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问题(64句精选句子)

2023-09-17 09:08:45

哲学问题

1、(7)  真的信念未必就是知识,这几乎是哲学家的老生常谈了,也是非实质性哲学知识的另一个例子。

2、中世纪哲学争论的重点就是哲学与神学的关系,其实归结起来就是理性和信仰的关系,一部分经院哲学家认为“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也就是说理性应该服从信仰,用哲学来为神学服务。一部分认为信仰是绝对的。

3、思维和存在不仅是人和世界关系的两个最本质的方面,也是两个哲学上最高的范畴。

4、解释学的整体论以一种悖论的形式出现,这就是所谓的“解释的循环”。人们认为,在理解和解释过程中,我们只能从部分开始,但要理解一个局部的意义,必须对整体的意义有理解,但理解整体又只能从理解部分着手。(哲学问题)。

5、提出这个问题的两个背景是颇具争议的堕胎问题和古老的战争难题。但这个问题还引发了另一个关于道德本性的问题。道德原则是在一切情况下都成立吗?假如你有一个机会可以通过牺牲一个无辜儿童的生命来拯救一座城市(正如在古希腊悲剧《伊菲戈涅亚》中,勇士阿伽门农牺牲了自己的女儿伊菲戈涅亚来确保特洛伊战争的胜利),或者假如上帝对你说——就像他告诉亚伯拉罕的那样——他想让你通过牺牲你的孩子的生命来证明你的信仰,你该怎么办?此外,人为地延长一个饱受癌症折磨的人的生命是正确的吗?生命本身要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吗?当我们面对其他社会时,我们是否有权把我们的道德规范强加给那里的文化(即使在我们看来是绝对正确的)?如果有一个食人族部落长期以来都遵照这样一种传统风俗来生活,即把他们中间最孱弱的人杀了吃掉,我们是否有权说他们是错的?你不能只是说,“是错的,因为杀人是不道德的”既然你已经承认这条规则是有例外情况的,那为什么还要对可怜而饥饿的食人族横加指责呢?

6、但是很快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首先,有人指出这个结论在逻辑上是不可检验的。其次,有人认为这种结果是从一个单一案例得出的,因此是有问题的。再次,有人认为仅仅是第一步前提就是有问题的。

7、本世纪的哲学家决定不再重复康德和穆勒的老路,以另外的方式解决因果性或归纳问题。

8、“哲学不是自然科学之一”。维特根斯坦的认识进一步确证了人们长久以来的哲学观念,对于哲学来说,它的世界并不都是逻辑的世界图景,也不都是可以呈现的,正因为如此,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最后,确立了“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的哲学态度,并在之后的十六年保持了哲学沉默。同样,怀疑论的观念也确证了哲学的这一本质,怀疑论认为,人类到底能不能认识世界是不确定的,人类认识的世界到底是不是世界本身是不确定的,谁到底认识了世界也是不确定的。人类的认知就像在黑暗中射箭一样,能不能射中目标、射没射中目标、谁射中了目标等都是无法确定的。当然与维特根斯坦不同,怀疑论不仅把这一观念应用于非逻辑的世界,而且也贯彻到了逻辑的世界当中。由此看来,超越科学认知的范畴,人类认知的世界图景不仅有逻辑的世界,而且还有非逻辑的世界,逻辑的世界是可知的和可呈现可言说的,而非逻辑的世界则是不可知的和不可呈现不可言说的,至少不是明确可知的和有确定性的呈现与言说。这就是为什么与自然科学的提问可以得到明确而确定的回答不同,哲学的提问通常得不到明确的回答,或者准确地说得不到统一的确定的回答,而不确定性也正是哲学区别于自然科学的魅力所在。

9、达梅特认为这种整体论太极端了,他主张,意义的最小承载单位是语句,为了充分理解其意义,必须理解这个语句所属的能够自成系统的语言体系,但不必是整个语言。

10、实际上,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品性的评价往往会偏离客观事实。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本书作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DavidDunning)所要研究的问题。

11、如果你只有几分钟(几天、二十年)可以活,那么你将怎样利用这段时间?

12、“电车难题”要数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13、另一位德国哲学家阿佩尔也对两种传统都有深入研究,并竭力促成对话、交流与综合。早在六十年代,他就在《语言分析的哲学和人文科学》一书中调和分析哲学和解释学,主张应该超越这两种哲学。后来,他又大力挖掘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关于意义、理解、语言游戏的思想,尤其是关于“生活形式”的观点,认为它们与解释学的主张,特别是与狄尔泰的主张是相通的,可以构成一些统一认识的基础。

14、除了这两个根本对立的答案之外,还有一个答案,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且独立的来源,持这种观点的哲学学派是二元论的。

15、因果问题或归纳问题,是休谟在二百多年前提出的:我们能从过去太阳从东方升起推出它以后也必然如此吗?我们能从理性上证明,从有限事例归纳出全称判断是合理的吗?康德明白休谟的问题不能从经验上和逻辑上予以证明,他把因果性划归先天范畴,说这是人脑为自然界立法。J·S·穆勒企图作出正面证明,他的证明依靠两个前提:每一事必有一原因,同因产生同果,这实际上是循环论证。

16、①它是揭示哲学发展规律的指南。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指导人们掌握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

17、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哲学家ThomasHobbes后来对此进来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18、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就是唯物主义;

19、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20、(17)  王文方,200《形上学》。台北:三民出版社。

21、①第一个方面是问题,这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实质的起源。在这一领域,对于问题的回答始终存在两个根本不同的答案,形成了理想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两个阵营,两个基本派别和哲学的两个相对路线。所有认为意识是第物质是第二性质的哲学流派,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存在于意识上,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属于唯心主义。它是次要的,也就是说,物质先于意识,而意识形态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系属于唯物主义。

22、新京报:你提到了《战争与和平》。我们知道你业余时间也写历史小说。你写过这么一个观点:如果要提高我们的共情能力,可以多去阅读优秀的小说,因为优秀的小说家往往具有出色的共情能力。如今的很多问题,不管是“性别战争”,网络暴力,还是身份政治,其实都和共情相关。从哲学的角度看,你觉得人和人之间可能获得真正的共情吗?

23、哲学最大的错误?哲学没有错。是人心不古,用哲学掩盖自已的错误,失败并不可怕,成功和失败的占比有多大?找出失败的原因,解决它,社会,人类就发展了,从哲学中得到启发。

24、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质、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

25、徐英瑾:语言本身就是思想的体现,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母语会奠定一个人思考的基本框架。我觉得语言是我们学习任何一门技艺、学科的基础,但是对哲学可能尤为重要。因为哲学的道理常常极为抽象深邃,而且总是有些缺乏实例,你面前的文本语言可能是你全部的学习物料。所以我们开玩笑说,一个人哲学搞不好,多半是因为语文可能是体育老师教的。

26、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属于二元论。

27、哲学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研究世界的基本课题和手段。从历史的角度看,哲学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探讨其产生的条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

28、外宾和毛主席谈物质,物质是由分子原孑粒孑…组成的,人类要研究宏观世界,也要认识微观世界,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毛主席也相信物质无限可分,近期科学界发现新粒子,命名为“毛粒子"。囯内并没有当回事,毛主席不是科学家,他是哲学大家,从中华文中吸收精华:径寸之木,日取其半,万世不裼(尽),物质无限可分。

29、(7)  Kornblith,H.,20「IsPhilosophicalKnowledgePossible?」InMachuca,2103,pp.260–

30、如何更好的认识人类社会、并解决关于人类的问题。

31、阿奎那是中世纪杰出的神学家和哲学家,由他所著的《神学大全》享誉古今,是这一时期哲学特征的重要体现。

32、(2) Beebee,H.,20「PhilosophicalScepticismandtheAimofPhilosophy,」ProceedingsoftheAristotelianSociety,Vol.118,Issue1,pp1–亦见:https://academic.oup.com/aristotelian/article/118/1/1/49245

33、《同情感与他者》,马克思·舍勒著,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版。

34、亚里士多德解释说:人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这种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

35、囚徒困境:两个囚犯被分开关押。如果两人都不认罪,就都无罪释放。如果两人都认罪,就判轻刑。如果一人认罪一人不认罪,认罪的无罪释放,不认罪的判死刑。

36、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37、摩尔在著名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中强调是与应当的区别,认为大量伦理问题的混乱出于对二者的不加区分。他猛烈攻击所谓的“自然主义廖误”(naturalisticfallacy),即用自然客体的性质来说明“善”这个基本伦理概念。他的主张叫直觉主义,认为善就是善,它是不可定义的。逻辑经验主义者以自己的方式凸显了是与应当的区分,他们主张,价值判断(例如“杀人是罪恶的。”)表面是陈述句,实质上是命令句(“勿杀人!”),它不像真正的事实判断那样有真假对错之分。艾耶尔、斯蒂文森等人以“情感主义”的名目说明这种区别,在他们看来,道德判断不是对事实的陈述,而是表达讲话者的情感,即赞成或不赞成的态度,以自己的情感影响别人。例如“偷盗是错误的”相当于以厌恶的口气说:“他偷东西!”或相当于“我反对偷盗行为,你也反对吧!”赫尔把自己的有关观点称为指令主义,他认为道德语言是一种指令性语言。他提出了这种语言的逻辑推理原则,其中之一是:如果若干前提中一个命令句也没有,那么绝不能从它们之中推出命令句。

38、人的生活拥有哪些在牛或昆虫那里无法找到的目的?你的生活目标是什么?

39、这里无法具体说明凯恩斯、莱辛巴哈、卡尔纳普、波普的归纳逻辑理论,但总的可以说,这些理论虽然对归纳逻辑的发展有其贡献,但基本上是有重大缺陷的,并不为人们普遍接受。

40、有些哲学家从反形而上学的立场出发,得出了取消哲学的结论。比如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困惑是误用语言所致,治疗这种语言病的办法是让事物保持原样,不搞哲学。罗蒂的观点和德里达相似,他主张抛弃认识论哲学,转向一种以诗歌为典型的后哲学文化。

41、西方哲学是以欧洲哲学为代表。欧洲哲学诞生于小国林立的古希腊,兴起于文艺复兴。欧洲地形复杂,便于割据,为了适应小国林立的战争,贸易,交流活动。

42、毕比认为哲学怀疑论有两个主要依据:方法论的讨战和异议的挑战。前者指哲学家们使用的方法论并非“真理导向”的方法论,因而缺乏充分理由去宣称可以藉之获致真理。异议的挑战指不论一个哲学家对某一哲学问题的主张为何,他总可以发现与自身立场不兼容的观点,而这些观点的提出者同他一样理性且有足够见识,这使得整个哲学家社群无权宣称任何一个哲学看法是正确的。学过哲学的人对异议挑战的现象应该不陌生,但为何说哲学的方法论并非真理导向呢?毕比认为,这是因为该方法论中的两个核心部分——哲学证据及理论优点极大化(又称“最佳解释推论”(IBE,inferencetothebestexplanation)或“溯因法”(abductivemethod))——皆非真理导向。在证据问题上,毕比举了多个例子说明我们对于多数哲学问题的直觉是彼此冲突的;她认为这些冲突的直觉源自彼此抵触的理论预设,这进而使得哲学家缺乏有效的方法去决断它们中的何者正确。在IBE问题上,毕比指出:科学家有归纳证据去相信IBE可以导致科学真理,但哲学家则缺乏归纳证据去相信IBE可以导致哲学真理;即便我们同意IBE推论中的个别项目是真理导向的,哲学家们仍然缺乏有关它们各自重要性或权重的共识,因而难以决断哪个理论才是“总体来说”最佳的理论。

43、一项决策是否过于残忍、失信或不合法,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马基雅弗利不仅将宗教与政治法律分开,而且将伦理道德与政治法律分开。“政治真理要发展,就必须首先抛弃自己的两个伙伴──神学与伦理学”,因为“讲道德和搞政治不是一回事”。

44、大脑上插着电极,电极连到一台能产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的电脑上。因为你获取的所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都是通过你的大脑来处理的,这台电脑就有能力模拟你的日常体验。

45、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哲学中最受争议的问题之它通常被称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许多哲学家都把这个问题当作自己整个哲学世界观的中心问题。有些哲学家把自己称为决定论者,他们相信任何已经发生了的事情,甚至连那些我们业已经过深思熟虑的(显然是)自由选择的行为,也完全是由一套先决条件和影响所引起或“决定的”。这意味着没有“自由选择”这回事,因为没有人曾经“选择”过尚未被决定的事情;而另一些哲学家则相信,即使是出于被迫,一个人也总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在这些思想家中,有些人称自己为存在主义者,他们会说,一个惊慌失措的士兵在某种意义上是选择了惊慌,他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另一些持自由意志观点的哲学家们认为,自然的因果律中存在着“间隙”,以致无论有多少原因作用于我们的决定,我们也至少有一处空间可以进行自由选择或对决定负责。还有一些人注意到,由于像量子力学这样的一些现代科学分支建立在关于实在的概率模型之上,从而并没有预设决定论,所以就认为我们不再有任何理由认为科学与自由意志不相容了。

46、作为语文试卷中的一道题,高考作文本意在于考察学生的语言积累和逻辑表达能力。然而,回顾往年的高考的舆论景象,语文作文无一例外地成为了所有高考试题中的绝对明星,从权威机构、教育专家到街坊邻居,人人都要对题目评头论足一番,高考的作文题俨然成为了面向整个社会的大试题。

47、所谓“饥饿哲学”,是指当人们的基本生存利益和国家进步利益不能得到满足,或当阶级冲突激化,哲学被迫以政治经济探索的方式进行改革和思考世界时所产生的价值哲学。

48、徐英瑾:我觉得考生在写作这些比较有思辨性的题目的时候,要注重选择具象的例子,尤其是自己感兴趣和有体悟的例子。比如全国卷的“可为与有为”,在呼应材料的基础上,我觉得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阐明这个哲学道理,比如可以联想到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这其实就是一个说明“可为”——如何在战争中根据具体情境,发挥我们中华民族优势的好例子。

49、我写作的《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马上要出版,这本书里面我提了一个基本的观点,简单来说就是相对于用来实现特定功能的这种专用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可能反倒是对人类比较友好的技术。不聪明的人工智能——我们现在调侃的“人工智障”——反倒对人类威胁大,它不够智能,所以需要大量的数据、我们的隐私来做分析。相反如果人工智能真正进化到和人类一样聪明,反倒可能没有那么依赖大数据,它会拥有更强的推理能力,对我们的隐私等反倒没有特别大的伤害。

50、(11)  一个例子是哥德尔的第一和第二算术不完备性定理。另一个例子则是最近将哲学形上学及形式逻辑应用在资料科学上所带来的各种形式本体论(formalontolgoy)与知识库,如Arpetal.(2015)发展的基本形式本体论(basicformalontology)0版,以及在哲学家影响下所建立的CYC计划。

51、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

52、但你却仍然固执己见。你所相信的——与所有其他人的观点相对立,与绝大部分常识相对立——是真的吗?其实,这取决于我们所说的“真”是什么意思。如果“真”指的是“事物实际存在的方式”,那么无论有多少人懂得它或拒绝它就无所渭了。但如果“真”的意思要部分取决于人们所相信的东西和所达成的共识,那又将如何?比如说,一个英文词的意思不可能只有一个人知道,一个语词之所以有英文含义,是因为说英语的人就这种含义(多少)达成了共识。算术真理——比如“2+5=7”一部分程度上就取决于约定,取决于对某种符号(例如“2”和“+”)的意思所达成的普遍共识。这对于描述世界的科学理论也是真的吗?

53、存在主义者萨特的主张和区别是与应当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他认为人在作道德决断时是无法从现存事实等因素中找到支持的。确实,如果“是什么”不成其为“应当怎样”的理由,那么主体自主的程度加大了,个人责任也加重了。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对理性和价值作出严格区分,也是本世纪伦理学中上述二分法普遍传播的动力之一。

54、由此看出,哲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形态,正因为如此,历史为哲学指明了两条可行的路,促使了哲学的多层次发展。

55、哲学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研究世界的基本学科和手段。从历史的角度看,哲学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56、①辩证唯物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

57、有些人认为,人的生活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与牛和昆虫不同,我们是有意识的。但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又能说明什么?难道有意识——甚至是有思想和有哲学气质——就能保证生活一定有意义吗?当我们问及生活的”目的”或”意义”时,我们追问的到底是什么呢?

58、《罗伯特议事规则》,亨利·罗伯特著,袁天鹏译,格致出版社2015年版。

59、在彼得·凯弗的笔下,你会发现,那些哲学问题,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像他说过的一句话:“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哲学思想,从柏拉图到大卫·休谟,再到维特根斯坦,都是向所有普通人敞开的。”

60、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质、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就是唯物主义;

61、甲提出一个方案后,乙如果不同意,若丙也不同意,甲就会被处死,这样就只剩乙和丙了。乙再提出一个方案,丙再不同意,这样乙就会被处死,赃物就全归丙了。

62、如何更好的认识自我人生、并解决关于人生的问题。

63、新京报:现在恰逢高考,去年有一篇被很多人质疑“不说人话”的高考满分作文引发过关注。那篇作文的话题和哲学也比较相关,徐老师当时有关注到吗?当时那篇作文被人诟病的一点,可能就是用一个很晦涩的方式去讲哲学道理,但和哲学本身清晰说理的追求背道而驰。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教师节的祝福语句50字(110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