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批判(44句精选句子)

2023-08-29 10:23:57

黑格尔哲学批判

1、现在看一看黑格尔的体系。必须从黑格尔的《现象学》即从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

2、与谢林一样,黑格尔也把“绝对”称为“实体”(109)。他们二人都深受斯宾诺莎实体概念的影响。(110)但是,黑格尔虽然给予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以很高的评价,但他的“绝对”概念却绝不是斯宾诺莎意义上的实体概念。黑格尔还曾批评过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他的哲学讲的只是死板的实体,还不是精神。”(111)而黑格尔说的“实体即主体”,其实就是绝对即精神:“说实体在本质上既是主体,这乃是绝对即精神这句话所要表达的观念”(112)。

3、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大声疾呼:“应该像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对德国政治现实的斗争就是对现代各国的过去的斗争,而过去的回音依然压抑着这些国家。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黑格尔哲学批判)。

4、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精神其实就是将属性的总和视为绝对,或者说将人类感知中的可感属性总和视为绝对,然后勾销了客观存在或者直接否定了物自体,因为在黑格尔看来没有不可知的方面。

5、因此,现在不用再谈关于黑格尔对宗教、国家等等的适应了,因为这种谎言是他的原则的谎言。

6、由此,黑格尔逻辑或思辨自身的演化模型就和宇宙万物“存在”的演进过程是同一过程,从而也就达成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7、《基督教的本质》(DasWesendesChristentums)1848年版书影。(图源:Wikipedia)

8、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因此,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的异化没有被看作人的本质的现实异化的表现,即在知识和思维中反映出来的这种异化的表现。相反地,现实的即真实地出现的异化,就其潜藏在内部最深处的——并且只有哲学才能揭示出来的——本质说来,不过是真正的、人的本质即自我意识的异化的现象。因此,掌握了这一点的科学就叫作现象学。因此,对异化的、对象性的本质的任何重新占有,都表现为把这种本质合并于自我意识:掌握了自己本质的人,仅仅是掌握了对象性本质的自我意识。因此,对象之返回到自我就是对象的重新占有。

9、例如,在黑格尔法哲学中,扬弃了的私人权利等于道德,扬弃了的道德等于家庭,扬弃了的家庭等于市民社会,扬弃了的市民社会等于国家,扬弃了的国家等于世界史。在现实中,私人权利、道德、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等依然存在着,它们只是变成了环节,变成了人的存在和存在方式,这些存在方式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互相消融,互相产生等等。它们是运动的环节。

10、一方面,这种扬弃是思想上的本质的扬弃,也就是说,思想上的私有财产在道德观念中的扬弃。而且因为思维自以为直接就是和自身不同的另一个东西,即感性的现实,从而认为自己的活动也是感性的现实的活动,所以这种思想上的扬弃,在现实中没有触动自己的对象,却以为已经实际上克服了自己的对象;另一方面,因为对象对于思维说来现在已成为一个思想环节,所以对象在自己的现实中也被思维看作思维本身的即自我意识的、抽象的自我确证。

11、我们还是回到阿多诺的哲学思想,阿多诺批判的起点,就是从西方传统的哲学精神开始的,这种哲学精神的特性就是:同一性。阿多诺对系统传统哲学的批判,其实和后来西方另外一个流行的哲学流派,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是非常类似的,但是他们又有本质的区别,这个我们后面讲。

12、而黑格尔认为他的辩证演进论就是客观自然万物演化法则,是仅有自然、历史、意识再到他的绝对精神,并且在他的绝对精神中再继续演进。

13、随着黑格尔的思想兴趣从宗教、政治、法学转向纯粹哲学,他也逐渐放弃了“爱”这一原本被他作为克服主客体二元分裂的基本概念。因为他发现“爱”太狭窄了,它只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自然纽带,只限于家庭范围,甚至都不能包括公民间的相互承认。而要统一知识和信仰、主体和客体、感性和理性、自我与他人、抽象和具体、普遍与特殊、个人与社会、有限与无限、必然与自由、精神与物质、身与心,不是“爱”这个狭隘的概念可以实现的;为此,必须要上升到“绝对”概念。

14、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15、要正确理解黑格尔的“绝对”概念,必须把它纳入黑格尔哲学的语境中来考察。在《信仰与知识》中,黑格尔批评康德、费希特和雅可比“将信仰与知识截然二分”的做法,认为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知性思维方式使然,即认为信仰与知识的对立是绝对的,同时将理性理解为知性,理解为只限于有限物的领域,而无限即真正的绝对,则只是信仰或感情中的一个绝对彼岸,能为非理性所认知。(104)当然,知性所造成的对立并不仅限于这一种,而是在生活的每一领域都造成了二元对立;由于人们不可能生活在这样的普遍的二元对立和冲突中,那么必然导致人格的分裂和生活的分裂。事实上,人格、生活、世界、宇宙都应该是一个整体,而“绝对”就是这样一个整体;它不是彼岸世界的一个超验者,它就在这个世界中。

16、而且在黑格尔看来,无论是从逻辑出发研究我们本身的逻辑的发展脉络,还是从形而上学中研究宇宙的逻辑发展脉络最终都将走向对立转化的辩证演进论,即“绝对理念”。

17、《黑格尔著作集  精神现象学》∙(德)黑格尔著/先刚译

18、于是,黑格尔将认识论的问题上升到了本体论,由此黑格尔从这个角度试图打破康德的二元对立。

19、人类基于我们对客观存在的整顿,以不同的逻辑形式来联系不同的世界万物,我们将其称为逻辑,这是人类主观的整顿。

20、所谓“批判的武器”,是指一种正确的思想要为他人接受,划清真理和谬误的界线,只能论理和说服,这论理和说服就是“批判的武器”;这是不能用“武器的批判”来替代的。

21、当然马克思并不会认为是某些哲学家们导致了德国的此种畸形的意识形态,但他认为他们至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极大的影响了德意志的意识形态。

22、正如张志伟版《西方哲学史》中写道,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也就是精神是自然的本质,自然是精神的异化呈现,两者根本上是统一的,而所谓的异化指的是背弃自身转变为异己。

23、(a)扬弃是使外化返回到自身的、对象性的运动。——这是在异化的范围内表现出来的关于通过扬弃对象性本质的异化来占有对象性本质的见解;这是异化的见解,它主张人的现实的对象化,主张人通过消灭对象世界的异化的规定、通过在对象世界的异化存在中扬弃对象世界而现实地占有自己的对象性本质,正象无神论作为神的扬弃就是理论的人道主义的生成,而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对真正人的生活这种人的不可剥夺的财产的要求,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一样;或者说,无神论是以扬弃宗教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则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只有通过扬弃这种中介,——但这种中介是一个必要的前提,——积极地从自身开始的积极的人道主义才能产生。

24、然而,无神论、共产主义决不是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的即人的采取对象形式的本质力量的消逝、抽象和丧失,决不是返回到违反自然的、不发达的简单状态去的贫困。相反地,它们才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说来的真正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现实的东西的实现。

25、 “把绝对叫作精神”与“把绝对叫作主体”有一个相同的考虑,就是强调它不是超验物,而是现实的、以自我认识和展开为目的的活动过程:“精神仅仅是它所做的事,而它的行为就在于把握自己,在这里是作为精神,变成它自己意识的对象,并在对自己解释自己中把握自己。”(116)在此意义上,精神就是存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思有同一”)也只能在此意义上去理解,它绝不是一个贝克莱式的哲学命题:世界是我的思想,或为我思想所创造。思维(Denken)在黑格尔那里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种是指人的主观思维;另一种则是指自我认识的精神。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不是同质性意义上的同而是由差异和相互否定构成的一个结构性系统。“绝对”就是这个“思有同一”的结构性系统。“同样在本质这一因素中,精神就是简单统一性的形式,这形式也同样主要地是一个转化为他物的过程。”(117)这个“简单统一性的形式”就是“思有同一”,它不是固定物,而是一个不同环节不断相互否定(转换)、发展而展开的过程。

26、《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时,他只处在一般唯物主义的水平,离历史唯物主义还很远,但这部书稿却标志着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自觉地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正如他自己回顾这段经历时所说的:“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27、被抽象化和固定化的自我,就是作为抽象的利己主义者的人,就是在自己的纯粹抽象中被提升到思维的利己主义(下文还要谈到这一点)。

28、黑格尔始终并没有意识到精神存在只是客观存在的代偿产物,精神存在只是为了实现客观存在本身的稳定存在。

29、因此,这个运动在其抽象[ⅩⅩⅪ]形式上,作为辩证法,被看成真正人的生命;而因为它毕竟是人的生命的抽象、异化,所以它被看成神灵的过程,然而是人的神灵的过程,——一个与人自身有区别的、抽象的、纯粹的、绝对的本质所经历的过程。

30、反对德国现存制度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专制制度使人非人化,而资本主义革命虽然在上层进行了革命,却没有改变尘世间,市民社会依然用私有财产使人与人想对抗,使人非人化,因此对德国制度的反抗,也预示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31、因为黑格尔把人和自我意识等同起来,所以人的异化了的对象,人的异化了的、本质的现实性,不外就是异化的意识,就是异化的思想,是异化的抽象的因而无内容的和非现实的表现,即否定。因此,外化的扬弃也不外是对这种无内容的抽象所作的抽象的、无内容的扬弃,即否定的否定。因此,自我对象化的内容丰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具体的活动,就成为这种活动的纯粹抽象——绝对的否定性,而这种抽象也被抽象地固定下来并且被想象为独立的活动,或者干脆被想象为活动。因为这种所谓否定性无非就是上述现实的、活生生的行动的抽象的无内容的形式,所以它的内容也只能是形式的、抽掉了一切内容而产生的内容。因此,这就是普遍的,抽象的,适合任何内容的,从而既超脱任何内容同时又正是对任何内容都通用的,脱离现实的精神和现实的自然界的抽象形式、思维形式、逻辑范畴。(下文我们将阐明绝对的否定性的逻辑内容。)

32、(3)他把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基础的肯定的东西同自称是绝对的肯定的东西的那个否定的否定对立起来。

33、这种矛盾对立的转化本性就是事物本身的“理性目的”或能动性的表达,或者说任何事物内部自带的本能,正是这种本能才使得事物有矛盾冲动然后转化为对立面,然后这种对立再被克服和调和。

34、当然我认为,恩格斯后来对黑格尔进行批判的时候,实际上是吸收和采纳了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的逻辑的,但恩格斯包括国内许多学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让我意外的是,国内鲁克俭老师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他的关于青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与青年恩格斯的批判谢林哲学的后面写了一些与我相似的观点,恩格斯吸纳谢林哲学的观点进而反对黑格尔哲学,这令我二十三岁的年轻学生极为感动,很想与之好好聊一聊。疯子也跟我说他以后打算研究谢林哲学,我也是挺高兴的。我个人很重视谢林哲学,甚至于比黑格尔哲学还重视,因为客观性哲学很难读,尤其谢林和黑格尔可以说是关系非常密切了;但在现实里的个人关系来说,黑格尔从早期对谢林爱称到最后的不欢而散,这一点就让人感到有点遗憾了。

35、那么,在黑格尔那里,所谓的“对象系统”(自然、历史)其本质就是人类绝对精神异化呈现,一旦对“对象”有所感知,这个异化的绝对精神又回归到人类的绝对精神,从而人类就能获取对“对象”认识或认知。

36、同时,也正是基于这些对立矛盾的概念互相对立性、否定性转化,这才促成了辩证演进论下的宇宙万物。

37、那么说完黑格尔哲学的其深层目的是解决“知”和“在”的问题,那么黑格尔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38、亦称《克罗茨纳赫手稿》。马克思一部未完成的书稿。1843年3月中至9月底写于克罗茨纳赫,原稿共39张,其中第一张没有保留下来,标题为出版时所加。首次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27年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1卷,标题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国家法批判(§§261—313)》。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卷、第二版第3卷。

39、康德的后来者费希特、谢林、荷尔德林,都已经非常自觉要解决主客体二元对立的问题了。他们认为,主客体同一只能在自我意识中实现,因为只有在自我意识中,意识的主体和客体才是同一个东西。黑格尔接受了这种主客体同一性;但他同时主张,这样的主客体同以及这样的自我意识,全然只存在于“爱”中。在“爱”中,自我(主体)发现自己在他者(客体)中,就像他者发现自己在自我中一样。在“爱”的经验里,主体和客体、自我和他者,通过彼此实现了它们的本性,此外,它们每一个都通过他者认出了自己。“爱”不仅包含同一性,而且也包括一个差异的环节;它是一个差异中的同一性。差异中的同一性是同一与不同一的同一性(102),这构成了黑格尔后来成熟时期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103)如果差异中的同一或有差异的同一可以成立的话,那么现代精神文化形态中的种种二元对立都将最终得到克服。

40、经典导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

41、第因为这种观点是形式的和抽象的,所以外化的扬弃成为外化的确证,或者说,在黑格尔看来,自我产生、自我对象化的运动,作为自我外化和自我异化的运动,是绝对的因而也是最后的、以自身为目的的、安于自身的、达到自己本质的、人的生命表现。

42、比如说日心说、地心说、绝对时空观、相对时空观全部都是人类的主观逻辑,是人类基于现有信息量所建构的逻辑形式,然后通过这些逻辑形式将客观存在进行联系,从而实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万物进行把握。

43、即便基于上述理由,也不能将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从他的哲学中切割或悬置起来,更何况黑格尔自己始终给予形而上学以最高的地位。在《逻辑学》第一版“序言”中,针对近代以来科学与常识携手合作、导致形而上学崩溃(85)的情形,黑格尔写道:“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86);在《小逻辑》和《宗教哲学讲演录》中,他将形而上学理解为与逻辑学(他自己意义上的)是一回事。(87)由此可见,拜塞尔所言并不尽然。拜塞尔认为,当黑格尔使用“形而上学”这个术语时,几乎总是在否定的意义上指唯理论为过时的学说或方法,指笛卡尔、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形而上学对这一说法需作深入的分析与检视。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广告促销文案(49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