCause,这是个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概念),2以3为动因,3以4为动因。一个东西经由绝对领域演进到对象化、客体化之物,是“存在”固化为“存在者”的过程。

11、   海德格尔接下来就展开了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认为此在就是“在世界中存在”,而“在世存在”的首先与通常的存在方式是日常状态,日常状态就是“献身”、“领会”和“沉沦”的“常人”状态,而整个生存就是一个“此在”为使自己的生存超离这种“常人”状态的“操心”过程。海德格尔反对任何形而上学的先在设定,认为人的存在没有什么现成的意义早就摆在那里等待人去获取,存在的意义都是“此在”在生存中通过与周围世界来与自己“照面”的东西打交道的过程中领会得来的。因此,在海德格尔那里,“此在的意义不是一个飘浮无据的他物和在他本身‘之外’的东西,而是领会着自己的此在本身”。“此在”的意义是“当下即是”的,此在没有什么现成的意义是预先就规定好了的,此在的意义在于它当下即是的生存。什么是“当下即是”呢?海德格尔说:“我们把保持在本真的时间中的并因而是本真的当前称为当下即是。”这就是说“此在”正在自己的本真存在中生存着,这就是此在存在的意义。

12、王庆节在对谈中举到的第一个例子是关于“存在”与“时间”两个概念的理解

13、海德格尔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Baden)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

14、——阿多诺,《本真性的行话》,谢永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15、(1889—197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西南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他的代表作为《存在与时间》。

16、   同时,海德格尔强调此在“是使一切存在论在存在者层次上及存在论上都得以可能的条件”。认为真理就是此在的展开状态、揭示状态,就是把存在者从晦蔽状态中揪出来的‘“去蔽”的活动过程。在《存在与时间》里,一切都成了“此在”正在建构的一个动态系统,海德格尔去掉了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稳定性,但是,现在,“此在”却同样成了一切的先决条件,成了一切的中心,从“逻各斯”中心主义中出来,却又掉进了“此在中心主义”,又有“此在”形而上学的嫌疑,这种过分强调此在的“此在形而上学”也使他陷入了第二重困境。

17、在弗莱堡大学神学系学习期间,海德格尔得以亲聆卡尔·布莱格教授的教诲,并开始阅读布伦塔诺的学生胡塞尔于10年前写的《逻辑研究》,希望能从中找到被布伦塔诺唤起的关于存在问题的回答,此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此外,胡塞尔的早期著作《算术哲学》使他对数有了全新的看法。

18、海德格尔的方式是这样的。他通过训诂,得出”真理“这个词在思想史上的演变历史。从而得出结论:真理的原义经过长时间的误用,已经从其原来的意义——去蔽——下堕成为简单的符合论。这是从柏拉图开始的,而其完成体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模式。说到这里,也无怪乎很多科学主义者会谩骂海德格尔:说我们是劣等的,何其无知,何其可恶,何其跳大神?但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事实就是如此。真理的发生方式有两种:其发生为存在之真理;其发生为存在者之真理,科学、技术是这种真理的发生形式,明显在价值上逊于前者。举个例子。当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对方表达爱意的时刻。这个时候,摆在你面前的可能会有两种选择。一是把心中的所有东西赤裸裸地倾吐出来。我爱你,爱死你了,每天入睡前都想着你YY。

19、海德格尔在《存在于时间》中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此在与世界的关系。此在被规定为在世界中存在的存在者,亦即,是与世界不可分割的。此在通过上手工具的因缘牵连构建起自己的生活世界。海德格尔在这里的基本意思是:理论上的“世界”要以这里讨论的“生活世界”为基础。但到后期,他觉得这样一种生活世界的讨论还没有取得想象中能达到的深度。为了对抗技术对这个世界的统治,必须要还要再深入一层,讨论“生活世界”的基础和动因。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晚期他越来越神叨叨的原因。在后期,他甚至认为“生活世界”都太僵死了。于是继续突破,提出了一种世界应有的意义构成形式。这被他称作”天、地、神、人的四相圆舞”。

20、海德格尔:今天各种科学已经接管了迄今为止哲学的任务。……哲学消散在几种特殊科学中了:心理学、逻辑学、政治学。

21、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我”是这种“在者”,只有“我”是在成什么样都还不清楚的时候它的“在”已经恬然澄明了。因此,他认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往下,海德格尔就谈论“我”的“在”就是世界。

22、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谈到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推进。所谓现象学,是胡塞尔提出的一种用以描述最为源始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为科学奠基的方法。他的这种抱负比较类似于笛卡尔,也就是要为科学找到一个确定的基础,为了找到这个确定的基础,胡塞尔使用了悬隔的方法,将一切所谓自然态度都悬置不论,所谓自然态度,就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朴素相信的东西,换言之,主体之外的一切客体都被悬隔掉了,因为所有生活中日用的器具事物我们实际上都无法绝对的证明它们存在,因此要被悬隔,而悬隔之后剩下的,被胡塞尔称为先验自我。胡塞尔认为,这个先验自我就是现象学所要描述的最源始的现象。然而,海德格尔就是在这一点上与胡塞尔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海德格尔认为,先验自我已经是理性反思的结果,而我们平常生活中最源始的生存经验并不是一种反思,而是朴素的生活本身或者与各种事物“打交道”。简言之,就是当我打完球回到家自然的会打开门,打开灯,放下球包,脱衣洗澡。平常的生活就是在与各种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展开,这里边是没有反思的,而这才是最为源始的生活经验,用中国的老话说,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正是这些日用而不知的东西需要现象学去描述。因此,相对于对理性或意识的描述,最源始的反倒是去描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各种情绪。正是在这一点上,海德格尔展现了现象学对生活本身或者说现象学的“事实本身”的描述能达到何等的深度和广度。而这是胡塞尔所不具备的。

23、海德格尔之所以要提出去蔽的概念在于要想知道解决正确的问题,首先要确定正确的标准是什么?而确立标准是真的问题,真的问题不是哪一个人根据你的权威,根据你的钱财能够确立。真理的确定需要一个公开的环境。这是真理最原初的含义,而我们现代人用正确的概念替代了传统的真的概念。并不是说正确概念不重要,正确的概念非常重要,但是正确的前提是打开。这个正确某种意义也是一种弊,我们以为有一种绝对的正确。

24、其结果就是,一种崭新的理解“‘存在’本身的视域”出现了。

25、由此看来,即使把人的“本质”看作生存性和实际性的统我们也不会遗漏操心结构的任何一个环节。这是因为,这一本质的本真的实现方式是向死而存的先行和直面罪责的良知的统而“作为寓于世内来照面的存在者”,也就是人的沉沦,只不过是这一本质的非本真的实现方式:消散于世界和常人,逃避本真的死亡和本真的罪责。当然并不是说,非本真的存在状态就不是生存性和实际性的统实际上它仍基于这个统只不过它以一种非本真地方式实现了这个统并“首先和通常”规定着人的存在方式。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都是人源始的存在方式,它们之间的区别不是道德上的,而是生存论上的。比如,在面对死亡的态度方面,正如我们提到的,处于非本真状态中的人,即常人,往往把人同他对死亡的本真畏惧相疏离:“对于公众意见来说,‘想到死’就已经算胆小多惧,算此在的不可靠和阴暗的遁世。常人不让畏死的勇气浮现”。这种疏离当然不是不道德的,相反,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那种“不怕死的精神”倒是最符合道德的。对于海德格尔来说,这种面对死亡的非本真态度,其问题不在于道德上的不可取,而在于生存论层次上不够本真:它把死亡理解为某种现成的状态,从而把对死亡之“畏”和对世内存在者的“怕”相混淆,进而用一种看似优越的“淡漠的教养”使人疏离于“其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能在”。可以说,本真和非本真之分不涉及道德对错,只关乎境界高低。

26、《存在与时间》第46期因为谌洪果老师身体有恙而无法在现场开讲,故以录音方式上传。

27、   有的人会说海德格尔并没有因为“此在”而忘记了与他人的“共在”,他认为此在的一种基本生存结构就是“共在”,与他人“共在”是每一个此在的一种规定性,此在的存在之领会中就已经有对他人的领会了,他怎么会陷入人与人之间这种生存价值、意义的绝对个人主义的虚无困境呢?我们应该知道海德格尔的这种“共在”是说每一个此在在世必然要与他人打交道,他人是“此在”在操劳着、寻视着、筹划着自己的此在的时候与之照面的,“他人是从周围世界来照面的”,他人同样是一个此在,在筹划着、展开着自己的此在时与“我”这个此在打交道,这种“共在”是此在对此在的关系,“这个共同是一种此在式的共同”,所以这个共在并不是说我这个此在考虑到他人的生存价值观念,并不是说在我中包含了他人的属性,是一个什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式的共同生存结构,这种共同结构正是海德格尔所反对的,他只是说我的此在生存过程中必然会与另外的此在打交道、“照面”,此在生存的意义完全是此在自己生存的展开,所以海德格尔说:“对他人来照面的情况的描述却又总是以自己的此在为准。”因此,此在的意义仍然完全是此在个人的,是正在生成的、正在展开的,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重复的、不可替代的。每个此在的意义仍然完全是自己与自己不同的“周围世界”、不同的境遇“照面”、打交道的此在展开过程中生成的,是绝对“此在”的、个人性的、彼此不同的,完全是“我的”。因此,海德格尔的“共在”并不能保证不同“此在”有某种共同的生存意义和价值。

28、小学毕业后,海德格尔因家境贫穷,无钱再上学。先跟私人教师学习拉丁文,后由天主教会资助,到离家乡50公里以外的康斯埋茨中学(旧天主教会耶稣会学校)四年级学习。在这里,他受到欧洲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古希腊文学、天主教拉丁文献、拉丁文学、德国文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等)。

29、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有另一个核心概念,也就是关于对理解的解读。所有的哲学翻译,都翻译成理解,但王庆节回忆当时和另一名译者陈嘉映讨论这个问题。海德格尔讲理解是understanding,首先要从standing讲起,意味着站起来,站出去。这表明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是一种认识是不断突破界线,站起来,站出去的过程。但从现代哲学的历史传统来看,知识论首当其冲。所谓知识论也就是关于我这个主体怎么认识我对面的客观世界。这样一个基本的构架构成了科学时代,现代的基本框架。在这一框架下,理解仅仅成为了一个认知问题,而非海德格尔所认识到的存在问题。

30、1931年,初出茅庐的阿多诺在其法兰克福大学就职演说“哲学的现实性”开篇,谈到以哲学研究作为职业必须要放弃的一个幻想:“用思想的力量足以把握现实的总体性。”30多年后,已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核心成员的阿多诺,出版了一部集中批判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思想的专著《本真性的行话》。

31、⊙从当代七位哲学泰斗的儒佛辩诤谈中国哲学研究视野

32、《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阐述了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哲学观,是叔本华仅仅28岁时的著作,本书对尼采、瓦格纳、托玛斯·曼甚至存在主义的哲学名作都有影响。

33、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34、上海人民出版社中译本《本真性的行话》(译者:谢永康;2021年8月)书封。

35、《存在与时间》这本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对于此后的很多哲学家产生很大影响,豆瓣评分高达

36、海德格尔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期,核心议题是”此在与存在的关系“;中期,核心议题是”真理和诗思”;后期,核心议题是”本有和神思”

37、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他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人类处于存在的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他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38、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自己的将来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情况下,它的“在”已经明确了。

39、   《存在与时间》的第二个困境是海德格尔站在反传统形而上学的立场,却又有陷入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的嫌疑。

40、无独有偶,奥地利哲人、奥斯维辛幸存者让·埃默里在《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中也对类似“死亡面前人人平等”这种抽象的形式化原则进行了有力的反驳:

41、于是,哲学每一次分娩就是她的失势:世界上诸多存在者被子孙们所瓜分:原子以下,分子以上归物理;原子分子之间归化学……直到心理学把人,作为一个物体的人褫夺。哲学只剩下价值这根最后的稻草。然而,韦伯对事实价值的区分几乎将哲学逼向绝路:我们拥有诸多无法协调的价值,一张排序表不过是哲学的幻想,因此关于价值的讨论终究是空谈。新康德主义只好把哲学的目标限定在对科学的说明,可科学家何须不谙数学之人的饶舌?科学万能早已指出光明大道。另一方面,心灵的流离失所在等待一个爆发的机会。

42、但在新柏拉图主义中,例如普罗提诺,都反对把人的灵魂归结为语言。古希腊哲学中,语言和身体关系十分密切。语言被视作是灵魂经过身体所勉强达到的东西,它是不准确的。异教的新柏拉图主义认为,视觉才是人的本质,这里唯一稍显例外的是波菲利。

43、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一反传统,最后指向了存在论而不是克尔凯郭尔式的神学

44、《存在与时间》这本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对于此后的很多哲学家产生很大影响,豆瓣评分高达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海伦凯勒的故事简介(25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