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62句精选句子)
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
1、 维度之本质乃是那个“之间”——即直抵天空的向上与归于大地的向下——的被照亮的、从而可贯通的分配。我们且任维度之本质保持无名。根据荷尔德林的诗句,人以天空度量自身而得以贯通此尺度。人并非偶尔进行这种贯通,而是在这样一种贯通中人才根本上成为人。因此之故,人虽然能够阻碍、缩短和歪曲这种贯通,但他不可能逃避这种贯通。人之为人,总是已经以某种天空之物来度量自身。就连魔鬼也来自天空。所以,接着的诗行(第28-29行)说:“人……以神性来度量自身”。神性乃是人借以度量他在大地之上、天空之下的栖居的“尺度”。惟当人以此方式测度他的栖居,他才能够按其本质而存在(sein)。人之栖居基于对天空与大地所共属的那个维度的仰望着的测度。
2、 我们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如何?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海德格尔谈到了这一点:“在公众社会里,人可以靠报纸记者的宣传,一夜间成为名人。这是造成一个人本来的意愿被曲解,并很快被彻底遗忘的最确定无疑的遭际了。”他淡泊名利,向往着本真。他真正认同的,是“农民的记忆有其朴素明确永志不忘的忠实性”他谈到快要去世的一位农妇,令人感动的对他的关注,他要的是那他在农妇心中的印象。(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
3、本书收集了十一篇文章,除一篇作于1936-1946年间,其余均为1950-1954年的作品。全书编为三组。第一组是对“存在历史”的“另一个转向”意义上的技术之本质、形而上学之终结问题的思考;第二组是对存在的“聚集”运作以及与之相应的本源性“思想”的思索;第三组的主题是早期希腊思想,是海德格尔对存在历史的“第一个开端”的探讨。(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
4、海德格尔遵循其语言分析哲学的论证思路,即“语言才是人的主人”,“语言首先并且最终地把我们唤向某个事情的本质”,而“人得以本真地倾听语言之允诺的那种应合,乃是在作诗之要素中说话的道说”,因此诗人的诗篇便是真理的藏身之所。海德格尔正是通过分析荷尔德林的诗,认为人类的栖居之中、人生本质与形式的统一之中存在着诗意。
5、人们被扔进了这个世界。海德格尔名言我们绝不应当让恐惧或别人的期望划定我们命运的边界。你无法改变你的命运,但你能够挑战它。
6、“诗意地栖居”最早见于德国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诗:
7、作为栖居的筑造展开为那种保养生长的筑造与建立建筑物的筑造。”
8、但什么是“说”?为揭明此点,我们必须呆在当我们使用“说”这个词时我们的语言叫我们去思的事物的近处。“说”指显示,让出现,让被闻或被见到。
9、 当然,通心的活动还包括回到自己,自己得到这些体验,对于自己的意义是什么?
10、力争使祖国变得更加美好的人才是最爱国的英格索尔
11、 紧接着,海德格尔做了一连串的描写:“当农家少年将沉重的雪撬拖上山坡,扶稳撬把,推上高高的山毛榉,沿危险的斜坡运回坡下的家里;当牧人一无所思,漫长缓行赶着他的牛群上山;当农夫在自己的棚屋里将数不清的盖屋顶用的木板整理就绪:这类情景和我的工作是一样的。”这不就是“道法自然”吗?正如他说:“思想深深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二者亲密无间。”他的思考,不是只用头脑,而是用“身心灵”整个生命。
12、文明的历史是人类得到缓慢而痛苦的解放的历史英格索尔
13、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海德格尔名言思想伟大的人必犯大错,思想小的人必犯大错。
14、桥正是通过河岸把两岸背后的风景带给溪流。它使溪流、河岸与大地相亲相近,它聚集大地,使之作为风景而环抱溪流……
15、 作诗乃是人之栖居的基本能力。但人之能够作诗,始终只是按照这样一个尺度,即,人的本质如何归本于那种本身喜好人、因而需要人之本质的东西。依照这种归本(Vereignung)的尺度,作诗或是本真的或是非本真的。
16、诗人从跃动、喧嚣不已的现实中唤出幻境和梦。——海德格尔
17、 海德格尔的境界似乎更为高远。他接着说:“这种哲学思索可不是隐士对尘世的逃遁,它属于类似农夫劳作的自然过程。”没有任何刻意、勉强、逃遁。从这里,我看到了老子、庄子的身影和状态。他们正是在这样思考着。也怪不得海德格尔那么喜欢老子,甚至还与一位中国学生一起翻译过《老子》。
18、 真正的思考,只有在纯粹独处的状态中才能够发生。因为,真正的思考,就是与自己通心,与自己内心丰富的感受通心。“严冬的深夜里,风雪在小屋外肆虐,白雪覆盖了一切”,在这样的境遇之中,你还想做什么呢?你还不能够放下所以的与人交往的奢望吗?你还不能够超越人们的肯定、赞美或者贬斥、误解等等吗?
19、最近,我收到柏林大学发来的第二封邀请函。在这种情况下,我从城里回到山上小屋。我要听听大山、森林和农家说什么。为此,我去老朋友那里,一位七十五岁的农夫。他从报纸上看到了柏林的聘请一事。猜他说什么?他清澈的眸子里闪出坚定的目光缓慢地在我的目光中移动,嘴紧闭着,用他忠诚而又镇定的手拍了拍我的肩膀——几乎无从察觉地摇了摇头。想比这是在说:没商量,不!
20、 住在乡下,是为了更好地独处。而独处,从通心理论看,是为了更好地与自己通心,与大自然通心。
21、是棋子就要像棋子般遵从上司的命令,这是明哲保身和成功的秘诀。
22、 然而,为什么这种在我们今人看来如此怪异的尺度被允诺给人并且通过作诗的“采取尺度”而向人公布出来了?这是因为惟有这种尺度测定着人之本质。因为人是通过贯通“在大地上”与“在天空下”而栖居的。这一“在……上”与“在……下”是共属一体的。它们的交合乃是贯通;只要人作为尘世的人而存在,他就时时穿行于这种贯通。在一个残篇中(斯图加特第二版,第一卷,第334页),荷尔德林说:
23、只是不想再一次看到那个样子,我可没有一次又一次去冒犯死者的兴趣。
24、 只要这种善良之到达持续着,人就不无欣喜,以神性来度量自身。这种度量一旦发生,人就能根据诗意之本质来作诗。而这种诗意一旦发生,人就能人性地栖居在大地上,“人的生活”——恰如荷尔德林在其最后一首诗歌中所讲的那样——就是一种“栖居生活”。(斯图加特第二版,第一卷,第312页)
25、但是,对所有距离的疯狂废除并没有带来任何亲近,因为亲近不在于缩短距离。
26、最激发思想的事是我们至今还不思——甚至还尚未思,尽管世界状态正日益变得更加激发思想。真的,世事的演变要求人类好像应该是无所耽搁地去行动……所以,缺乏的是行动,不是思想。
27、必死的凡人就是人类。人类之所以被称作凡人,乃因其能死。死意味着能使死成其为死。
28、相反,农民的记忆有其朴素明确永志不忘的忠实性。前些时候,那里的一位农妇快要去世了,她平日很爱和我聊天,告诉我许多村子里的古老传说。她的质朴无文的谈吐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她还在使用村里许多年轻人不再熟悉很快就会漂没的不少古字和习语。去年,我独自在小屋里接连住过几个星期。那阵子,这位农妇经常不顾83岁高龄,爬上山坡来看我。照她自己说,她一次次来,不过是想看看我是否还在这里,或者,是否有人突然把我的小屋洗劫一空。整个弥留之夜,她都在跟家人谈话。就在生命最后一刻前一个半钟头,她还要人向那个“教授”致意。这样的记忆,胜过任何国际性报刊对据说是我的哲学思想的聪明的报道。
29、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存在是该存在者能够对其它存在者实施影响或相互影响的本源,也是能被其它有意识本事存在者感知认识确定利用的本源。
30、比如说,我们称朋友中那本质的东西为“友情”。在同样意义上,我们现在称那本身有待去思的事物为“激发思想之物”。任何激发思想之物都给我们去思(的所思)。但是,它总是当那激发思想之物本质上已经是必须思及之物时,才给我们那样的礼物……什么是最激发思想之物?它如何在我们这个最激发思想的时代显出它自己?
31、人是被抛入世界、能力有限、处于生死之间、对遭遇莫名其妙、在内心深处充满挂念与忧惧而又微不足道的受造之物。这个受造之物对世界要照料,对问题要照顾,而自己本身则常有烦恼。处于众人中,孤独生活,失去自我,等待良心召唤,希望由此成为本身的存在。
32、这就意味着,那在本质意义上内在地要求思及的东西,我们尚未正视它,尚未受它的支配……我们尚未在思,这根源于如下事实:那应该被思及的东西离开了人,很久以前就离开了……只要那有待思及的东西撤回去了,人们并不能真正地思。
33、人类的“栖居-筑造”形式当然不只诗歌一途,广义来说所有帮助实现人生本质的人类活动都属于这个范围。但是为什么诗歌对于达成栖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呢?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栖居……”》中对人之栖居以诗意为基础进行了论证。只有当这个结论成立了,我们才能真正把握诗歌使栖居成为“诗意地栖居”,从而对人生产生积极作用。
34、说与讲不是一回事。一个人可以喋喋不休地讲,却始终什么也没说。另一个人可以保持沉默,但正因为一言不发,他说了许多。
35、在外面,人们可以易如反掌地通过报纸和杂志就“出名”。这种做法至今还是最保险的途径,在这条途径上,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沉溺于曲解任何东西,随即再将其彻底忘掉就是。
36、人安静地生活,即使安静地听风声,也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
37、城市里的人认为屈尊纡贵和农民作一番长谈就已经很不简单了。夜间工作之余,我和农民们一起烤火,或坐在“主人的角落”的桌边时,通常很少说话。大家在寂静中抽着烟斗,偶尔有人说起伐木工作快结束了,昨夜有只貂钻进了鸡棚,有头母牛可能早晨会产下牛犊,某人的叔伯害着中风,或者天气很快就要“转”了。我的工作就是这样扎根于南黑森林,扎根于这里的农民几百年来未曾变化的生活的那种不可替代的大地的根基。
38、围绕着哲学,误解重重,而这些误解现在又大多经由像我们这样的哲学教授之手变得变本加厉。教授们习惯去做的,同时也是正当的,甚至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按教育的要求传授某些迄今流传下来的哲学知识,这样看来,似乎这些知识自身就成了哲学,其实,这至多也就只是一门哲学知识罢了。
39、时间和空间的一切距离正日益被缩短。以前人们需要旅行几星期几个月才能到达的地方,在今天,乘上飞机,一夜之间就可抵达。从前人们需要若干年后才能获悉的事件,如今通过收音机马上就可以听到有关的消息。在几个季节里自始至终总是隐而不显的植物的发芽、生长的内在过程,如今在电影里只需一分钟便可把它披露无遗。坐落在遥远地方的最古老时代的文化遗址,可以从电影上看到,似乎它们就处在当下车水马龙的市街上。此外,电影还可以通过显示摄影机和正在工作的摄影师,来证实自己所展示的东西。对一切遥远之可能性的废除,已由电影臻于顶峰。
40、 “我在”是一个多么有深意的词儿,她证明着我们不同于简单的动物,我们是会思辨明道理的高级动物,除了简单再简单的物质生存条件之外,人,还要“在”精神的矛盾折磨中进行自我的否定再否定,这样,人类的思想才会进一步,或可说,这样的思维促使我们在进化过程中得到完善。这一“精神”上的不懈追求,正是海氏所一再强调的对神性的敬仰。他把“人、天、地”与“神”组合成了四重的世界,人,诗意栖居于其中。一直很矛盾于哲学是纯理性的认识还是感性的认识,这两者难道不能有个折衷的统一?也许当你自以为很理性地思考时,你却不知不觉陷入于感性的认识原则中。海德格尔在诠释的是理性的“我在”,却用了非理性的情感语言:“诗便是对神性尺度的采纳,为了人的栖居而对神性尺度的采纳。”“诗首先让栖居在其本质上得到实现。”“只有当诗发生和出场,栖居才会发生。”这样的经典名句类似于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那一句:让我们敬畏和惊赞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观吧。
41、就此,海德格尔完成了对人之栖居以诗意为基础的论证。“诗意”不再是“栖居”可有可无的形容词,他们在本质上实现了统一。
42、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众就已知晓:在马丁·海德格尔和汉娜·阿伦特之间——超出了老师-学生的关系和后来的专业上的联系——有一种爱和友谊的关系。本书中的文献证明了这个关系,它们出自被保存于马尔巴赫德国文献档案馆的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遗作。在本书中,它们是第一次被公开发表。除此之外,出自美国华盛顿特区国会图书馆的“汉娜·阿伦特的文件”也被照顾到了。
43、 现在我们知道人如何诗意地栖居了吗?我们还不知道。我们甚至落入一种危险中了,大有可能从我们出发,把某种外来的东西强加给荷尔德林的诗意词语。因为,荷尔德林虽然道出了人的栖居和人的劳绩,但他并没有像我们前面所做的那样,把栖居与筑造联系起来。他并没有说筑造,既没有在保护、培育和建造意义上说到筑造,也没有完全把作诗看作一种特有的筑造方式。因此,荷尔德林并没有像我们的思想那样来道说诗意的栖居。但尽管如此,我们是在思荷尔德林所诗的那同一个东西。
44、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海德格尔
45、“如果我们把这多重之间称作世界,那么世界就是人居住的家……。作为人居于世界之家这一尺度而言,人应该响应这种感召:为神建造一个家,为了自己建造一个栖居之所。”“如果人作为筑居者仅耕耘建屋,由此而羁旅在天穹下大地上,那未人并非栖居着。仅当人是在诗化地承纳尺规之意义上筑居之时,他方可使筑居为筑居。而仅当诗人出现,为人之栖居的构建、为栖居之结构而承纳尺规之时,这种本原意义的筑居才能产生。”
46、 “大家在寂静中抽着烟斗,偶尔有人说起伐木工作快结束了,昨夜有只貂钻进了鸡棚,有头母牛可能早晨会产下牛犊,某人的叔伯害着中风,或者天气很快就要‘转’了。”海德格尔和乡民们在一起的时候,内心是那么平静,这种平静也使人感觉到一种诗意。他的平静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接地气”。“我的工作就是这样扎根于南黑森林,扎根于这里的农民几百年来未曾变化的生活的那种不可替代的大地的根基。”正是由于他的生活接地气,他的思考才那么有成果,那么有力。也就是说,当他在思考中展翅高飞,探幽索微之时,他不是在脱离、隔离现实的情况下幻想,一根筋地越走越远。
47、哲学不能直接改变世界现状。此外,一切都不能单靠人类的思想和计策来完成。
48、就距离而言,离我们最短的距离,凭着它在银幕上的图像或无线电收音机里的声音,可以仍离我们很远很远。而在距离上离我们遥远莫测之物,却可以离我们很近很近。
49、但是,对所有距离的疯狂废除并没有带来任何亲近,因为亲近不在于缩短距离。就距离而言,离我们最短的距离,凭着它在银幕上的图像或无线电收音机里的声音,可以仍离我们很远很远。而在距离上离我们遥远莫测之物,却可以离我们很近很近。短距离本身并不是亲近;而大距离就其本身而言也不是疏远。
50、“诗意地栖居”则兼备栖居与筑造的概念,指向以诗意的人生形式实现人生的本质。它不再与人类日常的“劳绩”或筑造对立,而是内化其中。“诗意地栖居”在短期来看是从事还原栖居本质的筑造,如读诗、作诗,在长期来看则是形成具备诗意的思想境界和生活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诗意地栖居”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就被揭示了。正如康德所说:“人应当成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人类的一言一行、人生的一分一秒可以成为栖居,符合人类的天性,展现人生的本质。
51、这仍旧不是什么沉浸在享受和艺术感受的愿景中,而只是让自身的此在进入到他的劳作中,只有劳作才能敞开山林中气象万千的空间。劳作的过程始终专心致志于山林中万千气象的生成。
52、如果抛弃了怨恨的话,那天之后的我就不存在了。
53、我不需要什么伙伴,玩游戏的是我本人,有棋子的话就够了。
54、 对于这些诗句,我们仅作几点思考,而且,我们的惟一目的是要更清晰地倾听荷尔德林在把人之栖居称为“诗意的”栖居时所表达出来的意思。上面朗读过的开头几行诗(第24-26行)即给我们一个暗示。它们采用了完全确信地予以肯定回答的提问形式。这一提问婉转表达出我们已经解说过的诗句的直接意蕴:“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荷尔德林问道:
55、海德格尔在逻辑上首先讨论了人类的栖居之所。这个概念在《筑·居·思》被表述为栖居的范围,即天、地、神、人四方的纯一性构成的“四方整体”。这个晦涩难懂的表述兼具哲学家的严谨和诗人的浪漫,显然受到了荷尔德林原诗的影响。如何理解四方的纯一性呢?天是天空,其本质是飘忽不定,难以捉摸,“接受天空之为天空”构成栖居的原因,以此看来天空代指人类难以知晓、干涉的高远存在环境。地是大地,是“效力承受者,开花结果者”,“拯救大地”构成栖居的原因,以此看来大地代指人类加以利用、赖以生存的切近存在环境。神是诸神,是“有所暗示的神性使者”,“期待着作为诸神的诸神”构成栖居的原因,以此看来诸神代指人类追求而难以到达的高远存在身份。人是终有一死者,能够“承受作为死亡的死亡”,把“本己的本质”护送到栖居中构成栖居的原因,以此看来终有一死者代指人类被迫接受的切近存在身份。
56、我想,这就是这本《人,诗意地栖居:超译海德格尔》的最大意义所在。就像火遍网络的毛不易歌曲《消愁》的歌词:“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死亡。宽恕我的平凡,驱散了迷惘……清醒的人最荒唐。”听这首歌,我们会落泪,会感动,会对照自身,这些句子有诗意,是哲学的常见表达形式。所以,哲学离人不远,离生活不远。
57、南黑森林一个开阔的陡峭斜坡上,有一间滑雪小屋,海拔1150米。小屋仅6米宽,7米长。低矮的屋顶覆盖着三间房间:厨房兼起居室,卧室和书房。整个狭长的谷底和对面同样陡峭的山坡上,疏疏落落地点缀着农舍,再往上是草地和牧场,一直延伸到林子里,那里古老的杉树茂密参天,这一切之上,是夏日明净的天空。两只苍鹰在这片灿烂的晴空里盘旋,舒缓,自在。
58、首先,如果看展览之前做一点功课,比如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听听鉴赏课,看看相关书籍资料等等,在看展览的过程中孩子会学到更多。
59、 它前面的词句是:“充满劳绩,但……”。听来就仿佛是,接着的“诗意的”一词给人的充满劳绩的栖居带来了一种限制。但事情恰好相反。限制是由“充满劳绩”这个短语道出的;对此,我们必须加上一个“虽然”来加以思考。虽然人在其栖居时做出多样劳绩。因为人培育大地上的生长物,保护在他周围成长的东西。培育和保护(colere,cultura)乃是一种筑造。但是,人不仅培养自发地展开和生长的事物,而且也在建造(aedificare)意义上进行筑造,因为他建立那种不能通过生长而形成和持存的东西。这种意义上的筑造之物不仅是建筑物,而且也包括手工的和由人的劳作而得的一切作品。然而,这种多样筑造的劳绩决没有充满栖居之本质。相反地,一旦种种劳绩仅只为自身之故而被追逐和赢获,它们甚至就禁阻着栖居的本质。这也就是说,劳绩正是由其丰富性而处处把栖居逼入所谓的筑造的限制中。筑造遵循着栖居需要的实现。农民对生长物的培育,建筑物和作品的建造,以及工具的制造——这种意义上的筑造,已经是栖居的一个本质结果,但不是栖居的原因甚或基础。栖居之基础必定出现在另一种筑造中。虽然人们通常而且往往惟一地从事的、因而只是熟悉的筑造,把丰富的劳绩带入栖居之中。但是,只有当人已经以另一种方式进行筑造了,并且正在筑造和有意去筑造时,人才能够栖居。
60、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
61、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海德格尔令人难以捉摸,其思想复杂而浩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