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为什么要叫巴金(61句精选句子)

2023-04-28 09:46:43

巴金为什么要叫巴金

1、很快,巴金在沈从文的书房中开始了工作,他先写了一个短篇小说《雷》,接下来,他又写了《电》的一部分,“这部小说是在一个极舒适的环境里写成的。我开始写前面的一小部分时,还住在北平那个新婚的朋友的家里,在那里我得到了一切的方便,可以安心地写文章”。

2、双峰山的雾是有生命的雾。美丽的晨雾就像大山的女儿,亲吻着母亲的面颊。她仿佛得到了母亲的呵护,便把流动的美回报给游人。当你沉醉在她的神韵之中时,不知不觉一轮红日升起。此时此刻,太阳仿佛像一个黄中透红的大苹果,向人们展示出更加奇艳的风韵。

3、2014年12月14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中国民生银行社会责任管理委员会代表单宇红,《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百年巨匠·文学篇》总导演肖同庆共同为《百年巨匠·文学篇》开机揭幕,开机仪式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吴义勤馆长主持

4、《再思录》出版的时候,巴金已经可以坐起来了,身上穿了硬塑背心,我带了20本书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坐在椅子上了。当时我请他签字,他也很开心。他拿着一直很粗的笔,架在手的虎口上,手在慢慢移动,笔跟着拖出字来。我们都很开心,就说,巴老您身体不错啊,精神也很好,你看,你不是又写了一本书了吗?你还可以写下去的。你们猜,巴金说了什么?他嘴里突然爆出三个字:“三思录。”这本书已经叫做《再思录》了,说明他心里真的还想写下去。当时我们都很高兴地说,您真的可以再写一本,一直写下去。可是,他真的躺倒了。那时正逢作协要开作代会,上面有指示,还要巴金当作协主席,所以作协就到上海来开主席团会议。那天巴老穿了硬塑背心,硬撑着到了西郊宾馆,他去了以后,说了两三句话就说不动了,把稿子交给身边的王蒙,由王蒙代读。当天晚上他就血压猛升,昏厥了好几天。又因为他是名人,看望他的人很多,过年了,各级领导都去看望,后来他就发烧了,气就透不过来。1999年春节,医生为了帮助他呼吸,就给他做气管切开手术。他本来一直很配合医生的,这次他坚决表示不愿意,他要放弃这个手术。他说,我活着已经没有意义了,你们就放弃治疗吧。但是怎么可能呢?就给他做工作。他去做手术的时候对周围的人说,我从今天开始,就为你们活了。从此以后,他就再也说不出话,在医院里面整整躺了6年。他晚年活得非常痛苦。

5、在《家》中,巴金把封建家庭看作是黑暗专制的王国,又把高老太爷一类的家长视为“封建统治的君主”,很显然,他是明确地把“家”与“国”、“家长”和“国君“对应地联系在一起了,就是说,他己看清了中国封建社会里“国”与“家”的同质结构关系。(巴金为什么要叫巴金)。

6、1933年8月,沈从文辞去教职,应杨振声之邀到北平参加编辑中小学教科书工作。同时,他开始筹办自己的婚事。多年后,巴金回忆:(巴金为什么要叫巴金)。

7、爱情总得有那么点信念的坚守:是生死契阔,是与子成说。

8、  按照惯例,文学作品总要署名,他打算用笔名。李尧棠首先想到了一个“巴”字,是因为在法国相处数月的北方同学巴思波,前不久跳水自杀了。他为了纪念客死他乡的巴思波,所以用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

9、所谓君君巨臣父父子子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就是这一同质结构的最好说明。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国是扩大了的家,家是缩小了的国。

10、  1927年初,李尧棠赴法国留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时断时续创作中篇小说《灭亡》,至1928年8月才修改整理完稿,并写了序言。这是他的第一部小说。为测试艺术效果,给住在隔壁学哲学的安徽籍同窗好友詹剑峰看了。詹剑峰本喜欢小说,认真阅读过后,给予了“写得精彩,好看”的好评,并称赞他有写作天赋。这使尧棠受到鼓舞,但还没有要在刊物上发表的勇气,决定先将书稿寄给上海开明书店的朋友索非,由自己出资排印两三百本,送给朋友家人。

11、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是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曾任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

12、来蓉20多年,对于巴金先生,却少有关注,只是停留在成名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雾·雨·电”,作为成都的一张文化“名片”,很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意外发现,聚知斋却有这么多关于先生的藏书,仔细看了看,居然是巴金先生不同时期的作品,连书信,恋爱史,以及成名作,选集等,几乎都囊括了。

13、不知道大家看了这段病史作何感想,我的感想是,太痛苦了。这段阅读过程是残忍的。说实话,当我得知我们的前辈作家巴金去世,着实替他松了口气。

14、所以很多人劝巴金,你年纪这么大了,还写《随想录》干嘛,好好养养老吧,陪陪孙女吧,干嘛写这个呢?但是巴金还是要写,他把它当遗嘱来写的。他既不为名,也不为利,为什么要这样认真,这样痛苦地去一个字一个字写呢?当时很多年轻人也不爱看,香港的一批大学生就发表文章批评巴金说,你年纪这么大了,文章写得这么差,标点符号都不好好用,怎么全是逗号,没有句号呢?巴金这样写文章多么痛苦,还不被理解,但是他还是在坚持写。《随想录》出版后,他写了一篇合订本新记,说,这可能是我的最后一篇文章了,以后“搁笔”不写了。《随想录》的版本有很多,最早是在《大公报》上连载,香港三联书店出单行本,每30篇就集起来,出版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一共5本;国内人民文学出版社也给他出了一本本小册子。这样到五卷全部写完,1986年的时候,北京的三联就给他出了这个合订本,巴老是非常喜欢的。

15、巴:我们爱写信辩论,但辩论过后我们还是很好的朋友。辩论得最厉害的一次是关于我的小说《沉落》,他认为我对周作人的态度不对,很不满意。

16、克鲁泡特金是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宣扬消灭私有制,废除国家,建立无政府社会,逃亡国外后仍坚持自己的主张。巴金正在阅读翻译他的著作,对克鲁泡特金斗争精神很是敬佩。

17、我们的文化一直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粉饰死亡,可我们自己心里无比清楚,终有一天我们会离开这个世界。

18、可是我觉得这不是巴金最重要的动力,最重要的动力是他内心冲动,觉得自己内心不得不要把这些话说出来,才会一定要去做。不是因为社会上需要我说才去说的,重要的一点,是巴金心中有一个巨大的冲动,他心中有一个巨大的问题,用我今天就把它概括为理想主义。当然,这是指他晚年的理想主义。但是我们今天说理想主义的时候,有些概念我们是要区分的。一个是理想,一个是理想主义,还有一个是理想主义者,这是不一样的。在我们说理想的时候,内涵没有高低之分。所谓理想,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未来生活目标的设计。我小时候有一首歌:“我有一个理想,一个美好的理想,等我长大了,要把农民当。”当农民也是理想啊,所以理想没有高低之分。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是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和目标。但是我们说理想主义,不是一般的理想了。理想主义的理想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某个人一生被精神层面的目标所制约,反过来会影响你的行为,指导你的行为,让你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我认为是理想主义。我们在讨论理想主义的时候,不要把它和一般的理想混同起来。当我们说一个人是理想主义者,这个理想主义者,和理想主义又有不同。理想主义是指精神层面的一种追求,对生活、行为有指导作用。如果我们说,这个人是理想主义者,就是说,这个人的一生都在为某个精神追求去奋斗。巴金早年当然是个理想主义者,但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巴金晚年的理想主义。

19、相关评论:《春》写了一个女孩如何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它无疑给了许多年轻人以叛逆的勇气,巴金因此也成了许多想要叛离家庭的年轻人的“咨询对象”,在众多的咨询者中,有一个女孩寄给他一张照片并约他见面谈谈。一见面,这个女孩就谈起自己守旧的父亲,并表示想脱离家庭。巴金诚恳地劝说女孩不要冲动,认为年轻人羽翼未丰前不宜轻易地踏入复杂的社会。巴金的真诚无疑感动了她,此后,这个女孩遇到麻烦时,常常找他倾诉。她的名字,叫萧珊。

20、在这个科技如此发达的年代,都有很多人因为异地而没办法坚持下去,更别说那个战火纷纷,只有书信的年代。烽火连天,人隔天涯,唯一牵系人心的信件,却几度失散,没有任何音讯。

21、沈从文带了一大包礼物来,全是英译精装本的俄国小说,有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契诃夫等人的著作,有一对书夹。据说,为了买这些礼物,他卖了一本书的版权。不知道是不是巴金陪他去新中国书局卖掉的那本小说集。沈从文不通外文,这些英译名著是托巴金选购的。张兆和觉得礼太重,退了大部分书,只收下《父与子》《猎人日记》和契诃夫小说集。

22、在青岛,沈从文不能忘记中国公学时代的张兆和,还有美丽的“偶然”。“真难受,那个拉琴的女子,还占据到我的生活上,什么事也作不了。”名誉、金钱、爱情、欲望、苦闷,种种问题,不断地搅动着他不安分的心。

23、“巴”,显而易见指的是那位早逝的同学巴恩波;至于“金”,不难见到其实指的就是克鲁泡特金。克鲁泡特金(1842~1921;Kropotkin,PiotrAlekseevich)是俄国民粹主义革命家、地理学家和世界无政府主义运动的理论家、活动家。他流寓英国约30年,潜心于无政府主义理论的研究著述,继承并发挥P.J.蒲鲁东、M.A.巴枯宁的学说,提出一整套关于无政府共产主义的理论。巴金15岁的时候,无意中读到了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从上海寄给他的。这本书深深震撼了他的灵魂,书里面全是他想说而没法说清楚的话。那雄辩的笔调简直要把15岁的巴金的心烧化了。他把这本小册子放在床头,每夜都拿出来,读了流泪,流过泪又笑。“从《告少年》里我得到爱人类爱世界的理想,得到了一个小孩子的幻梦,相信万人享乐的社会就会和明天的太阳同升起来,一切的罪恶都会马上消灭。”从那开始,巴金即成为一名无政府主义者,而且终身不渝。

24、李:你和他好像是两种性格,你们争吵时发火吗?

25、李:一九八二年我去和沈先生聊天时,他说你们在青岛、在北京常常爱辩论。我说是不是吵,他说不是吵,是辩论。

26、巴金想都不想,直接回答:“不想找老伴,没有兴致和劲头。”其实大家都知道,巴金心中那个位置依旧是萧珊。

27、如果设想一下近百年来最受欢迎和影响最大的一部长篇小说,我想应该是巴金的《家》。

28、放学了,雨滴就像千万个伞兵,从空中跳下来,安全地降落在地面上。雨点连在一起像一张大网,挂在我的眼前。雨水洒下来,各种花草的叶子上都凝结着一颗颗晶莹的水珠。雨如万条银丝从天上飘下来,屋檐落下一排排水滴,像美丽的珠帘。

29、我再说一次,这并不是最后的话。我相信,我还有机会拿起笔。

30、那天卖完稿子以后,在书局门口分手时,沈从文约巴金到青岛去玩。这是初次见面的客套话也说不定,然而,一个多月后,巴金真的去了。

31、  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得再加一个字。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尧棠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着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半真半假地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尧棠爽快一点头:“好,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在“巴”字后面写了个“金”字。

32、有一年,我去看巴老,他拿了一支笔架在手上,他患帕金森氏症,手抖得厉害,拿着笔根本没办法写字。他说他很着急,脑子里想法很多,可是手不听指挥。他很想写下来,可是拿着笔却动不了。他用右手拿着笔,用左手去推右手,推一推,动一动,笔就架在纸上,慢慢画一点。大家想一想,这样写多么困难啊!他也不会用电脑,也不会口述录音,也没有助手,他就是一个人拿着一支笔,去把一个个字抖出来。我后来编了一本书,巴金《随想录》的手稿本,当我编这本书的时候,我去各个图书馆把他捐出去的手稿本借出来扫描,却是大失所望。为什么?好多纸上几乎一个字都看不清,几乎都是白纸。他实在没有力气,笔在纸上面划得很轻。那时候没有影印,一般写稿在纸下面衬一张蓝色的复写纸,再垫上白纸,上面写的字就透过复写纸印到底下的纸上了,可以用来留底。他捐给图书馆的是复写的,我拿到的可能是下面的复写,字迹基本上看不见。我拿到的是这样的手稿。有一个民营企业家那里有一种德国进口的字迹显形技术,把字迹重新显出来,这样才把手稿保存下来。可以想象,巴老写《随想录》写得非常辛苦。我们会问,既然那么痛苦,既然写不动,那么他为什么要去写?我们可以肯定,他不是为了稿费,也没有人强迫他写。他每次写出来都“惹是非”,因为他写的都是批评社会的内容,凡是被批评到的现象,涉及到有关人士,都不开心的,所以他的《随想录》起先也没在大陆报刊上发表,而是在香港《大公报》上连载,在香港都受到压力,《大公报》也不能完整登载。他有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被《大公报》编辑删得一塌糊涂,巴金生气了,甚至决定停止《随想录》写作。后来《大公报》的朋友们去道歉,才恢复了专栏。他写了一篇《鹰之歌》,就是说这件事。这篇文章当时没有发表,后来收在集子里面,就是讲他的文章怎么被删掉的。

33、今天来的听众,不少人都和我一样斑斑白发。我们这一代人回忆30年以前,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天,能有这样的成就来之不易。当时,我们从文革这个阴影中走出来向前走一步,社会上都会引起强烈反响。我举个例子,有一本《当代电影》杂志,封底上用了一张照片,是英国电影《水晶鞋》的剧照,王子与灰姑娘拥抱。就这样一张照片,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读者写信给有关部门,说这部电影杂志要取消。还有一部电影《望乡》,当时是作为中日友好纪念播放的一部片子。《望乡》讲的是日本妓女的故事,但不是一般的妓女。二次大战后,日本人失败了,这也是一种报应,他们自己组织很多日本妓女,送到美国基地去给美国大兵做性服务。这些妓女不是占领军抢去的,是日本人自己组织的。为什么呢?要赚外汇,战败国非常穷嘛。后来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批判这种行为。《望乡》就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电影。这样一部电影到中国来播放,还有引起中国人的抵制,很多人都在报纸上批评这部电影。巴金的《随想录》就是从为《望乡》辩护开始的。

34、这位曾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的天之骄子,在那一刻,是彷徨?恐惧?还是对世间的不舍?可当我读到巴金先生的《怀念萧珊》一文,我才知道,我猜错了。

35、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我不能够明确指出一条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

36、http://www.jiangzuo.org

37、高公馆卖掉了,高家四分五裂,在觉新给觉慧与淑英的信中,他写到各房的情况。四房五房继续着荒诞的生活,几个堂弟依然顽劣成性。三房与他们住得很近,保持着亲密关系。他自己娶了翠环并将她当作妻子看待,至于觉民与琴,也按他们的意愿举行了新式婚礼并即将出外工作。

38、今天是巴金先生诞辰115周年。1904年11月25日,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巴金出生。

39、巴金原名李尧棠,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却成长在新思潮涌起的年代。

40、很高兴我在这儿和大家做一个关于巴金晚年理想主义的分享。这个题目是我取的,但是之后我也有点怀疑我自己能不能把它讲好,这只是我最近读巴金《随想录》产生的一点想法。

41、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

42、那一时期,他们成了来往相当密切的朋友。不过,各自的观点未必一致,写作的风格更是不同,他们也不总是笑嘻嘻,而是经常有辩论,有时候还很激烈,甚至都公开辩论到报刊上了。巴金在《与李辉谈沈从文》中回忆:

43、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44、作家巴金,主张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被誉为“世纪良知”,受到广大读者的爱戴。李致,是巴金的大哥李尧枚的儿子。李尧枚去世时,李致只有一岁零四个月。长期报道巴金活动的新华社记者赵兰英在一篇采访中说:“在李致的心里,四爸巴金胜过亲生父亲;时常苦恼不被人理解的巴金,却多次说李致是比较了解他的。”巴金除了创作和翻译外,还写了大量的信件,这些信件同样展示了巴金的内心世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巴金曾表示要用通信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巴金说他给两个人写信最多,其中之一就是李致。从一九五五年开始,到一九九四年,巴金写给李致的信件有三百多封,……尚存二百五十多封。李致给巴金的信更多。由巴金保留,并在以后退还给李致的有一百八十多封。巴金说:“我本想留着它们,多么好的资料啊!终于决定请你自己保存。以后你替我整理材料,用得着它们。”本书收录巴金写给李致的信两百封,全部影印并附加印刷体,同时选入李致的部分书信,用印刷体排出,供读者了解巴金信件的背景。

45、巴金先生被这个勇敢的小姑娘打动了,决定赴约。到了那天,巴金先来到约好的饭店,不一会,一个穿着校服,梳着学生头的萧珊过来了。她扑闪着一双大眼睛,开心地说到:“李先生,你比我猜想的年轻多了!”不善言辞的巴金被活泼的萧珊感染:“你比我猜想的还要像个娃娃咧!”

46、话语平淡,泪水和悲痛都埋在心底。“一百多天过去了。我一直在想从文的事情”,巴金身患严重的帕金森氏症,执笔困难,他花了三四个月,用颤抖的手写长文《怀念从文》。

47、沈从文摄于青岛的寓所(叶公超摄),1932年巴金曾在这里住了一周

48、笔名应该是两个字,或者三个字,至少得再加一个字。巴金在宿舍里,正徘徊思索。这时候,同学詹剑峰走了进来,见到巴金一副思考问题,不愿理人的样子,便忍不住打听其原因。巴金,便有点难堪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说要找一个容易记住,适合这个时代,又要表达自己志向的字。詹剑峰是个随意之人,见桌子上摊着一本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半真半假地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巴金一下猛然被击醒一般,抬头,点头:“好,就叫‘巴金’”。

49、1949年以后,大批左翼作家掌握了文艺工作的领导权,但对于巴金和老舍两个作家,共产d是保护的,因为他们在文坛有领头羊的作用。老舍在抗战时期是文艺家抗敌协会的实际领导人,领导着整个文艺界的抗战活动。老舍其实是个自由主义者,并不是左翼作家,早年写小说还骂过共产d,但是共产d团结他,老舍去美国之后,周恩来一次一次叫人带口信让老舍回来,之后他就真的回来了,还担任了北京市文联主席,当过模范。而巴金同样如此,我自己也问过巴金,问他为什么没有走?共产d有没有做过工作?他说有过,当年夏衍要佐临带口信给他,让他留下来不要走,所以巴金吃了定心丸,知道共产d不会对他怎么样。我觉得当时共产d政权对巴金、老舍是非常尊重的,他们都是d的统一战线的团结对象。而胡风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他本身是左翼作家,所以胡风没有料到将来自己会在政治上出现问题,并一直认为自己是鲁迅的传人、鲁迅最信任的人,鲁迅很多精神是通过他的努力实践体现出来,保持了鲁迅的先锋精神。而巴金则是把鲁迅那些先锋、前卫的思想通俗化、大众化。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的时候,最初讲的是每个人都会吃人,连狂人自己也意识到吃了人,所以要救救还没有吃过人的孩子。但按照“五四”时期的一般人的认识水平,大家所能够理解《狂人日记》里的吃人问题就是封建礼教吃人,而拒绝承认自己也会吃人,老百姓接受的是通俗化的理解,封建礼教吃人,吃人的是一种叫“礼教”的东西,跟自己没有关系。而“礼教吃人”的观念传播者是巴金,巴金的《家》其实就是把鲁迅说的吃人变成了一个礼教吃人,把自我吃人变成礼教吃人,描写封建大家庭中一个一个美丽的女性被礼教吃掉了。

50、当时旧金山有位华侨,办了刊物《平等》,我供稿子,文章写多了,用一个名字不太好,就时常换名字,随时想起随时用,没有考虑什么用意。时间太久了,有些事一时记不起,看到文章就能回忆起来。

51、当时很多人追求巴金,可巴金都没有太大的感觉。

52、我张开口吐一个“我”字,声音就哑了,我多么不愿意在这个时候离开他们!我心里想:“有你们在,我一定会来。”

53、我坐人力车去府右街达子营,门牌号数记不起来了,总之,顺利地到了沈家。我只提了一个藤包,里面一件西装上衣、两三本书和一些小东西。从文带笑地紧紧握着我的手,说:“你来了。”就把我接进客厅。又介绍我认识他的新婚夫人,他的妹妹也在这里。

54、婚后的日子平静而美好,巴金写稿,萧珊持家,还有了一双儿女。1966年,那场十年浩劫,打破了平静的日子。

55、我们可以认为这种精神对或不对,但鲁迅的这份执着,代表了民族性格中阳刚的一面。我们的民族性格被专制社会压抑了两千年,面对再残酷的压迫也会忍气吞声,也会逆来顺受,也会向邪恶一步步退让,甚至健忘。而鲁迅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像鲁迅这种敢爱敢恨,在今天的中国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56、故事梗概: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十七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

57、  巴金一生爱书,他一生都与书结缘,因书得爱,嗜书如命,然而幼年多病的巴金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因此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

58、从文当时在山东大学教书,还不曾结婚,住在宿舍里面。他把房间让给我,我晚上还可以写文章。我就借用他的书桌写了短篇小说《爱》,也写了《砂丁》的《序》……

59、我随时都准备着结束写作生活,同时我又拼命写作,唯恐这样的生活早一天完结。像这样生活下去,我担心我的生命不会长久,我害怕到死我还陷在文学生活里面。这种情形的确是值得人怜悯的。

60、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 》,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巴金被鲁迅先生称为什么(79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