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岁老太学吹打歇后语(46句精选句子)

2023-07-10 11:09:01

八十岁老太学吹打歇后语

1、二月去了八月来——不冷不热;热不着也凉不着(八十岁老太学吹打歇后语)。

2、  江田湖家荡,两年勿没荡,叫船上车坊。没仔三年荡,要拿篮勒棒,讨饭讨到外跨塘。

3、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能行风的行风,能下雨的下雨

4、  种米粮格吃粗糠,栽果树格呒果尝,捕鱼格汉子漂四方,养蚕格娘子呒衣裳。

5、  亲朋临门,当面泡茶、递烟、请坐,留吃“便饭”。受茶时要起立双手接过,即使不渴,也要呷一两口;若口渴也不能大口连饮,一口气喝干。要事相商须滞留吃饭,要关照不要刻意备菜,对麻烦主人先表歉意,一切客随主便。离去前要跟主人家一一道别,主人则再三相送,热情邀请常来做客。

6、  学雷锋纪念日,每年3月5日。1963年,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通常由共青团委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各类义务劳动和好人好事活动。

7、  旧时,宗族中一房无子,常以一侄入室,立为己子,以承产业,称“立嗣”,也有将外姓子弟立嗣者,立嗣以立据为凭,族中皆知。被立嗣者,不得再继承亲生父母的财产。

8、  慰问亲友、同事或乡邻中患病卧床或住院者,俗称“望病人”。一般须在上午,带些奶粉等滋补品及蹄膀、鸡鸭或礼金、水果,旧时忌送苹果,因与“病故”发音相似。与病人交谈简短、亲切,多讲些安慰话、吉利话,以利病人得到宽慰舒心,早日康复。

9、  择吉行聘,金求玉允称“纳徵”,又称“纳礼”、“纳成”、“求吉”。经过传红后男宅要向女宅下聘,俗称“担小盘”。六只长方形“帑盘”中整齐安放着银镯、银簪、银钗、布匹,钱钞、葱菖、发禄袋、茶叶、“求”字金帖。盘船开到女家,燃香点烛,“相盘”接受后,女家回盘是一个描金“允”字红帖和一只发禄袋。临近结婚再送大盘,礼节亦大体若此。

10、  娶亲船开回男宅村落,须在河中央回几次,叫“打圈势”,以摆脱邪神恶煞,也预告新娘即将登门“上亲”。这时男宅赶忙点三灯大旺,放爆仗,主人手提一式两只木桶(桶内各插无锤的木秤杆一根),在即将靠岸的娶亲船头各舀半桶水,径直回身倒进厨房水缸里,厨师接着高呼:“饭镬谱哉!饭镬谱哉!”讨取象河水一样吃不尽的吉利口彩,是谓“抢水”。

11、  铜钿眼里千跟朵――光想着要钱,贪财至极

12、  产妇临盆前,婆家要到寺庙去向催生娘娘祈求生养顺利,民间有“借死不借生”的说法,一般都在家中子孙桶上生养(如连生女儿便有闷死在马桶里的陋习),接生的人,都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妇女,称“老娘”、“接生婆”。分娩后,染红蛋送往女家报喜并分送亲友。亲友送枣子、干糕、赤砂糖、皮蛋、鸡蛋、鸡、猪腿等礼物或礼金,称“瞟舍姆”。

13、  吃末吃格山芋筋,住末住格芦柴厅,困末困格稻草床,风扫地来月点灯。

14、  由堂船、花轿、乐队、亲朋组成的娶亲队伍来到女家堂屋门口,女家故意紧闭大门,乐工鼓手三吹三打“吹开门”时,屋内喜娘为新娘开面,俗呼“头光面滑”(现由新娘隔天去美容院吹烫整容)。而后叩别祖先,换上新郎家的“五事衣”,外穿婚礼喜服“花衣花裙”。良辰将近,大门开放,媒人到里面和女宅主婚人在神前作揖,交待礼帖,打发“开门钱”。新娘母女哭发和鼓笛声中,新娘舅父把头兜大红方巾的新娘抱到堂中方椅上坐下,新娘脚踏米糕换新鞋,俗称“踏蒸”,意为“步步升高”。然后再抱入花轿,女家收去盘礼,花轿和新亲下船。

15、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每年8月1日,通常由人武部召集复退军人、军烈属举行座谈,或上门慰问。

16、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17、汉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18、  回丧、哭灵。入葬或火化回归叫“回丧”。凡丧家归来,必于门前焚稻草一束,人从上跨过而入,否则不吉利。一会儿,又要去土地庙烧香,称“回头香”,回来后设座供神主,名叫“座台”,也叫“灵台”,逢七一早,儿女要哭上几声,至终七而止,否则不吉利。

19、  节岁祭祀。逢死者诞辰,俗称“阴寿”,死者死日叫“忌日”,均要祭祀。另外,死后的1~3年中每逢清明、七月半、十月朝称新时节。家人备菜祭祀和焚化纸锭,并到墓地除草、培土,俗称“修坟”。

20、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广大群众以雷锋为榜样,大做好人好事,并甘当无名英雄之风长盛不衰。八十年代后,学雷锋活动向纵深发展,每年3月,团委、个体劳动者协会、中小学、卫生院等部门都要组织团员青年在市镇街道或农贸市场等处开展“便民、为民、利民”服务,为群众义务修理自行车、半导体、晴雨伞和理发、量盘压、医疗咨询、裁剪服装等。见义勇为、捐款济贫等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仅1990年~1993年间,团委就组织各类学雷锋活动189次,有1000余人参加;90年为筹建苏州革命博物馆5000元,91年为抢救沈雪芳募捐895元。1996年3月底,256名团员青年到高垫路义务植树900棵,填土护坡3360立方米,为集体节省建设资金10000元;同年10月下旬,开展为居金东同学治疗白血病募捐,10天中有1500人参加,共得捐款5500元。1997年,镇成教中心团员、学生为全市特困生捐款近千元,为学校图书馆捐书2000余册。在世纪末,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中,镇卫生院青年志愿者争做无偿献血的楷模,赵自恒、顾小虎、李小兵等人连续4年无偿献血,献血量总计都在2000CC以上。

21、  入洞房“坐床”、“撒帐”后,女东家由喜娘主持,用秤杆挑去新娘兜头方巾,俗谓“方巾挑得高,养出儿子做阁老”、“方巾挑得远,养出儿子做状元”。女东家随后径直出房避免婆媳之间的“逆面冲”。而众人秉承“三朝呒大小”之说拥进新房“闹新房”,以图“闹发、闹发,越闹越发”。

22、  端午节,又称“端阳”。旧时有喝雄黄酒、赛龙船、妇女头插艾叶、小孩额画“王”字等习俗,今仅传门挂菖蒲、艾蒿、蒜头以避邪驱毒,吃粽子以纪念屈子忌日。端午粽子,内容上有白水粽、赤豆粽、红枣粽、火腿粽等,形式上分四角粽、枕头粽等。老者戏传曰:“端午不吃粽,死仔无人送”。

23、  新轿在铜角、丝弦、二胡声中簇拥着抬进中门后,即行“结亲”仪式。点明龙凤花烛的人必须是新郎的同辈而且花烛双全的青年,插花烛的铜插上各套一只红桔,意为“花烛夫妻早结子”。吉时到,司礼朗声唱赋三呼三唱三请新贵人,参拜天地神灵、和合二圣、祖先尊长,行礼、恭揖成双揖。然后行“合卺酒”,在花烛导引下,新郎新娘牵住红绿牵巾,男退女进徐入洞房,其时,帮忙者把麻袋(现改用红纸)一只接一只传过去,新人踏在上面称为“传代”,一直行至新房外,好闹的青年把住房门“戤门肩”,向新郎讨香烟喜糖取乐。

24、  正月初二。开始走亲访友,拜年贺喜,俗称“做亲眷”、“吃年酒”。亲友间互相请吃,俗谓“喊亲眷”。

25、  旧时建房过程中,有一套必须共同遵循的民俗。先请风水先生(也称阴阳先生)踏勘地基,要朝南坐北,略偏东南2~10度以为硬气。几家平行建房,必成“一条龙”,不得超前落后,卸屋之前要用三牲祭祖,因为旧屋乃祖上营建须取得谅解。拆屋先卸脊,从上到下方可平安无事。挖基破土前,要用三牲,纸马供奉,燃香点烛,叩头祭土地神。墙脚开好后,第一块基石用红纸包好后放下去,以示吉祥。

26、  结婚须择定婚期,先送道日称“请期”。经过卜吉者排出迎娶新娘的日期,并指定某时发轿,某时迎娶,某时拜堂。然后男方请媒人通知女方,称为“送大道日”。姑娘出嫁前一段时间,去每位尊长家中吃“待嫁饭”。留饭之家特待以“荷包煎蛋”,戏称“吃滚蛋”,“抓耳朵”,意示蛋(代)蛋相传。

27、  摇仔半日船,缆头绳也勿解――谈了半天却忘了解决前提条件

28、  近年来,在青年人中兴起了自学进修,提高自身素质的热潮。1997年7月,50余名小学青年教师率先自学通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初级考试。2000年5月,车坊中心小学师资大专率由1990年的0%提高到45%,并有120多篇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获奖。

29、  车坊历史文化遗产丰厚,风俗习性淳朴鲜明,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也产生了不少陈规陋习,杂然相袭。解放后,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科学文化的日渐昌明,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使许多腐朽没落的民俗迅即淘汰。爱d爱国、团结互助、文明礼貌、敬业奉献等社会新风应运而生。

30、  车坊历来盛行“攀小亲”风气,认为男孩不能早攀到亲,是其父母之耻辱,而“女儿落地就是外头人,早有婆家早放心。”八十年代中期经司法部门大力破除,此风得到扼止。但婚嫁礼仪仍循古之“六礼”,表现出吴县东部水乡特色。

31、  流传在车坊的吃饭规矩颇多。在方形的八仙桌上长者朝南坐正位,晚辈坐偏位。吃饭时忌将自己爱吃的菜移到面前,搛菜应从上而下,不能翻拨。盛饭时不能用饭铲往自个儿碗里揿饭,给客人盛饭一定要盛满。忌托着碗底吃饭或不挡住碗吃饭;忌边吃边伸懒腰或跷膀搁脚、高声说笑、大声咀嚼。待客的宴席,先上冷盆,再端热炒,最后是一个鱼头。待客应陪伴始终,不得擅自离席,待客人吃好说过“诸位慢用”,主人方可起身说“没什么好菜招待,饭要吃饱”,以示客气。

32、  旧时家庭纠纷、兄弟分家,皆由舅父调解、主持,不得违抗。

33、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34、  廿四夜,农历十二月廿四夜,家家户户以纸扎轿舆车马焚于门前,谓之“送灶”,盖民间以为衣食温饱乃灶神所司,灶王爷每年农历廿五日必将民间善恶上达天听,送灶是为求美言。送灶时供奉麦芽糖制作的“糖元宝”和豆沙馅糯米“送灶团子”,是为粘住灶君之口,免得他上天揭民之短。廿四夜合家吃一顿团子,叫“安乐团”,表示安安乐乐迎接新年新岁,吃过团子,小孩必去烧田角点田财,边烧边念祝愿词诀。今将送灶简化为祭灶,保留吃团子烧田财。

35、八月十五捉兔子——有你过节,无你也过节(比喻有没有无关大局。)

36、  浇黄粪要避开初一与月半,据说浇了会得罪仙道鬼神。

37、  寄亲,是认来的亲戚,属干亲中的一种。两家要好交往密切,通常多由未成年孩童拜一方夫妻为寄爷、寄娘。认寄名亲(或称认过房亲)仪式主要是寄爷、寄娘请寄儿、寄女吃年夜饭(婴儿则改为担年夜饭)并送“见面钱”。并有连吃三年年夜饭的风俗。待三年满寄,办酒席宴请寄儿女和亲友。寄女出嫁前,要来寄爷寄娘家拨“寄名袋”(内为生辰八字)。寄爷娘年满六十六岁,寄儿女要送猪腿、长寿面等。

38、  中秋节,俗称“八月半”。是日,家家户户吃月饼、糖烧芋艿、红菱、鲜藕等。入夜,为祝愿合家团圆,都在院中设香案、供奉月饼,配以莲藕、红菱等时令瓜果,焚香点烛“斋月宫”。解放后,此举仍在少数善男信女中流行。

39、  进入九十年代,搬运嫁妆改用卡车,新娘穿婚纱,由小姊妹小弟兄任嫔相,坐轿车嫁往夫家,整个婚礼录相后当夜播放以添喜庆。

40、  东西两湾,茶馆三爿(村人在苏栈房做茶房喜听书)

41、  抛梁时,爆仗、鞭炮声连连不断,周围村民尤其是儿童都闻声赶来。木作师傅将盘里的馒头、糕、糖果、团子、粽子、枣子、甘蔗等物往人群里抛洒,抛完后边下梯边高唱:“一代一代又一代,步下云梯代代高。”抛梁的馒头意思是兴旺发达,糕为高高兴兴,糖即甜甜蜜蜜,团子团团圆圆,甘蔗称节节高,这些吃了以后据说身体健康,所以相帮、乡邻、儿童们无论大小都争先恐后地去抢。是夜,办竖屋酒宴请工匠亲友和相帮乡邻。

42、  店铺晚上关门,因关门与停业同义,故改称“打烊”。

43、  冲喜男女有婚约,而男方重病在床,遂央媒求女的过门到男家算是夫妻,以此冲喜,求得病好,却往往事与愿违。

44、  旧时婚礼充满祈子色彩,如婚后新娘有了身孕,俗称“上喜”,孕妇又称“有喜娘娘”。孩子不能生在娘家,否则破其财气,临产前,娘家备干果、彩蛋、摇篮和四季小衣衫服,尿布等送往男家,称“催生”。男家用各种形式向亲友预告喜讯。

45、七八月的南瓜——皮老心不老(比喻人虽老了,但上进心还很强。)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毕淑敏简介及生平(49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