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81句精选句子)

2023-07-05 11:13:42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其所代表的贵族文化倾向是一脉相承的,儒学不仅不能改变世界,而且是少数人(甚至是极少数人、个别人)奴役大多数人、绝大多数人的最佳文化工具。“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孔子,却说出这种愚民的话,可见其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在孔子之前,礼乐文明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孔子师承了周朝以来的传统文化,其核心即是礼乐文明。孔子通过自己的“述”使儒术发展到较为系统化的儒学。孔子所开创的私学就是把王官之学传播到民间,其学问是一种宗教文化、政治文化与理性知识的复合体。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让广大的“草根”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从而为少数“草根”开启了其社会地位上得以上升的通道,但由于儒学只代表着贵族阶层的利益,儒学并不能为下层人民打开窗户,迎来光明,并不能真正地救广大“草根”于水火之中,从而切实地改变下层人民的命运。

2、  陷入政治与宗教泥坑中的儒家教育观,最终沦为权贵利益的忠实代表。孔子教育思想中虽然有着“有教无类”以及“三人行必有吾师”之类的言论,但另外一面却又有着“道不同不相与谋”之类的冰冷论调。学问与谋生手段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儒学沦落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术”———“学”只是一种手段,只要有了借以获得荣华富贵的“术”足矣!

3、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

4、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融洽,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5、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6、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7、下翻内容核对答案,发现自己在知识点和答题思路方面的漏洞。

8、孔子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虽袭用“六艺”名称,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已作了调整,充实了内容。

9、  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人培养成为有着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成人”,教育的内容就是怎样“做人”。“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论语·述而》中也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围绕礼乐文明的育人目标,确定了“六艺”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这两者都应归入基本技能的范畴;“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天文、地理、阴阳、历法。作为教学内容的“六艺”,涵盖了道德修炼、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三部分。孔子创立的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教育方法千古流传,至今仍对我国的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孔子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乃至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从而为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10、提倡学而不思则罔。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思考,学会知一反三。

11、即孔子注重启发学生先自我思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与“思”结合起来。

12、“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13、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仁”的思想;“礼”的思想;中庸思想;教育思想;“孝”的思想;天命思想。

14、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因此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退而省其私”;还应对行为的全过程进行考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15、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丘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就要“笃行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6、关于教育目的: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17、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18、道德教育内容是以“礼”和“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前者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规范。后者是这些准则、规范所包含的基本精神,也即“爱人”或“忠恕”。

19、关于教育原则: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20、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21、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别,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后天用知识熏陶感化。教育者不能漠视人天资禀赋的客观区别而任意行事,否则事倍功半。孔子能充分细致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在引导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顺其自然使之体现个性化成长。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篇》)即为“天赋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天赋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可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在实际教学中,孔子便遵循这一教育理念,对每一名弟子施加不同的教育方法。

22、孔子一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分享自己思想主张。

23、(4)教育内容:六经,分别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24、(5)教育方针:有教无类。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行结合。

25、第二是毛泽东时期的扫盲。进一步推进全民教育。

26、知行合一。 孔子重视学习,更重视行动,主张知行合一。《论语学而篇》首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公冶长篇》记载:“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在《论语子路篇》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在孔子看来,如果背诵诗经三百篇,给他官做进行统治,行不通;派他出使到外国,不能独自应酬;书读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孔子主张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孔子还把“行”纳入我国古代道德教育内容。在《论语公冶长篇》中他说:“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他教育学生务必慎重,不要说大话,真正的君子从来都是“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篇》)。孔子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识要“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孔子在《论语里仁篇》说:“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意思是,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知行合由学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教育过程。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27、①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编订“六经”,奠定了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

28、(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A项正确。

29、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不应按照贫富贵贱、门第高低来区分对待,应一律平等。同时,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对所有人都平等地施加教育。

30、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听了后,百思不得其解。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

31、学而时习,温故知新:经常的去复习下以前学过的东西,或许你能够重新获取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32、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33、③学思行结合:“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他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以致用”。由学而思而行,是孔子所探索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

34、《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35、四是“信”教。“信”至少包含两种意思,一种是人言(承诺),一种是伸展。孔子说:“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意思是只有顺应天道正义才能获得上天的庇佑,相应地,在人与人之间,只有履信践诺才能获得支持和帮助。而履信践诺需要基于顺道义这个前提。

36、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需要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结论,也需要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方法和创新的过程,这样才能进一步理解孔子为中国教育所带来的创新。孔子在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国教育人文化转向,把拥有明显的宗教祭祀倾向的教育活动转变为注重人伦、以提升个人德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体系,逐渐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古典、尊师重教的传统。这一转变在时间节点上与古希腊时期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开启的古希腊思想的人文化转向大致处在同一个时期。孔子的思想对当代教育的一些基础性问题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37、即对于教育者而言,一要永不满足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二要教育他人不知疲倦,认真教诲,使受教育者能顺利地接受知识。

38、“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先关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39、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40、(释义):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41、(9)论教师:孔子主张作为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42、孔子出生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少也贱”,长期生活在下层人物中,了解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同时,他又有与当权者交往的机会,进可为官,这就是孔子既忠君又爱民思想产生的原因。

43、  学问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教育的功能只是为社会政治(世俗社会)服务,从而成了政客手中可操控的一张牌。学问贵族化、学问功利化的倾向最终毁了中国的学术。“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儒家思想所代表的贵族文化倾向,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在中国主流文化中,只有儒家文化带着凛凛杀气———当然似乎有儒表法里之说,但法家杀人是在儒家文化的基本理论指引下去做的,儒是法的指路明灯。历史上,儒官杀人一点也不逊色于任何其他残暴势力。在皇权专制主义时代,当义———正当性与合理性的标准出自一家之言之后,必然存在着学问的排他性,处于主流地位的“学问”很自然地会对“异端邪说”进行攻击。一切不符合儒家观念的新思想都必然要被扼杀于襁褓之中。儒家文化所标榜的“慷慨赴义”、“杀身成仁”,所代表的就是这种建立在儒学基础之上的逻辑。

44、“礼”与“仁”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学礼要做到一切视听言行都符合礼的规范。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以仁的精神来对待不同的伦理关系时,就有不同的更具体的道德规范,其中最重要的两项道德规范是忠与孝。仁德的实行可分忠和恕两方面,即消极的方面和积极的方面,“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5、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大力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结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进行深入地研究,使之更好地为现代教育服务。

46、孔子出生的鲁国是当时文化的中心,周朝的典章制度在鲁国保存得最完整,孔子自幼受到西周文化熏陶,因而对周礼非常熟悉和钦佩,“吾从周”便是他发自内心的活语。

47、关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48、在《论语》中孔子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比如,“信则人任焉”即为“人之所助者信也”的同义表达;而“君子贞而不谅”“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可看作是“履信思乎顺”的具体阐释。将“信”作“伸”解,可以理解为内在于心的“诚”发见于人、事的状态,即忠于内而信于外,内恒有而外恒陈。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教弟子立“信”实际上就是教之有“恒”,因有“恒”而致人“信”“任”是事态发展的应然趋势。

49、作者认为孔子的教育作用观就是“教育是和政治分不开的,教育工作就是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孔子之努力于教育,也就是为培养自己的实力,作为政治资本,以便更有效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基于这一目的,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把教育和人口、财富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

50、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51、孔子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教育上,他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教育学说是孔子思想中最积极的成果。

52、——节选自333“超级套餐”系列《超级真题》

53、(释义):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六:学而不厌 

54、对于鬼神,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这也说明孔子积极致力于人道的现实态度,对神道并不太重视,这也符合春秋时期神人关系重点的转移。

55、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6、(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诲人不倦”等教学思想。崇尚自然属于道家思想,与孔子无关。D项正确。

57、(答案)√。解析:孔子创办私学,在招生对象上实行“有教无类”的思想。一方面,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招收学生;另一方面,播学于四夷,不分地域、种族招收学生。“有教无类”的历史作用包括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教育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基础和人才的来源,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体现了“教育平等”思想的萌芽。故表述正确。

5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其中,他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B项正确。

59、关于人性问题,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60、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61、仁、知、信、直、勇、刚,是君子应具备的六种道德品质。

62、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63、①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③温故知新;④以身作则;⑤爱护学生;⑥教学相长。

64、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

65、这道题非常重要!!大家自行排版完成哦~如果你还不会背,请大家先去背诵,然后默写。

66、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认人欲的存在和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达到“仁”的道德境界。

67、仁是春秋时代的新观念。孔子认为,“仁就是克己复礼”和“爱人”。他把“仁”作为儒学的基本思想和范畴,探讨人的价值。在孔子看来,“仁”不仅是人生的追求,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生活理想。

68、孔子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作为“文”的表现,因为敏而好学者能见贤思齐、追求进步且积极行动,不耻下问者虽居高位也能虚心求教、尊重他人。这些正是文化修养带给人的精神风貌与行为气质的改变。在“文”“质”关系与君子人格的形成问题上,孔子强调“文”“质”需要适度协调发展,不能偏于一隅。他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9、  孔子学说的教育思想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教育的德化、政治化、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结果使教育成了政治与宗教的附庸,逐渐偏离了教育的轨道。孔子所开创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这当然是与中央王权的衰落有着很大的关系,其历史背景是一大批精通儒术的人从官府走向民间,过去由官府解决的生计问题,而现在却只能靠自己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人,教育本身只是工具而已。而《论语》中所展现出来的孔子,却像是一个利欲熏心的教育家,其功利目的十分明显。通俗地说,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但教育出来的人却是要能服务于王权社会的。由于带着强烈的目的性来教育人,由于赋予了教育太多的目的性与功利性,教育成了政治、宗教、哲学三位一体结构的载体。到了皇权专制主义社会,教育的“经学化”倾向越发明显。也就是说,人们在皇权专制主义社会所看到的教育,只是政治、宗教与哲学三位一体结构的附属物,而不再是作为其自身存在的“教育”了。

70、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71、重要的一点: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将天道运用于人道,承担起社会责任。

72、关于道德修养: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73、关于教育对象: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74、教育方法: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

75、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76、②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是百家争鸣的先驱,创办了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私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77、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它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78、孔子教育思想之二:勤奋好学、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79、二是“行”教。孔子注重实行,从不空泛讨论某个理论问题。“行”教至少包含四个方面:第“行”不离心,强调表里如一。孔子认为,只有人的内心建立起自觉和自律,其外在行为才有可能展现真正的仁德,他对那些“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匿怨而友其人”“色取仁而行违”的虚伪行为非常厌恶。第“行”而有恒,强调坚持不懈。第“行”有分寸,强调知止权变。在孔子看来,“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因此恰当的行为是“约之以礼”的结果。第“行”见于事,强调社会责任。孔子认为,学“文”的目的不能止于在个人的精神世界里自得其乐,而必须要在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80、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关于夏天的古诗大全300首(35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