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71句精选句子)

2023-06-13 10:06:52

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1、总结概括其核心内容便是“仁义礼智信”,是为“以德治国”。

2、马克思认为,真正的集体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或者共同体,而且这种共同体,在人类的历史上一开始就本来是这样的,也就是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最初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于分工和私有化的出现,才使得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开始出现分化和对立,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巨大矛盾。马克思说,一个社会是基于个人满足自身需求而建立起来的,为了满足需求,人与人之间发生交往,这是一种自然的必然性,人类社会一开始本来就是按照这样的方式组织建立起来的。简单来说,在这样的社会,每个人都有充分的自由,而个体和个体之间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相互合作,这里没有阶级对立,没有贫富差距,从而整个社会和谐美好,这是马克思集体主义世界观。

3、第个人平安取决于社会环境平安。对此,《淮南子·览冥训》有精彩论断:昔日黄帝治理天下,“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孰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无盗贼,鄙旅之人相让以财,狗彘吐菽粟于路,而无忿争之心”。所谓“人民保命”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这种描述,反映了道家学派极端重视社会整体生存环境治理的情形。

4、孟子以“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之说,把儒家“以德治国”主张发扬光大,从反面阐述了官德思想建设的重要性,“一正君而国定矣。"02道家的官德思想主张道家学派源远流长,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它的“无为而治”的核心思想,也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强调以无为实现无不为,尊重客观规律,守朴去智,反对“权谋智诈”的官德言行,“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5、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根据处理问题不同,“无为”的态度既可用于政治,也可以用于修身。道家各派在坚持“无为”本质的前提中,通常给予了“无为”更丰富的内涵。

7、“盖此’中’,乃性命之根,在先天,性命如而为中(图,从略);在后天,中分而为性命(图,从略),其实后天中返出先天,性了命凝,性命归根,仍是一中。”

8、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9、(1)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

10、传统的宗教信仰认为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道’法自然”的观念否定了超自然意志的支配,具有无神论的性质。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也就是说“道”顺任自然,各物在不受干涉的自然状态下反倒有更好的发展。

11、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亢仓子》庚桑子

12、综上,“无为”(顺其自然)是道家价值观的核心:人从大自然中领悟到“无为”的处事原则,并用来处理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最后达到顺人顺己的“太和”之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精神与文化的灵魂,道家“无为”的政治思想、“自化”的教化观念、“坐忘”“心斋”的身心修养论、“藏金于山”的生态智慧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文化资源。(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无明师指导,不建议自己练习。)

13、法家学派,最著名的成就便是“商鞅变法”,使得秦国从边陲小国逐步成长为列国七雄,并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但也因为其“强制性”“胁迫性”,对人的思想行为太过禁锢压迫,使人产生巨大的抵触反抗,容易产生苛政。最终大秦二世便亡国了。

14、清•刘一明(1734—1821)《周易阐真》有云:“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

15、  四种情况: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伤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没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剐。体现处世的态度:平和、宽容、自然。

16、  道家创始人是老子,但其思想的文化渊源则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母系氏族社会中的原始平等意识和贵阴重柔、守雌谦下思想深深地影响了道家。女性崇拜和生殖崇拜,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与肯定,对道家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命意识和重生主义。道家贵生,重视生命。

17、老子十分强调“道”的自然性与无为性,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以为天地人当效法“道”的自然性。可见,在道家哲学中,“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和君王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也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和社会发展的终极境界。“自然”则是对“道”存在状态与本性的客观描述,意指万事万物非人为的、不受外力干涉的存在方式,即“自然而然”、“自主而然”。

18、《菜根谭》有云:“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心不死,则欲不绝:故圣人求备于内,而淡然于外;既无物累,也不枯寂。

19、老子《道德经》之后,《列子》《庄子》等先秦道家典籍以及汉代以来的制度道教经典文献,大量地论及“平安”。其中,有两个方面内容尤其值得注意:

20、(3)封建统治者常常利用道教为巩固统治服务,祈求国家长治久安,秦皇汉武热衷神仙方术,唐宗宋祖尊崇扶植道教,明朝盛行崇道之风;民间道教经常成为农民起义的思想武器和组织形式,从汉末黄巾起义、南北朝李弘起义,到元末白莲教起义、清末义和团运动,各种起义络绎不绝,"替天行道"成为农民起义的鲜明旗帜。

21、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2、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3、(3)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24、  形神兼养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

25、被揭怀玉这一章里老子用圣人外面穿着粗布的衣服里面揣着宝玉这个比喻。表达了人的行为和外表某些时候与内在本质不一样。好比一个在人群中喜欢哗众取宠的人,这样的人比较不可靠。一个太容易打动女人的男人,在感情方面往往是随便和不付责任的。一个太注重外表着装体面的人,内在有可能是空虚的。某些时候这样的人因为要掩饰内在的空虚和迂腐。所以说人不能看外表。现在人们往往会注重一个商品的包装,可是包装越好,性价比越低。

2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7、(2)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做不到"与"不去做"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28、儒家思想从个人道德观出发,发展出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而道家思想从自然主义出发,推崇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可以看出,在我国的这两种主流思想文化里面,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都是高度融合统一的,这些其实都是和马克思所提出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也是一致的。不是个人利益至上,也不是集体利益至上,而是把个人利益完美融合到集体利益里面,从而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完美统一。

29、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30、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把握阴阳的大智慧,尤其讲变通,中是整全的,但我们无法同时掌握整全的,所以中就变成了合理。当它大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大,当它小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小,当它极端才合理的时候,中就代表极端。中庸之道,就是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点,达到以虚控实的目的。仁义礼只是安人法,将心比心平衡的方法。还有经权之道。

31、至于“中”又是什么,清•刘一明的《周易阐真》同样给出了以下清晰的回答:

32、人们爱说“永远”“无穷”,却不知,时间尚不可永远,空间且不能无穷——何事何物,能无终无极?山再高也有顶,水再深也有底:世间最优的文化,出自中国;人类最高的智慧,源于道家。

33、1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道德经》

34、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一卦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35、老子认为,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还要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知足”是对于“已经得到满足后”的精神反刍:“知止”却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放弃。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足常乐,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足知止”是道家用来调节、处理“身”与“心”(欲)关系的思想主张,也是非常可贵而独特的价值取向。

3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37、作为史官,老子通晓天文、地理、民俗风情,对于上古神话当是了如指掌的。他在《道德经》里说,“以知古始,是谓道纪”。什么是“古始”?时雍《道德真经全解》卷上将之解释为天地万物“混而为一”,这里的“混”也就是徐整的《三五历纪》描述盘古化生时的天地混沌状态。从这种语境来看,老子讲的“古始”可以理解为盘古开天辟地的本初状态;简单地说,“古始”就是盘古之始。老子告诉我们,唯有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本始状态,才能把握平安大道规律。

38、因此,“道法自然”最一般的涵义,用今天的哲学语言来解读,就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要遵循万事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主体自身本然的发展趋势。显然,“道法自然”是道家哲人为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所预设的根本价值原则,它深刻地反映了道家哲学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的思想主旨。

39、其实说到这里,很多人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什么能在我国,而且放眼全球,也只在我国落地生根,发扬光大,更深层的原因是,马克思思想在价值观和世界观,甚至道德观上,和我国几千年的思想文化是匹配的。比如儒家就有坚持集体主义的传统,强调集体主义也是儒家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儒家思想讲“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是一种从由己及人,最后到家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儒家思想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思想讲“仁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个人修养出发,构建一个彼此友爱的理想社会,这是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而且这种价值观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共同的世界观。

40、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41、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4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3、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45、  其中最为著名的恐怕就是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了。他认为国家应该消极应对敌国的战争,不应该积极发动战争,最好的进攻是防御。觉得即使和其他国家相距非常近,也最好是老死不相往来。不过这一主张受到的支持并不多,因为当时处于战争时期,群雄都是积极的开拓疆土,保家卫国,所以老子的思想主张不受欢迎也很正常。

46、所以,从底层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上,马克思思想和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是有内在一致性的,所以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们走到了一起,并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47、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8、道家认为“无为”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地行为。道家认识到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可能使行为本身产生偏差。

49、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50、道家思想,常常被贴上“消极”的标签,也因此备受讥评。从热入温,则觉水冷;先冷后温,便觉水热。道家所重,中庸而已;既不积极济世,也不消极避世——心中静躁不同,则眼中昏明有异。

51、到汉武帝时期,道家思想管理国家暴露出许多问题。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削弱地方势力,减少了内部斗争损耗,国力进一步提升,从而解决了困扰中原地区上百年的匈奴问题。

52、事进愈速,其终愈早;物长愈缓,其亡愈迟。留罪过,则延缓人类的衍化;立功业,则加速人类的灭亡。圣人不忍为大恶,亦不敢行大善,故庸德庸行;不愿碌碌无成,亦不敢赫赫有为,故空谈玄理。

53、儒、道、佛家的养生思想: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

54、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55、把“道”天的生成之“始”是很不够的,老子还把“道”归结为天的生成原理。天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似乎更复杂了。无论在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中这都是基本一致的。东方哲学认为,天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生成的。西方哲学认为事物都是由“正”“反”的矛盾和统一决定的。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其实这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而已。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宇宙,还是我们身边的鸡毛蒜皮都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形成的。

56、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57、老子用天地做比喻,天地因为无私所以才长久。这个道理其实以经证实了,很多伟人就是以群众的利义为第所以他就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而且会名垂千史。就算老百姓,一个尊重别人,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事情的人,人际关系就不会变坏。一个喜欢帮助人的人,自然也是受人喜爱的。

58、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9、(1)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60、老子强调道是因为在道家哲学中,道即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道存在的状态与本性的客观描述,意指万事万物非人为的、不受外力干涉的存在方式,自然而然。

61、如果以品牌,炒作,证书来证明一个人或某件物的价值。人们往往会被蒙骗。人们应该去发现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真正价值所在。因为虚荣心的关系,人们往往会花大价钱买性价比超低的东西。好比一个人买了一件名牌花了两千,而他去在别人面前炫耀时,别人却会认为这件衣服值两佰元。这是因为别人是以这个人的水准来横量这件衣服的。这样花大价钱不仅没得到快乐反而得到痛苦。有的人去有名的大学校花几万学知识,只是为了证书。而在名气小的学习班可能只要几千就能够学到同样多的知识。往往学习班的老师在教授时会更用心。等毕业大学校当然有证书,可是应聘去,老板要的却是实力,那个证书就没有用了。而且如果以证书来评价一个人的水平时,往往会有一些人花钱买来假证书,滥竽充数。使很多真正有才华的人不能去发挥自己的价值。只有去掉虚荣心才能远离这些痛苦。

62、道家学说,源自黄帝,主张“清静无为”,“不尚贤,使民无争”,提倡去繁就简,与民修养生息。也有人说道家的思想里具有愚民之嫌,倒不失为一家之言吧。

63、(1)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64、(2)道教"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西方"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经济思想不谋而合。事实上,每当统治者以黄老学说作为指导思想时,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垂拱而治,就会"天下自正",生产恢复发展,经济繁荣发达,出现太平盛世。

65、  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

66、(2)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67、10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68、“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亘古圣贤仙佛,皆从此中生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沦。”

69、综合来看,儒道法三家对后世的影响可谓各有千秋,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儒家与法家显然更胜一筹。

70、每当我们去旅游景点的道观参观时,不难发现道士往往悠哉悠哉,亦或喝茶畅谈,亦或挥墨弹琴,泰然处之,静心养性,这就是道家人的生活状态。无为而自然,恬静而悠哉。比如中原腹地郑州的中岳庙以及泰山山顶的碧霞祠,都是著名的道观景点。如此仙风道骨,如此诗情画意,顺从内心,一心修仙,陶冶情操,远离尘世。而现代人,脚步匆匆,心事重重,仿佛一分钟也不能耽搁,每个人神情紧张,去争分夺秒的改造这个世界,殊不知,这个世界也因人类的肆意妄为的破坏带来了负面反映。现代人类也应该多学习道家思想中的心境,释放内心的自由,获得内心的愉悦。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国产十大励志学霸电影(43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