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92句精选句子)

2023-09-28 10:54:12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17岁,母亲颜征在去世。孔子19岁时,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qí)官氏之女为妻。孔子20岁时,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孔子自此就有了政治诉求,想走仕途。他做过仓库保管员,也做过牲畜管理员,都很负责任。但一生仕途得意时少,失意时多。

2、  “中庸”核心是礼乐文化论坛上,道一商学院对发源与齐鲁大地的“中庸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道一商学院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山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从山东走出来的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

3、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是徐复观教授思考传统儒家对于当代社会之意义的文章。主要以孔子、王阳明、朱熹以及《中庸》、性善说等传统儒家思想、著作及学说为基点,对儒家传统进行深入分析,并致力于运用传统儒家精神启示现代社会。

4、  对于中庸精神与书法的影响:“中庸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国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此外,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一直发挥着或隐或显的作用。

5、在哲学上,一般认为儒学作为修己治人的学说,作为伦理特色比较鲜明的学说,其思辨色彩并不十分突出,其实,在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儒家学说的哲理化倾向十分显著。所以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认为儒家舍人生哲学外无学问,舍人格主义外无人生哲学。可以说,这种看法抓住了儒家哲学的本质特征。《易传》《中庸》等经典著作中蕴涵了丰富的思辨哲学材料,宋明理学家也吸收了佛家的思辨哲学与道家的道本论和“道法自然”思想。在儒家哲学中,“中庸”思想对后世的。思维方式影响最大。“中庸”是孔子及其后学对整个世界的看法,是他们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庸”与所谓的折衷、调和有别,它闪烁着辩证思想的光芒。儒家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儒家哲学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在教育上,儒家的影响可谓至深且广。中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认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6、儒家的美学理想,要求绘画艺术的情感和表达必须自觉地由道德、伦理的理智来控制,提出绘画艺术的审美性要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规范相统强调中国绘画艺术的社会作用是塑造人们的理想追求与精神人格。可以说,中国儒家思想的审美标准是自我精神与人格的建立标准,是一个高度伦理化的标准。在儒家思想中,自然事物和个人感情均具有社会伦理性,中国儒家们用“仁”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孔子从道德价值角度评价大自然中的山水,提出“山水仁智”论,中国儒家思想家认为绘画中的山水观是进行道德比附的观山水之法,自然山水成为道德形象的观照,中国绘画里的山山水水已不是大自然本身的山水,而是儒家思想的“仁”和“知”的象征。中国画家对大自然的欣赏,其实是对理想和人格的欣赏和赞美。例如中国绘画中的画梅傲霜斗雪的风貌,画竹示高风亮节,画松表气字轩昂,画鹏言壮志等均皆如此。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图》即是寓意了作者清高拔俗、孤傲正直、笑傲严寒、独立严寒的高风亮节的典范作品。荷花,是中国画家最热衷于表现的绘画题材之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画家看中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内涵和寓意,对荷花的赞美即是对自己人格和精神的追求,这种艺术的审美原则即来自于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对中国画家的艺术创作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7、对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中国的传统科学范式,始终在追求事物内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为核心,以天地人关系为主线,以自然为原则,以道、元气、阴阳、有无、自化等为基本概念的有机科学思想体系。

8、②儒家思想提出的"愚民"的落后思想:"宁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襟固着劳动人民的思,压抑着人民群众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墨守陈规,不思进取,导致国家科技落后,国力下降,人民生活困苦,没有抵抗外国侵略的力量,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残杀与掠夺。

9、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宇宙万物本原和生命本原的视角出发,认识到了自然力的文化,从生命本原元气出发的营养学,元气力与医疗力合理搭配的健康学,对全球精英有没有吸引力呢?!答案是肯定的!

10、在西方,学生提问不用举手示意,随时插话,打断老师讲课,属于正常;在中国就不行,孔子讲“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要人们平时要“居处恭”,“貌思恭”、“事思敬”。如按这些“礼”来教育,即使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青少年,也全被教育成循规蹈矩、蹑手蹑脚、千人一面的谦谦君子;再加上孔子讲“君子讷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鲜于仁”,更限制了人们对雄辩和沟通才能的发挥。这和我们改革开放时代提出的开拓性、创造性人才要求背道而驰。

11、自从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以来,经孟子荀子发扬光大,渐成体系,形成了完整的学说。又经过数代儒生的发展,最终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朝廷正统学说。

12、不可否认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思想之中有很多的闪光点,但一方面中国既有人文始祖伏羲氏,又有揭示宇宙之奥、生命实相和人事要害的老子,孔子虽是老子亲传弟子,但并没有传承老子的“道”,而是把“礼”抬到了最高的位置,其思想本身就不在“道”上;另一方面,自董仲舒把孔子捧到人文庙堂做了神像之后,到宋朝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原本偏离“道”已经比较远了,南宋朱熹(1130—1200)直接把孔子再抬高到文圣人。到了明清两代,孔子被皇帝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之位”。(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3、  当然,儒家思想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的,如重政治轻科学,重经验轻逻辑,重群体轻个性,守纲常而凝固化等。

14、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

15、西汉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扬雄(字子云,前53~18)《法言・君子》曰:“通天地之人曰儒。”

16、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17、宋代时发展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儒学从此成为科举的必修课和统治者的理论基础。

18、儒学形成于孔子时期,战国时孟子、荀子将孔子的学说加以继承,荀子做到了集大成者。

19、然而当时欧洲的风气仍十分保守,严禁偶像崇拜的罗马教廷很难接受尊孔祭祖的合法化,为避免被教廷视作异端,利玛窦和他的继承者们开始系统地将孔子学说介绍到西方。1662年,耶稣会传教士郭纳爵将《论语》、《大学》翻译成法文,以《中国科学提要》的书名在巴黎出版,很快引起各界的瞩目。

20、(4)整理典籍,保存古代文化遗产,充实了教育内容。

21、  儒家的“中庸之道”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是很多人,以至有些国家的处事、处世之本。中庸之道主要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影响了一般世人修身、做事的原则。但是中庸之道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22、注重理想信念的鼓舞和凝聚作用,成为中国以德治国的一大特点和政治优势。儒家思想强调做人应有理想信念。其理想人格是智、仁、勇,认为是“天下之达德也”,孔子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3、①儒家思想倡导的"中庸"之观点,"愚忠"观点,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恭俭让",为社会的和谐、安宁、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看问题,儒家思想是"神",是正统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

24、在史学上,儒家思想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整个中国传统史学的灵魂。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也是唯一一个历史不曾间断的国家,中国形成了重视历史的传统,历代儒者都重视历史的撰述,形成了儒家独特的历史观、史学观以及自觉的历史意识。

25、在个人修身上,儒家主张修炼内心,克己复礼,入世作为,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尤其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儒家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准则。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教导我们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去强加给别人。对人要宽恕,有了宽恕之心,就能平和地应对外在。

26、(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

27、何为儒?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文人,被称之为是“儒”。就字体结构而言,“儒”字,左“人”右“需”,意即“人之所需”,指人的需要;“儒”古同“懦”,而“懦”字,左“心”右“需”,意即“心之所需”,也就是柔弱如水的意思。

28、在国际上评出的文化名人中,孔子位于前列。世界许多国家都展开对中国儒学的研究。

29、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资源衰竭、生态恶化、食品危机、医疗危机和没法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可以在老子“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之中找到应对的方法,中国文化对西方人有没有吸引力?!答案是肯定的!

30、孔子有两面性,既有政治诉求,又有人文诉求,在仕途不得意时,孔子就会把注意力转向人文方面。他主张“博学于文”,到处学习,不懂就问,是老子的亲传弟子之曾经多次不远千里求教于老子。

31、“儒”的职称总是在不断地扩散和贬值。按照东汉许慎在其字典《说文解字》之中对“儒”的解释,表明儒的规格已经降低了。

32、儒家将社会治理权从绝对皇权中分出来,是为“皇权不下县”,国家权力延伸到县为止,县以下的广大区域由士绅、宗族、乡约等社会力量自治。当然国家权力也确实通过半官方组织对基层治理施加影响,不过这些半官方组织的权威是微弱的。概括地说,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是多中心的,众多的民间自发组织与半官方组织共同构成了多个治理中心。

33、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之道家提倡“无为”和“自然”,成为一项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律原则。

34、儒家反对避世主张史学经世致用认为应当循名责实,寓意时事,资治垂鉴;倡导在史学著述中注意通识、通变,要理合名教,尊王重统,拒斥异端。

35、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36、他说:实际上,在孔子那里,“只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

37、(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

38、       有人认为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已经过时了,失去了它的价值,但是,他在指导一个人、一个民族价值观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面对疫情,中国的防控措施做得是最好的。在极短的时间内,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能迅速控制疫情,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这与中国人的价值观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中国人总是能顾全大局,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这其实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儒家思想的具体体现。反观西方国家,至今仍在疫情的泥潭里挣扎,这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

39、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40、无论是出于政治策略考虑,还是由知识结构决定,康有为(1858—1927)是由“托古改制”这一中国古代改革者最常用的方式,登上中国思想和政治舞台的。他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春秋董氏学》以鬼斧神工之法颠覆了孔子和儒学形象,再造了一个“改革”的孔子和儒学,为自己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与合法性基础。

41、《论语・雍也篇》有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告诫自己的学生子夏说,要当就当“君子儒”,千万不要当“小人儒”。

42、少正卯(?~前496)是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官至少正,能言善辩,是鲁国的著名人物,被称为“闻人”。少正卯和孔丘一样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少正卯的课堂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只有颜回没有去。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丘在55岁的时候任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以仁义治天下的孔子开因为学术之争而杀戮异己之先河。

43、民国学者胡适(1891~1962)把孔子以前的儒,看成是犹太教里的祭师和伊斯兰教里的阿訇(hōng)。胡适认为,所谓儒,是一种有知识,有学问之专家;他们散在民间,以为人教书相礼为生。胡适认为这些专家,乃因殷商亡国以后,“沦为奴隶,散在民间。”

44、我国目前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严峻问题之一是精神文明建设赶不上物质文明建设,在近几年的四化建设中,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泛滥,国内出现了贪污贿赂、倒卖诈骗、一切向钱、假公济私、见利忘义等十分严重的腐败现象。

45、儒家思想中的许多优秀成分溶入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处处闪烁着儒家思想的光辉。如爱国主义,儒家思想强调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克己”是为了“复礼”;强调家国合国是家的放大,忠是孝的放大;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爱国主义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又如团结统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很浓,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西汉董仲舒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儒家的“内圣外王”强调君子修身、“齐家”的目的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念和思维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分裂不得人心,统一人心所向,这已成为我们反对民族分裂的广泛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又如爱好和平,儒家讲“礼之用,和为贵”,讲“和而不同”,讲“厚德载物”,讲“忠恕”,要求人们在处理君臣、父子、夫妻、邻里、朋友等“五伦”关系时,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里,最可贵的就是要设身处地地站到对方想一想,以增进理解,营造宽容,多达共识,形成合力。现在,在国内提出和谐社会建设,在国际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坚持友邻、睦邻、富邻政策,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目标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儒家“和”的思想能发挥更大作用。

46、      读徐复观教授的《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除了启迪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还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定位。

47、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48、汉代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创立了“新儒学”,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要求。

49、这就不能不使人回想到儒家思想中的公私之分、义利之辩那些精华的东西,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是有益的,应该把它们继承发扬下来。由此可知儒家思想在我们今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能做出贡献,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儒家思想的产生背景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50、以孔孟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牢牢地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追求自我价值的调节和理想人格的完善的传统的艺术价值观,从历代的画论可见,作为文化意识体系的绘画艺术中,一直融汇着中国儒家思想的观念,儒家的艺术观使中国画家在一个广阔的绘画艺术审美领域中,实践着以艺术成就人格的艺术理想,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在将来仍然会继续。

51、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代表人物。他的思想记载于《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52、“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广阔的思想文化基础。儒佛道三家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家崇尚“道法自然”,复归于朴,是倒退性的返回。

53、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消极影响儒家思想文化毕竟代表的是中国农业社会、封建社会的精神文明。随着世界工业化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儒家思想中的消极因素暴露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中国近代的落后、被动、挨打,表面看是因为西方“船坚炮利”,中国武器不行,进而是因为封建制度的腐朽造成的,实际上最深层的东西,是文化上、指导思想上出了问题,这和儒家思想的消极因素不能说没有关系,甚至有人认为儒家思想是罪魁祸首。

54、由此可见,到了孔子的时代,“儒”这一阶层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分化,至少形成了“君子儒”与“小人儒”的两极阵营。在体系内的,为国家政府服务的儒,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儒;而在民间给老百姓婚丧嫁娶服务的儒,就是小人儒。实际上孔子在期望自己的弟子们一定要勤奋努力,不要再次沦为那种只能为民间的礼仪活动服务,只是干一些诸如丧葬之类的吹打揖让之事,以至于沦为贱民阶层。

55、于长期以来儒学与社会的结合,儒学的价值观念已经渗透到百姓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实际中,成为他们“日用而不知”的东西,“逐渐凝聚成中华民族一种生活方式,浸润了士、农、工、商的各个社会群体,从而也渗透到作为一种文化结构的诸如制度、器物、风俗等各个层面上,并且在有决定意义的程度上塑造了它们的形态”。

56、(4)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57、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因此社会中个体现代人格的建构则处于重要的地位。

58、之后几百年,各世家大族无不把儒学作为传家之学。隋唐科举制确立后,儒学更成为国家取士之学,进一步确立了儒学唯我独尊的地位。到了宋朝,程朱理学的兴起,更是加入了很多适应中央集权、王朝统治的内容,儒家学说再也无人能够撼动,甚至为孔子后人带来了“衍圣公”的爵位。

59、显然,孙复在这里把太学的教化与政治是否清明联系起来,并将之安置到思孟学派“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位置上。

60、2014年12月,外交部就孔子学院是否限制了美国大学学术自由作出了回应。

61、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

62、可以说,几千年来的文人墨客,无不为儒学的思想所倾倒。儒家思想讲求社会的“仁”、“礼”,儒家希望通过礼乐教化和修身实践,使得人们能够尽心知性而知天下。所以,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被纳入“博学以文,约之以礼”的宗旨之下,儒家从社会功利和国家政治的利益需求出发,将中国绘画艺术视为一种政治教化的重要手段,确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存劝戒、助人伦”的创作宗旨,是实现安邦定国的必由之道。中国绘画被给以理性的实用功利的思考,被规定为用来“存鉴戒”、“言志”、“载道”的社会功利作用。

63、过长风桥后-长兴北街-广化路-山西省图书馆停车场1号入口

64、儒家为华夏文明核心部分,信奉由孔子创立的维护周礼的儒家学说。孟子、子夏、颜回等后来逐步发展以教化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庄子曾说真正的儒者“知天时;知地形;事至而断,有君子温文儒雅的翩翩风采”,儒家深刻体会到文之美、明之亮,儒家眼里没有死亡,没有世界末日。儒家看到的不是毁灭而是辉光、日新。

65、中国传统史学中的历史学方法论,如注重义例、多闻阙疑、求是考信、六经皆史,以及史家记事的原则,如秉笔直书、善恶必记,以及为尊者讳、有裨世教、无益不书、无关不书记录实迹、杜绝妖妄等方法,都深深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

66、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又是伟大的历史学家,由孔子作《春秋》所开创的史书义例,对后世史学影响极大。儒家认为,史学著述应当纲纪天人,推明大道,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67、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渊源。对于中国人来说,儒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思想,它早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中,它所宣扬的为人、处事、治国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当然,中国的法治建设也不例外。

68、重视教育。除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外,孔子创造了“有教无类”的大众教育观,就是: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时代之前,教育是贵族的权力,平民是没权利也没有地方接受教育的。之后的“教化民生”思想也是脱胎于儒家的教育思想。

69、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

70、儒家思想的消极因素及其影响至今也存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等级观念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外化就是“礼”,“礼”是儒家思想的一个特色。“礼”就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举止言行符合了自己的位置要求,就说明懂礼。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中国人也不乏儒雅君子,但问题就出在过分上。儒家讲君臣、父子、夫妻为“三纲”,讲“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如果有人违反了礼,就被视为犯上作乱。鲁国的一个陪臣搞了“八佾舞于庭”,即在家庙举办了64人规模的乐舞,这本来只有天子才使用的;这个人还祭了泰山,这本也是天子的事。对此,孔子很气愤,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礼”太多,就是繁文缛节、形式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压抑个性,妨碍真理发现和科学发明。由于讲“礼”,领导、长辈说的话,即使错话,也不能越,不能顶,不能改,因而拒绝一针见血的争辩,否则为狂妄、骄傲、“大不敬”。

71、☑ 周日全天2场,上午9:30下午14:30

72、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

73、北宋气学派思想家、教育家、横渠先生、关学学派创始人、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1020~1077)把儒——士子的社会功用再次升华,认为儒者立于天地之间,格万物而体至理,习大道而治天下,因此把儒家使命总结为冯友兰所说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74、黑格尔把中国的自然宗教称为“国家的宗教”,并说:“这就是皇帝的宗教,士大夫的宗教”;因为“皇帝居最高的地位,是自然的主宰,凡一切与自然力量有关联的事物,都是从他出发。”

75、中国儒家哲学的“成教化、助人伦”的思想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儒家提倡在中国绘画艺术中以社会的宗法道德为审美表达的最终根本。例如东晋画家顾恺之作品《女史蔵图》是体现儒家思想的典范作品,在中国和世界画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此画作的目的即是规劝和教育宫廷妇女遵循封建道德。其中有汉代宫廷女官冯捷好保护汉元帝游园的故事;还有班捷好劝诫皇帝专心朝政的故事等,画家顾恺之将每段画面以女性形象为主体,形象地掲示蔵文的含义,是弘扬儒家思想和精神的名作。

76、在思想贡献上,荀子主要提出了性恶说,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外在的制度和法律来约束。否则,人性中的黑暗和罪恶的部分就会冒出,把人性中善的部分给压制或遮盖住。对此,必须建立起一套良好的制度和律法的权威,来制约或恫吓人性之恶。最好的方法就是礼法并举,内在兼修,从根本上铲除罪恶的可能。另外,荀子发展了孔子的外王学说,认为内圣不是每人都能做到的,但外王可以。只有通过外王,国家才能得到较好的治理。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重视礼义道德的同时,强调法律制度和外在环境的惩戒作用。

77、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78、孙复进一步提出教化当以太学为根本:“太学者,教化之本根,礼义之渊薮也。王道之所由兴,人伦之所由正,俊良之所由出。”

79、全球共有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

80、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其产生和发展于我国文化传统,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绘画艺术与哲学有着难解难分的联系,并且具有强烈的艺术功用观。在我国先秦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对我国古代绘画美学有了创造性的建树。

81、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被迫流亡日本,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新思想、新观念,他的“脑质”为此改变,对康有为的“保教”思想产生歧义。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保教非所以尊孔论”,公开反对“保教”,反对立儒学为国教。“保教”的最大危害是“束缚国民思想”,因为“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

82、黑格尔又说:“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臣民都被看作还处在幼稚的状态”。“在家庭之内,他们不是有人格的个人,因为他们在里面生活的那个团结的单位,乃是血统关系和天然义务。在国家之内,他们一样缺少人格;因为国家内大家长的关系最为显著,皇帝犹如严父,为政府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一切部门。”“在中国,个人没有独立性,所以在宗教方面,他也是依赖的,是依赖自然界的各种对象,其中最崇高的便是上天。”

83、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孙复(992~1057)曰:“儒者,长世御俗,宣教化之大本也。”

84、在中国学术史上,最早探讨儒之起源的是西汉后期的律历学家刘歆(xīn,前53—23)),依据的是《周礼・大宰》说:“……四曰儒,以道得民……”,认为儒作为王官的职能——“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

85、1582年,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来到中国传教。在他之前已有一些西方传教士抵华,但他们收效甚微。利玛窦在长期观察研究后得出结论,只有将教义与最为中国大众所推崇、尊重的儒学相结合,才能打开中国人的心灵之门。于是,耶稣会用“西儒”的面目出现,采用结交士大夫、允许中国信众尊孔祭祖和将基督教义比附四书五经等做法,提倡以基督教义附会儒学,创“儒耶同质”之说,利玛窦慢慢打开了在中国传教的局面。

86、儒学有时被以“儒教”相称,却没有发展成为具有典型宗教意义的宗教。儒学与佛教、道教等不同,它没有给人展示一个彼岸世界,它缺乏神秘的教义和繁琐的宗教仪式,其中虽不乏诸如天人关系敬天祀祖之类,而更多的却是把人们的情感心理消融在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的世间关系中,而不是把它导向外在的崇尚对象或神秘境界。

87、国家政治要安定,要培养国家所需的人才,必须首先重视教育;社会风俗要改善,要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同样要重视教育。中国古代典籍中蕴涵了大量的教育资料,儒家典籍如《论语》《孟子》《荀子》等也有不少关于教育的论述,《礼记》的《学记》《大学》《荀子》的《劝学》篇等更是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孔子是我国私学的开创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他的教育学说,对儒家教育思想起了奠基作用。

88、孔子是中国私人讲学的第一人,也是传播古代文化的第一人,孔子在47岁时退隐,但并没有著书立说,而是“述而不作”。他一面整理古籍,一面讲学传授学术。研究梳理编撰了《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中国上古和中古时期口耳相传和文献记载下来的古代文化的流传以至后来的扩大和发展,不能不归功于孔子。

89、在人类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在过去几千年里,儒家思想的发展道路虽然相当曲折和坎坷,但其强大的生命力始终没有减弱和停息过。究其原因,儒家思想及其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那些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我们回首历史,应该能够发现,孔子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而儒家思想的发展,也依然一代又一代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它不仅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使得人类精神文化更进一步优化,让人类的社会与社会之间更加密切,使得国与国之间更安稳地合作与发展,促使世界的和平,因此,儒家思想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积极的。

90、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91、对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在致力于治身治国的同时,也对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战争给予了高度关注。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世事沧桑的意思(49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