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94句精选句子)

2023-06-01 09:56:44

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

1、所谓“辩证思维”、“辩证地看问题”等通常解释为“从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和问题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看事物和问题”便不一定都正确,而是往往陷于片面和局限,并且往往割裂各种事物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系。有些两两对立是有道理的,有些则没有什么道理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因此不应当一概采用两分法。哲学是研究一切事物最根本的道理,而把二分法当作最根本的道理显然是错误的。对于古今中外包括辩证法思想在内的哲学思想遗产,第一不应评价过高,第二应当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去重新进行研究,发掘出其真正有意义之处,同时指出其局限和错误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哲学原理教科书还是哲学史教科书都应当重新编写。

2、Ⅱ.自我意识。自身确定性的真理。(a)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非独立性,主人和奴隶。(b)自我意识的自由。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苦恼的意识。(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

3、通常认为,出版于1807年的《精神现象学》标志着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成熟。然而,这部著作却给试图解释它的后人留下了种种谜团。它究竟是由《哲学全书》所代表的黑格尔体系的“前厅”,还是该体系的一部分(隶属于精神哲学)?它以一种准–历史的叙事所展现的,是实际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还是在《逻辑学》中以更加形式化的方式论述的概念的逻辑演进?考虑到《精神现象学》所涉主题的庞杂性,有没有一章可以看作是统摄了全书?

4、自然界是天然存在的,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没有自然界就不可能有人类和人类社会,但人类社会并非自然界的简单发展和延伸,两者不应混为一谈。人类社会自有其极为特殊和复杂的情况。人的肉体属于自然界,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产品直接依赖于自然界,但人类创造出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则是自然界所没有的。

5、“辩证法”的关键特征是二分法。自古以来许多思想家偏爱二分法,认为它既简洁又对称,而且有某种神秘感,显得玄奥、深邃,把它作为最基本的原则。但实际上这和古代实证科学不发达、有神秘主义倾向有关,同时也和人们没有认识到反义词的特点直接有关,因为反义词都是一对一对的,似乎很整齐,也有某种哲理性。但是这些都不能说明二分法本身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普遍原理。对有些事情二分是有道理的、正确的,对有些事物则二分没有道理、不正确。因此不应一概而论。此外,这也和对立联想有关,想到“好”就可以联想到“坏”,想到“正确”可以联想到“错误”,有“老”就可以想到“少”,有“取”就可以想到“舍”,等等。人类的科学研究、尤其是理论科学即哲学研究是在追求以简驭繁,从比较少或很少的基本原理出发去圆满解释尽可能多的各类事实和问题。而二分法可以说是很简单的,并且似乎可以说明一切,但这恰恰给人们以很大的误导。

6、因此,阅读列宁的“伯尔尼笔记”首先应当悬搁的就是这种政治性的阅读态度。这并不意味着否认这些笔记与列宁此后的革命实践之间具有联系,而是要求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不靠臆想建立这种联系。如果说“读书笔记”是作者写给自己看的,因而是一种“自言自语”的话,那么就让我们面向文本本身,看看列宁在其中究竟想对自己说什么。

7、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引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运行的。(第361页)(认为自然界是变动不居的当然比认为自然界是静止不变的要正确,不过这种认识十分初步,其意义很有限,远不够深刻和全面——刘立群)纯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也就是说,以非常现实的材料为对象的。这种材料以极度抽象的形式出现,这只能在表面上掩盖它起源于外部世界。···(第377页)(这里所论似是而非,关键是完全不知符号世界的重要作用——刘立群)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第383页)”。(这里的“世界”指自然界,换个表述就是“自然界是物质的”,不过这十分简单和初步,也不完全准确,例如可以问“虚空或真空是物质吗,如果确实有虚空的话”,这涉及对“物质”一词的理解和定义以及自然界的复杂情况——刘立群)

8、的确,自然界中有不少事物与对称、与二分法有关,但是也有许多事物和对称、和二分法没有关系,即不应当简单地从“一分为二”角度出发去看待一切自然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就更是如此。无论对称还是二分法都并不是普遍的现象。一件事物、一个问题往往涉及到许多方面,各种事物和问题之间的关联也是错综复杂,如果只从两分法出发、只去考虑和把握其两个方面,便必然陷入片面性或偏激,因而必然产生失误。例如,与“历史辩证法”密切相联的“阶级论”把人类社会一律简单分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认为“阶级斗争必然是你死我活”,便造成极左时期一系列十分荒唐的严重错误。在“一分为二”、“对立统一”思想指导下,人们往往习惯于把所有事情都视为两两对立,以为当然如此,例如“不是姓社就是姓资”、“不是姓公就是姓私”等,只是在其中兜圈子,才有“四人帮”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这类现在看来十分幼稚可笑的观点,仿佛“社会主义只姓公,资本主义只姓私”。

9、黑格尔在这里、在他的思辨的逻辑学里所完成的积极的东西在于:独立于自然界和精神的特定概念、普遍的固定的思维形式,是人的本质普遍异化的必然结果,因而也是人的思维的必然结果;因此,黑格尔把它们描绘成抽象过程的各个环节,把它们联贯起来了。例如,扬弃了的存在是本质,扬弃了的本质是概念,扬弃了的概念……是绝对观念。然而,绝对观念究竟是什么呢?如果绝对观念不愿意再去从头经历全部抽象活动并满足于充当种种抽象的总体或自我理解的抽象,那么,绝对观念也要再一次扬弃自身。但是,自我理解为抽象的抽象,知道自己是无;它必须放弃自身即抽象,从而达到了恰恰是它的对立面的本质,达到了自然界。因此,全部逻辑学都证明,抽象思维本身是无,绝对观念本身是无,只有自然界才是某物。

10、(13)(31)(34)《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343页。

11、整个《巴黎手稿》以《精神现象学》的辩证法作为思想对象,那么在本质上也就规定了马克思对辩证法的基本理解,即把辩证法理解为真正的人的生命活动的形成过程和展开方式。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经济活动作为人的基本生命活动,便实质性地内涵了它的辩证运动形式和过程。也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在社会关系这一本质层面展开对黑格尔辩证法积极方面的改造,既切中了辩证法作为科学思想方式的理论本质,也把握到了辩证法作为事物运动和展开自身的现实逻辑。

12、“结果自然界成为具有异在形式的观念。既然观念在这里表现为对自身的否定或外在于自身的东西,那么自然界并非只在相对的意义上对这种观念说来是外在的,而是外在性构成这样的规定,观念在其中表现为自然界。”(第227页)

13、我们知道马克思主要是“穆勒评注”部分探讨交往异化的。目前学界对“穆勒评注”在《巴黎手稿》中的位置存有争议,主要有以下两种基本观点:一是把它设置在第一手稿之前,二是把它设置在第一手稿之后、第二手稿之前。①根据这两种看法,从逻辑上可以推论出来的结论是:它不是与前三个手稿无关的“附录”,而是作为整个手稿的内在构成部分而存在的,是先于第三手稿的。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有理由在文献学的意义上确认交往异化对于马克思发现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方面具有前提正当性。更进一步的问题在于必须给予它逻辑的说明和阐释。

14、主要之点就在于:意识的对象无非就是自我意识;或者说,对象不过是对象化的自我意识、作为对象的自我意识(把人和自我意识等同起来)。

15、专题策划人:陈敬国(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

16、至于五对“范畴”,其适用性也都是有限的,只有相对的意义,即诸如“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区分基本上都是相对的,很难说“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区分是绝对的,或“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区分是绝对的,等等。仅仅把这五对范畴罗列出来并没有什么有力的根据,而且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讲清楚、讲彻底这些“矛盾关系”之间的复杂关系,即这种罗列貌似全面、深刻,实际上相当混乱、并不系统,因此也并不真正正确和科学,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总而言之,辩证法学说并不是真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并不是正确的、科学的哲学理论的组成部分,更谈不上是正确的、科学的哲学理论的核心,而且无论怎样去改造或发展它也不可能使之成为科学理论。

17、例如,在黑格尔法哲学中,扬弃了的私人权利等于道德,扬弃了的道德等于家庭,扬弃了的家庭等于市民社会,扬弃了的市民社会等于国家,扬弃了的国家等于世界史。在现实中,私人权利、道德、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等依然存在着,它们只是变成了环节,变成了人的存在和存在方式,这些存在方式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互相消融,互相产生等等。它们是运动的环节。

18、自然界万事万物、各种现象表现为不同层次性,物理学研究最根本、最基本的层次,化学研究高一级层次,生物学研究的层次更高。也可以表述为:物理现象是最根本的自然现象,化学现象是高一级的自然现象,生物现象是更高级的自然现象。从层次性出发是把握自然界整体的一个重要途径,犹如我从基本层次论出发去把握一切的一切。换言之,应当区分开基本层次与自然界的层次,前者属于哲学核心领域,后者属于哲学外围领域之一即自然科学哲学领域。不过,自然科学哲学意义上的层次与物理学研究范围内的层次不是一回事,不应混为一谈(《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第766页左第五自然段没有严格区分开二者,另见“物质层次结构”辞条第573页)。此外,宇宙是无限大的,但无论宇宙宏观世界还是物理微观世界都不是有无限多层次的。

19、“后者是康德的哲学兴趣专注的方面。他的主要思想,是向作为主观自我的自我意识索取范畴。由于这种规定,他的观点仍然停留在意识和它的对立之内,除了感觉和直观的经验的东西而外,还剩下某种不由进行思维的自我意识来建立并规定的东西,即一个自在之物,一个对思维来说是陌生的、外在的东西。”

20、例如,从亚里士多德开始采用自上而下彻底的生物二分分类法,根据是否会运动而把生物分成动物和植物两大类,动物则根据是否有血分成有血动物(脊椎动物)和无血动物(无脊椎动物)两类,有血动物又分成温血和冷血,温血动物根据是有毛发还是羽毛再分成两类(哺乳类和鸟类),等等,这样一步步地二分下去,直到一个特定的物种。这种方法直到18世纪后期才发生转变:现代生物分类法创始人、瑞典科学家林奈(1707-1778)在开始时也是用自上而下的分类法,但是他突破了二分法的界限,不再采用二分法,而是发明了一个等级结构的分类体系,在界之下划分纲,纲划分成目,目划分成属,最后是种。这样一个等级体系要比二分法缜密得多,也简明得多。在其后期,他认识到自下而上的分类法要更为恰当,因此把种作为分类的基本单位,分类从对物种进行尽可能准确的描述开始,把相似的种归为同一属,把相似的属归为同一目,再把相似的目归为同一纲,等等,这就更不是依照二分法了。

21、《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罗伯特•斯特恩著,丁三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22、第他重新扬弃了肯定的东西,恢复了抽象、无限的东西。宗教和神学的恢复。

23、主要基于这个原因,当今西方学术界的主流早已基本上不使用“辩证法”这个词,也不把它当作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参见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六卷(凤凰出版社2005年)张慎主编“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的确立”一节)。尽管如此,西方在许多地方仍然不自觉地受二分法的束缚,甚至视之为理所当然,尤其是追求思想简单化的人,例如迄今西方、尤其是美国十分流行的“非黑即白式”的“民主-专制”二分法、“正义-邪恶”二分法等等,并因此犯下许多错误。

24、(22)张一兵:《回到列宁:关于“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24页。

25、黑格尔辩证法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把宇宙万物看做是一个由于其内在矛盾而自我运动的过程,从而把真理理解为过程、结果和全体,理解为一个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

26、第这个过程必须有一个承担者、主体;但主体首先必须是一个结果;因此,这个结果,即知道自己是绝对自我意识的主体,就是神,绝对精神,就是知道自己并且实现自己的观念。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不过成为这个隐秘的、非现实的人和这个非现实的自然界的宾词、象征。因此,主词和宾词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地相互颠倒了:这就是神秘的主体—客体,或笼罩在客体上的主体性,作为过程的绝对主体,作为使自己外化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时又使外化回到自身的主体,以及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这就是在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旋转。

27、真正的科学方法亦即辩证法的本性,一方面是方法与内容不分,另一方面是由它自己来规定自己的节奏,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做是其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黑格尔认为辩证法不仅仅是方法,而且是事物自身的客观法则。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或我们认识事物的某种方式,而是事物内在的生命、灵魂和运动方式。 

28、(联邦德国)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商务印书馆1986年):“···康德相信他能够证明,一切经验知识都是以关于实在的先天知识为基础的。关于实在的先天知识就是先天为真的综合判断,···康德的难题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够解释先天为真的综合判断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这种判断的有效性以什么为根据?康德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就是先验唯心主义理论。···这个所谓‘真实的世界’——即我们所唯一熟悉的、能够有意义地谈论的、经验上实在的世界——就其根本性质来说,是我们自己的(空间-时间的)直观能力和悟性的构成物。(第17页,康德这里陷入一基本误区,即未区分开人的实际感知及活动与科学研究,对于实际活动来说,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是毋庸置疑、不必论证的,对经验科学研究来说也基本不用论证,只有对理论科学即哲学研究来说才需要研究和论证,康德所做出的论证即所讲的道理便是做出现象和物自体等一系列区分,这些道理牵强附会,根源在于不知语言符号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刘立群)···一切情况都证明,经验科学的发展把认识论从‘或者是绝对知识,或者是怀疑’这种非此即彼的片面性抉择中解救出来(第23页,确实,经验性实证科学知识通常都是相对的,只有理论科学即哲学能够达到绝对,康德创建的一整套学说即道理就是想达到绝对不变的知识——刘立群)···把现代哲学和西方哲学传统联系起来的因素(之一)··是为整个科学和哲学寻求一个最根本基础的尝试。自古以来,哲学的主要倾向之一就是为一切科学陈述找到一个绝对的不容置疑的基础。这种努力在今天还广泛地进行着,只不过现在是有多少种哲学的基本观点,就有多少个寻求知识最根本基础的方向。先验哲学企图把每一特殊的有关对象的科学的先验性固定在先验的主体之中;现象学想要通过它的还原法和加括号法开辟一条对本质进行严密研究的道路;···(第24页)···维特根斯坦认为:绝对精确的概念是一种理想,人们甚至可以把它称作一种逻辑神话。(第556页,许多哲学家想寻找自然科学知识可靠的基础,却没想到这与自然科学术语几乎都是单义的这点有关,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许多术语不是单义的、准确的,事实上也就不是科学的、正确的,后来被完全抛弃,例如“燃素”、“热素”。维特根斯坦研究语言哲学问题似也未想到这点——刘立群)···按照《逻辑哲学论》中提出的名称理论,一个真正名字的意义同这个名字所指的物体是一回事。···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对于名字的负载者和名字的意义做出明显的区分。···名字的负载者可能消失,而名字本身却不会因而失去意义;···(第559页)”

29、“自然哲学”一词至少包含两个意思:作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前身;作为对宇宙自然界整体的把握。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论述也含有第二个意思。不过把“辩证法”当作普遍“规律”则是错误的(详见笔者“辩证法的局限与误区”、“人类不受任何规律的支配”等文)。

30、[ⅩⅩⅦ]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Unwesen)。

31、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是对于否定性的辩证的理解。在他看来,事物本身是一个结合了诸多有差别的属性在自身之内的统一体,这种差别是内在的差别即对立面的统一。正因为存在着差别,事物之中包含着否定性的因素。

32、第因为这种观点是形式的和抽象的,所以外化的扬弃成为外化的确证,或者说,在黑格尔看来,自我产生、自我对象化的运动,作为自我外化和自我异化的运动,是绝对的因而也是最后的、以自身为目的的、安于自身的、达到自己本质的、人的生命表现。

33、逻辑实证主义学派主张使用现象主义语言(如“现在我看到了一杯水”)和物理主义语言(如“这个东西是白色的”)。他们察觉到语言问题对于实证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但是不知道自然科学语言之所以精确、严谨,关键在于几乎所有自然科学术语都是单义词。

34、[Ⅺ](6)在这一部分,为了便于理解和论证,对黑格尔辩证法,特别是《现象学》和《逻辑学》中的有关叙述,以及最后对最近的批判运动同黑格尔的关系作一些说明,也许是适当的。

35、意识一定要经历一个客观化、脱离自身追求无限的过程,这样方才能够自己观察自己,也就是所谓思辨。

36、“但为了哲学的进步,必须要把对自我、意识本身的考察,也就是说对主观知识与客体的抽象关系的考察,引向形式方面,以这种方式开始对无限的形式、即对概念的认识。为了达到这种认识,还必须剥去作为自我、意识的形式所具有的有限的规定性。”

37、[ⅩⅩⅩ]因此,从一方面来说,黑格尔在哲学中加以扬弃的存在,并不是现实的宗教、国家、自然界,而是已经成为知识的对象的宗教本身,即教义学;法学、国家学、自然科学也是如此。因此,从一方面来说,黑格尔既同现实的本质相对立,也同直接的、非哲学的科学或这种本质的非哲学的概念相对立。因此,黑格尔是同它们的通用的概念相矛盾的。

38、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也就是说,就它还在感性上不同于它自身所隐藏的神秘的意义而言,离开这些抽象概念并不同于这些抽象概念的自然界,就是无,即证明自己是虚无的无。它是无意义的,或者只具有应被扬弃的外在性的意义。

39、关于第——(3)意识的这种异化不仅有否定的意义,而且也有肯定的意义;(4)它不仅对我们或者对自身有意义,而且对它本身即对意识也有意义。(5)对象的否定,或对象的自我扬弃,对意识所以有肯定的意义(或者说,它所以知道对象的这种虚无性),是由于意识把自身外化了,因为意识在这种外化中知道自己就是对象,或者说,由于自为的存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性而知道对象就是它自身。(6)另一方面,这里还同时包含着另一个环节,即意识既扬弃这种外化和对象性,也同样地返回到自身,因而,它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

40、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费尔巴哈成就的伟大以及他把这种成就贡献给世界时所表现的那种谦虚的纯朴,同批判所持的相反的态度恰成惊人的对照。

41、(3)他把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基础的肯定的东西同自称是绝对的肯定的东西的那个否定的否定对立起来。

42、常说的“物极必反”就是“否定之否定”。但是达到什么程度算是达到了“极”?在许多时候,事情还没有达到极端就开始反,有时已经太过分、过了极端却仍没有反。这些都说明这种说法的弹性很大,很模糊,也可以说很不严谨。粗糙、简略、模糊是有关辩证法论述的突出特点。常听人说“自然界是辩证发展的”或“人类社会是辩证发展的”,等等。由于“辩证法规律”是错误的虚构,这类说法当然也就站不住脚、没有什么意义。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都是十分复杂的,仅用辩证法即二分法不可能完整准确地加以认识。

43、“先验逻辑考察与对象先天联系着的概念,所以它并未将客观认识的一切内容抽掉,或者说,它含有一个对象的纯粹思维的规则;它同时又考察不能归之于对象的我们的认识的起源。”

44、这一唯物主义立场当然首先可以从认识论的层面加以理解。此时,面对自在之物的认识者(意识)不再是被动“反映”对象,而是在活生生的过程中主动认识对象。关于这一点,列宁写道:“‘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真正认识的、不断认识的、从不知到知的运动的道路(据我看来,这就是关键所在)。”15论者往往强调列宁在阅读《逻辑学》的概念论部分时对于认识的过程性的强调,而事实上列宁在“伯尔尼笔记”中几乎通篇都对这一问题保持关注。比如,即便在列宁对于“绝对观念”一章的阅读中,在被阿尔都塞指认为展现了“无主体过程”的地方,列宁也特别注意到,“科学是圆圈的圆圈”16——在列宁的语境中,这主要就是指认识过程的扩展和深化是通过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化而实现的。

45、另一方面,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里同时还包含着另一个环节,即自我意识既扬弃这种外化和对象性,也同样地返回到自身,因而,它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

46、由此可知,交往异化的核心在于中介,在于中介是如何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在马克思看来,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中介表现出来,所以中介就具有了超出人并支配人的权力,因而“这个中介就成为真正的上帝。对它的崇拜成为目的。同这个中介脱离的物,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同上,第165页)也就是说,中介本来是人与人交往的一个环节和手段,但是这个环节和手段现在却演变成了一切目的。人在其中消失掉了,人与人的关系被掩盖在了物象与物象的关系下面。由此,“进行交换活动的人的中介运动,不是社会的、人的运动,不是人的关系,它是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抽象的关系,而这种抽象的关系是价值。货币才是作为价值的价值的现实存在。”(同上,第166页)可见,人与人的交往活动及其运动形式事实上是以中介活动及其运动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种表现按照基督的运动形式来说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督最初代表:(1)上帝面前的人;(2)人面前的上帝;(3)人面前的人。”(同上,第165页)马克思认为“同样,货币按照自己的概念最初代表:(1)为了私有财产的私有财产;(2)为了私有财产的社会;(3)为了社会的私有财产。”(马克思,第165页)这即是说,货币在第一阶段所代表的是为了获得其他人的私有财产而必须让渡给其他人的私有财产,这是它的最初形态,然而是人格化的,富有个性的;在第二阶段,货币获得了私有财产相互之间让渡的中介地位,进化成为非人格化的存在,具有社会化的特征;第三阶段,即货币取得了完全的普遍化,它作为私有财产的中介,能够与所有的社会产品进行交换,获得了对社会的完全支配权。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对价值形式的分析,也就是对货币形成过程的分析,即它从个别等价物到特殊等价物,再到一般等价物和货币的发展过程。在这里,马克思按照基督作为人与上帝的中介这一基本理论框架把握到了货币这一中介的运动形式。

47、其在批判黑格尔辩证法在“神学-哲学-神学”的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抽象形式之后,马克思接着指出“要说明这一在黑格尔那里还是非批判的运动所具有的批判的形式。”(马克思,第97页)因为虽然黑格尔在阐述历史时采取了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而把现实的人的历史裹挟其中,但是马克思还是敏锐地洞见了其积极意义,即它以批判的形式表达出了人的产生活动和人的形成历史。这种态度显然不同于费尔巴哈,更不同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其他成员。

48、恩格斯把包括思维在内的一切现象和情况都归结为“运动”,这显然有浓厚的机械论色彩。他对“规律”的理解无疑也是混乱的。此外就是十分狭隘的反映论和“正确认识是主体-客体符合”论观点。(参阅笔者《超越西方思想》一书第四章“认识论”)

49、所以黑格尔将辩证法称为真正的科学方法,这个概念源于希腊文,原义是“对话”。在某种意义上,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思想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因而是一种概念辩证法。正因为思想是“客观思想”,他的辩证法就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的方法,也不仅仅是构建哲学体系的方式,而且是世间一切事物共同的运动方式或客观规律。换言之,辩证法与本体论是同一的。 

50、但是,由于黑格尔根据否定的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把否定的否定看成真正的和唯一的肯定的东西,而根据它所包含的否定方面把它看成一切存在的唯一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所以他只是为那种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既定的主体的人的现实的历史,而只是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发生的历史。

51、人们还会说,在黑格尔《逻辑学》中,辩证法体现为绝对精神的自身运动;而在列宁那里,辩证法的真正载体则是人的实践活动。这里其实内嵌了一个问题:在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改造时,是否为实践留下了如此重要的位置呢?表面上看,对于列宁来说,这个问题似乎显而易见,因为既然列宁曾在“伯尔尼笔记”中写过“为自己绘制客观世界图景的人的活动改变外部现实,消灭它的规定性(=变更它的这些或那些方面、质),这样,也就去掉了它的外观、外在性和虚无性的特点,使它成为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客观真实的)”20这样的话,那么实践问题当然就应该是伯尔尼笔记的核心问题,而实践辩证法就应该是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唯物主义改造的最高成果。这种理解从当代思想语境中来看,似乎是容易接受的,但如果我们回到伯尔尼笔记本身,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列宁其实只是在阅读《逻辑学》“概念论”的“认识的观念”一章时才在笔记中写下关于实践问题的理解,在此后的笔记中基本再也看不到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甚至在一些带有总结性质的文字中,比如《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关于“辩证法的要素”的概述以及《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都未见列宁再对实践问题进行探讨。这里面可能有一些客观原因,比如张一兵教授就曾指出,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列宁并不是抛弃了自己在‘伯尔尼笔记’中获得的重要思想,而是更多地考虑到如何更通俗地介绍马克思主义,使之为俄国广大的无产阶级所接受”。21不过,如果说实践辩证法就是列宁在其黑格尔阅读中所获得的最高思想成果的话,那么按照一般的逻辑,他完全可以不借助黑格尔的术语、比较通俗地向无产阶级宣讲,而不至于在专门讨论辩证法问题的文章中回避这一问题。事实上,从列宁讨论“实践”问题的语境来看,他显然不是在一般地讨论“实践”,而是结合着黑格尔关于“实践的观念”问题的分析展开对实践的讨论。尽管列宁在读到黑格尔的相关论述后写到“因此,马克思把实践的标准引进认识论时,是直接和黑格尔接近的: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但他写下这一感想的前提是“无疑地,在黑格尔那里,在分析认识过程中,实践是一个环节,并且也就是向客观的(在黑格尔看来是‘绝对的’)真理的过渡”,23也就是说,列宁在他的黑格尔阅读中其实是将实践视为认识论的“一个环节”(而未见得是“根本环节”)来理解的。列宁对待“实践”的态度其实是审慎的,这表现在每当他论及“实践”问题时都会马上想到“外部现实”或“客观世界”。比如在读到黑格尔关于“善”的观点时,列宁写道:“‘善’是‘对外部现实性的要求’,就是说,‘善’被理解为人的实践=要求(1)和外部现实”24再比如,列宁特别注意到,“‘客观世界’走它自己的路,人的实践面对这个客观世界,在‘实现’目的时会遇到‘困难’,甚至会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25并在这句话旁边特别写道“注意,注意”。可见,列宁在此并未像许多论者所以为的那样,将“实践”直接当作能够将主观目的实现于客观世界的根本途径,而是在探问人的“要求”何以能够在“外部”现实中实现。在这一视野中,对于列宁来说,最重要的问题与其说是“实践”,不如说是实践的前提和条件。

52、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说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本质即自己的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说一个东西是对象性的、自然的、感性的,这是说,在这个东西之外有对象、自然界、感觉;或者说,它本身对于第三者说来是对象、自然界、感觉,这都是同一个意思。饥饿是自然的需要;因而为了使自己得到满足、得到温饱,他需要在他之外的自然界、在他之外的对象。饥饿是我的身体对某一对象的公认的需要,这个对象存在于我的身体之外、是我的身体为了充实自己、表现自己的本质所不可缺少的。太阳是植物的对象,是植物所不可缺少的、确证它的生命的对象,正象植物是太阳的对象,是太阳的唤醒生命的力量的表现,是太阳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一样。

53、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黑格尔分析对比了古代人的思维方式与近代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古代的研究者通过对呈现于面前的一切事物都作哲学的思考,才给自己创造出一种渗透于事物中的普遍性;而现代人则不同,他不是从具体事物出发,而是利用现成的抽象形式,不假中介地将内在的东西外化出来并隔离地将普遍的东西制造出来。黑格尔称之为“知性思维”。 

54、因为黑格尔的《哲学全书》以逻辑学,以纯粹的思辨的思想开始,而以绝对知识,以自我意识的、理解自身的哲学的或绝对的即超人的抽象精神结束,所以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而哲学精神不过是在它的自我异化内部通过思考理解即抽象地理解自身的、异化的世界精神。逻辑学是精神的货币,是人和自然界的思辨的思想的价值——人和自然界的同一切现实的规定性毫不相干的、因而是非现实的本质,——是外化的因而从自然界和现实的人抽象出来的思维,即抽象思维。——这种抽象思维的外在性就是……自然界,就象自然界对这种抽象思维所表现的那样。自然界对抽象思维说来是外在的,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而抽象思维也是外在地把自然界作为抽象的思想来理解,然而是作为外化的、抽象的思维来理解。——最后,精神,这个回到自己的诞生地的思维,这种思维在它终于发现自己和肯定自己就是绝对知识因而就是绝对的即抽象的精神之前,在它获得自己的自觉的、与自身相符合的存在之前,它作为人类学的、现象学的、心理学的、伦理的、艺术的、宗教的精神,总还不是自身。因为它的现实存在就是抽象。

55、[3]卢卡奇,1963年:《青年黑格尔》(选译),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

56、(12)StathisKouvelakis.“LeninasReaderofHegel:HypothesesforaReadingofLenin’sNotebooksonHegel’sTheScienceofLogic”.InLeninReloaded:TowardaPolitcsofTruth.Ed.bySebastianBudgen,StathisKouvelakis,andSlavojŽižek,DukeUniversityPress,200p.183

57、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因此,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的异化没有被看作人的本质的现实异化的表现,即在知识和思维中反映出来的这种异化的表现。相反地,现实的即真实地出现的异化,就其潜藏在内部最深处的——并且只有哲学才能揭示出来的——本质说来,不过是真正的、人的本质即自我意识的异化的现象。因此,掌握了这一点的科学就叫作现象学。因此,对异化的、对象性的本质的任何重新占有,都表现为把这种本质合并于自我意识:掌握了自己本质的人,仅仅是掌握了对象性本质的自我意识。因此,对象之返回到自我就是对象的重新占有。

58、因为黑格尔把人和自我意识等同起来,所以人的异化了的对象,人的异化了的、本质的现实性,不外就是异化的意识,就是异化的思想,是异化的抽象的因而无内容的和非现实的表现,即否定。因此,外化的扬弃也不外是对这种无内容的抽象所作的抽象的、无内容的扬弃,即否定的否定。因此,自我对象化的内容丰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具体的活动,就成为这种活动的纯粹抽象——绝对的否定性,而这种抽象也被抽象地固定下来并且被想象为独立的活动,或者干脆被想象为活动。因为这种所谓否定性无非就是上述现实的、活生生的行动的抽象的无内容的形式,所以它的内容也只能是形式的、抽掉了一切内容而产生的内容。因此,这就是普遍的,抽象的,适合任何内容的,从而既超脱任何内容同时又正是对任何内容都通用的,脱离现实的精神和现实的自然界的抽象形式、思维形式、逻辑范畴。(下文我们将阐明绝对的否定性的逻辑内容。)

59、现代德国的批判着意研究旧世界的内容,而且批判的发展完全拘泥于所批判的材料,以致对批判的方法采取完全非批判的态度,同时,对于我们如何对待黑格尔辩证法这一表面上看来是形式的问题,而实际上是本质的问题,则完全缺乏认识。对于现代的批判同黑格尔哲学,特别是同辩证法的关系问题是如此缺乏认识,以致象施特劳斯和布鲁诺·鲍威尔这样的批判家——前者是完完全全地,后者在自己的《复类福音作者》中(与施特劳斯相反,他在这里用抽象的人的“自我意识”代替了“抽象的自然界”的实体),甚至在《基督教真相》中,至少有可能完全地——仍然拘泥于黑格尔的逻辑学。例如,《基督教真相》一书中说:

60、自然科学是从各个角度、运用各种方法去研究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自然科学基础问题则是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问题,即从哲学核心领域出发去研究何为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即能够成功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并预测自然现象的发生等问题。

61、因此,把否定和保存即肯定结合起来的扬弃起着一种独特的作用。

62、与许多研究者不同,阿尔都塞在其对于列宁的阅读中对唯物主义问题给与了充分关注。列宁在1914—1915年间对于黑格尔的阅读,主要是围绕《逻辑学》展开的,而他对于《逻辑学》的阅读重点是第三部分“概念论”,特别是“绝对观念”这一章——关于列宁这一阅读的特点,阿尔都塞的理解是:“而到论述主观逻辑的一册时,列宁的笔记变得非常多,对绝对观念则有很赞扬的评论,尽管看起来可能令人吃惊,列宁把这一章看成实际上是唯物主义的。”5阿尔都塞的这一理解的文本根据,是列宁在评价《逻辑学》中的“绝对观念”一章时的著名说法:“妙就妙在:关于‘绝对观念’的整整一章,几乎没有一句话讲到神(差不多只有一次偶然漏出了‘神的’‘概念’),此外——注意这点——几乎没有专门把唯心主义包括在内,而是把辩证的方法作为自己主要的对象。黑格尔逻辑学的总结和概要、最高成就和实质,就是辩证的方法,——这是绝妙的。还有一点:在黑格尔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矛盾’,然而是事实!”6不过我们马上会发现,这里的问题在于,列宁所说的“唯物主义最多”并不仅仅指“绝对观念”这一章,而是指《逻辑学》整本著作。正是由于阿尔都塞将列宁的这段话解读为对“绝对观念”章的唯物主义解读,他才会将列宁的黑格尔阅读的主要成果理解为“无主体的过程”。尽管列宁在阅读《小逻辑》时的确留意过“意义在于全部运动”7这样的表述,但综观《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全文,我们可以看到,列宁对于黑格尔的唯物主义解读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最后一章上,比如在阅读“存在论”部分时,列宁就写道:“我总是竭力用唯物主义观点来阅读黑格尔:黑格尔是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恩格斯的说法)——就是说,我大抵抛弃上帝、绝对、纯观念等等。”8在这里,列宁在阅读中关注的并不是“无主体的过程”问题,而是自在之物向为他之物的转化问题。而在对于“概念论”的阅读中,列宁所思考的主要是“辩证认识的本质”问题,在此“现实的诸环节的全部总和的展开”9或者“世界联系的全面性和包罗万象的性质”10的“表现”问题成为问题的焦点。这些讨论都无法归于关于“无主体的过程”的讨论。更不用说列宁在对于“概念论”的阅读中关于概念和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的讨论更是与无主体过程问题无关。

63、黑格尔的辩证法以“三一式”为其形式,亦即正题、反题与合题。正题是肯定的环节,它表明矛盾此时还处于潜在的阶段;反题是否定的环节,此时矛盾的双方得到了展开;合题则是否定之否定的环节,它是正题与反题的对立统一。黑格尔哲学体系就是由许许多多这样的正题、反题与合题的圆圈所组成的一个巨大的“圆圈”。

64、一方面,黑格尔辩证法的首要积极意义在于内涵了人的自我外化和自我异化的过程,它是作为人的真正生命活动而出现的。马克思在劳动异化中看到的是人的自我丧失过程,虽然对于批判其神秘形式有推动作用,但它是一种消极意义的,主要体现在它不能在外化和异化的过程中收回自身。事实上,交往异化活动也内涵着人的自我丧失过程,虽然圣西门主义者把信用业看作扬弃人的自我异化、向自身复归的运动环节是一种假象,但是在交往异化中,人必须而且应该经历这种异化,因为只有这样人才能在自我异化中收回自身,而且这种异化越是普遍,人收回自身的丰富性便越大。也正是如此,马克思从交往异化出发才能在“第三手稿”中充分肯定黑格尔辩证法的这一积极意义。

65、有人认为“辩证法是哲学的核心”(见《潘梓年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笔者认为,对于黑格尔哲学及马哲来说,辩证法的确是其核心。但是由于辩证法本身有严重的局限和缺陷,也由于黑格尔哲学及马哲本身都有严重的缺陷和错误,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哲学,所以,对于作为理论科学的哲学来说,辩证法并不应是、也不可能是其核心。即以二分法为主要特点的辩证法不可能改造成为真正科学的方法。

66、(11)StathisKouvelakis.“LeninasReaderofHegel:HypothesesforaReadingofLenin’sNotebooksonHegel’sTheScienceofLogic”.InLeninReloaded:TowardaPolitcsofTruth.Ed.bySebastianBudgen,StathisKouvelakis,andSlavojŽižek,DukeUniversityPress,200p.1

67、由此,这一中介运动向前推进,再由货币发展到信用业的阶段,马克思认为此时出现了一种迷惑人的假象,即认为异己的物质力量的权力开始被打破了,“自我异化的关系被扬弃了,人又重新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同上,第167页)其典型代表就是圣西门主义者,他们把货币的发展、信贷、银行业等看作是逐渐扬弃人同物、资本同劳动、私有财产同货币、货币同人的分离的各阶段,同时也看作是对人同人的分离逐渐扬弃的各个阶段。但是,马克思指出这是一种幻觉:“这种扬弃异化、人向自己因而也向别人复归,仅仅是一个假象;何况这是更加卑劣的和极端的自我异化、非人化,……更可恶的是,在人对人的信任的假象下面隐藏着极端的不信任和完全的异化。”(同上,第168页)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指认纸币和货币的其他代表、信贷、银行等等,都是货币这一中介运动的环节,它构成了人们相互间活动及其关系的纽带。信用作为这一中介活动的环节并没有改变人与人交往异化的实质。因为在信贷中,人本身取代货币成为了交换的中介。虽然交换的中介物从物质形式返回到人自身了,但是人此时已经变成了在人之外的某种物质形式。这就是人在自我异化道路上的进一步沉沦。

68、有学者把“系统论”或“系统科学”作为“自然哲学”的一部分(例如,参阅陈其荣著《自然哲学》第二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其实自然界本身谈不上是否存在着系统性,而是人类在研究自然界时从系统性的角度出发去对自然界进行概括和描述,这类概括和描述固然符合一部分事实,但同时也有其局限性。换言之,不应把“系统论”的作用估计过高,它只是观察自然界的一个视角,远不能说明一切问题。

69、三是在生产关系的意义上改造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主体及其活动方式。一般而言,黑格尔将主体看作是实体。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所设定的人的神性过程,即被抽象化的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必须有一个主体。“但主体只作为结果出现;因此,这个结果,即知道自己是绝对自我意识的主体,就是神,绝对精神,就是知道自己并且实现自己的观念。”(马克思,第113页)在这一意义上,黑格尔的主体和实体关系便以颠倒的方式获得了统一。在这里,主体使自身外化并从这种外化中返回自身,但同时又把外化收回到自身,从而以圆圈的方式构成了自身的运动轨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也对它进行了改造。具体而言,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在主体和它的活动对象、产物即实体的关系中来理解的,这是他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结果。他认为必须要把主体和思维等要素放在它与社会存在,特别是与经济活动及其要素的关系中来理解。在那里,主体即劳动力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要素而出现的,它与劳动资料相结合,一同构成生产活动的基本要素。由此,主体沉沦在受资本支配的生产运动过程中,犹如主体在黑格尔的精神运动中沉沦进而丧失自身一样。所以,主体要从中获得解放就必须再以颠倒的方式把自身还给自身,即主体成为生产的目的,而不是生产作为主体的目的。这样一来,主体外化自身的运动过程便构成了真正的生产运动,并使主体自身塑形,进而改变这一运动由资本主导的异化状态。

70、但列宁此时的唯物主义立场又不能仅仅在认识论层面加以理解,这是由于对于认识的过程性的强调内在包含一个前提:认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与事物的本质毫无关系因而可有可无的枝节,恰好相反,每个环节都在对于事物的认识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并通过这些作用而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结构(比如“现象”和“原因”在认识中具有不同地位,但二者又是互相依赖的)。这就意味着,在被认识的“自在之物”与意识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结构性关系,而非单纯的本原性关系。在此视野下,“自在之物”不再是一个坚硬的、与意识相对立并严厉地主张自己的优先性的“对象”,而是能被意识“同质化”,与意识共同生成某种特定的“对象-思维”结构。在这里,列宁注意到与“本质”和“内容”相关的“概念”在《逻辑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将之理解为:“‘随着这样地把内容引入逻辑的考察’,成为对象的就不是事物,而是事物的实质,事物的概念。按照唯物主义的说法,不是事物,而是事物运动的规律。”17也正是这样,以概念推演为主要内容和构建方式的“逻辑学”就与认识论相一致了。

71、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

72、黄志军,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青年燕京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等。

73、(C)宗教。自然宗教,艺术宗教,启示宗教。

74、第他扬弃了无限的东西,设定了现实的、感性的、实在的、有限的、特殊的东西(哲学,宗教和神学的扬弃)。

75、①鉴于马克思本人没有指明“穆勒评注”的具体写作时间,以及没有说明它在整个手稿中的顺序安排,所以学界关于“穆勒评注”在整个《巴黎手稿》中的位置存有争议,主要有以下两种基本观点:一是认为劳动异化要高于交往异化,所以以交往异化为主题的“穆勒评注”应放在以劳动异化为主题的第一手稿之前;二是认为交往异化高于劳动异化,所以“穆勒评注”应置于第一手稿之后,第二手稿之前。讨论的焦点在于马克思的思想进展是从交往异化到劳动异化,还是从劳动异化到交往异化。由于主题的限定,本文不对这两种看法作进一步评判,但是从两者的逻辑推论可以得知:“穆勒评注”应是在第三手稿之前的。这里的任务在于:以这一推论为前提,阐明交往异化对于马克思发现黑格尔辩证法积极方面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76、一方面,这种扬弃是思想上的本质的扬弃,也就是说,思想上的私有财产在道德观念中的扬弃。而且因为思维自以为直接就是和自身不同的另一个东西,即感性的现实,从而认为自己的活动也是感性的现实的活动,所以这种思想上的扬弃,在现实中没有触动自己的对象,却以为已经实际上克服了自己的对象;另一方面,因为对象对于思维说来现在已成为一个思想环节,所以对象在自己的现实中也被思维看作思维本身的即自我意识的、抽象的自我确证。

77、(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以及道德科学等的区别及联系等一系列问题需另文阐述)

78、举动如此奇妙而怪诞、使黑格尔分子伤透了脑筋的整个观念,无非就是抽象,即抽象思维者,这种抽象由于经验而变得聪明起来,并且弄清了它的真相就决心在某些——虚假的甚至还是抽象的——条件下放弃自身,而用自己的异在,即特殊的、特定的东西,来代替自己的自在性、非存在,代替自己的普遍性和无规定性;——决心把那只是作为抽象、作为思想物而隐藏在它里面的自然界从自身释放出去,也就是说,决心抛弃抽象而看一看摆脱掉它的自然界。直接成为直观的抽象观念,无非就是那种放弃自身并且决心成为直观的抽象思维。从逻辑学到自然哲学的这整个过渡,无非就是对抽象思维者说来如此难以达到、因而由他作了如此牵强附会的描述的从抽象到直观的过渡。有一种神秘的感觉驱使哲学家从抽象思维进入直观,那就是厌烦,就是对内容的渴望。

79、(2)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因为费尔巴哈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了理论的基本原则;

80、我们将以《现象学》的最后一章——绝对知识——来详细说明黑格尔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一章既概括地阐述了《现象学》的精神、它同思辨的辩证法的关系,也概括地阐述了黑格尔对这二者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81、(b)但是,撇开上述颠倒的说法不谈,或者更正确些说,作为上述颠倒的结果,在黑格尔看来,这种行动,第仅仅具有形式的性质,因为它是抽象的,因为人的本质本身仅仅被看作抽象的、思维的本质,即自我意识;而

82、现在摆在眼前的问题是:马克思为什么能够发现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方面?而不是像同为青年黑格尔派的其他成员那样,要么停留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内部,只是逐字逐句地重复其话语,如布鲁诺·鲍威尔,要么倒退到黑格尔辩证法的后面,即只停留在否定阶段,而不能继续往前进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如费尔巴哈。显然,要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应当深入《巴黎手稿》内部,特别是“穆勒评注”部分寻求解答,从而才能进一步说明他在交往异化的意义上对黑格尔辩证法积极方面的发现。

83、我们既要说明这一运动在黑格尔那里所采取的抽象形式,也要说明这一和现代的批判相反的运动同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所描述的同一过程的区别;或者更正确些说,要说明这一在黑格尔那里还是非批判的运动所具有的批判形式。

84、从我的观点看,“自然哲学”研究即“客观自然界的本体论问题”(应译为“存在论”)是不成立、无意义的。作为基本层次论的存在论属于哲学核心领域,有意义的只有自然科学哲学,它属于哲学外围领域。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谈到的一些“自然哲学”观点基本上没有什么价值,都只限于当时的自然科学认识水平。对自然界的整体思考即所谓“自然哲学”理应属于自然科学哲学研究,即不应再把“自然哲学”从自然科学哲学中独立出来。

85、第由于物性的这种设定本身不过是一种外观,一种与纯粹活动的本质相矛盾的行动,所以这种设定必然重新被扬弃,而物性必然遭到否定。

86、(自身异化的人,也是同自己的本质即同自己的自然的和人的本质相异化的思维者。因此,他的思想是居于自然界和人之外的僵化的精灵。黑格尔把这一切僵化的精灵统统禁锢在他的逻辑学里,先是把它们一个一个地看成否定,即人的思维的外化,然后又把它们看成否定的否定,即看成这种外化的扬弃,看成人的思维的现实的表现;但是这种否定的否定由于仍然被束缚在异化中,它一部分是使原来那些僵化的精灵在它们的异化中恢复,一部分是停留在最后的活动中,也就是在作为这些僵化的精灵的真实存在的外化中自己同自己发生关系[注:这就是说,黑格尔用那在自身内部旋转的抽象行动来代替这些僵化的抽象;于是,他就有了这样的贡献:他指明了原来属于各个哲学家的一切不适当的概念的来源,把它们综合起来,并且把它们作为批判的对象创造出一个无所不包的抽象来代替特定的抽象。(我们在下面将会看到,黑格尔为什么把思维同主体分离开来;但就是现在也已经很清楚:如果没有人,那么人的本质表现也不可能是人的,因此思维也不能被看作是人的本质表现,即在社会、世界和自然界生活的有眼睛、耳朵等等的人的和自然的主体的本质表现。)];一部分则由于这种抽象理解了自身并且对自身感到无限的厌烦,而要求放弃抽象的、只在思维中运动的思维,即无眼、无牙、无耳、无一切的思维,在黑格尔那里,便表现为决心承认自然界是本质并且埋头于直观。)

87、(1)证明了哲学不过是变成思想的并且经过思考加以阐述的宗教,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另一种形式和存在方式;从而,哲学同样应当受到谴责;

88、黑格尔对克服意识的对象的运动作了如下的描述:

89、然而,把马克思肯定黑格尔辩证法积极方面的根据也归结于劳动异化却是值得商榷的。正如上文所言,马克思已然在劳动异化的意义上对它采取了否定性态度,那么为何又会在这一意义上肯定它呢?罗森塔尔没有给出回答,或者说受制于时代的限制,他几乎难以对此作出回答。在我们看来,无论是从文本依据,还是从理论逻辑方面来说,都无法在劳动异化的意义上说明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肯定或对其积极方面的发现。对该问题的解答还需要把《巴黎手稿》中“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以下简称“穆勒评注”)里的交往异化引入进来作进一步的考察。换言之,我们认为马克思是在交往异化的意义上才发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方面。至于为什么会在交往异化的意义上才能对此予以阐明,我们将在本文的第二节专门予以分析。在此,让我们先来看马克思对它所做的肯定性理解。按照“第三手稿”展开的思路来说,这种肯定性理解主要有三个方面,而且每次都是在将它批判一番之后作出的。

90、但实际上这一探讨方式从自身的逻辑上来说就是成问题的:列宁在1914年和1915年其实并不能预见到十月革命的到来,因此说他在伯尔尼阅读黑格尔著作时就已经在为即将到来的革命做理论准备,无疑是牵强的。而即便从十月革命反过来看列宁的黑格尔阅读,我们也没有充分的证据说这一工作为十月革命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且不说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的著述中没有给后人留下“回到”或“运用”他关于黑格尔的笔记中的思想的证据,仅就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列宁而言,说这样一位不仅充满实践智慧更深愔历史唯物主义精髓的智者的革命行动有一个“理论基础”,这实在是令人无法理解的。作为思想家的列宁和作为行动者的列宁,当然是同一个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行动只有和他的理论相符合才能得到理解。行动者在行动时所面对的是一个变动而未知的世界,一个现成的理论本身实际上是无法直接指引行动的。行动需要决断,行动者的决断力来自判断力。亚里士多德将在行动中具有较强判断力称为“善于权谋”,而将这种行动者称为“明智之人”,在他看来:“所以,如果善于权谋是明智之人的一个特征,那么我们可以说,善于权谋就是与什么有助于达到某一目的相关的正确性,而明智就是对(如何)有助于达到某一目的具有正确的意见。”1这就意味着,行动者的决断只是和某一特定目的的达成有关,而和真理本身并无直接关联。因而在一个具体行动(如发动起义)和一项理论研究(如关于辩证法的思考)之间建立起联系,恐怕至少不是可以轻易地、没有任何中介地实现的。

91、 纵观马克思的理论创作过程,可以知悉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他理解和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主要理论阵地。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在如下两方面把握二者的关系:一是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他充分吸收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成果,通过构建以现代社会关系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为改造黑格尔辩证法奠定了思想基础;二是被改造后的辩证法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并被具体地应用于其中。由此,只有深入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方能理解马克思辩证法的本真面相。《巴黎手稿》作为他早期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成果,内涵了马克思对辩证法的基本理解,特别是他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消极和积极方面的明确区分,是我们切近其辩证法思想的关键所在。如果说在《巴黎手稿》中,他沿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的唯物主义进路,借助于批判古典经济学的成果,在劳动异化的意义上,以对现实之人的异化的遮蔽为根据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消极方面,那么他又是在何种意义上、以何为根据发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方面,以及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又对它做了怎样的改造呢?对于上述问题的厘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框架及其形成过程。

92、由于实体即主体,在实体中就包含着纯粹的否定性,它自己否定自己,将自身树立为自身的对立面,然后扬弃自身,恢复自身的同一性,由此成为现实。这样一个过程就是绝对的自我运动、自我完成、自己实现自己、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 

93、(3) MichaelBrie.RediscoveringLenin:DialecticsofRevolutionandMetaphysicsofDomination.Trans.byLorenBalhorn,PalgraveMacmillan,2019,p.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名言名句优美句子摘抄字少(51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