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是什么意思(81句精选句子)

2023-04-30 10:29:26

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1、环境:外界的条件和障碍。(时、地,其它人,其它事物)

2、这是为领导者背信弃义寻找理论依据吗?显然不是,因为孟子明确说出了为什么不一定言必信、行必果,因为还有一个比信更高的准则:义。义者,宜也,做合适的事,做道义上该做的事。(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3、白话释义: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4、千百年来,孔子这句名言被人们视为君子诚信典范,甚至成为许多人座右铭。

5、另一方面,由于本期内容是与上期相衔接的,所以,还必须围绕孟子进行。

6、那么,「中国人」真的「一向」讲求「言必行,行必果」吗?在我开始学习中国哲学之前,我确实也是这样想的。毕竟,这句话听起来就像儿时印刷粗糙的启蒙读物或者街头画风惊人的传统文化宣传画上会讲的话。比如:

7、这是孔子一时的心血来潮,还是儒家的一贯思想呢?我们可以到他的继承者孟子那里看看。

8、蒲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不去卫国,我们就放你走。”(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9、其第一高徒——后来被称为“亚圣”的孟子,采取了“偷换概念”的方法试图为孔子“开脱”。董仲舒、朱熹和王守仁干脆“置之不理”,仍然坚守“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说。

10、我们先来看孟子的第二段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1、所以,我们先让大家细心体会和咀嚼一下这两段话的含义,然后再开始我们的评述。

12、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

13、·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14、孔子并非鼓励鼓励言行不一。他看到了问题所在:有些坏人在某些时候说的话,也是真诚的,也有可取之处,不可能都坏;有些好人,某些时候说的也不一定对。再进一步,即使是君子之道,完全真理,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它需要特定环境,特定时空,在以后的实践中需要不断完善和纠偏。为避免名人名言被别有用心者拿来当作攻击他人的武器。因此孔子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一个有权力的人,不能专因一个人说过什么话就去举荐他,也不能因为一个人行事有缺陷就连他说的话也不理。

15、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解释。在《论语》中,此语的上一句话就是“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若将两句话;联系起来读,下面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子贡问,有没有说了一句话便终身行之的人呢?孔子答,对待这件事要以“恕”对之。即使他做不到,也要宽恕。自己做不到,别要求别人做到。

16、所谓“赤子”,按清代学者杭世骏考证,古时“尺”与“赤”通用,幼儿仅有“尺把”高,故称“尺子”,即“赤子(成人以“丈”测量,故称“丈”夫)。

17、楚国大司马子西,想把他召回国,但叶公反对说:“我听说胜这个人狡诈而好作乱,恐怕会是个祸害吧!”

18、《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9、这样的人,很容易受到别人,或者听命于上面的指令,或道听途说不加澄清,不会明辨是非,只是浅薄固执的寻求“任务”、命令的达成,用现在的话来说,很容易变成一傻冒。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大义、什么是是非。

20、我们认为,在孟子、董子、朱子和王子几个儒家“重量级”人物中,对孔子思想体系和精髓理解得最为“偏离”的,应该首推孟子。所以,我们的讨论就自然会围绕孟子进行。

21、精神:自己与整个世界其他系统的关系。(人生的意义)

22、孔子还特别指出,还有比小人更低一等的人,就是那些没有肚量的执政官员。

23、——经典名句你是这样理解的,其实人家是那么说的。你理解得不对。比如“言必信行必果”,后面还有六个字,“硁硁然小人也”,孔子的意思是“言必信行必果”不是什么好的行为。那是小人做的事。

24、  孔子评论说:“这班见识短浅的人算得了什么!”

25、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26、事实上,我们发现,孟子的这些话,完全可以看成是孔子弟子有子关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的“翻版”,但却没有有子的说法语意更加准确和逻辑更加严密。因为在有子的观点里,我们可以得出清晰无误的结论,即:信该不该守,应该看一看所许的诺言能不能符合义的标准与要求,符合就去践行,不符合就不去践行。这对每一个人都适用,不存在“君子小人”和“大人大众”的区分,是“该不该”和“能不能”二者的内在统一。

27、于是,孔子和他们订下盟约,蒲人就从东门放走了孔子。

28、我们首先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孟子在这里“偷换”了概念,即把孔子讨论“士”的命题(言必信,行必果)转换成了“大人”,想用“大人”的概念代替“士”去论证为什么可以“不必‘言信行果’”。这与我们往期辨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时指出的朱子(朱熹)将“民”的概念“偷换”成“人”的做法如出一辙。

29、去掉“大人”和“义”的问题,就抽象的意义而言,孟子考虑到了“必(顽固,而且偏执一端)”与“不必”的关系问题,应该算是抓住了问题的“节点”。

30、我们揣测,《论语》中之所以收入了孔子一些弟子的言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由于是语录体文献,而孔子又没有完整地就某一个命题展开论述,所以,孔子的一些“高徒”就根据自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巧妙而不失分寸”地进行了“补充式”阐释,以使阅读《论语》的人不至于产生太大的无解式疑问和永久性疑惑。

31、如果细心研究,就会发现,《论语》中凡是直接标明“某子曰”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对《论语》中孔子没有展开说明的问题的补充。限于篇幅,我们仅举一例说明如下。

32、当时,地位较高的人才能称为君,比如国君,家族中的嫡长子一系才能称之君。

33、孔子在道德教育中,提倡身体力行,要求言行一致。墨子不仅强调言行一致,而且注重言行的功利效应。孔子认为,文字在实践中是有价值的,如果不能付诸实践,就不应该多说。说得多,说得漂亮,不付诸实施,是空谈。

34、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35、所谓“逻辑”问题,其核心含义就是“概念”问题。

36、子贡当时问孔子:“什么样的才能被叫做士?”

37、孔子向子贡解释“士”的三种境界,最高层级是心有所耻,不辱君命;其次为尊老爱幼,亲人称颂;再次为说话算话,言必信行必果。这三种,都比那些当政者强多了。政治家们量小器狭,什么都不是。

38、出处:唐·李延寿《北史·周本纪》:“背惠怨邻;弃信忘义。”

39、当时,我自己在想,言必信,行必果,还只小人哉!那我很多时候,言也没有信,行也没有果,那不是小人不如,禽兽不如,猪狗不如了吗?所以对孔子这句话是不理解的,甚至是误解的。

40、孔子的这个观点让我们意识到了一点:言必信,行必果是有一个大前提的。

41、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42、原句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43、行为:在环境中我们的运作。(做什么,有没有做)

44、《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孔子的一个故事,可以说明以上道理。

45、可见,孔子的看法到今天也适用,而且上升到法律层次。

46、所以,“信”在我们以上所引的孔子言论中,指的是进入“人的层次”所引发的各种性质的“诺言”,因此,才存在“能不能守信”的问题,进而引发“该不该守信”的问题。

47、另一方面,义是与利相对举而言的,“小人士”为了“生存”,是不敢不“言必信行必果”的。即便是就今天的情形而言,如果不遵循“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准则,在相互间的“利益交换”中,“小人士”是无法“混”下去的。尤其是今天的“商品经济”社会,没有“信(契约精神)”是寸步难行的。

48、·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49、其实,对于真正有智慧的人来说,“信”是有前提条件的,并非一味地固执守信。

50、第一是“大人”与“义”的关系问题,即大人本身是不是“惟义所在”。

51、(拼音)yánbìxìn,xíngbìguǒ

5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53、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54、很明显,孔子的这句话是带有贬义色彩的,怎么回事?言而有信之人为什么会是小人呢?

55、此处,孔子强烈表达了他对执政官员的极度讽刺,称他们连“言必信,行必果”的小人都不如呀!

56、他对孔子说,“以前,我跟着老师在匡遇难,如今,又在这里遇难,这是命吧!如果再次遭难,我宁愿战斗而死。”

57、久而久之,以讹传讹,广泛传播,其正确含义竟不知所踪了。

58、这就意味着,如果能做到“惟义所在”,那么,每个“人”就都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了!那么,孟子为什么还要单独提出只有“大人”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呢?

59、子贡又说:“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怎么能算得上呢?”

60、这种学术上的“不明就里”和“东拉西扯”,一直延续并“传染”给了朱子。朱子在解释《大学》开篇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时,最后说:

61、子贡问:“敢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称他孝,乡d称他弟(悌)。”

62、出处:战国·孔子《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63、子贡不解,问道:“刚刚订盟约,也可以背弃吗?”

64、相对应社会地位较高之人,小人就是指地位不高的普通人,后世,小人才演化成多种含义。

65、然而,孔子这句话真意却被误解了几千年,是想当然断章取义的结果。

66、可见,不仅普通的“诺言”,即便是“盟誓”,由于这是一种受到胁迫的“信”,所以,是完全可以不遵守的,因为“神不听”。

67、我们认为,孟子关于“言信行果”逻辑的论证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不但没有意义,反而造成了逻辑上的“进一步”的“混乱”。

68、一个领导干部要取得群众的信任,必须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69、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70、其实,“言必信,行必果”这六个字的重音是在两个“必”字上。这两个必字是与“硁硁然”进行搭配的。或者说,如果不是重点强调“必”的这种情形,“硁硁然”就没有落脚之处了。也就是说,正是因为对“必”的执着,才使得“小人”这种“顽固不化”的形象跃然纸上——硁硁然,所以,才引起孔子的慨叹或叹息(小人“矣”)。所以,我们认为,孟子用“不必”来否定“必”,应该说是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所在。

71、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之举,这种强拉硬扯,不仅没有真正维护孔子的“形象”,反而使孔子因此而“蒙羞”。

72、在《孟子·离娄下》中“涉及”了这个问题,孟子说:

73、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

74、有一次,在《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力》的课堂上,老师讲到了,NLP6个逻辑层次时,突然理解了,孔子为何要这样的,也明白了孔子至所以过了2000多年,依然还值得我们学习的原因之一了。

75、不过,也要正确理解,更要具体分析,不要把这作为自己说谎和食言的借口哦!

76、《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77、其实,孔子对“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持严厉批评态度,在他心中,能够“言必信,行必果”人竟然是小人。

78、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79、第孟子这里所说的“大人”,是不是与“小人”相对称的大人。如果是,为什么孟子要在孔子“君子与小人”对举的概念语境中节外生枝而搞出一个“大人”与“小人”的对举呢?这有什么意义吗?换言之,大人、君子与小人三者是什么关系,尤其是大人与君子是什么关系?

80、如果说「中国人一向讲求言必信、行必果」,唯一的可能是发言人把「不轨于正义」的游侠看成了全体中国人的代表,而认为孔子、孟子、墨子都不是真正的中国思想吧。司马迁本人为何赞赏游侠,是许多文章中已经讨论过的问题,这里不拟讨论。但发言人理直气壮地把孔子孟子明确反对过的说法戴在「中国人一向」头上,媒体再一阵兴奋地记下来(并且记错了一个重要的字)发表,让我不禁想问一个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世界十大励志人物(19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