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攻原(67句精选句子)
晋文公攻原
1、宋元公(?—公元前517年),子姓,宋氏,名佐(金文铭文作宋公差),宋平公之子,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公元前531年—公元前517年在位。
2、这年秋天,颓叔、桃子拥着王子带,率领狄师再次进攻成周,大败襄王军队,俘获了包括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在内的一大批王公贵族。周襄王离开成周进入郑国,居住在郑国的氾地。获胜的王子带并没有进入成周,而是拥着隗氏住到温邑去了。名义上,天下都是周家的,因此周王离开成周暂居于郑国境内也不能称为“出国”,所以《春秋》记载此事为“冬,天王出居于郑。”说是襄王离开成周入住郑地。这种委婉的表达,便是所谓的春秋笔法。
3、狄人帮助周室讨伐郑国有功,周襄王起心动念,想娶狄君的女儿为王后,这样以后就有了外部势力可做依靠。大夫富辰再次劝谏:“不可。常言道‘报恩的人已经厌倦了,施恩的却仍未满足’,狄人性本贪婪,您这样做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贪欲,狄人日后必会成为祸患。”周襄王没听富辰劝谏,执意娶了狄女为后。
4、周襄王眼见不但调停不成,连派去的人也被扣住不放,一怒之下就想借狄族的部队讨伐郑国。大夫富辰赶忙劝解道:“千万不可。身居最高位者当首先以德抚民,然后亲近亲属,以此由近及远。当年周公感伤于管叔、蔡叔因叛乱而不得善终,因此将姬姓诸亲分封建国于各地,以作为周室屏障。后来,召穆公有感于周德衰微,遂聚周氏宗族于成周,号召兄弟团结、共御外侮。时至于今,周室宗亲之间,就算是有矛盾,仍应以兄弟相待。周德既衰,更要倚靠同姓诸侯,奈何因小忿而起兵讨伐郑国呢?”
5、意见归意见,郑文公得知周王落脚于自家境内,立马带人前往问候天子身边随行官员,检视天子日常所用物品,顺便汇报一下郑国的工作。这些都是礼之所在。
6、不论是死去的晋文公借卜偃之口,还是卜偃借已死的晋文公之名,这里所预示的,便是不久之后的殽之战——一场彻底终结秦晋之好,并且迫使秦国终春秋之世而无暇东望的决定性战役。(晋文公攻原)。
7、明代知禹州事(沁水)张之屏撰之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故寿官对峰张公墓志铭》:张公“卒于万历四年七月十三日,享寿五十有将以十一月十四日葬于原伯故城祖茔之次。”母王氏“卒于万历二十八年八月十二日,越明年正月二十八日,启父穴而合葬焉。”墓主张公名知德,字学由,号对峰,县城宣化坊人。
8、晋文公依然心存疑虑,说:“楚国当年有恩于我,如何是好?”大夫栾贞子说:“汉水以北的姬姓诸国已尽数为楚国吞并,与其老是惦念着人家的小恩小惠而忘了楚灭我姬姓诸国之大耻,不如与之一战。”尽管如此,晋侯仍然下不了开战的决心。
9、公元前522年,宋元公猜忌华族,华向、华定、华亥与向宁谋反,双方妥协,互派人质,盟誓讲和。公元前521年,晋、曹相继出兵救宋,联军连败华氏,围困于南里,华登赴楚国求援。公元前520年,楚遣使向宋元公施压,迫其赦免华氏。华氏族流亡至楚,内乱至此平息。公元前517年,宋元公去世。
10、听说天子蒙尘,秦穆公立即召集军队驻扎在黄河岸边,准备护送襄王回朝。此时,意识到事情重要性的晋大夫狐偃立即向晋文公进言道:“要想取得诸侯拥护,最好的办法便是勤王。既能取得诸侯信任,又符合天下大义。继承文侯辅佐平王东迁之功业,使晋国的信用在诸侯当中广泛传播,机遇就在当下。”晋侯于是辞退秦师,自帅晋师顺流而下,前往勤王。那么,秦军为什么可轻易劝退呢?首先这是人家姬姓家事,晋文公既然愿意出面,他人自不便插手;其次秦国地远,就算勤王成功也只能获得一点虚名,并无多少实际价值。
11、这天晚上,晋文公做了个噩梦,他梦见楚成王趴在自己身上啃咬着自己的脑袋。梦醒之后,晋文公吓得不轻。狐偃为他解梦道:“这是吉兆啊。君仰面而睡,意味着我得天;楚君朝地,意味着伏其罪。楚刚而晋柔,晋可以胜之。”
12、之后,世袭司马荡泽(宋襄公弟公子荡的曾孙)作乱,杀死太子肥。荡氏被华元诛灭,荡泽被杀,族人逃到楚国。于是,立共公小儿子成,是为宋平公。
13、县志所记沁水为“原伯故城,县西北有碑,张大司马曾辨之”,指的是在沁水县城西北凤原所存几通刻有“原伯故城”的明代碑刻。
14、此时,在位长达四十年的楚成王颇有些洞若观火,他知道晋、齐、秦等国既然愿意出面,则宋国一时难图。因此,楚成王安排令尹子玉从宋国退兵,同时要求他切勿追击晋军。楚成王说:(晋文公攻原)。
15、生于上海的宋氏三姐妹,先辈是客家人,原住河南安阳。南宋时期,韩显卿入粤任廉州太守,后定居文昌锦山。宋美龄的父亲宋嘉树由于12岁时过继给宋姓舅父,遂改姓宋。
16、事后,晋、齐两个大国正式结盟。卫国心知不妙,立即提出加入联盟,而晋文公不许。卫成公转而想依附楚国,却又遭到国内反对。最后,卫国部分势力为取悦晋国,干脆将卫成公逐出国门,改由他的弟弟叔武摄政。
17、曾子的妻子上集市去,小儿子跟在后面哭泣。孩子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她去集市回来,曾子打算抓猪来杀。妻子阻止说:“不过是和小孩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可不是开玩笑的对象。小孩没什么才智,要靠父母作出样子才会跟着学,完全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了他,也就是教儿子学会骗人。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进行教育的方法。”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
18、 周王畿铸“少曲市南”平肩弧裆空首布?旧释“市南小化”
19、周襄王有个异母弟叫王子带,也叫甘昭公。王子带从小受母亲惠后宠爱,惠后一直想立其为王。不过惠后早死,太子郑在齐桓公的支持下继位,也就是周襄王。王子带争位不成,曾经纠集周边戎族进攻成周,被周襄王击退,王子带避居齐国。为挽回王室面子,周襄王后来在大夫富辰劝说下召回了王子带。
20、出自《晋文公攻原》: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
21、朱学渊根据《史记·宋世家》记载的宋景公名头曼与匈奴头曼单于的名号相同,而认为他们有相同的语源。
22、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23、子玉急于求战,到达城濮之后,就派斗勃(又名子上)向晋文公挑战。晋文公还是很有礼貌地派栾枝回复子玉说:晋侯只因不敢忘记楚王的思惠,所以退避到此。既然得不到大夫(指子玉)的谅解,那就请整顿部队,明天在战场上相见。
24、晋国的企图是进攻曹、卫,调动楚军北上作战,以解宋围。这样,既在舆论上避免了未报楚惠就和楚作战的指责;又可以避免劳师远征,遭受楚军与曹、卫军前后夹击的不利局面。
25、沁水古城三门匾额题名,既通俗通用,又考虑到沁水古城所处的地理特色,非常合宜。东、西城门匾额,一望而知其意,唯北城门“拱宸”,有些难解。宸,即天象北极星座,居紫微垣中。借指帝王,或帝王所居的京师、宫城。《文选·班固·典引》:“是以高光二圣,宸居其域。”蔡邕注:“言高祖、光武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所以古人常以拱宸借指京师、宫城的禁军,即御林军,也指京师或宫城,如紫垣、紫州、紫京等,皆指京师或宫城。沁水人把沁水古城想象为护卫帝王或护卫京师的藩城。
26、魏庄帝置广宁郡,一曰泰宁,以沁水为永安县,省端氏。北齐罢广宁郡,改沁水为永宁县。后周为永宁县,属高平郡。隋复为沁水县,属泽州,又属长平郡。
27、原叔,武王之弟也,封于原(原地无考)。其后有原庄公,是为原伯。恵王元年(鲁庄公十八年,前676年),使原庄公逆王后于陈。三年(鲁庄公二十年,前678年)王子颓入成周,王居郑,子颓享大夫乐及遍舞。郑伯曰:“哀乐失时,殃咎必至。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明年,郑伯纳王杀子颓,郑伯享王于阙,西辟乐备(以王复辟享礼,亦备六代之乐)。原庄公曰:“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五月,郑伯卒。襄王时,有原伯叔帯,以狄师伐周,获原伯。又有原伯贯者,周守原大夫。襄王十七年(鲁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晋文公平叔帯之难,与之阳樊、温、原、攅茅之田。原不服,晋侯围原,原降,迁原伯贯于冀。又有原襄公者,周大夫。定王十三年(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王孙苏与召氏、毛氏争政。明年,晋使士会,平王室王享之原,襄公相礼焉。又有原伯绞,亦周大夫。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前530年),原伯绞虐其舆臣,使曹逃(舆,众;曹,群也)。原舆人逐绞,而立其弟跪寻,绞奔郊。原伯鲁者,亦周大夫,鲁人会葬曹平公,原伯鲁与之语,不说学。鲁闵子马曰:“周其乱乎?原氏其亡乎?”敬王七年(鲁昭公二十九年,前513年),周讨子朝之d,杀原伯鲁之子(《左传》)。
28、明代陕西等处提刑按察司使致仕前南京大理寺左寺正禹郡松堂徐衍祚撰文、河南道整饬□州兵备佥事前翰林院庶吉士兵科给事中邑人眷生晋川刘东星书丹之万历六年(1578年)《明宗教涧松张翁配孺人李氏合葬墓志铭》:李氏“卒于万历六年正月十九”,张翁“其先代世系已备载涧松翁志矣,兹不复叙。邑令公将以四月十六日,奉柩合葬于原伯故城祖茔之兆焉,礼也。”墓主李氏为前碑张镗夫人。
29、宋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18位。当代,宋姓总人口约1120万,约占中国总人口的0.81%,为第22位大姓。
30、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士大夫黄越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
31、③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蒙古族官吏伯容帖木儿,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32、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居者为社稷之受,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
33、 晋文公攻原 , 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34、二是,始终坚持争取与国、孤立敌人的方针。晋文公能根据敌友情况,利用矛盾,既争取了齐、秦,又拆散了楚国的同盟——曹、卫,使形势向着有利于晋、不利于楚的方向变化,从而在决战前夕,即陷楚军于孤立境地。
35、晋国人准备将灵柩移到晋国宗室大本营曲沃停放。刚出绛城,棺木当中突然传出如牛鸣般的声音——晋文公显灵了。主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让众大夫下跪,宣布说:“国君有军事命令发布,将有来自西边的军队过境侵袭我国,如果我军发动攻击,必获大胜。”
36、宋景公十五年(前502年),曹伯阳背晋,干预宋政,宋景公伐之,执曹伯阳及公孙彊以归而杀之。宋景公三十七年(前480年),荧惑守心,景公忧心大祸,问于太史兼司星官子韦,子韦说:可移于宰相或苍生。景公念及天下苍生,皆不同意,此时荧惑退避三舍。宋景公无子,取公孙周之子得为太子,在位48年而卒。
37、郑文公不遵王命是由于心中有气:当年五大夫作乱,郑厉公与虢国公联手匡扶王室有功。周惠王在赏赐上区别对待,赏给虢公的是贵重的爵(祭祀所用的礼器),赏给郑伯的是王后用过的镜子。当时刚刚继位为君的郑文公颇为不爽,对周室心生怨恨。现在郑国想要教训滑国,周室不但不支持,反而站在滑国一边,这就更加让人不爽。这才有了郑文公公然抗命,甚至扣押王室使者的举动。
38、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39、宋公稽,子姓,宋氏,名稽,是中国西周时期的宋国君主。
40、宋武公,子姓,宋氏,名司空,宋戴公之子,宋国第十二任国君,在位18年(前765年—前748年在位)。在位期间北方游牧部落长狄入侵,宋武公派兄弟司徒皇父率军抵御,在长丘(今河南封丘县南)打败长狄人,俘获首领缘斯。皇父和其二子谷甥、司寇牛父不幸战死。武公生女为鲁惠公夫人,生鲁桓公。前任:父宋戴公 继任:子宋宣公
41、编辑 |诗意的芬芳(lD:spwy5678)
42、宋共公,子姓,宋氏,名瑕,宋国第二十五任君主,宋文公之子。
43、晋文公见楚军向曹都陶丘逼进,下令晋军向卫境退避三舍。有些将士不愿后退,认为晋君避让楚臣是耻辱,况且楚军已经疲劳,不应该后退。狐偃解释说,晋侯以前流亡在楚时,曾受过楚王的恩惠,并有“退避三舍”的诺言,现在如不履行诺言,那就是楚军理直而晋军理屈了;如晋军退避而楚军仍不肯罢兵,那是楚臣来犯晋君,理屈的是楚国了。晋军“退避三舍”,楚军将士都想停止追击,子玉不肯,继续尾追。
44、不料此时楚国正加紧围攻宋国,宋国一时难以抵挡,于是派使者向晋军告急。晋文公思忖:“宋国告急,若舍之不救,则宋将绝交于晋;想要楚国罢兵,楚又不许;若向楚开战,而齐、秦两国又不同意,怎么办呢?”大夫先轸建议道:“想办法让宋国请求齐、秦两国出面,让他们去跟楚国斡旋罢兵释围,我们将所获曹、卫两国的土地送给宋国以弥补其贿赂齐、秦所需的耗费。齐、秦得了好处,必然愿意出面说话,而楚国爱惜曹、卫,必然不准,齐、秦与楚之间就会因矛盾而起战事。”这里的逻辑稍稍有些绕,总之就是想办法把齐、秦两国拉进来并且使他们与楚国之间产生矛盾。
45、晋国大夫先轸极力劝说晋文公立即出兵救宋,认为这是“取威定霸”的最好机会。但当时楚比晋强,而且楚国还有许多盟国,声势浩大;宋国又不靠近晋国,远道救宋,必须途经楚的盟国曹、卫。这不能不使晋文公有所顾虑。狐偃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一个进攻曹、卫以解宋围的谋略。他说:“楚始得曹而新昏(婚)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哂曹、卫距晋近而距楚远。进攻―七年爲曹、卫,调动楚军北上,较为有利。晋文公釆纳了这个建议,于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正月,把军队集中在晋国和卫国的边境上,借口当年曹共公侮辱过他,要求假道卫国进攻曹国。卫成公不许。晋军乃放弃东渡黄河攻曹的企图,秘密撤回,南渡黄河,迅速转兵东北,向卫国内地进军,攻取卫地五鹿(今河南清丰西北),接着,占领敛盂(今河南濮阳东敛盂聚),与齐昭公会盟修好;然后乘卫内部动乱,攻入了卫都楚丘(今河南滑县东)。二月,占领全部卫地。楚军因晋军进展迅速,救卫不及,仍继续围攻宋都商丘。
46、国朝顺治中,知县刘昌重修;知县尚金章、县丞张宗周加修护堤。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河水复溢,知县赵凤诏导河从碧峰山下远流,自为记。乙亥(1695年)地震,城堞倾毁,凤诏重修。雍正四年(1726年),知县钱元台补修城西北角。雍正十年(1745年),知县田欣又补修城西北角。十二年(1747年)知县何陈宫筑城西南堤,障河水。
47、原国自河南济源迁入山西河津境内的古冀国后约一百多年,原国也发生一次内乱。晋君将原国其中的一支,自河津南迁至“临晋、平阳间小邑”,即今山西运城闻喜境內之“郊”地。又将原国的宗室,自河津东迁至沁水西部的王寨、樊村、曲则等地,同时包括后来的沁水县城。原国在沁水西部王寨的时间不长,不知何故,又被晋君迁至沁水东部的东峪的团里村,最后在团里村灭国。
48、光绪《沁水县志》记:沁水古城设“东、西、北三门,门各有楼。其匾额东曰‘迎晖’,西曰‘纳爽’,北曰‘拱宸’。”可以和江苏南京与陕西汉阴古城门楼匾额比较一下。宋周应合《景定建康(江苏南京)志·城阙志·三亭轩》:“四城门接官亭,旧有亭,卑陋弗称。咸淳改元之春,马公光祖撒而大之,名其东曰‘迎晖’,西曰‘致爽’,南曰‘来熏’,北曰‘拱极。’丹雘烂然,过者瞩目,各有文以记始末。”雍正《陕西通志·城池·兴安州·汉阴县》:“嘉靖十四年,知县李时秀扁其门,东曰‘迎晖’,西曰‘承恩’,南曰‘南薫’,北曰‘拱辰’。”
49、沁水县城是在北朝时被立为县治的,雍正《山西通志·沿革·泽州府·沁水县》:
50、示例二:(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2分)。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1分)。
51、勤王功成,晋侯朝觐襄王。周襄王以甜酒款待,并命令晋侯向自己敬酒,这都是天王所能赐予的特别荣誉。席间,晋文公请求襄王准许自己死后能使用“隧礼”,但是被襄王拒绝。所谓“隧礼”,是指墓前使用隧道相通,这是天子葬礼才有的规制。诸侯以下只能使用羡道,而羡道虽然也是地道,但上部是敞开露出于地面的,而“隧”则藏于地下。襄王不同意给予晋文公“隧礼”的待遇,他说:“这是王制的规定,周室还未被取代,如果你用隧礼,天下就会二王并存,这也是叔父您所不愿意看到的吧。”
52、河北“冀”地,即黄河以北的古冀国,位于今山西河津境内。《左传·僖公二年》:晋国欲假道于虞以伐虢,“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入自颠軨,伐鄍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杜预注:“冀,国名,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皮氏县,战国魏皮氏封地,后为山西河津古称。相传冀国为唐尧后代,西周时被封在冀国(今山西河津),后被虞国所灭。春秋时晋献公又灭掉虞国,冀遂成晋邑。明傅逊《春秋左传属事》卷二《伯·晋文公之伯》:僖公二十五年:晋文公示信伐原,“退一舍而原降,迁原伯贯于冀。”属事:“伯贯,周守原大夫。冀,晋邑,今山西河津县,有冀亭古国”。
53、微子,子姓,宋氏,名启,后世称微子、微子启、宋微子。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
54、晋文公问箕郑说:“怎样救济饥荒?”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文公说:“怎样守信用呢?”箕郑说:“在名位、政事、道义上都要守信用:名位上守信用,群臣就会尽职尽责,好的坏的不会混杂,各种政事不会懈怠;政事上守信用,就不会错过天时季节,百姓不会三心二意;道义上守信用,亲近的人就会努力工作,疏远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
55、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56、晋大夫先轸另有判断,他说:“答应他吧。帮助他国取得安定这是礼,楚国一句话可使宋、曹、卫三国获得安定,我国一句话却使其灭亡,显得我国无礼,凭什么来作战呢?不答应楚国提议,等于抛弃宋国,在诸侯面前有何话可言呢?楚国施恩于三国,我则招怨于三国,怨仇既多,将何以战?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因势利导,不如私下答应恢复曹、卫两国,使两国与楚离心,同时扣押宛春以激怒楚国,等双方战事发生之后再看情况。”
57、王观察指沁水郭壁王纪,顺治年进士,官至济南道参政。曾参编顺治《沁水县志》并为作序,志不存。后来的县志中多见“王观察曰”评语,即王纪之语。康熙《沁水县志》将“王观察曰”直接署为“王纪曰”,并置于卷首。王氏之言,亦指沁水县治实与历山舜庙气运相通,其实沁水县治更多与中镇霍山气运相通。
58、宋戴公(?—公元前766年),子姓,宋氏,名白,宋哀公之子,周朝时期诸侯国宋国第十一任国君,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在位。
59、两位大夫的意见打消了晋文公的疑虑,晋国于是出动强大兵力,伺机与楚军一决。
60、四月二十九日,晋文公在郑地践土(今河南原阳县西南)召集诸侯会盟,并向周襄王献上俘获的楚国步卒千人,兵车百乘。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晋国的霸业自此确定。
61、四月四日,晋军在城濮以南的莘(亦称有辛、有莘、有俛,在今山东曹县酉北)北与楚军对阵。双方决战的兵力部署如下:晋、齐、秦、宋联军为:上军在右,狐毛为主将,狐偃为佐将,各率领一支部队,统归狐毛节制。下军在左,栾枝为主将,胥臣为佐将,各率领一支部队,统归栾枝节制。中军在中央,先轸(也叫原轸)为元帅,率领一支部队,同时指挥三军,晋文公亦在中军;郤湊为佐将,亦率领部队一支,但受先轸节制。
62、满族宋嘉氏,亦称宋家氏、嵩佳氏、松佳氏,满语为SunggiyaHala,世居董鄂(今辽宁桓仁、宽甸一带)、长白山海兰(今吉林和龙海兰河流域)、松江(今吉林安图)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宋氏、嵩氏、苏氏等。
63、1276年,元攻南都,宋朝覆灭。因怕元兵追杀,赵氏一族中赵昶与其兄赵旭自临安逃至山东禹城,后赵旭隐迹禹城,赵昶逃至山东成武并改为宋姓融入当地宋氏,隐迹郜鼎。
64、鲁国此时正与楚国友好,因为楚、卫联姻的缘故,鲁国派大夫公子買带兵驻扎在卫国协防。晋文伐卫,楚国救援失利,鲁国惧怕晋国转而对付自己,干脆将公子買杀了以讨好晋国。此时的晋国可谓势大力沉,各国除了争先讨好之外,莫敢与之争锋。
65、示例三:(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1分)。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1分);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1分)。(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1分);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1分)。)
66、周襄王十八年(前634年)冬,宋成公背楚从晋。这时齐鲁两国发生冲突,鲁国向楚乞援。楚成王一方面派兵援鲁攻齐,夺占了齐地谷邑(今山东东平北);另一方面派子西率军攻宋,围攻缗邑(今山东金乡)。次年,楚成王又率楚、郑、陈、蔡、许等国军队攻宋,围困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宋成公派公孙固到晋国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