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32句精选句子)

2023-07-13 10:01:24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

1、王维山水诗中也不乏雄伟壮阔风格的诗歌,如《终南山》、《汉江临泛》等,从大处落笔,气魄宏大,笔力劲健。

2、文心雕龙;变文;韩孟诗派;沧浪诗话;苏州派;新红学;重章 

3、明代诗文复古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试论述

4、你对高鹗所续《红楼梦》后四十回作何评价?为什么?(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

5、考研真题中《诗经》的4个考察层次,要求的能力模型各不相同

6、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7、李贺浪漫主义的诗风更显然是受过他更多启发的。

8、陶渊明总是让人联想到菊花。他的诗也符合菊花淡然的风格。这首主要写赏菊与饮酒,诗人完全沉醉其中,忘却了尘世,摆脱了忧愁,逍遥闲适,自得其乐。对菊饮酒,啸歌采菊,自是人生之至乐。

9、虽然大多数陶诗的面貌都流畅清晰、明白如话,但这种从一事中突然跳出的创作手法,在陶诗中也有许多例子。这种手法往往被陶渊明运用在诗歌的结尾中。如《和郭主簿二首》其陶渊明在描述完春酒已成,幼儿环绕的景象后,在此诗的结尾处感叹“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用以总结这种愉悦的心境。但他并不止于此,而是以“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的沉思来作为结尾,从而与前文产生了跳跃和空白,把这种生活中的、人与人的、具体的快乐升华为一种人与自然的、永恒而普遍的体验和感悟。再如,在《还旧居》中,陶渊明触景生情,由旧日居所物是人非的现状生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语序与意脉是统一的,但这一统一在结尾被“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的诗句所打破。这两句诗与前面所铺叙的情感基调无疑差异巨大,按理应该也如前面一般细细铺叙这一情感的转折过程,但陶渊明在这里却种种复杂情感的交织和脉动隐去,意脉的复杂流动与语序的简洁突转之间形成了一股张力,“意蕴无穷”的艺术效果也由此诞生。除去在结尾中运用这一手法之外,陶诗中也有很多“突然而至”的景语,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戊申岁六月中遇火》的“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陶诗语序的跳跃性。

10、《竹林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11、陶渊明是一个有着惊人才华的诗人,他在田园诗上的造诣决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他的反抗精神和隐居思想也影响了后世文人。

12、真题的解题思路与规律,也需要灵活掌握。我们前几天发布了古代文学和现当代答题模板,会对你的答题大有帮助。

13、以这样的志气和才情,李白在社会上竟没有出路,他怎么能不感到烦忧呢?所以诗又回到“愁”字上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朗散发弄扁舟。”

14、“抽刀断水水更流”这一句是比喻他的忧愁,这个比喻奇特,又恰切;音调又是多么流畅,节奏又是多么鲜明。

15、悼念宣城善酿纪叟:“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16、真挚的感情。诗人不会把具体的形象精雕细刻,而是把自己最真挚、最美好的内在感情倾注笔端,将自己的人格之“真”与艺术之“美”统一为一体。

17、李白在这里用了“中间”这两个字,可见是要接着往下讲的。

18、《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施公案》等小说读书情况,并说明这一现象的特点,并详述

19、他受屈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发扬了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象熔铸神话传说,大胆地幻想夸张,重视民歌遗产等方面,他都和屈原完全一致。

20、虽然在苏轼“癯而实腴”的评语中,“癯”只是与“腴”相对照而产生的外在特点,但仍然值得讨论。总体而言,陶诗之“癯”,是在与后世陆机等人“声色大开”诗作的比较中所体现的一种不事修饰的自然浑融,而这种自然浑融特点主要体现在陶渊明对字词的使用上。简言之,通过选用适当的动词、形容词,陶诗形成了自然浑融的诗歌风貌。

21、李白可以想象自己的心被狂风吹起,吹得那么遥远,吹到了咸阳,不但心被狂风吹到咸阳,而且自己的心可以挂在咸阳的树梢上,好像一个断了线的风筝一样。

22、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本来是极度的夸张,却让人感到是最高的真实。

23、不同于东晋玄言诗淡乎寡味的阐述佛理,王维的禅诗则是借助于艺术形象,生趣盎然。如《鸟鸣涧》:

24、又如:“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就是散文的句子。

25、你如何理解清代章学诚提出《三国演义》“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观点。30分 

26、谢灵运主要成就是山水诗;而陶渊明是田园诗。

27、陶渊明的诗是情、景、理的统既富有意境,又有情趣、理趣。诗人常将自己的感情,人生理想融化在各种景物中,在形神统一的前提下,以写意为主,使物象达到人格化的境界,富含有深厚的理趣。如《归园田居五首》第一首:“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诗人以简单的笔墨勾画出了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使整个画面悠邈、虚淡、静穆、平和。陶渊明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尾句中的“自然”既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自然的生活。在这里,诗人那不愿同流合污的志趣与情操给自然平添了生气,是个性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

28、陈寅恪先生专门对此诗逐一阐释,得出结论是陶渊明信奉着“委运任化的新自然说”,基于他的这一哲学观,后代学者多能继续研究有所创获。

29、苏轼既然使用了“腴”这个比喻,其基本含义自然不可忽视。在陶诗中,自然景物大都是以饱满充盈的形象出现的。在陶渊明描写自然田园风光的那些诗歌中,较少出现残枝枯叶,更少有伤春悲秋,而更重于写具有饱满旺盛特征的意象,例如“秋菊有佳色(《饮酒》其七)”之“佳”字、“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拟古》其一)”之“荣”、“密”二字、“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拟古》其三)”之“舒”字、“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二首》其一)”之“蔼”、“贮”二字等等,虽然只有寥寥几笔写意,但都展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在描写那些残缺与枯败的意象时,陶渊明也表现得极力克制,如表现岁月易逝的“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杂诗》其七)”,化用曹虑《思友人诗》中“严霜凋翠草,寒风振纤枯”诗意,二者相较便不难发现,陶诗以“枯条”代“纤枯”,形象由纤弱而变为朴拙,从而将原诗的激烈的“悲凉”缓和为一种平淡的“悲哀”。

30、《九歌》毛诗正义古诗十九首 一祖三宗江左三大家 花雅之争 

31、需要说明的是,陶诗中语序的这种跳跃性,与其说陶渊明刻意锻炼而成,不如说其情性的自然流露。虽然陶渊明还没有完全超越生死、名利,但是他所持有的“新自然观”让他能够以一种旷达的心态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变故。换句话说,这种跳跃,正是陶渊明的旷达所在:他的思路能够从眼前的情景中忽然跳脱出去,在瞬间达到一种与自然契合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埋藏或泯灭内心的矛盾与忧愁。这种旷达的胸襟,颇似于后世苏轼在《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所表现的那样:既然“敲门都不应”,那就不妨“倚杖听江声”。在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时,陶渊明与苏轼都能够以退为进,找到新的人生出口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论语经典诵读视频(45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