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简介(37句精选句子)

2023-07-23 09:39:08

黑格尔简介

1、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把辩证法理解为“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这同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极为不同(如果不说完全相反的话)。可能有人又会高喊“这不成熟!”了。但马克思在《资本论》德文第二版的跋中同样把辩证法界定为“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必然灭亡的理解”。可笑的是有人总以马克思“从现实出发”为名,不是把“现实”理解为走向灭亡的现实,而是理解为永恒的现实。相反,对于马克思所说的那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则当作“乌托邦”横加指责。

2、由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聚焦于人的精神发展层面,其不可避免的将客观世界高度抽象化,以至于用强调关键瞬间的方式凸显历史的脉络。然而将黑格尔的观点理解为“历史的发展由单个的英雄推动”,并将其与“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相对而进行批判,笔者以为是对黑格尔观点的误读。

3、接着,朱教授为同学们讲解了《论自然法的科学探讨方式》一书中的自然概念。朱教授认为近代自然法在个体化的基础上发展,而黑格尔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并从词源上进行论证、阐释了伦理自然的概念,认为“按其名称,自然法应该构建名副其实的伦理自然”。朱教授还展示了绝对伦理的结构示意图,帮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伦理自然这一概念。

4、历史业绩年至1818年,黑格尔写出了他的《哲学全书纲要》,这部书的第一部分写的是逻辑学,第二部分写的是自然学,第三部分写的是精神哲学。

5、  《美学》第一卷中一共有两个重要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及“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笔者想从这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6、这里所提供的对于黑格尔的看法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于其他解释。不同于鲁道夫·海姆(RudolphHaym)和卡尔·波普尔(KarlPopper)等充满敌意的批评者的研究,我的工作显示出黑格尔并非是一个倾向于为现实辩护的反动的或者非理性主义的哲学家。与此类似的是,我同样认为黑格尔并非是预言通过劳动获得解放的前马克思主义的预言家,而在这一点上,我与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Adorno)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意见相左。最后,我还要抵制这些人的引诱,由于对于自由主义所提供的可能性的失望,他们试图在黑格尔身上发现某种资源,来支持他们梦想中社群主义的社会,然而这却是黑格尔所嘲弄过的那种“借友谊的神圣链条结合的……真正的公共精神”所统治的社会。由于与其形而上学以及历史哲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那些原因,黑格尔反对社群主义的那些主张,因为后者根本性地与对于现代性的最深层渴求相冲突。那些解释者们都拒斥黑格尔的普遍哲学,要么将之当作一种时代错乱(Z.A.Pelczynski),要么将之当作是对于某种本质上与理性无关且难于转译的“图景”(vision)的“表现”(expressive)(CharlesTaylor,MichaelRosen),而这就不能达到对于黑格尔的政治学的全面领会。相应地,我所认为的是,黑格尔精神(geist)的辩证法最好从实用主义和非形而上学的角度加以解释,就好像是对这样一些个体之间的一致性的目的加以具体阐明,他们相互之间承认且加强他人的承认的权利。

7、即便该体系本身在黑格尔死后便开始遭到质疑,黑格尔的一些具体思想仍然对克尔凯郭尔、马克思、卢卡奇、萨特、波伏瓦、梅洛–庞蒂、拉康、利科、阿伦特、塞拉斯等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波普尔所代表的一代人的误解后,黑格尔主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复兴。这是因为,他在人类共同体生活方式、艺术和宗教之于人类存在的地位、自然科学思想方式的局限性等话题上提出了至今振聋发聩的见解,尤其是在承认了恶的不可避免性的同时,主张一种理性的乐观主义,强调宽恕与和解的重要性。这些主题很大程度上是通过60年代以来对《精神现象学》的重新解读而实现的。

8、第思维具有主观能动作用,人可以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

9、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批判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概论部分,马克思列举了《精神现象学》的目录并概述了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包括《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的内容,然后做了总的评价。二是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最后一章“绝对知识”进行了详细的批判。(黑格尔简介)。

10、在耶拿,黑格尔用自己的真实名字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费希特哲学体系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在这篇文章中,他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上,批评了当时很流行的主观唯心主义。1801年8月,耶拿大学通过了黑格尔的论文答辩。从此,他取得了大学的授课资格和讲师的头衔,在学术研究上进入一个新阶段。

11、作为世界内在本质的“绝对精神”逻辑学阶段的整个概念体系发展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概念。它是整个阶段一切逻辑概念的总结,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有机“全体”。绝对理念最真实的本质就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作为客体即“理念自身”,是以思想或内容。

12、下面是马克思对《精神现象学》的最后一章即“绝对知识”章的批判。由于这一章高度抽象,连专家都经常搞不清,哪是马克思的观点,哪是黑格尔的观点,经常误把两者混淆,因此为了便于大家把握,我们的导读将略微详细一些,可能要分多次才能结束任务。

13、哲学思想 在黑格尔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深造的几年里,受I.康德、B.斯宾诺莎和J.-J.卢梭等人的思想影响。在大学时期的生活和学习,引导他开始研究政治和宗教,并对现实进行批判。他把哲学家与民众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同时指向宗教和专制制度。此时,黑格尔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仍然认为宗教高于哲学,认为哲学作为反思的思维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无限性。

14、  黑格尔正是意识到了这种危险,才会去将美与客观可认知的事物相剥离,从而产生了一种凌驾于各种伦理道德、各种认识局限之上的美学感受。这样子去研究“美本身”,自然可以不受干扰和污染,但是也显然会让对美的研究陷入误区。

15、(节选自《哲学和我们的时代:读黑格尔》导论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16、当罗马帝国的军队逼近耶路撒冷,犹太民族因拒绝将皇帝置于上帝之上而屡次遭到攻击。迦南最终被攻克,神庙被摧毁,犹太人从此流离失所,分布在罗马帝国各地。然而正因此,犹太民族强大的精神迅速了弥补了罗马帝国的精神不足,基督教也成为了罗马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黑格尔认为,基督教中蕴涵着的两个关键原则为现代时期的到来做了铺垫:

17、 洛克:对于经验论哲学进行了最系统的阐述。

18、十字军东征是教会世俗权威的鼎盛时期,而其结果却证明了世俗的胜利并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反而暴露了教会的精神空虚与腐化。十字军东征之后,以对教会的外在崇拜为基础的团结走向了衰落,主体的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自治的城镇和商业活动逐渐增加。在教会的世俗权威蕴含着其自身衰亡的种子。

19、《逻辑学》(WissenschaftderLogik)(1812-1816)(作者于1831年计划出版第二版,但未完成时便去世)

20、下面马克思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积极成果即辩证法做了评价:

21、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绝对理念”其本质便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承认在人的认识能力之上具有一种类似于上帝般的超越人类认识的,不动不灭的绝对规律,而这种绝对规律受到人的认知感受所形成的审美愉悦,便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也便就是美。

22、法国革命则将已经在新教中体现其自身的基督教原则延伸到世俗领域,由此构建政治制度,使得公共利益和一个自觉(自我意识)的文明成为可能。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说,这是现代文明从自在(指潜在)转化到自为(展开,显露)的阶段。主体精神的发展对于这个转变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客观的制度作为主体精神的客体化,其实现的前提是主体精神的自觉,即主体精神必须发展到一个能够意识到其自身的阶段才能够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在基督教的人人平等和自我责任原则下,民主与自由必将成为政治制度的奠基,因为平等意味着无人应当比其他人拥有制度性的崇高地位,亦即人民最终是自己的主人,而自由是自我责任的前提。

23、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向公民进行演说https://en.wikipedia.org/wiki/Athenian_democracy

24、世界历史从东方向西方的转向始于希波战争。希腊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意义上的胜利,更是希腊文明精神的起源。自希腊获胜,波斯不再成为希腊的外界威胁之时,希腊主体精神的发展便实现了世界历史的真正起源。黑格尔认为,在中国所处的东方,主体的自由和精神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中国原始的历史仅仅呈现为朝代的循环更迭,其“哲学思想”体现为儒家式的道德说教,君主是政治和宗教意义上的绝对外在权威,个人主体性和自由没有得到发展。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认为的世界精神并没有在中国得到体现。

25、与雅典相比,黑格尔对罗马显然没有那么友善。他如此追溯罗马的发家史:罗马以海盗起家,用暴力手段取得政治的统本身并无发达的文化,其文化来源于罗马公民雇佣的希腊奴隶。因此,黑格尔对罗马时期的诊断是:虽然人们有较强的主体性(海盗起家,以及希腊的文化传统),却并没有共同的精神可言(暴力统一),因此往往关注个人利益而非集体利益。罗马的统一是纯粹政治性而非精神性或宗教性的,往往伴随着激烈的内部冲突,而法律也就作为政治的工具在罗马时期出现了。

26、(全书分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先后共出版过3个版本;其中逻辑学部分被称为“小逻辑”)

27、要之,马克思谈的是他自己对“哲学全书”的理解,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28、对于这句话还有这样一种解释:在黑格尔看来,哲学不能超出它的时代,某种哲学的产生总是落后于时代,因而不能给世界以直接的教导或指导。他认为哲学的出现总是在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之后,因此说要黄昏时才起飞。这样的论述值得每个学习、研究历史的人警醒:历史哲学也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其终究是建立在历史的回溯性和哲学的反思性上的学科。同时,历史的回溯性也恰恰与哲学反思性的方法论相对应:前者是时间意义上的回顾,后者是逻辑意义上对思维过程的回顾和再认识。

29、一个由暴力聚合而成的帝国必将在其力量衰落之时走向分裂。伴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基督教的统治地位逐渐得到确立。随之而来的西欧封建社会同样是分裂的社会,各领主拥有相对独立的土地和雇佣兵,各自仅仅关注其自身的利益,领主不能跨越其附庸而直接号令其附庸的附庸。可以关注到,封建社会与罗马帝国孤立的主体性一脉相承。在11-13世纪,借助黑死病的流行和封建领主的孤立性,基督教会在教皇格雷戈里一世(GregoryI)之后逐渐成为各领主共同承认的世俗政治权威。在精神层面,教会成为了人和上帝之间的权威中介,强制人们依照教会的观点来理解教义。因此,精神在教会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突破。黑格尔称中世纪这段时期为“黑暗时期”(“TheDarkAge”)。

30、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31、如果说,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社会科学乃是特定时代的学术—理论表现,那么,哲学社会科学所面临的重大转折真正说来无非是时代的使命——正是当今时代的历史性实践把思想的任务、学术的任务托付给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了。就学术的方面而言,这样的转折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将摆脱它长期以来的“学徒状态”,并开始获得它的“自我主张”。在《论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一书中,我试图论证的观点是:由于现代性在特定阶段上的“绝对权利”,所以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展开,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也从总体上进入到对于外部学术的学徒状态中去了。这样一种学徒状态不仅是必然的和必要的,而且是成果丰硕的和意义深远的——如果没有这一学徒状态所开启的大规模的对外学习过程,当今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根本不可思议的。但是,任何一种学术的真正成熟,总意味着它在特定阶段上能够逐渐摆脱其学徒状态,并开始获得它的自我主张;而只有在学术上的容受性能够同时为自主性所贯彻时,发展成熟的学术才表现为自律的、“自我—授权的”学术。

32、黑格尔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蒂宾根大学学习,在那里,他与荷尔德林、谢林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了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3、《精神现象学》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哲学著作之是黑格尔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哲学巨著,被誉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马克思语),亦是当代最受关注、最有影响力的黑格尔著作。

34、其次,“逻辑学是精神的货币,是人和自然界的思辨的、思想的价值”,就是说,它可以通约一切。注意,说逻辑学是“人和自然界的同一切现实的规定性毫不相干地生成的因而是非现实的本质”,这是黑格尔的观点;但说逻辑学“是外化的因而是从自然界和现实的人抽象出来的思维,即抽象思维”,是马克思的评价。

35、用粤语方言,从珠江出发,她书写一场巨蛙之旅

36、一方面,由于现代性的意识形态及其主导的知识样式(知性知识)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学术上的学徒状态,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外在反思”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从不深入于作为社会历史之现实的实体性内容之中,却只是满足于把一般原则或原理抽象地运用到——先验地强加到——任何内容之上。如果说,这种思维方式或知识方式也就是通常被称为教条主义的东西,那么,我们就不难从中识别:局限于外在反思中的学术既是主观主义的(就其无法通达事物自身而言),又是形式主义的(就其无关乎实体性的内容而言)。正是在对“反思哲学”的持续不断的批判中,黑格尔把外在反思揭示为诡辩论的现代形式,揭示为浪漫主义虚弱本质的病态表现,并且把仅仅知道外在反思的人称为“门外汉”。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史玉柱语录(90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