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定义是什么(56句精选句子)

2023-06-10 11:37:06

生命的定义是什么

1、“受精卵是生命”反对者的主要理由是:生命的价值和地位随着发育进程而逐步提高,受精卵只是“十月怀胎”的第一步,在刚刚起步的漫漫征程中,还不知有多少艰难险阻,“自然死亡”的发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可避免。只有到了某个时期,如出生之后,他们才有权享有人类的全部权利和保护价值。同时,也有人认为,既然生命的价值或地位与其发育的进程有关,为了更有价值的目的,如治疗疾病,而毁坏早期生命是正当的。这可以理解为“牺牲”。但这种论点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为其他更“开放”的观点开了方便之门。

2、新陈代谢:能够转换非生物为细胞成分(组成代谢)以及分解有机物(分解代谢)来获取和转化能量。生物体需要能量来维持体内平衡及产生其他生命现象。

3、成熟的卵子与精子结合,便形成了受精卵。这是生命最重要、最关键的开始时刻。只要条件允许,受精卵就能发育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所以,对于生命定义的第三种理解是:受精卵才是人类生命的开始。这个观点似乎是被大家广泛接受和认同的。

4、  这里的问题在哪里呢?一方面,人的生存要求“真君”作为指导,否则无法在满足需要的过程对生存状态的调节控制。另一方面,人不可能知道“真君”,因为任何关于“真君”的知识和信念都不得不陷入是非之争,执着一面,误导生存。《庄子》对人的生存分析向读者呈现了一个悖论,即,追求“真君”而不及“真君”。在“齐物论”的结尾有两个关键的概念:“无竟”和“物化”,《庄子》用它们来解决它所揭示的生存悖论。

5、  值得注意的是,拯救概念在生存上要求神的给予是在时间中进行的。也就是说,人在生存的每一时刻都处于接受地位。人的接受地位并不因为神的给予而丝毫的改变。一旦人的接受地位丧失,拯救-神的给予-就没有必要了。不难发现,拯救的参与使人在走向未来的过程中出现新因素。

6、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活动、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黯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

7、但这一定义并不是无懈可击,相对于未受精的精子和卵子来说,虽然受精卵的定义离个体生命近了许多,但由于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受精卵都能最后发育成独立的生命个体,因此,受精卵还不具备完整生命的“现实性”。(生命的定义是什么)。

8、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约为友。有一天,子舆病了,子祀前来探访。看见子祀来访,子舆不免发出感慨。子祀因此问道:“你不喜欢这病症吧?”子舆回答说:“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为卵,予因之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之以求炙。浸假化予之尻为轮,以神为鸟,予因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另一天,子来病重将死,子犁去拜访时,见其家人为之恸哭,就训斥他们,然后对子来说:“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9、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的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

10、  《庄子》继续分析到,对于生存的主导原则,有些人也许并不稀里糊涂。他们或者从学于高师,或者自立门派潜心研究。但是,每个人都有老师,每个人都可以独树一思想,谁的旗帜才是真理呢?当时的两大政治思想学派是儒家和墨家。它们都坚持自己的立场,认为自己的学说揭示了真理,社会国家若能持之,则必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效果。但是,谁作判官来定其真假呢?从儒家出发,儒学当然是对的,而墨学为非。但在墨家看来,自然是扬墨抑儒了。这里的是非之争,哪里有定论呢?!所以呢,高明人不参与这里的无为之争。“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不过,“照之于天”是什么意思呢?人能知“天”吗?老子是古时圣人,他是公认有知识的人。“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老子认为他把握住了万物的起源,这个起源就是“无”。当他这样想的时候,人们就追求这个“无”的起源,以及起源的起源,无穷无尽。对于这个无限的起源,老子的知识相彰之下是多么有限。所以,人们在高举自己的理想,认为自己所追求是真生命时,实际上和那些“不见成功”,“不知所归”的糊涂虫并无两样。结论:我们不知什么是“真君”。“故知止其不知,至矣。”

11、  这两段议论都是谈论真人对病痛和死亡的态度。人的生存中,有些东西是要避免的,有些则追求长存。人不愿意生病,更忌讳死亡。因此,人在生存中确立了某种方向,并认定那是他的生存的理想境界。这样一来,人就不可能“寓诸无竟”,观察其它可能性了。这当然很可悲哀。这里的四子作为真人,他们生活在“无竟”之中,因而能看见一般人看不见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每一事物的出现都是一种“造化”(即“物化”),都有它的生命价值;而且,它的生命价值必然和其它的生命价值相异。但是,它的价值是充分的,自足的,并且不能由其它价值体系来论断高低。这种众价值体系的平等性是“无竟”中的显著状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有双臂,有体有魄;鸡蛋生鸡,弓弹取鸟;马和轮构造成马车;等等。人们不会把手臂和鸡蛋弓弹相连,也不会把魄和马车轮相连。当然,人们更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身体变为鼠肝或虫臂。这就是现实性和真实性的对立。然而,在真实的“无竟”中,任何可能性都是开放的。(生命的定义是什么)。

12、   在莱布尼茨哲学中,僵化的形式概念逐渐被打破。新的有机新哲学的基础被确立起来。在卡西尔看来,包孕并非指数量累积或联想组合,不能用简化为纯粹的推理判断行为来解释,而是一股生命和思想之流,通过流动的运动产生意识的多样性和内聚力、丰富性和连续性。无疑,符号的这种孕育、变化、预期流动性已经具有了美学的象征意义。“符号性包孕”不仅指的是当前的经验要求将过去的经验连接起来,而且要有将自己投射到未来的能力。正如卡西尔所说:“自我,认为自己是‘置于时间之内’的,它否认自己是静态事件的总和,而是一个向前延伸到时间中的存在,并努力从现在走向未来。如果没有这种形式的努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表征”,那么对我们来说,一个内容的实现就永远不会开始。”事实上,我们对现在的体验既受到我们对过去的记忆的制约,也受到我们对未来的期望的制约。所有的行动都需要我们整合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短暂的时刻。

13、我们指出,《约翰福音》的真理观是恩典真理论耶稣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14:6)而且,“耶稣又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8:12)这里,耶稣作为真理的启示者把人带入真理;而人在真理中拥有的生命便是真正的生命。一方面,恩典真理论是一种生存论,强调人在生存中跟随耶稣、接受恩典;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认识论,充分揭示了认识主体的接受性在认识中的作用。《约翰福音》的生命观既是生存论的,也是认识论的。

14、《约翰福音》在谈论生命(ζωή)时,首先把它和“光”(φῶς)联系在一起:“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1:4)(30)生命怎么能够和光联系在一起呢?我们知道,光在经验中指称一种使事物彰显出来的力量,如太阳光,灯光,光明等等。它的对立面是黑暗。在黑暗中,我们看不见事物;有了光才能看见事物。因此,光这个词包含着某种认识论意义。柏拉图在洞穴比喻中把光和真理等同起来。也就是说,人进入光便是进入真理。柏拉图是从认识论的角度使用光这个词的。《约翰福音》等同于光和生命,意思是说,有了这光就有了生命。如果把光理解为真理,那就不难理解其中关系。在这个思路上,《约翰福音》说:“但行真理的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3:21)因此,我们看到,《约翰福音》还在真理意义上谈论生命。在光中的生命,也就是在真理中的生命;即:真正的生命。

15、(11)TheologicalDictionaryoftheNewTestament(新约神学辞典),vol.IX,ed.GerhardFriedrich,tr.GeoffreyW.Bromiley,GrandRapids,MI:WM.B.EerdmansPublishingCompany,1974,p.644

16、在生物进化的研究中,主流有一种三域理论,即根据一些分子称为分子进化时钟功能,如核糖体RNA(rRNA,细菌通常是16SrRNA,真核生物通常是18SrRNA)等。,构建生物进化树作为参考,将生物进化划分为细菌域、古细菌域和真核生物域三个主要域。都起源于同一个不为人知的祖先。

17、  我们再看另一例。意而子接受尧帝的任命出宫,“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意而子是真人,不受束缚,逍遥四方。接受仁义是非的约束,在许由看来是违反真人本性的。真人是不受制约的。但是,意而子对许由的想法发表了一通出乎意料的议论:“夫无庄(即毛嫱)之失其美,据梁之失其力,黄帝之亡其知,皆在炉锤之间耳。庸讵知夫造物者之息我,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老生邪?”在意而子看来,人们因对现实世界不满而希望在现实世界中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于是一味追求所谓的放任流荡的生活,并认为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把现实世界一分为二的结果是在众多观念体系之外再加一套观念体系。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自己为这一新加的观念体系所支配引导,无法观看其它可能性。实质上,这新加的观念体系和其它已存的体系都是分别自足的,不能彼此论断。因此,许由的错误就是企图用他的价值体系(放任游荡的生活观)来评价论断其它体系,如意而子对“躬身仁义而明言是非”的接受。在意而子看来,作为真人,并不是要在“物化”的世界中执着某一方向或某种生活方式。“物化”是自然的过程,在什么位置上,就在什么位置上顺其自然。不要去强求占据某种位置。只要放弃这执着,人在任何位置上都能“寓诸无竟”,观看一切可能性。

18、但为了包含无法排除的,未知的生命形式的存在,生命的定义必须足够普遍甚至是模糊,才能包含尽可能广泛的生命形式。而生命本身是一个过程,生命体是这个过程的载体,这使得生命和生命体的定义十分困难。并没有统一的、广泛认可的生命定义。

19、实体定义目前也有两种。一种把生命定义为某种特定的大分子,包括“生命—蛋白质同一说”和“生命—核酸同一说”;一种把生命定义为特殊的物质结构,特别是细胞结构,又可称为“生命—细胞同一说”。19世纪,恩格斯主要从大分子的角度定义生命。他说:“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的自我更新。”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及其遗传功能的研究进展改变了人们关于生命的本质是蛋白质的看法,从此很多人把注意力转向核酸,开始把生命的分子基础看作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和携带遗传信息的核酸。“生命—细胞同一说”认为,不存在分子状态的生命形式,所有生命都是细胞才具有的。蛋白质与核酸一旦产生,必须包含在类脂形成的膜结构之内才能形成独立的生命形式。病毒、类病毒和原体都缺少膜分隔,因此都不能在宿主细胞之外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所以它们都不是独立的生命。

20、我们继续分析。按照《新约神学辞典》的这种解释,ψυχή和ζωή之间的区分并非必要。正是在这个思路中,我所接触到的圣经英译一般对ψυχή和ζωή不加区别,都用life一词来翻译。然而,我们阅读《约翰福音》时,发现耶稣在说这段话时使用了ζωή这个词。《约翰福音》对ψυχή和ζωή进行了相当明确的区分。(12)我们不能无视这个语言现象。特别地,我们在《哥林多前书》那里读到的关于“属魂的”的界定。ψυχικός和ψυχή之间内在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保罗来说,存在着一种由灵魂主导的生存状态;它不是在基督信仰中的生存状态。这些文字都不支持《新约神学辞典》关于新约中的ψυχή和ζωή缺乏本质性区别的解释。我认为,《辞典》的说法是一种孤立的语言学解释,缺乏思想史视角。新约在使用这两个字时是有明确区分的。因此,ψυχή和ζωή之间的本质性区别需要认真对待,而不是淡化。(13)

21、动物是生命,人也是生命,人因为强大的认识能力而区别于动物。植物也是生命,植物因为它感知能力及移动能力的缺少而区别于动物和人。

22、(22)“身体改变”是保罗强调的字眼。在15:51-52中连续使用ἀλλαγησόμεθα(ἀλλάσσω 的被动态)一词,意思是“被改变”。

23、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人能够追求(通过“无为”,或放弃执着)而进入“无竟”吗?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悖论。“无竟”是无的境界;因为没有区别,所以一切可能性都在其中。但是,当人们追求它时,在预设上便给出了“无竟”和“有竟”的区别,从而使“无竟”失去作为概念的存在意义。也就是说,“无竟”乃是“有竟”的一分子。

24、   “本原现象”一词最初来自于歌德,是歌德在1798年所写的一篇无标题的文章中首次提出的,也被称为“纯现象”(ThePurePhenomenon),即最初始、形态最简朴的原型。歌德将其与科学现象(通过实验发现的现象)和经验现象(日常常识中出现的现象)区分开来。对歌德来说,“本原现象”不能用因果推理来理解,而更需要用感知,因为其中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黑格尔也对歌德的“本原现象”很重视,他认为,“歌德的‘本原现象’并不是意味着一种理念,而是意味着一种精神——感性的本质,在纯粹的本质概念和感性世界的偶然现象之间进行调和”。因此,“本原现象”既是一种知觉现象,也体现出知觉的局限性。歌德曾指出,通过测量的方法将颜色的差异转化为数字的差异会因此失去要解释的现象。对某些颜色,如火红或冷蓝的感知是一种“本原现象”,它无法作进一步的解释。

25、  神的承诺在《新约》以天国许诺的形式出现。耶稣自称从天国而来,知道天国中的一切事情,并许诺把天国带给信徒,或把信徒带向天国。由于人无法知道天国(人只能被带进天国),由于只有天国才能带来完全的欲望满足(完美至善的境界),因此,人必须经过天国才能走向美好的未来。这个未来不是当下所能决定的;相反,倒是人当下的生存取向必须由未知的天国来决定。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写出生存过程的另一种表达:甲t1a“天国”a甲t

26、不过,对于一个活人来说,人的灵魂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对于离开人的身体的灵魂,谁也无法谈论;——谈论这个动作需要通过“口”(身体的一部分)发出声音。因此,要深入理解人的生存,这种灵魂-身体二元论显然是不够的。柏拉图在分析人的生存时就深刻认识到灵魂-身体二元论的不足。他虽然十分强调灵魂的主导性,但也注意到,对于那脱离身体的灵魂,我们最多只能通过神话的方式来谈论。要理解人的生存,就不能脱离身体来谈论灵魂。为此,柏拉图讨论更多的是另一个字:σάρξ。

27、  在“逍遥”中生活的人称为“真人”。我们可以通过“大宗师”中关于“真人”生活的描述,更具体地了解《庄子》的生命概念。“大宗师”开头对“真人”有个概述,比如,“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即不谋事)。”“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具体案例。

28、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方形铁盒子般的海鸥牌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

29、《约翰福音》在这段话中使用了ζωή,等于说,人的生存有两种不同的状态,即:ψυχή和ζωή。这种用词的差别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约翰福音》的写作较晚;作者在写作时应该都读了其他福音书和保罗书信。因此,使徒约翰在神学上有深入反思,并对耶稣说过的话有更深的体会。在他看来,基督信仰给人带来的生存不同于其他人的生存。因此,在表达上,他有意识地区别ψυχή和ζωή这个词的使用。检索新约其他书卷的用法,可以发现,虽然新约作者在使用这两个词时不像《约翰福音》那样严格,但有一个基本的倾向,那就是,ψυχή指的是在人的心思意念控制下的生存,可以丧失。在翻译上,更恰切的译文可用“性命”。ζωή一词常常加上“永恒”这个形容词。ζωή是神赐予的,是真正的生命。我认为,ζωή在新约看来乃是真正的生命,因此,可以直接译为“生命”。(②)这种区分对我们阅读新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0、   在论述“生命”概念时,卡西尔将其与“精神”这一概念相关联和比较,这源于哲学形而上学的时代要求。卡西尔指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命”和“精神”的对立是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它被证明是具有决定性的,以至于它逐渐地吸收和消除了在形而上学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其他术语。“存在”和“生成”、“一”与“多”、“物质”和“形式”、“灵魂”和“身体”之间的关系,现在似乎都融入了这一完全基本的对立中。各种各样的、极其不同的思想活动,好像都受到秘密的地下力量引导似的,一次又一次地指向这个特殊的形而上学中心。这一时期,尼采和伯格森、狄尔泰和齐美尔,都参与了这场改变基本形而上学对立的运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卡西尔对生命和精神的关联性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为了在《符号形式哲学》的第三卷中加入这一主题的内容作为最后一章,他推迟了第三卷的出版时间,但是由于这部分篇幅过长最终没有放入这一卷中。卡西尔在其前言中指出,他最终决定以“生命与精神——对当代哲学的批判”(“‘Leben’und‘Geist’zurKritikderPhilosophiederGegenwart”)为标题先单独发表这篇文章。他的计划是接下来将其放入《符号形式哲学》第四卷中。不幸的是,1945年卡西尔意外离世,《符号形式的哲学》第四卷直至1996年才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一主题也成为该书第一章的内容。

31、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32、  从表达上看,《庄子》和《圣经》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无竟”和“天国”。这两个词的境界也极为相近。“无竟”是一切可能性开放的境界;它给人的生存带来的是新内容新方向,从而使人的生存走向开放和创新。天国是全能者的居所。全能者是知道并拥有一切可能性的。人进入天国并与全能者同在,因而能够观看一切可能性。很显然,天国给人带来的也是开放和创新。在这两种表达式中,甲t2都显现出对甲t1的超越。超越性是生命的一个根本特性。生命并不是一种时间中的简单延伸。生命本质上要求新内容新方向。当一种欲望产生并满足时,生命在满足之刻就终止了。如果人们在生活中仅仅由已有的欲望,以及一定的中介(引向欲望满足)所决定,那么,欲望满足带来的是生命的死亡。这一点,《庄子》和《圣经》都深刻地揭示出来了。从这一点看,它们接触道了一个同样的关注:生命的超越性从何而出?这个关注指向生命的源泉问题。

33、对生命的第二种理解是:人类的生命是从生殖细胞开始的。不少国家、不少宗教都曾认为或坚持认为生殖细胞就是生命。他们认为精子和卵子就是生命的根据是:生殖细胞具有发育成独立生命个体的潜能。

34、“根本性质定义”虽然也从功能性质出发定义生命,但主要是从少数更根本的性质来定义生命。生命有多种性质,然而,是什么原因使这些性质集合在一起形成生命这个独特的实体呢?集合定义并不特别关心性质之间的联系,它解释不了为什么特殊的一组性质要集合在一起产生生命这样的实体。根本性质定义则力图克服集合定义的这些缺陷。根本性质定义目前主要有四种:一种是“新陈代谢说”,一种是“自创生说”,还有一种是“灵活适应说”,最后一种是“信息说”。“新陈代谢说”是物理化学在生物学上应用的产物。19世纪,由于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把生命看作是能够通过物理化学方式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新陈代谢活动,即生命系统中看不见的组成部分的持续的同化和分解过程。新陈代谢现在可以被定义为生命系统以酶为媒质的化学的和能量的转换网络的总和。活的生命的一个基本的表现就是其体内一直在进行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这种活动一旦停止,生命也就不复存在。所以,很多人把新陈代谢看作是生命的本质。20世纪40年代,薛定谔把这种新陈代谢观点作了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负熵说”生命定义,认为生命是一种依靠新陈代谢持续面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系统。随着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系统科学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负熵说”被人们发展成为“自创生说”。

35、  “无竟”从字义上看是无的境界。值得提醒注意的是“无竟”和《道德经》的“无名”是颇不相同的概念。“无名”指的是道作为万物之起源的存在性。这一点已为“齐物论”分析指出其不可能性。“无竟”是指一种境界。“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这段话其实是“齐物论”的总结。它的中心意思是要求读者摆脱五花八门的理想主义或偶像崇拜,使自己能在一种不受干扰的状态或境界中审视是非之争。这样一种境界,因其不受任一观念或理想所左右,所以能呈现一切立场观点。或者说,一切立场观点都作为可能的“真君”向他显现。从这一角度看,“无竟”即是指一切可能性都开放的境界。在《庄子》看来,只有在这个境界里,人才能看得清楚自己的生命。当然,这也是一种自由的境界,是人们应该追求与之同在的境界。“故寓诸无竟。”

36、供我们生息的这个深蓝色星球,大约是形成于45亿一60亿年前,那时的地球在无际的宇宙中只是沧海一粟,并且更是一片死寂的世界,有的只是高热的大气和原始海洋。但随着亿万年地球的变迁,组成生命的物质,同时也是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的蛋白质和碳氢化合物孕育而生。

37、当然,在理性主导下的生存也是有身体的。柏拉图在晚年的著作《蒂迈欧篇》那里开始谈论身体对于我们理解人的存在的重要性。他发现,身体内在结构的秩序对人的生存有很大作用,因而必须重视σῶμα问题,并对此进行了相当深入的分析。他认为,活人是灵魂和身体的结合。灵魂强大而身体弱小会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身体强大而灵魂弱小会使人笨拙愚蠢。一个健康的人需要让他的灵魂和身体之间在力量上保持平衡。(17)他进一步认为,一种好的生存状态是灵魂理性地恰当地主导身体的生存状态。灵魂在本性上趋是理性的并趋向秩序化,因而在理性主导下的身体是一种健康的身体。(18)

38、“受精卵是生命”的观点必将使“人工流产”面临着复杂的法律问题。同样,在讨论使用避孕药是否合理时,问题也同样复杂。因为使用避孕药就是防止受精卵的产生,就是扼杀生命诞生。

39、哥林多教会的某些人在反对身体复活时,在保罗看来,乃是混淆了“血气身体”和“灵性身体”,以为我们复活的时候,那复活的身体就是我们现在的肉体。所以,他反复强调,这是两种不同的身体。在肉体意义上的身体(血气身体)是在人的心思意念中成长起来的,是会腐朽的身体。但是,在圣灵带领下成长起来的身体则是不朽的。对于任何一位基督徒来说,他相信耶稣基督,因而圣灵进驻并带领他。从此,他的灵性身体开始成长。在大审判的时候复活而进入不朽便是这灵性身体。至于他的肉体,随着年龄增加走向死亡,并归于泥土。因此,他说:“弟兄们,我告诉你们说,血肉之体不能承受神的国,必朽坏的不能承受不朽坏的。”(15:50)灵性身体的在圣灵进驻后成长起来的。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灵”这个概念。

40、而原核生物是与细胞生物有所区别,原核生物并非是细胞的组织结构,它是一种呈孢子状十分微少的生命体,比单细胞还要微少好几十倍,其体积是一种定体的情况,不像细胞生物体那样会有增殖进化的生态现象,原核生物在医学上统称之为细菌,是细胞生物和细胞质天然的寄生物,是依赖于细胞生物体或细胞质作为营养食物而生存,寄生过程会形成棒状、条状、螺旋状、线状、冠状、球状、S状、V状、H状和片状等等。原核生物包括了各类细菌,先天性拥寄生、感觉、遗传和异养的生存功能,况且,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繁殖力,因而,细菌也是一种另类的生命体或生物体。

41、(⑤)参阅柏拉图:《蒂迈欧篇》30C,中译文参阅谢文郁译,世纪/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2、(20)保罗这里的用词需要一个说明。他在第37节谈到植物时用身体一词;第39节谈到动物时用肉体一词。我想这里更多的是一种习惯用法,即肉体作为一个活物指称动物。

43、   生命和精神的关系还体现在卡西尔神话理论的阐释中,这体现了卡西尔有别于康德和新康德主义哲学的浪漫主义倾向。神话被卡西尔视为一种“生命形式”,其中身体活动成为文化意义的媒介。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的特点是关注“更高”和更复杂的文化形式背后更“原始”的世界呈现形式——关注主要用自然语言表达的对世界的普通感性认识,最重要的是,关注处于最原始水平的神话世界观。它们位于精神生活的更深、更自主的层次,然后通过辩证的发展过程产生更复杂的形式。

44、柏拉图谈到,灵魂在人的身体中有三个处所:头部、胸部和腹部。头部的灵魂称为理性灵魂,它追求秩序和控制;胸部的灵魂主管人的情感,是人运动的主要动力,称为激情灵魂;腹部的灵魂是人物质欲望的推动者,称为欲望灵魂。大部分人都是在欲望灵魂主导下生存的。灵魂就原始含义而言乃是物体的动力。任何能够自己运动的东西都是有灵魂的。柏拉图的上述说法基于他对人的生存现象的简单观察。首先,人是在欲望中活动的;比如,当饥饿、性欲等产生后,人就开始追求欲望对象。欲望仅仅和身体内部的器官相关。其次,人是在激情中活动的;比如,当人的情绪激动起来之后,就会冲向那挑动情绪的对象。激情一般都是由外在事物引起的。第人还在理性安排中有序活动;比如,制定一个计划,然后按计划行事。理性来自于神,是人在生存上向上的力量。欲望、激情和理性都是人的生存动力,因而背后必然有灵魂在驱动。(16)

45、那么明天会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46、  《圣经》分“旧约”和“新约”两部〔这是基督教的说法。犹太教只以“旧约”为《圣经》〕。这里都突出了“约”的概念。关于这个“约”的原始形式,我们来看《旧约:创世记》的一段记载(17:3-7)

47、“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48、  亚伯拉罕的接受没有任何理解上的支持。我们知道,理解须以经验为基础。当亚伯拉罕面对这无限的中介时,他没有经验可支持对它的理解。换言之,他的经验不能告诉他这无限的中介之实现是如何可能的。作为一个比较,人们在中介崇拜中是有理解的。当人们崇拜某一中介时,这一中介在经验上通常是有效的欲望满足工具,如金钱崇拜中的金钱。但是,亚伯拉罕无法理解神如何能够实现这无限的中介。究竟什么在支持他接受立约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信仰”。亚伯拉罕并不是白痴。他在为人处事时也有细致的谋划。不过,对于立约这事,他却是完全没有思想的人。他把无限的中介之实现完全依靠于神在立约中的许诺。这种没有理解支持的依靠便是亚伯拉罕信仰的核心。

49、ὁφιλῶντὴνψυχὴναὐτοῦἀπολλύειαὐτήν,καὶὁμισῶντὴνψυχὴναὐτοῦἐντῷκόσμῳτούτῳεἰςζωὴναἰώνιονφυλάξειαὐτήν.”(和合本译文: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50、人能认同生命更能用爱对待他人,也不会出现对于社会的犯罪心理。

51、随从肉体的人体贴肉体的事,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神为仇。因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而且属肉体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欢。如果神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

52、我们需要对这里的语言进行分析。首先,在第42节中,“必朽坏的”之前有一个介词:ἐν。英语钦定本用了介词词组:incorruption。有介词和没有介词,对句子的理解是很不一样的。按照和合本译文,“所种的是必朽坏的”,意思是说,种下去的这个东西是必朽坏的。其他英译本如新国际(NIV)和美国新标准版(NASB)都没有用介词,与和合本译文相近。但是,使用介词的语义是:把种子播在朽坏中。(23)我认为,这里的介词不能忽略。其次,这里的“所种”(σπείρεται)和“复活”(ἐγείρεται)用的都是被动态。在保罗看来,种子(圣灵)是神播种在人体中的;当这种子长大开始主导人体时,人体内就有一种新的不朽的样式。因此,第42节经文更为准确的译文是:“播种在朽坏中的,复活在不朽坏中。”“朽坏”指的是肉体中的身体;“不朽坏”指的是圣灵中的身体。

53、就人的直接经验而言,活着是一种判断-选择-实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拥有自己的心思意念,包括关于外界世界的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但是,人还能感受到自己的身体运动:既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身体,也被动地受身体活动的限制。当一个人无法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身体的任何部分时,这个人就进入死亡状态。人的心思意念存在于人的灵魂(ψυχή)中;一般来说,灵魂离去之后,人的身体就成了尸体。这个意义上的身体,希腊文用σῶμα来表达,比如,耶稣死后的身体便称为σῶμα。(15)从这个角度看,σῶμα对于人的生存来说是一种被动性存在。丧失灵魂的尸体在希腊人看来和其他物体性存在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就理解人的生存而言,σῶμα似乎不值得更多的讨论。

54、生命体当然是要降低自身的熵值,但这不总是成功的:有时因为自身稳态被破坏,比如衰老;有时因为无法完全抵抗外界的高熵压力。熵变主要应该是面向代谢及调节代谢的过程: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

55、关于上述5个希腊字的关系,可以这样看,ψυχή和σῶμα的结合乃是一种属血气或属肉体的生存,称为σάρξ。就语言而言,如果单独使用ψυχή和σάρξ,它们都指称一种在人的心思意念中的生存。πνεῦμα和σῶμα的结合则产生了ζωή(生命)。πνεῦμα是通过耶稣基督而进入人的肉体的灵。对于基督徒来说,他们相信耶稣基督,圣灵进驻其中作为新的生存出发点。圣灵作为生存出发点在肉体中开始慢慢地成长,并拥有与之相应的身体或称灵性身体。肉体慢慢衰败死去,但是,在圣灵带领下的身体则逐渐强壮。显然,肉体是不能进天堂的。进入天堂的身体乃是在圣灵中成长起来的身体,而不是肉体。这便是ζωή。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语重心长的意思是(79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