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散文集(31句精选句子)

2023-06-11 09:52:23

龙应台散文集

1、从此不问过去,不问归期,看透生死,也走完一生。

2、所以你不必等,看着他渐行渐远,内心要格外笃定,如有来生,定会撞个满怀,且会轻轻的说一声,好久不见。

3、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有人发觉这个阳刚的名字后面居然是个女人!消息传开去,像野火一样烧开。

4、《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一二”反革命政变。(龙应台散文集)。

5、忽然联想到她写的另一篇文章《寒色》,作者自认为是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可是当别人问她“家,是什么?”的时候,她却突然支吾,不知所云。接着,作者又帮我们历数了一个个叫做“家”的地方: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终身的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6、   《目送》告诉我们,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身份的转换就是在目送中完成的,只是第一次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目送却是永别,这就是生活的本真和生命的本真。在转换过程中,我们能否不丢失自己,永远保持和不丢失那份淳朴亲情呢?

7、生活,总是需要多种多样的喜欢,若你的心中永远对生活充满了怨恨与不满,那岂不无趣?它就像是一个杯子,若你用中药将它盛满,那它必定是苦涩的。真正甜的水,是需要你在淡而无味的白开水中,品到自己的喜欢与快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热爱生活!

8、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们的存在就像一颗炸弹,那么轻易地便炸出我们深埋在心里的的伤痛。

9、这入定的心境,安详的灵魂,怕是无一般人能所及。

10、              指导老师:吴昌文

11、以前的我曾经是个追求快的人,而追求快是用时间堆积上去的。有时候为了赶完一篇文章,可以通宵达旦。有时为了完成某件事,加班加点,放弃休息。如今到了不惑之年,我觉得古人取得这个称呼真好“四十不惑”。人到这个年龄,看过了人世的许多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生活中曾经孜孜以求的很多东西渐渐地就看淡了,神马都是浮云,健康快乐才是根本。

12、我本来是不爱读书的,但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便把书放在我的枕头边,每天做完所有功课洗漱完毕后,躺在床上,睡前至少读十分钟,且称做睡前阅读吧!

13、这个年纪,我们有可能要目送父母的离去,有可能要目送孩子长大成人的远去。

14、此前,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

15、对于13岁的我来说,人生才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都会经历。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龙应台的那颗感动的心,那支感恩的笔。“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股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的回头,而是选择了将背影送给他的妈妈。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是这样吗?还是他忘记了?他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都随着他的行进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暗淡下来。

16、在《(不)相信》的文末,龙应台引述了弘一法师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生活中对于难以实证于人的事物,只能自了于心。书本中两次引用了王伯安的文字: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此花在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体有何相干?’先生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心同归于寂,你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原不在你心外。”王伯安之语暗含机锋,耐人寻味。

17、不过,她说“评论与文学,两者都是我”,而无论笔下书写的是什么,都总有一个核心,那便是对人最深的关切。

18、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19、在被“发现”以前,在我还是正常“人”的时候,也有人赞美我的文章思考缜密、条理清晰。我觉得没什么了不起。可是,被发觉是个女人之后,连这个基本条件都在一夕之间变成稀奇的东西,惹来许多问题:

20、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目送》读书心得2啊~~

21、《目送》中扉页上的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这里的“我”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

22、简单的一句话,使我瞬间无处可躲,也无处可想。亲人去世一直是我不敢触及的话题,他们撕扯着我所有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经末梢,一想到,便瞬间泣不成声。

23、那些用透支生命写出的文字,最后变成了网络数据,或者被清空。很多人认为网络文学会代替传统出版,我看永远不会,没有书香的文字是没有生命力的。网络写手们还是赶快找个正经工作吧!

24、龙应台以她流畅的笔法写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让每一代读者都从中有所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25、没错,这就是《张晓风散文精选》。这本书以一篇篇有意义的散文的形式使人懂得一个个人生哲理,并令人从她细腻的文章中备受感动、启发以及深思,还从她不华丽而朴实真诚的话语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26、《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的是一个温馨场面,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张晓风写得极美,又极沉重,仿佛知悉世间所有秘密。

27、《目送》一书中写了父亲的牵挂,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朋友兄弟的牵挂。其中主打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几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他一次一次目送孩子的背影远去,一次一次目送他成长。第二部分,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为父母子女一场,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28、学生时代,父母总是严加管教,耳提面命。青春期的萌动,荷尔蒙的释放,总能得到及时的制止,一切都以学习为重。工作了,态度180°大转变。相亲不断,介绍不绝。就想着你毕业就结婚、生子,一系列人生大事串起来,才算是圆满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29、我想起了少时尚未成年的我,兴高采烈地奔赴农村广阔的天地时并没有认真顾及偷偷来到现场目送我掉泪的母亲;想起了脑出血后遗症不能言语的父亲因为我推迟接他来通辽时悲情的面容;想起了最后见到的母亲拄着拐棍颤颤巍巍、恋恋不舍目送我时的表情。我们为什么非要等到失去了才会去珍惜?我想,那个时候我的父母也一定是像《目送》中的母亲“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和《目送》中的母亲一样“一直等待着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吧?而我,却没有太多的关注到这些。

30、“小朋友,你在这做什么呢,你为什么不回家。”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如鱼得水造句简单(39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