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修身名言(57句精选句子)
王阳明修身名言
1、掌里承来露,柈中钓得鲈。菌生悲局促,柯烂觉须臾。
2、数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息。穷山路断独来难,过尽千溪见石坛。
3、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4、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王阳明修身名言)。
5、19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6、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7、暄和生野菜,卑湿长街芜。女浣纱相伴,儿烹鲤一呼。
8、▲王阳明书法成就很高,有种说法:王羲之是以书掩其人,而王阳明是以人掩其书。
9、坐望九华碧,浮云生晓寒。山灵应秘惜,不许俗人看。(王阳明修身名言)。
10、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1、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12、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13、有的人就开始抱怨社会,埋怨别人,想要去逃离这种局面,但是又没办法真正舍弃,从而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14、耶溪岸回合,禹庙径盘纡。洞穴何因凿,星槎谁与刳。
15、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16、语言诸夏异,衣服一方殊。捣练蛾眉婢,鸣榔蛙角奴。
17、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8、仙山一见五色羽,雪树两摘南枝花。赤鱼白蟹箸屡下,黄柑绿橘笾常加。
19、11 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
20、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
21、这句的观念远承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人性是共通的,圣人之心与常人之心本来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平常人自以为无法与圣人比肩,容易被外物遮蔽自己的本心。只要积极向善,克制遮蔽本心的魔障,有成为圣人的志向,人皆可成圣。
22、至于“夭寿不二”,它是教育人们一心向善,不能因环境优劣或寿命长短而把为善的心改变了。只去修身等待命运安排,认识到人的困厄通达长寿短命是命中注定,我也不因此而心动。
23、感悟:注重修心养性,让欲望有限度,才能做人有底线、做事有分寸。
24、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25、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26、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27、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28、凡事不可强求,之所以无法获得宁静,是因为我们有时是刻意追求宁静。而越是刻意,越不得宁静。
29、23 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30、王阳明名言七:“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31、一个人,若是真的用功,他人的毁谤或是欺慢,也会是一种磨炼,也是使自己的道德进益的机会。如果不用功夫,那么别人的毁谤就是登时将自己击垮的魔鬼。每一次外界的挑战,都是对本心修养的一次考验,是将其作为“进德之资”还是“魔”,就看自己的功夫了。
32、事上磨炼,就是通过具体事情来实现克治之功。省察克治应通过做具体的事来实现,而不是一味打坐冥想。若只想不做,一遇到具体的事,也招架不住,不能应对。
33、如何做功夫呢?王阳明在这里指出了另一条路——努力做学问。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对于才能和修养,读书学习就算不是唯一的路,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路。
34、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35、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王阳明 《传习录》
36、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3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38、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名人赞美阳明洞的诗句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白居易)青阳行已半,白日坐将徂。
39、王阳明名言三:“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0、只有理解透彻了,就记住了,若是只为求记住,那么记的过程会很痛苦,而且也不会理解透彻。而只要理解透彻了,自然就记住了。但理解也不是最高的,最终极的境界还是“自家本体”——自己的心。理解最终还是为自己所用,如果目的是求理解,那还是不够的。
41、总有人感叹人心险恶,可王阳明告诉我们,哪怕是罪恶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感化。这就是慈悲。
42、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43、义即是良知,晓得良知是个头脑,方无执着。且如受人馈送,也有今日当受的,他日不当受的。也有今日不当受的,他日当受的。你若执着了今日当受的,便一切受去。执着了今日不当受的,便一切不受去。便是适莫。便不是良知的本体。如何唤得做义?
44、王阳明: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顺应自己的本性,保持自己的良知。
45、王阳明认为,圣人所传的学说只有一个,就是将认识与实践合而为知与行是一事两面。做到知行合知而能行,才能在实践检验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46、金骨藏灵塔,神光照远峰,微茫竟何是?老衲话遗踪。李白祠二首千古人豪去,空山尚有祠。
47、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48、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49、去人欲,并非抹杀人的自然欲望,而是去除会产生危害的过了头的欲望,而达到一种中和的状态——“天理”。去人欲、存天理,不是只有在静静地躺着、坐着时才能做,在行动中也可以做到,时时、事事皆可磨练。
50、与朋友相处,只有彼此谦让,才能让双方都受益,互相攀比则会双方受损。在人际交往中,要抱着谦虚的态度,才能实现双赢和互补,有所进益。
51、欲修身,先养心。 自古以来,圣人们都在为我们讲述了这样的一个真理:心为天地万物之主。王阳明自然也不例外,因次他说出了“心即理”...
52、幢盖迎三洞,烟霞贮一壶。桃枝蟠复直,桑树亚还扶。
53、王阳明: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只有自暴自弃的心。
54、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55、3 无善无恶事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6、《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许修生养心立德就是从当下开始,从每一件小事开始着手。活在当下每一刻,时时省察自己,做好当下能做的事情吧。以最好现在等待未知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