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故事(65句精选句子)

2023-09-15 10:19:48

苏格拉底之死故事

1、《哲学的故事》通过讲哲学家的故事,来阐述大哲学家们的主要思想。静心研读此书,可进入人类哲学史的核心。深刻的思想性和超凡的生动性,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融合。

2、但是当领袖变得很糟糕的时候,它就会变成一个煽动家、蛊惑家的舞台,而民众则像羊群一样随之而去。尤其让苏格拉底耿耿于怀的是,民主的统治并不是一个完全智慧的统治,而是多数的统治,但多数并不真正拥有智慧,而只是拥有意见,苏格拉底对流行的意见往往是看不起的,而他的很多谈话正是要对此作出反省和质疑,所以他从“知识即德性”的命题出发,希望在最重要的公共事务上,即政治事务上实行一种知识的统治和智慧的统治。

3、我希望你们能意识到我的控告者有两类:那些最近控告我的人;还有那些老早就传播谣言的人。我想我必须首先回应后者来为自己辩护,因为你们首先听到的就是他们的控告,何况这些控告更加凶狠。

4、一个充满着知识的头脑,只会阻碍你看到崭新的事物。知识便是求道者的障碍,它使得我们无法体悟那个在时间之外的东西。——《生命之书》

5、第三个问题就是苏格拉底有没有可能不死?确切的说,他有没有可能不通过那样的方式为法律处死?换句话说,我们刚才提到的哲学与民主之间的冲突能否得到化解,至少是缓解,还是说二者总是会保持某种紧张状态?哲学家的合适地位是否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像《理想国》所设想的那样为王,要么沦为阶下囚?(苏格拉底之死故事)。

6、苏格拉底说,“假定我准备从这里逃走,法律就会来这样质问我:‘苏格拉底,你打算干什么?你想采取行动来破坏我们法律,损害我们的国家吗?’难道能否认吗?如果一个国家已公开的法律判决没有它的威慑力,可以为私人随意取消和破坏,你以为这个国家还能继续生存而不被推翻吗?……我们能这样说吗?‘是的,我是打算破坏法律,因为在我的审判中国家通过错误的判决,冤枉了我。’”

7、就雅典人这方面来说,他们也并非一定要苏格拉底死,问题在于雅典的民主自身遇到了危机,而反省的哲学却在兴起,也许,民主在它鼎盛辉煌的时候不会在意这一点,而当它岌岌可危的时候,它就会惶恐不安,甚至产生过度反应,这样一个时机也很重要的。

8、克里提亚和亚西比德和苏格拉底交往后使得城帮遭受了重大损失。

9、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参加战争,他一般来说是个比较消极的公民,因为他更关心哲学而不是政治,更关心真理而不是各种政治上的意见;他不介入d派之争,这样也往往为双方所排斥。

10、调查员:我明白了。能让我见见他的学生们吗?

11、假如你是在智性的层次理解受限所带来的危机,你绝不会采取任何行动。因为理念及行动,两者是相互冲突的,因而削弱了你的能量。只有当你把自己的受限制,看作如临深渊的切身危机时,你才会付诸行动。因此,了悟就是行动。——《重新认识你自己》

12、我们现在可能觉得这是个很大的事件,成为一个两千多年来的话题,但是当时的雅典人可能只是觉得一个爱在街头唠叨的老头死去了。

13、“恕难从命!”他回答道:“只要我的良知还在敦促我向前,只要那微弱的心声还在提醒我把理智之道展现于人前,我便会继续提问、说教、争辩,把一切倾囊相授,无惧人言。” 

14、苏格拉底:我不能走,唯有理智最为可贵,我不能做违心的事……

15、即使是在它们各自最好的形态中,可能还是会发生冲突,除此以外,我还想说,这种冲突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根深蒂固,它深深地植根于人性之中,一方面人不可能不结成共同体生活,不能不建立某种政治制度,但是另一方面,人又有一些天赋的差别,尤其是志趣和追求的差别。

16、  苏格拉底是否必须死?有学者引用黑格尔的观点指出,苏格拉底是一位悲剧英雄:他过早地来到了一个危机重重的世界;等到那个世界明白这是它的运气,一切都已经太迟。

17、追求真实存在,是真正爱知者的天性;他不会停留在意见所能达到的,多样的个别事物上的。——《理想国》

18、这样,哲学,确切的说是苏格拉底反省的哲学就与雅典的民主制度发生了冲突,这种冲突也意味着哲学与行动,彻底与妥协,完善与缺陷这样一系列的冲突。

19、他的处死——从诉讼、审判到执行——这一切都符合法律的程序。而且我们知道人必有一死,学过逻辑的同学都知道有个著名的三段论:

20、遗憾的是,这是在最不合适的场合上发表的最不合时宜的言论。早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战争爆发之初,雅典社会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主仆关系也有些剑拔弩张。苏格拉底作为一个“温和分子”,既看到了双方各自的利弊,又尝试着找到折衷的方案让大部分理智的民众满意,这自然得不到任何一方的好感,不过当时争吵的双方势均力敌,一时间也腾不出手来对付他。 

21、苏格拉底的相关著作:《苏格拉底这样思考:通向幸福生活的16种方式》;《苏格拉底传》;《与大师相遇——真理的追求者》;《回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申辩》;《我与苏格拉底相处的日子》;《苏格拉底的审判》;《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对话》;《苏格拉底的困惑》;《苏格拉底之道》;《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苏格拉底之死》;《谈话录》;《蝉》

22、关于苏格拉底审判和死亡的具体经过和直接原因,我摘录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的一段较为客观、符合基本解读的简述:

23、他的饮食也很简单,亚西比德在《会饮篇》里回忆说,没有哪个人能像他那样忍饥挨饿,但有时候在菜肴丰富的宴会上,也没有哪个人能像他那样狼吞虎咽。

24、这一处死甚至可以说是人道的——如果说对死刑也可以说人道的话。在这个过程中他被允许见到朋友和亲人,执行死刑的人非常客气,他没有受到任何侮辱,反而得到相当的尊重——法是法,人是人。

25、我一直觉得自己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因为我随时都在向这个城市传播知识。

26、精神的安宁是幸福的构成基础。——《人生的智慧》

27、苏格拉底被判处了死刑,而且是由当时作为民主典范的雅典城邦的法庭作出的,这留下此后2000多年让人们深刻反思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研究,促进相应的法律制度设计、完善:

28、雅典人每天抱着幻想,会听到征服开俄斯岛和平定爱奥尼亚的消息,没有迅速获得所望的结果,他们全都感到焦虑难耐。他们从来没有考虑到亚西比德处于缺乏经费的状态,……,迫得他要离开营地,到外面寻找钱财和给养来维持士兵的生计。这时发生的状况使他的政敌获得机会,成为用来指控他的最后一项罪名。这种没有任何约束机制的政权运作机制,必然会滋生民众被情绪左右,草率行事,推卸责任。

29、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30、公元前399年,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由500雅典公民组成的法庭陪审团的多数投票同意处以死刑,最后他不愿逃跑而在狱中服下毒汁而死。当然,苏格拉底的死,是有各方面原因的,包括当时的历史环境、他个人的性格及处事作风、民主法律制度的设计漏洞等。他死后的2000多年里,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相关系民主法律制度的反思。

31、妻子:苏格拉底!克力同和你的朋友们为你筹到了赎金,并买通了守卫,我们趁现在赶紧逃走吧!

32、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叔本华思想随笔》

33、如果听到谁说我教导别人,还收取费用的话,这也不是真的。尽管我也认为能够教导别人是一件好事,就像林迪尼的高尔吉亚、塞奥斯的普罗迪克、埃利斯的希比亚那样。这些人能到各个城邦去劝说年轻人拜在自己的门下,并收取学费。年轻人本能够免费地向本邦公民学习,却因此而放弃了机会,还要对这些导师们感恩戴德。

34、“这是多么荒谬的逻辑啊。神也分很多种观点,宙斯是神,宙斯的父亲克洛诺斯也是神,宙斯杀死父亲之后,他们兄弟姐妹诸神之间也准备开始残杀,要不是普罗米修斯让他们抓阄,最后谁能笑到最后也未可知。”

35、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他确实不在乎死,但不是要有意去死,那苏格拉底为什么不肯逃走呢?斯特劳斯在《什么是政治哲学》中有一句话说,苏格拉底宁愿为了在雅典保护哲学牺牲生命,也不愿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把哲学引进克里特(意指流亡)。

36、基本的一个前提信念是:既然舵手、鞋匠等等都需要专门的知识,那为什么恰恰在最重要的事务上——政治事务上却不需要一种专门知识呢?这是他批评民主的一个内在理由。

37、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38、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39、宋振江:刚才这段话很感人。苏格拉底用他的行为告诉我们,怎样信仰法律?什么叫信仰法律?什么是信仰?

40、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

41、如今的中华古籍其实已经不难读了,因为已经有译文了嘛。应该提防的是那些差劲的译文。有不少古文译者,治学很不严谨,或者学养不深,译出来的白话文问题丛生。

42、在当时的雅典,他怎么也算不上一个成功者,人们嘲笑他整天在外谈话,却不知道自己的下顿饭从哪里来。这些都是对他不利的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围绕着他已经有许多非议了。

43、妻 子:他们在门口等着呢。让他们进来吧。(学生上)

44、当然,如果雄辩家的意思是讲真话的人,那我就真是一位雄辩家——但绝不是他们那种。我跟他们不同,他们很难说出一句真话,但你们从我口中听到的则会全部是真的。他们说的话都经过了精心的编排,我则是临场发挥,直截了当地说出心中所想,把我认为正确的话语及其证明告诉你们。

45、于是,苏格拉底被传讯,在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但申辩并没有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他最后被判处死刑。

46、但他后来对民主制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批评,雅典的民主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鼎盛于公元前5世纪,而衰落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即公元前5世纪的末叶,而苏格拉底本人的一生恰恰经历了民主制度由盛转衰的过程,所以有人说他并不是对民主知道的太少而是太多。

47、雅各-路易大卫,《苏格拉底之死》,17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48、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49、我们要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留下位置。——《康德哲学讲演录》

50、其实,在所有人的眼里,就是只要我有了一线希望可以活下去,那么我可能就会逃离。但是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他是不可能去逃离的,因为他这一辈子都将不可能真真正正地抬起头,因为他一直在教导别人怎么做是对的,只有他遵从法律选择死亡,才能让别人也不去犯法。

51、佛学类,我本打算叫做“超越类”。含义是:超越思想本身。为什么要超越思想本身呢?因为,如果思想本身是有局限性的话,那么你的思想即使再有深度,也是不够的。

52、他说:“世人无权随意左右或强行夺去他人信仰的自由和思考的权利。人只要坚守善本,即使没有朋友的认同,没有家庭或物质的支持,也足以俯仰无悔于天地。然善本乃世之大道,只能通过反复深入的研究才能悟明,因此世人应拥有自由讨论所有问题的权利,且不受政府或权威的干预。”

53、雅典民众担心苏格拉底不仅会为早前的寡头派,更会给那些试图推翻民主制富人发动政变提供理论依据,是有一定根据的。他的指控和判罪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某种偶然性,并非苏格拉底哲学与民主政治文化之间冲突的必然结果。公民大会上的质疑与反抗早在荷马时代,公民大会是能够携带武器进入的“公民兵大会”或战士大会,并且它已经制度化,大会成员通过呼喊来表达自己肯定与否定的意见。后来,德拉古立法再一次确定了公民大会是能够携带武器的,这一规定直到公元前594年梭伦立法才被废除。

54、说到这,我就想起来我们中国近代的谭嗣同,他能够逃生,但是他想用他的死来唤醒民众。苏格拉底也用他的死来唤醒民众对法律的信仰和服从、尊重。

55、苏格拉底: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

56、接着他饮下鸩毒,躺在床上,让一切争辩伴随着他最后一口呼吸,尘埃落定。

57、我厌倦了诗人,无论旧的还是新的,我觉得他们都是肤浅的,都是浅海。他们想得不够深,所以他们的情感也不深沉。——《尼采读本》

58、每当谈论起世界文明的停滞不前或希腊文明的不进反退时,人们总会以苏格拉底的不幸为例来佐证雅典人的冥顽不灵。如今,经过翔实的考察和研究,我们对苏格拉底,以及他的生前身后之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位街头演说家虽然有点招人厌烦,却才华横溢,他用追求学问的一生致敬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盛行的思想自由精神。因为当时的老百姓还相信神明的存在,于是苏格拉底便自称神的使者,能预示以何事不当为。虽然大家不能完全理解他所谓的“灵迹”,却知道他对常人视作神圣的东西嗤之以鼻,对传统习俗置之不理。最后,当政者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这位饱学之士。 

59、问: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然而从理论上来说,这是一种相当费时费力的制度,那么雅典如何来保证民主的效率呢? 

60、《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金刚经说什么》

61、政  敌:苏格拉底,你看看你现在都成什么样子了,你再能说又能怎样。本来我只想用死刑吓吓你,让你闭嘴不要辩论教学生了,可你竟然在法庭上嘲讽我们,让我们终身供养你,真是不知死活。当然如果你现在后悔了,在大会上向全体公民认个错,我们还是赦免你,只让你流放的。

62、在政治角度而言,苏格拉底与这些寡头派关系密切,而其又对城邦的审判表示出来不屑的态度。所以,苏格拉底之死也有着某些必然因素在其中。

63、我们拿古希腊作个比方,大多数人都从事手艺、商业,还有一部分是比较出众的人,一是政治家,像伯利克里,一是艺术家,比如剧作家和诗人,还有一种就是哲学家,那么这几种人的关系如何?

64、至此,法庭已别无他法,只好判处苏格拉底死刑。按雅典法律规定,每年一度前往提洛岛朝拜的圣船还没返航前不能行刑,于是苏格拉底被缓刑三十天。整整一个月里,苏格拉底没表现出丝毫焦虑,只一心钻研改进他的逻辑体系。他本有机会逃跑,但最终还是选择笑着留下。他说他已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含辛茹苦;现在他累了,只想静静地等待属于他的归宿。临刑时,他还在和友人交谈,教导他们分明是非,劝诫他们莫要沉迷于物质享受,要重视精神修养。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节约用电标语图片(24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