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腋成裘读音(33句精选句子)

2023-04-23 21:16:19

集腋成裘读音

1、    我们用心设计了版式;在体例上也作了优化,比如书名条目中的书名都加了书名号;有的传教士可能有多个汉名,我们也都做了统一和说明,这样做也是希望增订本更易于读者阅读和查找。鉴于增订本页码较多及其工具书性质,装帧也从第一版的平装改为了精装。

2、阿拉伯民族是一个诗歌的民族,在这本《阿拉伯文学史》中,对诗歌的翻译与介绍占据了很大篇幅,上述准备工作就显得很必要了。

3、注:本次活动从2022年9月28日开始,点赞数统计截止至2022年9月30日23:要求言之有物,谢绝恶意刷评论。

4、造句:善加利用零碎时间,聚沙成塔,同样可以完成许多事情。

5、(示例)茅盾《诗与散文》四:“朋友是旧同学,现在正当“裘马轻肥”,对青年丙说了许多“借重”的话。”

6、积土成山,读音是jītǔchéngshān,意思是堆积的土多了可以成为山,比喻事业成功由点滴积累而来,积少成多,聚小成大。

7、时间显得匆迫了,要干的事情太多了,于是他就不止一次感叹:“人如果能再活一辈子,或多活几辈子,我想我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再搞对阿拉伯文学、文化的研究。”

8、出处: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九:“自是以后,日积月累,千百成群,其为国之蠹害甚矣。”

9、出处:《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10、(释义)身上穿着软皮衣,骑着肥壮骏马。指生活富裕,放荡不羁。

11、     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编辑这本书的时候,游老师跟我们说的当年的一些趣事。原来,他去海外搜寻传教士方言文献是受了著名学者姜亮夫先生的启发。姜亮夫先生上世纪30年代在巴黎大学留学时,曾每天去博物馆和图书馆,抄写、摹拓敦煌文献。每天开馆的时候带两个面包进去,闭馆了才出来。他把在巴黎复制的大量敦煌文献带回国。姜先生的精神鼓舞了游老师,他开始寻找机会去海外寻书。当时出国并非一件易事,在自己的努力和国际友人的帮助之下,他先后去过日本、瑞士、美国等地,搜集了大量的传教士方言文献。有的文献在此之前并没有引起当地图书馆的重视,访客可以随意阅览,但是因为这位中国学者在造访此类文献时表现出的盎然兴趣、一丝不苟和孜孜不倦,使得当地图书馆对这批文献也有了重新的认识,有的文献至此可能就进了“珍本馆”,一般人想一睹真容并非易事了。 比如,1997年游老师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复印了不少资料,其中最宝贵的是1850年手抄的《上海方言课本》的稿本。此书是用毛笔在毛边纸上手抄的,分六册装订,共600多页,课文用汉字和高第丕拼音对照。因为纸张很薄,翻页不易,复印很费时。由于他久立复印机旁复印文献,引起图书馆中文部负责人的注意。那位负责人过来问游老师在复印什么资料,见到此书,十分惊讶,说此书珍贵,不应放在普通书架上……

12、②“集腋成裘”用于书面语;“积少成多”常用于口语。

13、我们的原则:准确及时保密我们的宗旨:立足根本,争创一流,面向世界,众志成城..

14、    现如今各类文献开始不断电子化,收集资料可能变成了游老师说的“得来全不费工夫”。不过,我们希望这本“集腋成裘”的书目能够不断激励一代代的学人向前辈学者学习,能够继续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带去帮助和灵感。

15、出自:战国慎到《慎子·知忠》:“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意思是建造廊庙的材料,不是一棵树上的;纯白的衣服,也不是一只狐狸的皮。

16、(释义):腋:腋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裘:皮衣。狐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

17、(用法) 比喻积少成多;积小成大。用来形容注意点滴的积聚;包括把众人的力量集合起来;把少量的钱财、物质聚拢来。一般作主语、谓语、宾语。

18、他热爱文学,热爱阿拉伯文学研究事业。但凡要做好一件事情,热爱、热情,是做好这件事情的基础。他写这套书就是工作的责任心与个人爱好相结合,因而始终乐此不疲,辛苦伴随着欢乐。他写作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作品欣赏着,比如边翻译诗边自己朗诵品味。

19、(语出) 《慎之·知忠》:“狐白之裘;盖非一狐之腋也。”

20、(大鹏老师回复:拼音是基础,剩下的就是多加练习,打印下来,每天练习,小结错误,订正错题,只有经过持续的训练,孩子们在这做这种类似的题时肯定才会有感觉,熟能生巧!)

21、那么,我们走过的路径是怎样的呢?简而言之,以先学说汉语起步,进而识字读书学中文,即可以概括为“说(汉语)—识(汉字)—读(中文)”。逻辑上讲没有什么不对,天下哪个人不是先学会说话、后识字读书的呢?何况,历来语言文字教学都是以“听说读写”为宗旨的,基于信息论原理“听、读作为输入”“说、写作为输出”;基于语言学一般原理‘文字记录语言’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我们却没有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究竟是什么范畴的概念?是目的、目标?是过程?还是手段?显而易见,它们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技能,即应用层面、工具层面的技能,也就是实践层面的概念,而不是理论范畴的概念。如果我们承认这个认识的正确性,那么,第二个问题接踵而来:既然“听说读写”是技能,是学习语言实践活动的技能。也就是说,我们是把技能实践当作目的学习的。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实践技能是不是我们的唯一目的?当然不是,因为“听说读写”是为着掌握相应的语言文字、以及隶属于这一语言文字的文化,当然,也是为着掌握蕴含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的。退一步讲,即使仅以掌握语言文字实践技能为目的,那么,是不是也需要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技能?!那么,需要学习哪些必要的理论知识就是十分关键而重要的问题。为此,我们是不是应当对下列两个基本问题做必要的探讨——

22、"也许说这种话还为时尚早,但是罗马现在众志成城,一切都朝的好的方向改变

23、对话体是《异乡人》显在的文体特征。小说一般由叙述人的叙述推进,适当采用一些人物对话,也发挥描写的功能。人物对话在小说叙述中属于“引叙”,不是由叙述人面向读者进行叙述,而是让人物直接登场,由人物“自我表演”,就像戏剧舞台上一样,不受叙述视角的限制,当然也不能享受全知全能叙述视角的充分自由,所以,大多数小说不能全靠人物对话完成。初读《异乡人》,看到全篇基本是对话,感觉非常奇怪,很担心作者能否完成这个系列小小说。读完之后,我释然了,觉得自己多虑了,作者不仅凭借“引叙”完成了系列小说,而且,“活儿”干得不错。也许,是因为小小说这种文体更加自由吧,至少不用追求长篇巨制的“丰富性”,不需要枝繁叶茂,反而成全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异乡人》二十余篇,每一篇都是人物对话贯穿始终,叙述人很少直接出来讲述故事,几乎全由人物登台自我表现,也极少发挥描写的功能。这样一来,整个本文显得很干净、很简练,也很直接,没有旁逸之笔,没有节外生枝,每一篇选择一条线索,直线而下,倒也显得痛快淋漓。这种结构上的“干净”,表现出作者对小小说这种文体的操控能力。

24、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捐助一点零用钱,集腋成裘,就是一笔很大的数目,许多失学儿童就能重新上学了。

25、(少儿故事乐园)一款有趣的看图猜成语小程序!

26、成语出处 《慎子 知忠》:“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

27、(摘要)对外汉语(中文)教学模式必须实现根本性变化。

28、集:聚集,聚拢。腋:胳肢窝,此指狐狸腋下的一小块皮毛。裘:皮衣。狐狸腋下的皮虽然很小,但聚集起来就可以缝成一件皮衣。比喻积少成多或集合众人力量办成某件事

29、通过“读识说同步一体化”教程,我们的“听说读写”便成为汉语、汉字、中文“水到渠成”式的学习技能。无需刻意地将“听说读写”当做目标去“训练”,只是专注于汉语、汉字、中文本身的基本知识、规范、规律及其相应的技能。只有运用如此科学、序化、高效的途径,学习者才能够尽快地掌握中文阅读,通过阅读了解更广泛、更深入的汉字文化。

30、集腋成裘,读音是jíyèchéngqiú,指狐狸腋下的皮毛虽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成皮衣。比喻积少成多。

31、    《西洋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书目考述》(增订本)分为“考述篇”和“研究篇”两大部分。“考述篇”分为六章,对鸦片战争后西洋传教士来华传教时用汉字或教会罗马字译成的汉语方言《圣经》读本,以及他们撰(译)著的语音学论著、词典类著作、课本类著作、语法书和通俗读物等汉语方言著作书目,分门别类爬梳整理,跟第一版相比,增加了不少新的书目;“研究篇”是增订本新增的内容,收录游老师关于西洋传教士汉语方言著作的研究论文共计十篇。

32、译文:狐狸所制成的裘皮衣,并不是一只狐狸就能做成的。

下一篇:幽默风趣的俏皮段子(30句精选句子)
上一篇:女生超拽签名(46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