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简介及作品(60句精选句子)

2023-08-14 10:51:53

韩愈简介及作品

1、《获麟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韩愈在文中以麒麟自喻,他认为麒麟之所以称为仁兽,是由于出现在圣人在位的时候;如果不等待圣人在位的时候而出现,就会称为不祥之兽了。他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文章曲折反复,富于变化,姑显得波澜起伏而寓意深远。

2、其优秀的文章有:《杂说》、《原毁》、《进学解》、《答刘正夫书》、《送孟东野序》、《祭十二郎文》、《送李原归盘谷序》、《张中丞传后续》等。此外,他还写有《柳子厚墓志铭》、《寄柳子厚文》、《画记》、《答李翔书》、《原道》、《原毁》、《原性》、《论天旱人饥状》、《论佛骨表》、《送穷文》、《平淮西碑》等。其诗主要有:《山石》、《汴州乱》、《南山》、《石鼓歌》、《陆浑山火》、《日食》、《题汴梁》、《题驿梁》、《题楚王庙》、《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饮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等。韩诗韩愈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文,但其诗亦有特色,为一代大家,对后代有较大的影响。韩愈多长篇古诗,其中不乏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的佳作,如《归彭城》、《龊龊》、《县斋有怀》等,大都写得平实顺畅。他也有写得清新、富于神韵、近似盛唐人的诗,如《晚雨》、《盆池五首》,尤其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3、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

4、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5、(67) 《茅坤集·茅鹿门先生文集》卷八《复陈五岳方伯书》,第2册,第358页。

6、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7、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8、《原道》的开篇,韩愈给出了自己对于仁义道德的看法。韩愈认为坚持“仁”就是“义”,坚持仁义就是“道”。但是老子却是轻视这些,韩愈认为老子并非诋毁仁义,而是他过于狭隘,以至于有了井底之蛙的观念。因此韩愈大胆地批评了道家舍去仁义空谈道德的虚伪观念。但是韩愈还是为儒学的式微深感忧虑,倘若社会一如既往的轻视仁义,那么纲常将会混乱。

9、(78) 参见郭英德《明末六朝文的流播与文风丕变》,《文学遗产》2020年第1期。

10、(49) 参见《唐顺之集·荆川先生文集》卷一二《重修解州关侯庙开颜楼记》,中册,第529页。

11、(53) 何景明《大复集》卷三二《与李空同论诗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7册,第291页。

12、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把韩文与杜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13、这篇文章模仿扬雄《逐贫赋》的写法,借主人与“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鬼的对话,以幽默嘲戏的笔调描绘了自己“君子固穷”的个性和形象,抨击了庸俗的人情世态,抒发了内心的牢骚和忧愤。文章开头写主人一本正经地恭送穷鬼的离去。随后,作者以三个自然段叙述自己不当穷而穷的意蕴,借穷鬼与自己的对话来抒发内心的郁闷与不平。最后出人意料地以“留穷”作结。全文意蕴上寓庄于谐,文字上寓谐于庄,情节波澜起伏、变化莫测,语言生动有趣、形神兼备,是体现韩愈奇崛文风的代表作品。

14、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15、韩愈在政治上,既不赞同王叔文改革集团的主张,也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的疾苦。

16、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春,韩愈获赦免,于夏秋之间离开阳山县。八月,获授江陵法曹参军。

17、茅坤认为欧曾散文醇正舒缓的气质好比江南明丽柔和的美景,虽值得赞美,但若将视野局限于这一种风格,则会忽视对司马迁、韩愈之文如同“秦中”“剑阁”般“雄厚”壮美之感的欣赏和追求,他认为唐顺之的文章就存在这一弊病。茅坤在此信中亦提出“至于伏险出奇,各自有用,何必其尽同哉”,反复申述文章写作与赏读均不应局限于一种风格,“伏险出奇”之文的价值同样应得到认可。由此可知,茅坤标举韩愈文章之“奇崛”,其可能包含的重要意图在于还原唐宋散文本来具有的多元面貌,以此改变士人对唐宋散文业已形成的偏颇认知。

18、韩愈三岁丧父,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韩会能文章,对韩愈有影响。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贞元二年(786年),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19、(22) 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居士外集》卷一六《与石推官第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下册,第1764—1765页。

20、译文: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21、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22、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23、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24、(79) 徐树铮辑《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卷三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第3册,第2280页。

25、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刺袁州史。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26、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7、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28、《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馀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29、"凡事物均有定数,待我为你补齐那花上诗句。"

30、(75) 王志坚编《古文渎编》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36册,第1010178页。

31、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32、原创首发,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

33、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34、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35、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36、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粻,牛繫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涂,窃具船与车,备载糗粻,日吉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盂,子啜一觞,携朋挈俦,去故就新,驾尘彍风,与电争先,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37、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38、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39、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

40、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官左拾遣。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品有《杜工部集》

41、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42、韩愈简介: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邓州,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7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43、  元和七年(812年)二月,复任国子博士。

44、北宋穆修(注①)在《唐柳先生文集后序》中,称唐代文章"自韩柳氏起,然后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

45、此外,“奇”也是茅坤本人所欣赏并推崇的一种文学和文化性格。在具体的语境中,茅坤对于“奇”的表现也有过不同评价,他批评过士子写作科举文“多务新奇”的浮躁心态,表示“世之士既竞以新奇相高,于经术遂疏而不讲,卤莽阔略,而怪且幻矣”,但他同时指出在“正”的原则下合理追求新奇,也可以促使士子对经术做出独到、深刻的理解,“惟其新奇,从经术中洞关窍、栉骨理,譬则孙吴之治兵,本之正,以出入变化,百战百胜,无不如意,未有不以诎天下之敌者”由此可知茅坤对“奇”的称赏主要在于灵感与见解的出新,而非对修辞技艺的无谓矜炫。茅坤在与他人的书信往还中,多次表达对“奇伟”或“奇崛”一类精神品格的称赏在《与李中麓太常书》中,茅坤赞佩前辈对“奇伟”和“激昂”的追求时,也联想到司马迁及韩愈的作品,称“马迁常感虞卿非穷愁不能著书自见,而昌黎亦谓柳柳州使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有不欲以彼易此者”,并化用韩愈《杂说》中的文字称“夫既不得显施,譬之千里之马而困槽枥之下,其志常在奋报也”由此将司马迁、韩愈所共同彰显的“奇伟”精神延伸至当下。在致友人贺道星的书信中,茅坤称赏其文采“魁梧奇崛处多,而典则轻逸处少”,因此在科场中只能得到“慧眼”的赏识,难免被“十之八九”的“俗眼”所“骇且厌”(42);对贺道星所撰《危言》亦做出“大较奇崛卓荦,晓畅今古,非惟缙绅学士所不敢言,抑亦所不能知者”(43)的评价;在为编纂《历代文选》的姚翼作《海屋君传》时,茅坤述其“少多奇气”,且由于熟读历代文章而形成“超旷不群”的“风概”(44);在为友人张之象所著《楚范》作序时,亦褒扬其“惟困厄而不得志,故得以恣情山泽之间,发其愤懑慷慨、跌宕瑰玮之奇,而为诗歌文章之盛者如此”(45);另外在《与刘潇湘廷尉书》和《题唐敬夫所刻举子业引》《题顺斋司理张公举业刻》三篇文章中,茅坤均以“奇崛”(46)称扬对方诗文的风骨气度,甚至包括科举之文。由此可知,“奇崛”的风格与品性在茅坤的文学批评话语中拥有较高的地位,也在思想与人格层面承载了重要的文化意义。

46、韩愈因反对佛教,竟上书《谏迎佛骨表》,触怒宪宗,被贬官到潮州做刺史。在前往潮州的路上,遇见他的侄子韩湘,引发无限的感慨,作了一首诗送给他侄儿。该诗道:

47、(76) 艾南英《天佣子集》卷三《与沈昆铜书》,《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72册,第230页。

48、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

49、(④) 《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进学解》,上册,第51—54页。

50、由此可知,韩愈散文奇正兼具的风格使其后世阐释者的关注重心呈现钟摆式变换。文化语境的改变,以及唐宋八家散文弘扬儒道的总体理念,使韩文之“奇”的属性时而被遮蔽或忽视。然而,衡量作家作品经典价值的核心要素,仍然在于其艺术个性以及对表达内容、风格的开拓力度。在唐宋古文的总体精神得到充分传播后,韩愈文章之“奇”的价值终能得到后人的注目和阐扬,并在正典的视域内被重新诠释。这一历史过程也给我们今天如何更加全面、深入解读前代文学经典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51、(54) 屠隆撰,李亮伟、张萍校注《由拳集校注》卷二三《文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637-638页。

52、《始得西山宴游记》:公之探奇所向,若神助。

53、  李氏子蟠,年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4、话没说完,五鬼就一起张眼吐舌,跳跃翻滚,拍手顿脚,互相瞧着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慢慢地对主人说:“你们知道我们的名字和我们的全部作为了,驱赶我们让我们走,实在是小聪明大糊涂。人生一辈子,有多长久?我们替你树立名声,可以流传百世。小人和君子,他们的心意是不同的。只要不趋时适俗,才和天理相通。携持美玉,却只换一张羊皮;吃饱了美好的食物,倒羡慕那糠粥,这世上理解你的人,谁能超过我们呢?你虽然遭到贬斥,我们也不忍心疏远你,如果你不相信我们的话,请你从《诗》《书》等经典中找到答案。”

55、  贞元十年(794年),再度至长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又失败。

56、(48) 唐顺之著,马美信、黄毅点校《唐顺之集·荆川先生文集》卷七《答茅鹿门知县》(其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上册,第295页。

57、  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当时关中地区大旱,韩愈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在愤怒之下上《论天旱人饥状》疏,反遭李实等谗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58、而要之,指次古今,出入《风》、《骚》,譬之韩、白提兵而战河山之间、当其壁垒部曲,旌旗钲鼓,左提右挈,中权后劲,起伏翱翔,倏忽变化,若一夫剑舞于曲旃之上,而无不如意者。(《茅坤集·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三一《刻史记钞引》,第3册,第821页)

59、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5字对联大全千古绝对(23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