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圣人吗(86句精选句子)

2023-07-13 10:00:01

王阳明是圣人吗

1、澎湃新闻:曾国藩二十多岁的时候是个“愤青”,但是到了中年,他变成一个非常会为人处世的人。您觉得有哪些事情促成了这种转变?

2、澎湃新闻:您认为这种通俗历史作品会对公众史学的推广起到什么作用?

3、也许您会感叹,问题常有,但是回答问题的王阳明却不再有了啊。不要担心,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于诸葛亮,咱们这么多爱好阳明心学的网友,还抵不过一个王阳明吗?!

4、本来我是一个所谓的“文学青年”,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写一些小说、散文。但是后来我感觉到文学就是“人学”,是研究“人性”的,而“人性”在历史里头表现得最充分,各种各样的“人性”都呈现在历史当中,所以就对历史越来越感兴趣。

5、中国有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记忆力超群的人的,叫倒背如流,什么叫倒背如流,就是能把一本书从最后一个字背诵到开篇第一个字,而且绝对不会卡住。

6、据说在中国历史上, 只有两个半人能达到“立德”、“立功”、“立言”的 三不朽境界。

7、所以这三条标准,综合起来要求可以说是无比之高。同时做到的就可以被称为圣人了,或者通俗点叫完人,完美的人,圆满的人,无可挑剔的人。(王阳明是圣人吗)。

8、立功有了,立德那是一辈子的事情,剩下的就看立言了。(王阳明是圣人吗)。

9、良知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这世界上,贤者与作恶者、智者与愚者、成功者与普通人,其中差别并不在于内心良知良能的多寡有无,因为良知是每个人的本性;而在于,每个人多大程度上认识到、多大程度上发挥了这种良知良能。

10、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创立了自己的学派,是天底下读书人最敬崇的人。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四处游学讲学,传播自己的思想,当时很多的其他特别有名而且影响历史的人物都是受到过孔子思想的点播。而且在那个时候,天下是混乱的,但是孔子依然坚持自己的崇高理想,希望能够靠自己稳定下来那个乱世。孔子的思想流传至今都还在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现在的我们也还在学习孔子的思想,被他留下的名言警句还有思想开导去面对人生中的难题。

11、张宏杰:历史就相当于一个人的记忆,我们这辈子经历的那些事儿在大脑中都有记忆,所以我们才能继续往前走。当遇到新的事情,如何去判断、如何去反应,都是基于我们过往的个人经验。

12、另外王阳明在书法和散文写作方面也很厉害,他的文章还被收录在《古文观止》里,《古文观止》就是康熙时期编写的学生教材,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本。但是这些跟王阳明的哲学成就相比都是小菜了,都不值得一提。

13、舜的弟弟叫象,象屡次想害死舜,但舜还是照样疼他。王阳明说,“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如果舜坚决要去纠正象的奸恶,只会看到象的不是,而象又是一个傲慢的人,肯定不会认错,舜又岂能感化他?” 

14、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15、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16、因其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故称该学派为阳明学派。该学派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

17、王阳明说:唉,都不是你们说的这样的(“非是之谓也”),君子之所以要做官是为了行道。不为了行道而做官,那是小偷。(“君子之仕也以行道。不以道而仕,窃也。”)而现在我是不能行道呀。古代也有人是为俸禄而做官,但他们忠于职守而没有失职,在家里把牛羊养得茁壮也是应该的。但我现在惭愧呀!人家为俸禄而做官吧,是因为家里贫穷,而我有先辈留下的田地,努力耕种是足以生活的。你们认为我做官是因为“道”呢?还是因为“贫”呢?

18、两人差距太大了,一个是哲学家,一生致力于思辨人与世界的关系,物我之间的联系,从纯粹思想的层次上教导自己的学生。

19、然后王守仁就饿晕了,然后他就对朱熹抱以深深的恶意,对理学产生了质疑,而这也是他开启传奇之路的的开端。

20、梁启超先生根据这“三不朽”的标准,选出来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圣人:第一个是孔子,第二个是王阳明,还有半个是曾国藩。

21、孙中山认为:“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22、学生们说:“先生您来此地,是被贬谪来的,不是来当官的。”

23、王家的其他人觉得老王头分析的很有道理,于是当天晚上就给王阳明改名为王守仁,守是守住的守,仁是仁义礼智信的仁。

24、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一心致力于讲课,传播自己的心学。虽然建功立业自古以来都是男儿本色,但是经历了人生的重大挫折,差点丢失性命,又在这种境遇里参透天机的王阳明对功业其实已经是抱着非常淡泊的态度了。

25、当然王阳明肯定不知道后来大明的文臣士大夫们把自己“心”字彻底玩儿出了花儿来,彻底的随心了,甚至已经脱离了人这个字的范畴,如果他知道估计就会选择不创建阳明心学吧。

26、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人追求的人生理想,那就是实现三不朽。何为三不朽?即出自《左传》记载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同时立德、立功、立言则被视为无憾且完美的一生。实际上中国历史当中能实现这三不朽的还真没几个,哪怕是孔子这样的大圣人是否达成也存在着争议。但是王阳明却做到了,毫无争议的被大家认可,那么这样的人又怎么不会是冠绝明朝的一哥呢?

27、如果要想让这个社会更好的现代化,就要清理分析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看看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当我写《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时,看朱元璋的资料,发现那样一个野蛮强横、靠着厚黑手段上来的人,最后被描写成一个圣君,就感觉到这里头有很多很荒诞的东西。

28、现如今,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就在今年央视还出品了一部纪录片《王阳明》,用5集的篇幅来介绍了王阳明的生平事迹。从中我们可以更详细地了解到王阳明的故事。

29、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王阳明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王阳明临终前,他的学生周积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自信而乐观地说:“我心光明,亦复何言!”后人从中不难品味出他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30、首先,在思想上,王阳明的心学在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31、王阳明始终坚信每个人一生下来都注定能成为圣人,但这个注定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我们必须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32、这名官员的死,让他感触良多:“他的死让我愤怒,但继之而来,我的内心里涌上一股更为广大的同情与悲悯:孤身一人,在黔三年,天知道我哪天可以重返中原,天知道哪抔黄土又将埋我!吾与尔犹彼也。是的,在这世上,我们都是蝼蚁,是尘埃,是一把虚无!我为这三个死于道旁的中原客悲哀,其实也是在为自己悲哀。”

33、对于孔子来说 他所推崇的礼制 也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政策,但是他之所以被推崇为圣人因为他有颗爱民之心,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的说出他自己的意见。一个国家的人民能否强大在于他们国家所制定的政策,当一个政策只为少数人服务时,这个国家的人民理所当然的过得痛苦,当权利失去监督的后果就是肆无忌惮,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的要改变一个国家用武力是不太现实的,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加入他们 然后再将他们同化。王守仁亦可称之为圣人,至少我觉得他更适合做圣人,心学博大精深,但是离不开良知,做任何一件事都必须为他人着想此谓之圣人,王守仁知行合一的做了很多事,但他却没有改变到明朝。海瑞亦是如此,他只是完成了渡己,却没有渡人。这个世界上的圣人少得可怜,更多的人是凭着自己的欲望做事。

34、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这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这是个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社会,当我们想尽一切方法武装外在的自己时,却往往忽略了御敌最强大的武器其实就藏在每个人的胸膛里。

35、王阳明作为一个读书人,本身还会打仗,人际关系处理得也非常好,就是他把他的哲学认知跟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能做有机结合,出世我能研究学问,入世可以给自己谋求利益,至少可以明哲保身。倘若以“立德、立功、立言”作为评判一个人的标准,那王阳明毫无疑问地做到了,他确实是五百年来最完美的人物之一。

36、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37、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梁启超先生曾经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您知道是哪几位吗?我来说一说梁先生的选择标准:

38、四句教是王阳明心学的精辟总结,王阳明晚年所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一般视此四句为王对其大半生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

39、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40、王阳明的奶奶不知自己在梦里,所以吓怀了,正当她要起床逃跑时,突然发现神仙怀里抱着个婴儿,然后呢,神仙就跳下云彩,把怀里的婴儿放到王阳明奶奶的怀里,还说了一句话:此儿以后必能光大你家门庭,要好好看护。

41、这个梦是这样的:他奶奶在半梦半醒中,看到房顶的瓦片突然被一股神奇的力量掀开,然后一个穿着紫红色衣服的神仙,慢悠悠的飘了下来,神仙的脚下踩着一大堆云彩。

42、当我们惊讶于王阳明的伟大,我们不禁会追问,成就这位传奇人物的心法秘籍——阳明心学,究竟讲的是什么呢?时隔五百年以后的今天,阳明心学是否还能继续指导我们的实践呢?面对新的时代要求,阳明心学又将如何指导我们的实践呢?

43、立功是最能让大家臣服的一条标准了,因为这个是大家都在追求的东西,谁不希望做出成就来呢?

44、还有些成功人士,他们自己的天赋才华出众,可以把事情做地很好,但是并不会教别人,更不会写书教导别人。

45、既然王阳明在龙场还没有提出“良知”或“致良知”,那么,“良知”或“致良知”是在何时、何地提出来的呢?

46、澎湃新闻:您能不能介绍一些写作方面的经验?

47、这一条就是说这个人不仅能够自己做得好,成为表率,还能把自己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形成一个体系,教导后人如何去做。

48、张宏杰:曾国藩是那种不让自己休息的人,他一年到头没一天歇着的,每年大年正月初一都还在工作。这样的话,实际上时间就完全够用了。他每天还得下两盘围棋,下棋对他的大局观、思维方式都有好的影响,也是一种思维训练。

49、后来宁王蓄谋叛乱,他率领一帮文官属吏,带着临时汇集起来的各种“义兵”,运筹帷幄,前后仅仅用了四十多天时间,就彻底击败了宁王准备了十多年、精心 训练的精锐叛军,并生擒宁王,为挽救大明王朝立下了不世奇功;

50、近年来,王阳明及其“心学”,在大众文化中有了极为畅销的市场。因为,在当今这个追求“短、平、快”的效率社会,人心浮躁、凡事追求成功的捷径。面对浮世诱惑与险阻,人们心智迷惑、急于求成,王阳明“心学”,以其高效、直接而让人快速“拨开迷雾见青天”,人们乐于接受。

51、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始创于“龙场悟道”,其“悟道”的理路,与陈献章的“静养端倪”堪相一致,这一看法已是学界的共识。

52、老和尚就摸着王阳明的头说了八个字: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53、根据(明史)记载,王阳明在世时经常在会稽山阳明洞讲学,来听他讲学的人络绎不绝,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山野村夫。在王阳明去世后,由于阳明心学受众面广且影响深刻,学习心学的人在学术上自成一派。王阳明是弘治年间人,但在明代嘉靖年间还有广泛的信徒,例如嘉靖年间的内阁大臣赵贞吉。

54、我就仔细看了一下,发现是曾国藩亲笔写的账本。他在北京做官的时候,日子过得很苦,所以他每天无论买点儿啥,都要记账;别人送他的“冰敬”、“炭敬”,就是所谓的灰色收入,他也都记上;他给别人随礼的礼金,也记上;哪一天领的工资,工资发了多少钱,补助发了多少钱,也都记上,特别细。

55、澎湃新闻:您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曾国藩的账本,当时是怎么想到做这个题目的? 

56、王阳明回答说:主要是把我放在龙场,人岗不相适,人事不相宜,不妥呀。贤者在世上有用,行其义而已(“贤者之用于世也,行其义而已”)。义无不宜,无不利也。不得其宜,虽有广业,君子不谓之利也。而且我听说,“人各有能有不能,惟圣人而后无不能也。”我吾犹未得贤也,而你们以圣人之事来要求我,恐怕不妥吧(“固非其拟矣”)?

57、王守仁,1472年出生,1529年驾鹤离去。他是明朝著名大臣、更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因他早年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时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

58、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59、伟大人物毛泽东认为:“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

60、同时,写这一类东西,还要把现有的研究成果都先掌握一遍,然后要知道普通读者的心理。我写东西之前不会有一个整体的设计,就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自己对哪一块感兴趣就写哪一块。

61、号称日本“军神”的东乡平八郎,在日本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随身携带一块腰牌,上面有七个大字:一生伏首拜阳明。可见王阳明对日本人的影响有多大。

62、主要讲述了做到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两个方面。王阳明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知行合一至少包括两层意思:其是要以所行体现所知。其知行合一就是强调知与行两者要同步,就是强调心里明白”与见诸行动”,之间“不容毛发”。

63、而在隆昌这里,王阳明领悟了天地间最大的道理,他将这个道理称为“知行合一”,并且在这里阐发了自己的心学大道。从此以后天下除了一个“理”还多了一个“心”。

64、“致良知”学说,是王阳明随着他的人生心路的展开,在不断深化他的心学思想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来的。

65、当了官的王阳明开始逐渐崭露头角,工部他能搞建筑,刑部他能当神探,甚至没事就是兵部找茬寻衅挑事,可以说这样一个全能型人才没有什么他不能做的。但是这似乎让王阳明距离自己的圣贤之路越来越远了,但别怕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刘公公。话说这刘公公想要拉拢文官,结果文官根本不给面,所以礼不成则来武的。届时刘公公直接就把王阳明一家贬去了贵州龙场,当时这就是个荒夷之地,但王阳明却在这里悟出了道。

66、陆澄问什么才是专心一志:“比方说读书的时候,就一心一意都放在读书这件事上;接待朋友的时候,就一心一意都放在接待朋友这件事上。这样可以算得上专心一志了吗?”

67、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

68、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会用很多期的节目来跟大家一起探讨这些问题。正如我们节目片头里面说的:一辈子可以读很多本书,但是有些书却值得读一辈子。我觉得阳明心学就是这样值得品味一辈子的经典。

69、我们即将要开讲的《传习录》其实也就是一本问答录,里面记录了王阳明和学生之间的各种问答,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阳明先生是如何用不变的心学来应对万变的问题的。

70、当我在讲述这三条标准的时候,大家心目中可能会浮现一些名字出来吧,依照这三条标准,你心目中的圣人有哪些呢?历史上的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都可以。

71、“反求诸己”,出自《孟子·离娄上》。即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

72、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73、那我们就从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个角度来看看王阳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完美的人。

74、五十七岁时,他刚刚奉旨平定了广西的叛乱,即重病缠身,上疏告病还乡,途中在南安府大庾县(今江西大余县)水上舟中病逝。怀揣着叶落归根的梦想,跨越了万里关山,却终究还是没能踏上故乡余姚的土地,客死他乡。

75、精金之所以在所有金子中等级第乃是因为它的纯度而不是看它的重量;圣人在所有人中最受人敬仰,是因为他全然大公无私,而不是看他的才华。

76、不过王阳明没有什么凄惨的背景,不像是现在娱乐选秀中一样,上来就是流眼泪痛诉悲惨童年。王阳明不但家里很有钱,祖上也很有名,甚至自己的亲爹都是当时的状元。或许就是因为太有钱了,以至于王阳明敢于挑战不切实际的理想,其中就有着当一个圣人的想法。你说历朝历代哪一个人不是想要封侯拜相的,再过一点就当个帝王啥的,偏偏只有他想着当圣人。就凭这一点的特殊,就足以证明王阳明冠绝古今了。

77、人胸中各有个圣人,良知,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只是有些人的良知被恶习、欲望遮蔽埋没。所以王阳明教我们“致良知”,致的功夫其实就是发现本心、体悟良知的过程。

78、我的这个写法应该说在学院派范围内是基本上不被认可的,他们不认为这是一个学术性的东西。也确实是这样,因为我要解决的不是学术性的问题,而是面对普通读者去做一个介绍。同时我也不满足于把故事讲的好听,我还要讲的可信。讲的可信这块就跟历史靠得近,讲得好听则需要文学和通俗。

79、有人问道:“平时没事的时候,觉得心境平和,充满了信心与理想,可是一遇到现实中的事物,就往往把持不定,不知是怎么一回事?”

80、其“知行合一”就是强调“知”与“行”两者要同步,就是强调“心里明白”与“见诸行动”,之间“不容毛发”。心念一动,立见行动,没有丝毫时间差。而不是一些人理解的“一念之起,行即相随”,更不是另些人理解的慢慢弄懂道理再从容去付诸实践。

81、(译文)心即是理。天下有没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

82、张宏杰:一方面,曾国藩在学术上有成就,他研究理学,有著作,读者很多;另外一方面,他用实际行动去验证了自己的所学。历史上的大部分人,要么是学术很好、文章很好,但是实际做不了事;要么是立了大功,但是身为武人,讲不出道理来。但是曾国藩以及王阳明,这两方面全兼备,用毛泽东的话来讲,就是“他们既是传道之人,又是办事之人”,他们能说出很多道理来,同时自己又能践行,而且也取得了成效。

83、“对曾国藩,我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感觉”

84、张宏杰:我想有两个节点。第曾国藩原来在乡下,视野特别狭窄,觉得人生就是做官,光宗耀祖,没别的目的。那时候,他每天只读那些应试教育的范本。实际上,过去的科举考试和今天的应试教育是一样的,不需要读太多东西,所以青年时代的曾国藩,在到北京当官之前是没读过什么书的。他在中了进士之后,去一个朋友家,看见朋友家有几本书,这些书都是当时市面上特别流行的,但他都没看过,证明他的视野是特别狭窄的。

85、郭沫若指出:“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莫名其妙米闹闹(25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