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三问(50句精选句子)
哲学三问
1、唯物主义的答案有多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一切生命起源于水,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水经过各种形态变化形成的。德莫克里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由一种小到不能再小的物质组成。中国的古哲学家则认为:“万物之始皆气化,即形然后以形相禅,有形化。”等。
2、人有自然、社会和精神三大属性。人生是人的自然生命在意识支配下的社会旅程。
3、见客入来,袜刬(chǎ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4、这首词写于宣和二年,其时,赵明诚出守莱州,李清照居青州。
5、我们是来自上外附中的ChinaThinksBig队伍,Prismatica/棱镜视角
6、首先,伦理学在他的哲学中占有中心的位置。苏格拉底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神按一定目的安排好的;人没有认识自然的能力,研究自然及其规律是对神的干涉,是对神的亵渎。哲学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对自然的研究是劳而无功,得不出任何结果来的。哲学的目的,是教导人们怎样过道德的生活。要实现这个任务,就必须对永恒不变的普遍道德概念——真正的善有所认识。他主张从怀疑自己开始——“我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他说,即便那些公认最聪明的人,其实和他一样,对真正的善并不了解。差别在于,那些人自作聪明,强不知以为知;他和这些人之不同,就是承认既不知道,也不自以为知道。他引用了德尔裴太阳神庙的铭文作为自己哲学的格言——“认识你自己。 ”他说,如果能认识到人的智慧很少有价值或根本没价值,人实际上是一无所知的,才能承认神是最聪明、最有能力的。认识自己一无所知,是人们改善心灵,培养道德的第一步。他进一步说,“道德即知识”。从来没有人明知恶而去作恶,一切罪思都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勇敢、节制和敏悟等这些优良品性,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理性的心灵来指导,它们不仅不能使人为善,给人带来益处,而且会给人带来害处。因此,“道德就是知识”。 其次,是他以“概念论”为核心的认识论。苏格拉底认为, “知识”主要是指对道德的永恒不变的一般概念的认识。他说,人的感觉所感知的是经常变幻不定、永不同一的东西。因此,感觉不能帮助我们认识真理,“如果我们以眼睛看着事物或试想靠感官的帮助来了解它们,我的灵魂会完全变瞎了”。只有抽象的道德概念才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苏格拉底继承并发挥了华达哥拉斯关于灵魂不死和“身体是灵魂的攻墓”的说法。他认为,人的心灵在人出生之前就已存在,当人活着的时候,人的心灵和身体结合在一起,受着身体的牵累;只有死后,才能得到所希望得到的知识。普遍道德概念怎么获得呢?苏格拉底提出了他的著名的方法“问答法”。这个方法包括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实际上,苏格拉底的这个方法,是针对古希腊盛行的“辩论”提出来的,所以他也称这个方法叫“辩证法”——当然和后来人们理解的辩证法的含义是有很大区别的。所谓“讽刺”,是说在谈话中要让对方讲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揭露对方观点中的矛盾,以使对方承认自己其实是一无所知的。“助产术”,是说在揭露对方意见的矛盾后,要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对方,提示对方这个意见其实已经潜藏在对方心灵中了,不过只是帮助他把这个真理“降生”而已。“归纳”,是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下定义”是给这个共性一个明确的概念。
7、在古代的希腊,人们同样有着类似的愿望,人们希望为这个不断变化的大自然找到确切的方法,以便预测自然的变化。最早的解决方案不是哲学,而是神话。人们把大自然用神话的形式加以解释,从而理解其中的必然性和稳定性。比如,希腊人特别推崇“命运”,即使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也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所谓的命运实际上就是某种必然性的表达,通过命运的预言,人们希望来预测不确定的事物。
8、(3)中国语言哲学研究应从实际问题出发,上升到理论,再解决实践问题,以此循环往复。“解决哲学问题”即通过彻底研究“道”等终极性问题,帮助人们认识中国、认识世界并认识自己;“解决语言问题”在于通过认识汉语和汉字的本质,解决语言运用、语言教学和翻译等实际问题。
9、致力于促进网购的发展,寻找出其中存在的弊端,通过强大的数据支持和准确分析,得出推动其适用性普及型便利度的最佳方案,付诸实际,服务人类进步。
10、哲学是一门通过严密逻辑系统而建立起来的世界观,它研究的是宇宙的性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在汉语中,“哲"是聪明、智慧的意思。因此,人们常常把"哲学"视为智慧的总汇或关于智慧的学问。
11、人类在不断向自己设计的发展目标迈进时,目标却依然遥远,甚至遥不可及。
12、新议程涵盖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经济增长、社会包容和环境保护。
13、笔者认为,这三个问题不是哲学的终极问题,而是人生观和人生哲学的三个重要问题。
14、自己学作诗,枉有被人称赞的妙句,却是百无一用。“学诗谩有惊人句”,一方面说自己作诗没有现实作用,另一方面,李清照知道自己能留下的,就是这些经典的诗词。
15、落日散发着金色的光芒,今晚的云彩碧澄鲜洁,这样的天气最适合出游,但词人马上一顿挫,挚爱的丈夫已经不在,那个陪自己出游的人在如里呢?初春的柳色,被烟雾染得更绿了,那远处传来的《梅花落》笛曲,逗引着故国之思,对于国破家亡、漂泊流浪的词人来说,这春意能有多少呢?现在是元宵佳节,天朗气清,可是也许转眼就会下雨,对于饱经忧患的词人来说,美景不长久,也许转眼就是风雨。在这佳节,也有酒朋诗侣,驾着宝马香来邀请同游,可是内心满是凄凉的词人,根本没有心绪与人游赏,只能一一谢绝。
16、哲学看起来抽象而高深,其实,哲学最终是为人们更好地生活服务的,因此,哲学的本质就是生活的艺术。
17、(2)中国语言哲学的尴尬——根本不具备学科地位。中国语言哲学研究不应以西语哲为本,而应立足于“中国语言”,以解决“中国问题”为目标。中语哲可从“书”、“言”、“意”和“象”入手建立自己的语言学;中西哲学对比研究远远不够。作者主张中国语言学界和哲学界应以中国问题出发,总结历史经验,借鉴西方新知,共同塑造中国的语言哲学。
18、不过,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苏格拉底说过什么;以及康德的“三大批判”讲了什么。 关于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据说生于公元前469年——中国的孔子去世整10年,卒于前399年。还据说,他的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士。之所以用“据说”,是因为以上信息,都来自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苏格拉底没留下任何自己的著作,关于他的思想,也基本是这两个学生转述的——这有点儿像孔子。
19、早在三千多年前建造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前,就耸立着刻有:知汝自身:的铭文碑石,但时至今日,谁也不敢说:我是谁,我知道自己的来生去世:人是什么?人与自然,人的未来是什么?……
20、识别情绪,愤怒、沮丧、高兴、失落、委屈等等,对情绪识别的用语越精确越有助于处理情绪,对比下我不高兴就知道差距所在了
21、从远古时代的猎人开始,人类就从事着推翻自然界平衡以利于自己的活动。
22、芥子个人非常喜欢的天才科学家J.D.贝尔纳
23、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24、“Sustainabledevelopmentisdevelopmentthatmeetstheneedsofthepresentwithoutcompromisingtheabilityoffuturegenerationstomeettheirownneeds.”
25、这样的尴尬处境,令我们始终无法彻底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悖论式循环。因为在这样的交流中,自然是我们认为的“自然”,下一代是我们认为的“下一代”。所有定义仍以“我们”的认识为中心。
26、进入农业文明后,人类已经能够利用自身的力量去影响和改造局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虽然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产生了一些环境问题,但人类的环境意识在宗教中仍然体现为崇拜自然。
27、人类把自己封闭在事物的有用性之内,一旦关上窗户,他们便看不到可用性范围之外还有什么。
28、全诗字字铿锵,处处透露出丈夫气盖,让男人都为之汗颜。
29、这是心理学里意识的部分,每个人都会有自知的看法,善良的、温和的、自信的、勇敢的、胆小的、害羞的、自卑的,这些标签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牵动着影响着说过的话,交往的人、做过的事情;更为深入的就是常说的三观了,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行为的背后隐藏的是三观下的选择,有颜回之乐,有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之语,也有和珅的恭王府。
30、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1、=prismatic,Adj.五彩斑斓的=
32、我们来比较一下科学和哲学的异同。首先他们的方法是类似的,都是使用人类可以理解的方式。但是他们的目的是不同的,科学只是研究经验性的东西,而哲学则是要超越经验去直接给出整个宇宙的模型。
33、识别情绪的原因,因为什么事情引发了这个情绪
34、风雨与鲜花,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物象,常常象征着外在环境对美好事物的摧残。如李煜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35、这首词写的是李清照自己的一场梦,在梦中,词人在壮阔的海景中游荡,海上波涛汹涌,天上星河转动,海天之间,大雾迷蒙,众多帆船在狂风中摇摆。仿佛之间,词人飘到了天帝的居所,天帝问她,你要到哪里去呢?
36、(2)作者善于借“文”抒情。作者在(1)和(2)中坦言,从教师与学者的实际出发,自然希望语言哲学,特别是中国语言哲学获得应有的学科地位。
37、(读书小札)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剧汉译本中“使”字句应用的研究
38、(2)作者发现中国语言哲学并不像西方语言哲学那样拥有比较明确的学科地位,于是对中国语言哲学研究作了如下设想:作者首先担忧钱冠连“从西语哲问题出发解决语言研究问题”的研究范式难以取得突破,并列举了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前车之鉴”,批评中国学术文化全盘西化;由此,作者根据钱冠连“从语言入,从哲学出”的观点,揭示中国语言哲学的出路,即“从中国语言入,从中国哲学出”,主张中国语言哲学研究应优先关注中西语言对比和中西哲学对比;作者在依次阐释它们的核心分歧后,提出建立中国语言哲学的研究途径与研究主体,倡导中国学者不仅可“由西方语言入,从西方哲学出”,更可“由中国语言入,从西方哲学出”。
39、1987年,该委员会把长达4年研究、经过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给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40、只因在这个小场景中,有着极深长的情韵,那盆“绿肥红瘦”的海棠花,潜藏着一个16岁少女内心的秘密。
41、(2)作者善于借“文”抒情。作者在(1)和(2)中坦言,从教师与学者的实际出发,自然希望语言哲学,特别是中国语言哲学获得应有的学科地位。
42、“我从哪里来?”如果与人产生联系,那我跟其他人一样,是从古人类进化而来。如果与父母产生联系,父母生下了我,我来自于父母。与出生的地方联系,那么我来自于出生的地方。以出生的国家产生联系,那么我来自于这个国家。如果与地球产生联系,那么我来自于地球。
43、这株海棠花,并不是直接被风雨摧残了,而是在一夜的急风疏雨中成长变化。
44、(3)作者用“知行合一”和“道器合一”回答了中国哲学的“体”与“用”,并发现西方哲学同样存在类似的“理论”和“应用”的分野。作者倡导“搞中国式的路子”,从实践入手,先解决理论问题,再反过来指导实践。作者还认为,中国语言和中国哲学问题应通过借鉴西方语言哲学研究,达到互为补充和相互解决。
45、(学者讲座视频)话语分析纵横谈(张德禄教授)
46、“我是谁?”如果与人产生关联, 那么我当然是一个人。如果与父母产生关联,我是父母的孩子。与出生的地区产生关联,那么我是这个地方的人。与出生的国家产生关联,那么我是这个国家的人。如果与地球产生联系,那么我是地球人。
47、这首诗的背景有两层,第一层是北宋南渡,李清照为国家感到耻辱,另一层是丈夫越明诚任建康知府时,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临阵脱逃,李清照为丈夫感到耻辱。
48、我从哪里来?我当然是从天上来,我是天生的。我不仅是一位天神,也可以说是一个天子或是一个天才。只有属于天生的天才,才能真正认知和理解这个人类世界。地球人有神造人的传说,天神要说的是那是真的。只不过对于神和地球人类,那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所以作为一般的地球人类,是无法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所以人类才有那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49、(1)语言哲学的学科地位及其本质——语言哲学是一门学科,同时又是一种求智的态度。语言哲学的双重身份带来双重期望,而作者主张该学科研究应以求智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