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关于道德的名言(57句精选句子)
孟子关于道德的名言
1、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关于道德的名言)。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3、简析: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敬。
4、(释义)谦逊礼貌的人不会随意侮辱他人,节俭朴素的人不会掠夺他人。(孟子关于道德的名言)。
5、(释义)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就会感到高兴。谓虚心接受意见。
6、孟子关于人性的讨论,是从人的情感——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出发的。人的道德直觉,道德当担,当下直接地正义冲动,并没有任何其他的功利目的。他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第6章)
7、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8、(释义)依靠暴力使人服从,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足以进行反抗;只有依靠道德使人服从,人家才会心悦诚服。
9、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10、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11、(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1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4、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 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15、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而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最终只会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这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而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16、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7、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18、释义: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19、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20、不错过适宜于从事耕种、收获等农活的时机,粮食就会多得吃不完。也可以引申其义,用于说明只有抓住最有利的时机,才能把事情办好。
21、(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22、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23、(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4、能抵住诱惑,捱得住贫穷,不畏惧强权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这是衡量一个人品行人格的标准。
25、(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26、(译文)常怀忧患之心,才能生存下来;沉溺于安乐之中的,常常自取灭亡。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27、(释义)不符合礼仪的礼节,不顾和道义的行为,君子是不会做的。
28、(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29、(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0、仰起头来看看天,心中无愧;低下头反思一下,觉得心中也无愧。若是做到了这两点,那就是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浩浩荡荡人生几十年,问心无愧地放怀一笑,平生足矣。
31、(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3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33、(24)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34、(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35、(11)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36、0030河南范县分院 负责人:牛茂伟 田玉达
37、(赏析)在“鱼”和“熊掌”的价值选取对比中,人们倾向于价值高的熊掌。以此譬喻,在“生”和“义”的对比中,孟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义”。因为人的一生中,“义”比活着更为重要。“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孟子“舍生取义”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言,成为中华民族志士仁人高尚的价值取向。
38、(赏析)敬爱自己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如果能从这一点出发,对待别人的老人或孩子,像对待自己的老人和孩子一样,那么,我们就将自己的爱施与了社会,也迈出了成为道德高尚的人的第一步。
39、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40、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4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42、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4、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5、孟子(约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04年)是战国中期的儒家学者,一代宗师。本文拟讨论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哲学思想,特别是性善论的真意及其中有关道德理性与情感的看法。
46、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47、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48、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9、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50、(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51、(解释)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
52、五十步笑百步。——春秋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5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54、(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5、(释义)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前,必定先磨炼他的心理和意志。
56、他有“天爵”、“人爵”的区分:“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孟子·告子上》第16章)天爵是在价值世界里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人爵只是世俗的功名利禄。天爵作为精神世界里的高尚道德、人格的尊严,操之在己,求则得之,不可剥夺。因此,君子所追求的是天爵而不是人爵。孟子认为,道德原则或精神理想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不是依赖他人赐予的最为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良贵”。别人给你的贵位不是“良贵”,“良贵”是自身具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