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诗采莲曲(40句精选句子)

2023-05-11 08:30:32

王昌龄的诗采莲曲

1、这一段写出女子思念心上人而不得,无奈去采莲的情景。首先运用双关隐语,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说明女子心上人的爱恋和思念。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2、《采莲曲》一诗写于公元748年,当时王昌龄正担任龙标尉。一次,王昌龄行走在龙标城外时,在东溪的荷池遇见了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为此触动,从而创作了这首诗。

3、   ▉ 我不讲家国天下的大道理,我只有真实伤感的小情绪

4、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5、    ▊ 杜甫为什么只“望岳”而不“登岳”?《望岳》导读

6、请注意哦,采莲少女的“芙蓉脸”还暗示了民间女子那种健康活泼的特点,那不是贵族女子胭脂涂抹出来的妆容,而是自然呈现出来的青春美、健康美。估计像林黛玉那样的病美人,如果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定也会对采莲女心生羡慕吧?荷叶罗裙一色裁,这是远景,是泛写无边的绿色;芙蓉向脸两边开,这是特写,镜头对准的是采莲少女的青春容颜。视觉的镜头已经由远处慢慢拉近了。当我们正陶醉在这动人景色当中的时候,诗人却并没有将特写镜头长时间停留在采莲美少女的脸上。为什么呢?

7、今天我要和你赏读的是王昌龄的诗《采莲曲》。

8、编    辑:邹秀玲   本期播音:王丽娜

9、女子从来都是这个世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极具审美眼光的诗人笔下,女性美更是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无论是民间少女的俏皮可爱,还是贵族女子的端庄矜持,无论是知识女性的优雅智慧,还是劳动女子的率真朴实,得体的打扮,得体的谈吐,当然都会成为女性美的加分项。

10、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采完之后明⽉把她们送回江边。

11、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2、西方的诗歌更加不吝惜对女性美的赞美。比如《荷马史诗》里的海伦,还有但丁《神曲》里的贝雅特丽丝出现时带给诗人的震撼:“一位贵妇在我面前出现,/她头缠橄榄枝叶,罩在洁白的面纱上边,/在绿色的披风下面,身着的衣衫颜色宛如鲜红的火焰。/尽管那么多的时间已经过去,/一旦见到她,我的精神仍只是惊愕不已……”

13、西津:这里作“南津”解,同“南浦”,分别之地。交佩解:解佩赠与对方以表爱慕。

14、产地:产于湖南、福建、江苏、浙江、南方各地。

15、远远望去,小岛和深潭之间都是荷叶和莲花,传来江南民歌,更添相思之苦。

16、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17、互相问寒江千里之外,关山的路程、征夫的消息。

18、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景语?哲语?王湾《次北固山下》导读

19、   采莲女与荷叶荷花为融而为互衬互托。“罗裙荷叶一色裁”,裙与荷叶相融;“芙蓉向脸两边开”,脸与荷花相融;“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形、色与歌声相融。

20、汉代著名歌手李延年写他妹妹李夫人的美:“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21、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22、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

23、    ▉ 李白无情,杜甫无趣,凸显稼轩别样词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24、   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遂作采莲曲。

25、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6、  王昌龄才华很高,三十岁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起点跟白居易一样。后来王昌龄又考了“博学宏词”,这是白居易杨万里等人没有的。

27、    ▉  因为一首流行歌曲,这女子演绎了传奇的一生《金缕衣》(唐代)佚名 导读

28、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29、 闻 wén 歌 gē 始 shǐ 觉 jué 有 yǒu 人 rén 来 lái。

30、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翻译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采莲曲》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31、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32、    ▉ 千万别把这首诗解读成“断袖之癖”《近试上张水部》导读

33、最后,让我们在李清照所勾画的莲池美景中结束今天的节目吧:

34、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35、    ▉ 樱桃芭蕉的美丽与哀愁《一剪梅•舟过吴江》导读

36、    ▊ 起承转合传旷达之气《送杜少甫之任蜀州》导读

37、“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

38、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39、《采莲曲》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为江南风光、采莲女子的生活场景以及她们的爱情追求等。王昌龄的《采莲曲》共有两首,这首诗是第二首,都是他被贬到龙标这个地方的时候创作的。龙标在现在的湖南省怀化一带,地处湖南、广西、贵州相邻之地,在南梁时设县,唐朝时曾名为沅州、巫州,是苗、侗、瑶、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据记载,当时王昌龄闲来无事,到城外的一片荷池游玩,偶遇当地酋长的公主在莲池嬉戏唱歌,王昌龄被美人、美景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两首七言绝句。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郁郁寡欢的诗句(68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