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简介及作品(57句精选句子)

2023-05-22 09:23:47

谭嗣同简介及作品

1、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初,谭嗣同创建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2、1884年(光绪十年),谭嗣同离家出走,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 

3、自从“四卿”进入军机处,这以后光绪同康有为之间的意见开始能够稍稍通达,决心要实行大的改革了。然而西太后及奸臣也就忌恨更厉害了,不到十天,政变就发生了。

4、  谭嗣同携带一剑二琴,为拯救中华民族于亡国灭种之难,北上京城准备一展变法强国宏愿.在《文信国日月星辰砚歌》中,他提到自己还曾经收藏过文天祥的“蕉雨”琴。文天祥写的琴铭是“海沉沉,天寂寂。芭蕉雨,声何急。孤臣泪,不敢泣!只可惜旧势力阴霾重重,“戊戌变法”百日而终。为唤起民众觉醒,谭嗣同舍身赴难,慷慨就义。当初他一定想不到,会和自己仰慕的文天祥在相同的地点——北京菜市口——殉难。求仁得仁,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形吧。

5、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6、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深重的民族灾难,焦灼着谭嗣同的心,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坚决反对签订和约,对清政府“竟忍以四万万七千万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妥协行径极为愤慨。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开始“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他感到“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

7、谭嗣同兴高采烈地回到住地的同时,袁世凯已经来到荣禄宅邸。

8、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听,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

9、数月以来,皇上有所询问,则令总理衙门传旨,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自四卿入军机,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锐意欲行大改革矣。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变已起。

10、君退朝,乃告同人曰:“今而知皇上之真无权矣。”至二十八日,京朝人人咸知懋勤殿之事,以为今日谕旨将下,而卒不下,于是益知西后与帝之不相容矣。

11、当夜,慈禧从颐和园急如星火般赶回紫禁城,软禁光绪,捉拿维新d人。

12、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版本二)

13、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时年30岁的谭嗣同在家乡满怀忧愤,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  

14、他为什么会走错这一步呢?在马关条约之前,他在浏阳与好友唐才常办了一个“时务学堂”——这位唐才常也是烈士,只是比谭嗣同多活了几年——就是这个时务学堂,成了谭嗣同的舆论阵地,他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公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君主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贫富均。

15、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在握。

16、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

17、历史业绩年,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教育总长,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他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吸收欧美和日本近代教育的经验,首次提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方针。新教育方针包括:军国民教育(军事、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德育),世界观教育和美学教育等内容,构成了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蔡元培进行教育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为了确保近代新教育思想和方针的实施,蔡元培在废除了清朝的各种带有封建主义内容的教育法规和制度以后,制定了具有近代进步意义的新教育法令和学校章程。他在教育部期间,先后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民国教育部官职令》和其他一些教育法令。内容主要有:(1)除旧布新,改革学制;(2)修订教材,废除“经科”;(3)加强普通教育,重视实业和军事体育教育;(4)提倡发展社会教育。此外,蔡元培在教育实践中还十分重视派遣留学生的意义,他认为派遣学生留学国外,是提高我国文化和科学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因此,他从注意提高选派留学生的质量人手,要求各级学校重视留学生的派遣工作。

18、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19、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为“戊戌六君子”之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20、这首自题小影,上片“曾经”三句,先写自己人生踪迹,他小时居京师,十三岁随其父外放甘肃,十五岁回湖南浏阳拜师读书,再返西北,天南海北,道路遥远,故颇多感慨。“骨相空谈”三句,谓己少有壮志,从骨相看,必成大业,但岁月匆匆已历十八春秋,却一事无成,只有肠轮自转,暗自感叹。“春梦”三句,曾对春帆细雨,做过美丽的人生之梦,回首十八年春秋,无所作为,他只有对自己大喝一声“春梦醒来”。面对稀疏的几枝瓶花,他想到国事日非,外侮迭至,自己岁月蹉跎,真是百感交集,郁塞难抑。

21、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22、在维新运动当中,先生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四人被誉为戊戌启蒙四大家。他们当中,康有为专注于从儒学思想里阐发出改革的新义,梁启超更倾向于普及变法的实施步骤,严复侧重于把西学移植到中国的土壤,而只有在先生笔下,所有这一切才被概括为“仁—通”的宇宙总规律,他将维新运动中的各类思想作了最高层次的哲学升华。

23、全篇借题小影而抒壮志消磨,事业难成的感慨,表现了谭从青少年时期就怀抱雄心壮志,但面对社会现实,朝廷中的顽固守旧势力,作者虽有报国壮志,却难有报国作为之感。

24、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事见《后汉书·杜根传》。

25、风雨如磐,山河破碎,望门投止,人海茫茫,何处再寻张俭墓?

26、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已经写出了谭嗣同的不安分。

27、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也。皇上欲大用康先生,而上畏西后,不敢行其志。

28、“中国的脊梁”是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里提出的。这句话是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29、波澜壮阔的河流在它面前都显得很拘束,大山在潼关面前也懂得自己不平坦。

30、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慈禧太后等人早有密谋,发动兵变,废黜光绪帝,一举扑灭新政。谭嗣同密会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袁世凯于二十日晚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西太后。

31、1897年2月,谭嗣同回到湖南,在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支持下,与唐才常等倡办时务学堂,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1898年初,谭嗣同创建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32、《谭嗣同年谱长编》虽写成于28岁,作者研究谭嗣同却已有十余年之久。本书将相关文献史料系日排比、勾稽考订,并将谭氏书札、诗词、文章加以编年,于前人成说之不确定处则加以甄别按断,足见作者之严谨与功力。

33、先生之思想,源于他对自己一生中各种处境之感受与回应。先生自幼遭遇家庭变故与死亡阴影,人生之痛苦致使他希望以一己之力破除和避免其他人之痛苦再度发生,这是生命处境之回响;其二为历史处境,先生之思想成熟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正值传统政治秩序的义理基础开始动摇之时。先生之思想加速这动摇和崩溃的来临,同时也感受到这秩序崩溃以后在思想上所带来的震撼、混乱和空虚,他开始急切地为中国寻找一个新的、更加健全的政治社会秩序。

34、谭嗣同死后,大刀王五收殓了他的尸首。次年,他的遗骸运回湖南浏阳,安葬于城外石山下。后人为了表示对这位维新志士的敬慕,在墓前华表上刻下这样一副对联:

35、先生以仁为出发点,不但攻击“君为臣纲”,还驳斥“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庄子的“道通为一”是先生借以发挥“仁”之思想的基本观念。世界万物的等别差异均不具备意义,由是而有万物平等之观念。基于此观点,先生引用庄子“相忘为上,孝为次焉”而去推翻三纲思想所强调的孝之观念。龙绂瑞曾于《武溪杂谈录》中记载先生关于父子关系之见解:“守节为宋人谬说。父子天性,色养是应尽之责,无所谓孝。”

36、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初,谭嗣同创建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37、下面这首诗是1893年谭29岁时在家乡湖南除夕夜所写。作者一心想为强国救民做一些事情,但是朝廷越来越腐朽,报国无门,而且自己的维新思想又得不到父亲的理解支持,孤独和愤慨之情难以自已,忍不住诉诸笔端。

38、谭嗣同在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于南京“闲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衍绎南海之宗旨,成《仁学》一书”,《仁学》是一部将哲学、宗教、科学冶为一炉,自成一体的学术著作,汇聚了谭嗣同短暂一生的学术研究成果。

39、           陈庆连  丁  素  路曼曼   

40、而先生在当时赴刑场时百姓夹道怒骂,没有文天祥赴死时的旁人泣下无声,没有项羽歌罢左右泣不成声而不敢直视。先生生时变法被天下人唾骂,赴死时被百姓斥为不忠,敢问天下可有解先生心乎?廖廖无几,先生的孤寂便在此,孤胆英侠,纵世人举天下之力反之,也无怨无悔,问心无尔,是因为先生的超前思想,还是因为先生侠客情怀,先生像一个中国的堂-吉哥德,有怀古情怀,敢孤身一人同“风车”搏斗的人,但他的超前思想却又不像。

41、陕西籍老前辈作家柳青说过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42、他很喜欢谭嗣同,带着他走过许多地方。但是,他只是给了谭嗣同优渥的生活,却疏忽了对谭嗣同的教育。例如:你和你爹我的这一切都是从哪儿来的?

43、袁世凯正色厉声说:“您把我袁某当成什么人了?皇上是我们共同事奉的君主,我同您一样,都受到特殊的恩宠,救护的责任,不只是您一个人的。如有什么指教,我当然愿意听从。”谭嗣同说:“荣禄的阴谋,全在天津阅兵一举。您和董福祥、聂士成三军,都受荣禄指挥调遣,荣禄将会依仗你们的兵力来进行废黜皇上的大事。

44、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45、“仁以通为第一义”,“通之象为平等”。因此“仁不仁之辨,于其通与塞”,不通不平等即为“麻木不仁”。中外、上下、男女、内外以及人我之间,本来互相贯通、互为平等,然而彼时中国几乎万无所通,中外不通,上下不通,人我亦不通。此种社会之建构方式病态而不合理,人与人之关系完全违反“仁”之原则,必须加以彻底批判和改造。先生藉此而为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从根基上抨击和瓦解了封建社会之建构模式。先生倡导一切皆平等,平等为“仁”之至要,而就“仁”而言,代表封建秩序的“礼”则是其障碍,只有将这种障碍除去,“仁”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先生在《仁学》中展开对礼教之全面批判,而这批判的主要对象便是礼的核心:三纲五常。

46、诗人虽然壮志难酬,却绝不灰心,最后诗人表达感慨,“有约闻鸡同起舞,镫前转恨漏声迟。”谭借“闻鸡起舞”的典故表达自己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无论前方多么黑暗,也不管道路如何曲折,绝对不会中途放弃,哪怕最后只剩自己一个人,也不后悔。

47、高干子弟谭嗣同,就是行差踏错从而万劫不复的一个典型。

48、为说明世界之本质,先生在《仁学》中引进了当时西方流行的“以太”概念。《仁学界说》中有言:“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又“以太也,电也,粗浅之具也,借其名以质心力”。先生将“以太”改造为一个本体论概念。在他看来,“以太”是充盈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之介质形式,而正是因为有了此种介质,使得全世界乃至整个宇宙均处于有形及无形联系当中,“通”之义遂由此而生。

49、  中国古代文人修养讲究“琴、棋、书、画”四艺,更以琴列为其首,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艺术家,如孔子、蔡邕、嵇康都以弹琴名世。谭嗣同也不例外,寂寥天地里,他舞剑抚琴潇洒一生。在“谭烈士专祠”展览厅里还有谭嗣同用过的“崩霆琴”的照片,琴身乌黑锃亮,楷书“崩霆”清晰可见。据史料记载,谭嗣同十七岁那年的夏天,家里庭院中两棵高约六丈的梧桐树被雷霆劈倒其中一棵。九年后,谭嗣同以这棵梧桐树的残干制成了两张古琴,一名“崩霆”,一名“残雷”。“崩霆”琴今藏湖南省博物馆,琴背“崩霆”二字下有“雷经其始,我竟其工,是皆有益于琴,而无益于桐,谭嗣同作”的题款,龙池内侧有腹款:“浏阳谭嗣同复生甫监制”、“霹雳琴第一光绪十六年庚寅仲秋”。“残雷”琴今藏故宫博物院,落霞式,琴背面龙池之上刻魏碑体“残雷”二字,其下刻有行楷三十五字:“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柯析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己苦,遇己苦,呜咽哀鸣莽终古。谭嗣同作。”均填以石绿。诗左下方刻长方形朱文印,篆“壮飞”二字。腹款刻“霹雳琴光绪十六年浏阳谭嗣同复生甫监制”二十字。据说谭嗣同应召北上、与妻子李闰分别之时,两人对弹的就是这两张琴。

50、  ⼀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民,作者点出了封建统治与⼈民的对⽴,揭⽰了统治者压迫⼈民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民的同情。

51、今天18岁的我们还在懵懵懂懂的上学,对前途、对人生可能还无思考、设想。但是18岁的谭嗣同却在感叹岁月消磨,壮志难酬。请看下面这首词:

52、1877年,他拜师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1884年,开始周游四方,观察风土,结交名士,他的思想更富于斗争性。1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

53、维新人士听了痛哭流涕。此时,谭嗣同自告奋勇去充当说客,劝说袁世凯举兵,杀荣禄、锢慈禧、救光绪、护新政,结果反遭袁世凯的出卖。政变发生时,他同梁启超正在寓所苦筹办法。当搜捕康有为的消息传来,谭嗣同镇定自若,从容地对梁启超说:“以前我们没有办法救皇上,现在我们没有办法救康先生。我是不怕死的,就让他们来捉拿吧!”梁启超劝他一起逃跑,他执言不肯,反劝梁启超说:“如果没有人躲过这次灾难,将来也就无人继承我们的变法大业,如果没有人因变法而死,我们也就无法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其后,谭嗣同又与大刀王五策划营救光绪皇帝,但由于事起仓促,计划落空。这时,谭嗣同的处境已十分险恶,许多人劝他出走,都被他一拒绝。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诸自嗣同始!”他决心为变法流血牺牲,以此来唤起民众的觉醒。

54、  1898年谭嗣同应诏赴京变法,时年34岁,和夫人李闰分别时,除了赠以《戊戌北上留别内子》一诗,据说他们夫妇在别离前夜,还对弹“崩霆琴”与“残雷琴”依依惜别。北上时谭嗣同将“崩霆琴”与“残雷琴”以及“凤矩剑”带在了身边。多少年之后,不论是秋风飒飒还是春雨霏霏,在“大夫第”绕室徘徊,侧耳倾听,那屋宇栋梁间仿佛依然缭绕着他们那永不消逝的琴声!

55、“望门投止思张俭止”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56、人之将死,其言也哀,侠之临死,其言也壮。乱世出英雄,也同样千万人血流成河。《狱中题壁》是谭先生的绝命诗,或许最后两句是他一生的写照——任侠。而我感受到的是先秦时的侠客之气和孤寂之感。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调皮捣蛋幽默句子(94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