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问题(44句精选句子)
苏格拉底问题
1、苏格拉底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2、经由第一层论罪的辩护,《云》引出了苏格拉底问题的第二层含义:知识与正义如何统一。《云》中的苏格拉底非常类似于现代教师:以知识为业,并渴望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世人,不曾将知识用于谋取名利。但即便如此,阿里斯托芬仍然控告:苏格拉底置身于不义世界之中,却缺乏对这一世界的审视。一个缺乏对正义探索的世界不可能是正义的世界,在这一世界中,知识可能导致不义。而在这种不义的世界中,苏格拉底最有可能成为替罪羊,不是因为他有知识,而是因为他没有不义的意图。他的边缘性造成世人对他的误解和偏见,进而为其不幸的结局埋下伏笔。斯瑞西阿得斯是常人,却也是政治人乃至僭主,其最核心的行为乃是将强力施加在弱者身上,“就像一个手握暴力的人可以随心所欲地烧房子一样”。这样,言辞与暴力都可以成为僭政的门径,而探索僭政的本质,其目的则又是探索何为正义的生活、如何过上正义的生活。
3、(6)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
5、“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苏格拉底问题)。
6、(9)马尔库塞,《哲学与现实的关联》,江天骥主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页139-1
7、首先我们先回答上一章的一个假设,为什么苏格拉底悲剧的高潮时在法庭上演?有如下理由:
8、但是,人们没有止步于与中世纪决裂:他们开始意识到,用古代的教诲取代中世纪的教诲将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只要他们至少还受到古代的观念——如果不是实际的古代——的吸引,他们就会通过寻找比古代希腊更古老的另一个古代,以取代对实际的、已知的古代的崇敬:格劳秀斯(Grotius)、斯卡林格(JosephScaliger)和斯蒂文(Stevin)这样的学者对世纪智慧(sièclesage)兴趣盎然,与世纪智慧相比,即使古代希腊也是一个野蛮时代。
9、(11)柏拉图,《普罗塔戈拉》316a3-刘小枫编/译,《柏拉图四书》,前揭,页(苏格拉底问题)。
10、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11、 笔者不禁想起1980年代初期曾读到过的苏联作家拉斯普金的一部小说,故事情节讲什么已经完全不记得,但小说篇名一直留驻心中:“活着,可要记住”。这话令人难忘,因为它提醒笔者,无论经历过什么,我们活着时要记住的不仅是自己在历史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遭受的令人绝望的恶,也要记住,无论怎样的历史都抹不掉世上始终都有的美好、高贵、纯净、卓越的德性,这些德性只能凭靠自然[天性]而非历史而在——张志扬教授当年在冤狱里读哲学、自学德语时还不到三十岁,追求美好、高贵、纯净、卓越的天性在历史的恶中证明自己绝不受历史的“非常时刻”摆布。
12、 1970年代初,阿伦特在吉福德讲座上谈论“苏格拉底问题”时,笔者刚上高中二年级,时逢邓小平复出,语文课本中出现了我们四川的古代先贤苏东坡在古战场留下的千古名言:
13、➆ 刘铁芳:爱与丰富:重新认识基础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
14、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15、卡莱尔博士通过提出上述观点攻击老派意见,老派意见认为,在现代政治思想与中古政治思想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决裂。这个意见的根据是对文艺复兴(Renaissance)和宗教改革以来的事情的记忆。特地就眼下这个问题简要回忆一下这个现代进程最重要的诸多阶段,也许不无道理。生活在1500年的人有这样的印象,他们正在见证一场学术复兴,经过数个世纪的野蛮,经过数个世纪无用甚至危险的经院主义(scholasticism),古典古代或圣经古代或者这两者的伟大遗产正在重见天日。这些人不是仅相信发生了一场与中世纪(MiddleAges)的决裂——他们亲眼看到了那场决裂。
16、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
17、苏格拉底说:“不,你是以不知为知,我是以不知为不知。以不知为知非知,以不知为不知非不知矣!”
18、这是苏格拉底最具有“超雅典性”的思维特色。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苏格拉底的“雅典性”——以此来一窥这个道德高尚的人运用辩证法的原因及《克力同篇》表现出的矛盾。
19、这群学生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划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
20、推荐:安德森的《合作取向治疗》,思考语言在对话交流中的涓涓变化。
21、现代政治哲学是一门真正的科学,然而,不仅中世纪和人文主义者的政治哲学,甚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都是“一门关于事实问题的科学,亦即经验科学,而不是一门立足于普遍原则的名副其实的科学”;只有洛克(Locke)才发现了真正哲学的方法——对我们的观念和情感(ideasandsentiments)的准确分析;由于他们的错误方法,以往所有的思想者都未能达到关于人的权利(rightsofman)的真正的、科学的知识,包括阿尔图修斯(Althusius)、格劳秀斯和霍布斯(Hobbes);洛克和卢梭(Rousseau)是人权最重要的教师;他们最先从人的自然中推出了人的自然权利,并且认为政治社会唯一的目标就是保存那些权利;不同于以往所有政治思想,他们的政治科学的目的是在人的自然权利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平等而自由的人构成的社会。
22、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23、“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一代哲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世界。
24、(4)阿伦特,《关于政治与革命的思考:一篇评论》,见阿伦特,《共和的危机》,前揭,页177(以下简称《危机》,并随文注页码)。
25、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26、从苏格拉底这一幽默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那心胸开阔、襟怀坦荡的性格。能成大气候的人,不会为那些鸡毛蒜皮的细微小事而斤斤计较,大动肝火,凡事都抱达观随和的态度,做到谈笑自若。
27、如果单指个人的姓名,这个问题其实简单得很。但如果这么解答出来,又略觉遗憾。因为无数思想家都曾追问过自己,自己是谁,为什么存在等等。
28、(19)伍顿,《平等派》,见邓恩编,《民主的历程》,林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页10虽然伍顿是研究思想史的专家,他并没有注意到,法国思想家班达(JulienBenda,1867-1956)早在1946年就从思想史角度对“有知识的人群”的“政治热情”提出了深刻的质疑和尖锐的批判。参见班达,《知识分子的背叛》,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29、这样,由《云》到《申辩》再到《理想国》,古典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使术与力的不义变为正义。在现实中,术与力决定了正义或不义,谁掌握术与力的技艺,谁就掌握正义。斯瑞西阿得斯的形象喻示了:只要有术与力,就有僭主,而无论其性质如何。自然哲人认为,自然现象的背后是力的主宰,甚至《云》中苏格拉底所崇拜的太一和云神,其暗示的也是对自然的模仿本质上是对自然而操纵,因为自然不过是人所创造的影像,与言辞制作的影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并且随制造者的意欲而变化,也就是随洞穴中舞影者的意欲而变化。太一本身也是混沌,只是随着我们所意欲的形象而变化。
30、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31、(11)”这里似乎暗含着苏格拉底的善具有一种复古的倾向。再看《克力同篇》中的描述“不要顾惜儿子、性命,以及其他一切,过于公义,使你到阴间时理直气壮,有辞以对官府。……你若无耻图亡,以错还错,以恶报恶,践踏自己所订的合约……你的国家和我们,我们可要终汝之身对你怀恨……因为他们知道你想尽方法毁灭我们。(12)(克力同篇P112)”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见,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之根基,也就是其追求的“善”,必然与雅典城邦有着紧密的关系。我们无从得知他是否真的如色诺芬所说的,是对古代正义的怀念。但可以明确的是,“城邦”是苏格拉底正义价值的基石之一。但这决然不是“虔敬”,因为在理性主义之下,“虔敬”必然会在反思中蜕变为不可怀疑的“共同体权威”,就如苏格拉底表述中所提到的“与法律和城邦所定下的合约”。
32、 ▲一种思想只有和其他思想共同形成一个网络时,它才能完整地存在。因此,应该把所有的主张都当作引发更多思考的联结点,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比如,“如果你所说的属实,那x或y不也如此吗?”)
33、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34、……所以你的意思是,改变是发生在你的心里?
35、(1)雅典的法庭,是人民主权几乎最强大的地方之一。公民们往往在这里显示他们最为引以为傲的力量——集体投票来定夺人的生死赏罚。苏格拉底既然想要用辩证法重新清理并建构新的伦理政治思想,那么他最强的对手毫无疑问再此。
36、我们不能忽视这个时期的任何伟大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路德、加尔文、博丹、阿尔图修斯、贝拉闵(Bellarmine)、苏亚雷斯(Suarez)、霍布斯。但是,为了不让复杂的人物和观点削弱我们对本质问题的理解,我建议我们今天唯独只研究上述思想家中最极端的人。那个思想家可以比其他任何人更有资格宣称自己是具有特定特征的现代政治思想的创立者。从这个角度看,显然没有任何神学思想家堪称极端。因为,即使那些像贝拉闵和苏亚雷斯一样不是完全延续中古传统而是拒绝这一传统的人——尤其是路德和加尔文——最终也将其政治教诲建立在启示的上帝意志的基础上,而这个基础显然不是现代政治思想本身的特征。
37、通过重审“苏格拉底问题”,施特劳斯看清了现代性问题的深远本相,并由此找到了克服现代性方案的方案:回到原初的“苏格拉底问题”,而非奔向抛弃这一问题的后现代。就此而言,重审“苏格拉底问题”是施特劳斯一生学术的基本着力点。
38、此处我们详细解释一下前文中曾提到过的苏格拉底的“以概念为基础,通过意识来把握‘存在’”,这是其最具有“超雅典性”的特征。
39、古希腊有个青年人自认为自己比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还聪明。
40、(13)施特劳斯,《海德格尔式存在主义导言》(1956),见施特劳斯,《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前揭,页72-94(以下简称《重生》,随文注页码)。
41、来访者提出具体的生活问题,需求咨询师的帮助。咨询师不能直接给与建议,而应该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不带暗示性的,帮助来访者逐步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按照计划实施。
42、苏格拉底不厌烦地继续说:“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检查看看,你这么急着要告诉我的事,是重要的吗?”
43、道德哲学的目的应该是什么,这依赖于其结果。因为它的探究是反思性的,一般性的,它关心哪些东西是可知的,因此,它必须给出一种阐释来说明回答苏格拉底问题必须加以考虑的一些问题:科学知识能发挥哪些作用;纯粹理性探究能带我们走多远;在不同社会里提出这个问题,回答距预想会差多远;说到头来,有多少内容必须留待每个个人去决定。像这样,哲学反思不得不考虑,回答这个问题或任何实践的、不那么普遍的问题都涉及哪些方面不得不询问,它可以调动的是哪些心智能力与哪些知识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加考虑的一件事情是哲学本身的位置。这里似乎有个循环:在追问可以怎样回答苏格拉底问题之际,哲学将决定它自身在回答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