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干盗书(76句精选句子)

2023-09-27 09:58:04

蒋干盗书

1、所以,蒋干是被《三国演义》黑化了,这并不是他真正的历史形象。其实这种被文学作品给歪曲的历史人物还有很多。比如我们熟知的杨家将故事,其中的大奸臣潘仁美,其实在历史上乃是北宋开国名将。而隋唐系列小说中,诸如李道宗、苏定方、张士贵等一大批反派角色,在历史上那都是赫赫有名的功臣名将。

2、要知道,这都是蒋干在不知道周瑜全部布置的情况下,在自己认为万分危险的情况下,主动而为。这得多大胆子?对自己的主公多么忠心?

3、蒋干第一次过江的缘起,是周瑜偷看曹军水寨后,曹操提出“今又被他深窥吾寨。吾当作何计破之”?这时节,蒋干自告奋勇“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

4、皇太极进兵中原,遭到明将袁崇焕的阻挡。皇太极来硬的不行,来软的也不行,正愁没机会突破袁崇焕这一关时,恰巧手下人抓了个明朝太监,皇太极便想起蒋干盗书的故事。于是他安排一个将军当周瑜,和这个太监同住,半夜里故意和别人讲袁崇焕如何如何。那个太监装睡,就做了偷听的蒋干,然后不费劲儿地逃回京城向崇祯皇帝报告。崇祯一听就火了,把袁崇焕召回京城抓起来,后来定了个谋反罪给杀了。乍一看,这是典型的“蒋干盗书”,可细一琢磨,里面却又充满疑惑。按说,《三国演义》是汉人妇孺皆知的小说,可为啥满人用计,汉人却上当呢?说起来,这是一个重视程度问题,当时的明人根本没把小说当回事儿,而在清人那里却成了一部兵书,被人研究个透,使上其中的一两条计策也就不奇怪了。(蒋干盗书)。

5、蒋干自恃才高,想要说服周瑜,结果被周瑜一顿狂怼,只能是断了劝降这个念头。夜里,两个发小“抵足而眠”,但周瑜酒醉不醒,蒋干也没有“睡服”周瑜的机会。想起之前在曹操面前夸下的海口,蒋干心中焦虑,就这样回去,定然是无法交差。焦虑之下,蒋干是彻夜未眠。

6、再者是碍了敌对势力的事:本来你就能干,稍不慎就招来功高震主之嫌,小心保命就不错了,君不见韩信岳飞的下场?你执意还要独当一面,不给敌人留活口。一旦敌方使坏,对你吹捧、示好,你领导本就不爽你很久了,于是......

7、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在曹操问计于下的时候,蒋干挺身而出,表现的是他忠于曹操的态度。也恰恰是因为其对曹操忠心耿耿,才让他没有顾及其他不利因素,特别是没有顾及此行对自己性命的成破利害。

8、按理来说,蒋干此举乃是大功,帮曹操铲除了奸细。但这整个事件其实都是周瑜的算计,蔡瑁、张允是无辜的。周瑜是借蒋干之手,巧施反间计,帮助自己除掉了两个心腹大患。

9、当然,这还不算完,蒋干后面又过了一次江东。当时曹操收到甘宁、黄盖的投降信,很想派人到周瑜军营探听虚实。蒋干主动申请:上次劝降不成;今天愿意冒死前去,打探实情。结果去了以后,周瑜以上次蒋干偷他书信为由,根本就不搭理蒋干。

10、此时“熟睡”的周瑜口中又含糊地说着梦话:“子翼(蒋干,字子翼),我数日之内,教你看操贼之首!”“子翼,且住!……教你看操贼之首……”

11、第一次是蒋干盗书,周瑜妙使反间计。在《三国演义》,蒋干作为江东名士,是周瑜同窗好友。曹操大军与周瑜在赤壁相持时,蒋干向曹操自荐,愿凭自己这三寸不烂之舌。去说服周瑜归顺。曹操正愁拿周瑜没办法,蒋干有此办法,自然是开心不已。

12、●2019年度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计划出炉!

13、综上所述,小编认为,蒋干过江游说周瑜确有其事,只是时间上应该在孙策去世之后的短时一两年内。至于盗书一事……那就是罗老先生给赤壁一战增光添彩罢了。不知道今天的分析能不能过得了各位三国粉的审查呢?哈~

14、一个简单的“密下扬州”,就与当年曹操浩浩荡荡南征荆州,以及隔江与东吴对望的态势不同,一个“密”字和一个“下”字就表明了当时曹操当时此行并非公开行事,同时是从北方南下。这一句与赤壁当时的情境不符。

15、清晨,有人入帐叫醒周瑜,说道:“江北有人来……”周瑜急忙止住他,看看蒋干,蒋干只装熟睡。周瑜和那人轻轻走出帐外,又听那人低声说道:“蔡瑁、张允说,现在还不能下手……”声音越来越低。蒋干心中着急,可又不敢乱动。不一会儿,周瑜回来躺下睡了。蒋干怕惊动周瑜,等周瑜睡熟,偷偷地爬起来,径直走出军营,守营军士也不阻拦。他来到江边,寻着小船,飞一般驰过长江,回见曹操。

16、那我们是不是能再缩小一些时间?这样我们就需要细读周瑜对蒋干所说的下面这句话了:

17、但是这样一来,仅凭“怠慢军法”,加之没有赏赐蒋干,造成了整个事件逻辑关系上的不能自圆其说,无形中承认了自己上当。

18、而《资治通鉴》记载的是“建安十四年,曹操密遣蒋干往说周瑜”,那是在赤壁之战一年之后,条件上也说得通,因为当时曹操已经在扬州置郡县长吏,向地方官指派蒋干过江去和周瑜洽谈完全有可能。而《江表传》的表述就有些问题,因为战前扬州大部分地区是由东吴控制,曹操不大可能亲自“密下扬州”或派人“遣九江蒋干往见瑜”。

19、正如《三国演义》小说里诸多桥段一样,作者把许多故事情节,人物,线索集合在一起是为了使赤壁之战显得更加波澜壮阔,精彩曲折,故事丰满人物生动。因此蒋干盗书是作者虚构的故事,当然也包括他和庞统的偶遇情节。

20、结果周瑜设下计策,令蒋干盗得假冒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蒋干献书曹操,令斩了蔡瑁、张允。后来蒋干盗书用来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21、表面上看,我们有君臣的关系,主公对我很重视,给了我足够的权利和地位。但骨子里我们还有骨肉之情,就像一家人一样有充分的感情。对于我说的话,我们的主公是言听计从的,而且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人家不把我当外人。由于这些原因,我周瑜周公瑾绝对不会变心投降。

22、这天,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部下传报“故人蒋干相访”。周瑜闻讯,已经猜出蒋干来意,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连忙吩咐众将依计而行,随后带着众人亲出帐门迎接。二人相见,寒暄一番,周瑜挽着蒋干手臂同入大帐,设盛宴款待蒋干,请文武官员都来作陪。席上,周瑜解下佩剑交给太史慈,命他掌剑监酒,吩咐道:“蒋干和我是同窗契友,虽从江北到此,却不是曹操的说客,诸位不要心疑。今日宴席之上,只准共叙朋友旧交,有人提起两家战事,即席斩首!”蒋干听了,面色如土,哪敢多言!周瑜又对蒋干说道:“我自领兵以来,滴酒不饮,今日故友相会,正是:江上遇良友,军中会故知。定要喝它个一醉方休!”说罢,传令奏起军中得胜之乐,开怀畅饮。

23、使命开始,蒋干并没有辜负曹操的信任和重托,尽力展开游说活动。即使是在太史慈“佩剑监酒”的惊险环境下,蒋干仍然利用周瑜显示“熊虎之士”和“兵精粮足”,谈及“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的机会,以“吾兄高才,实不为过”的言辞试探游说的可能性。

24、这天,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部下传报“故人蒋干相访”。周瑜闻讯,已经猜出蒋干来意,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连忙吩咐众将依计而行,随后带着众人亲出帐门迎接。二人相见,寒暄一番,周瑜挽着蒋干手臂同入大帐,设盛宴款待蒋干,请文武官员都来作陪。席上,周瑜解下佩剑交给太史慈,命他掌剑监酒,吩咐道:“蒋干和我是同窗契友,虽从江北到此,却不是曹操的说客,诸位不要心疑。今日宴席之上,只准共叙朋友旧交,有人提起两家战事,即席斩首!”蒋干听了,面色如土,哪敢多言!周瑜又对蒋干说道:“我自领兵以来,滴酒不饮,今日故友相会,正是:江上遇良友,军中会故知。定要喝它个一醉方休!”说罢,传令奏起军中得胜之乐,开怀畅饮。

25、双方的见面大概情节是这样的,蒋干见到周瑜以后,周瑜把话挑明了说,“子翼啊,你大老远来,是不是为曹操当说客?你要说服我投降。”蒋干马上就否认了,他说,“咱俩是老乡,好多年没见面了。我在江北听说了你的名气,现在你是了不起的英雄,事业发展也很好。我这次来找你,一方面想叙叙旧,另外一方面想看看你事业发展的样子,没别的意思,你不要多想。”

26、要看到的是蒋干为了给曹操做事,冒的天大风险,以及其中反映出的忠心——这个人如果放对了地方,真的是可用之才。

27、曹操在这里最大的失误,是没有承认蔡瑁张允谋害自己,没有赏赐蒋干。既然已经误杀蔡瑁张允,从曹操的利益出发,“虽心知中计,却不肯认错”,那就应该将错就错,宣布二人谋害自己,然后介绍蒋干冒险盗书的事迹,重赏蒋干。这样,与大家的观察印象相合,一切周延。即使有怀疑曹操中计的,也不好说什么了。

28、周瑜一见面就指出“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而蒋干并没有就此退缩,而是应付得体、对答如流——当然他不可能知道周瑜的布置,而是想着怎么游说周瑜。

29、寻到了大名鼎鼎的凤雏先生,蒋干自然心内欢喜,想着这又可以交差了,于是为曹操带回了庞统。殊不知庞统也是假意投诚,他向曹操献上连环计,使其用铁索将战船连在一起,以解曹军将士晕船之难。

30、曹操一个北方人,竟有这么大一支水军。周瑜怕夜里黑看不清,第二天又偷偷摸摸去暗窥曹操水寨,大惊曰:“此深得水军之妙也!”一打听,原来曹操水军都督就是蔡瑁、张允。

31、其实,原因远不止这些。有一个原因,却常常被人忽略了,那就是曹操缺乏一支强大的水军,甚至可以说,这才是曹操失败的根本原因。(即便是今天,我们都知道:“水军”非常重要!)

32、可是,周瑜这个人耍“滑头”,看着曹操一转身,马上尾随人家,到了曹营门口查看究竟。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只见西边火光接天。左右告曰:‘此皆北军灯火之光也。’瑜亦心惊。”

33、虽说动画片是这么演的,书里的蒋干也不见得有多聪明,但我知道蒋干其实并不傻。当然口说无凭,咱们是有证据的。首先,曹操重任委派于蒋干,当然是经过细致考察的,傻子怎能通过多疑奸诈的曹操的考察呢?其次蒋干是周瑜的同学,他们在对话时口口声声叫着同窗契友,关系好生亲密,一个三好学生可能会和一个又呆又傻的人做朋友吗?还有,蒋干送完假信后,曹操就知道杀错人了,可是却没有杀蒋干,甚至在此之后还继续用着他。这足以证明蒋干是一个极具才华的人,《江表传》称其有仪容,以才辩见称,在江、淮之间独一无二。

34、这里暂且说句题外话,由于作者“拥刘反曹”的预设立场,小说在塑造曹营人物时,或多或少总是带有一些偏见的视角和丑化的态度——这在不少情节上都有体现。

35、蒋干盗书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也使他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虽然他在《三国演义》里是个小人物,出场仅两次,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36、历史上蒋干盗书的事情总是不断重演,从项羽、范增,到崇祯、袁崇焕,血的例子不胜枚据。为何总有些领导人会频频上当,戕害自己的左膀右臂;那些干国能臣为何又屡屡中招,落得悲惨下场?

37、蒋干此时并没有灰心,毕竟还有一个晚上的时间,有很多时间都可以实施劝降大计嘛!吃饭的时候就旁敲侧击的劝降!

38、蒋干回到曹操军营后,称赞周瑜气度非凡,并非是言辞所能离间的,还劝曹操放弃招降周瑜的念头。而关于蒋干最后的下路,无论《三国演义》和正史中都没有交代,但是根据他一贯的行事作风来看多半是四处游历,继续做他的风流隐士,相忘于江湖。

39、当蒋干听到这个问题时,有两条道可以走:说自己是说客。这无疑是最傻的一种举措,哪有劝降当着众人说的。走这条路被轰出去就已经不错了,说不定就身首异处了。说自己不是说客。看来只能选这一条路了,虽然这使他不能立刻劝降周瑜,但毕竟还是自己的小命重要。

40、我想强调的是在这次见面当中,史书还记载了周瑜说的一段话。前面说了,周瑜向蒋干表态,我是不会叛变投降的。在这段表态当中,周瑜说了二十个字,他说的是,“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情,言听计从,福祸共之。”这就是周瑜为什么忠诚的原因。

41、只能说,这时段的曹操,在明知上当的情况下,短暂失去了“奸雄”的判断力,出现了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有的心理失衡,懊丧至极,不愿意涉及二人“谋害”自己那个话题。

42、然而晕船的问题是解决了,曹操的失败却也注定了。正是这连环战船,导致周瑜火烧赤壁时,战船无法散开,最终全军覆没。

43、不过我想告诉大家,《三国演义》的故事有很多都是作者杜撰的,比如《蒋干盗书》,这个在历史上是没有的。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史书上就写,蒋干这个人是个青年才俊,他不光才华出众,而且口才过人,特别能言善辩,几乎没有敌手。曹操把蒋干收到帐下以后,听说蒋干跟周瑜有点旧交情,他就派蒋干来说服周瑜投降。

44、《三国志.武帝纪》中只有简单几句话“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士吏多死者,乃引军还。”因为《三国志》是晋朝史官撰写,以曹魏为正统,所以关乎曹操的败仗,记载不多。但我们能从别人的传里寻找历史的痕迹。

45、这还没完,四更时候,周瑜被人“唤醒”之时,还故意问床上睡的是何人,懊悔自己“醉后失事”,喝“低声”,唤“子翼”,潜出账,神秘兮兮却又故意让蒋干听到“急切不得下手”的假密报。

46、北兵不惯乘舟,受此颠簸,便生疾病。若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休言人可渡,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他风浪潮水上下,复何惧哉?

47、装疯卖傻:周瑜假装喝醉,又一步使蒋干对周瑜放松了警惕,于是周瑜便在醉梦中说出了曹操与他的计谋,便是利用蔡瑁杀曹操。当然这是周瑜虚构的,但是这样还是不足于让蒋干中计。

48、蒋干盗书,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

49、温馨提示:许昌市三国文化研究会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

50、所以,蒋干游说周瑜的时间基本确认在袁术败亡至曹操南下荆州之间,也就是公元199年至公元208年。

51、蒋干这个人,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并不是罗贯中杜撰。只不过,其人物形象则是被罗贯中给黑化了。

52、“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

53、史实上蒋干面见周瑜之后也是碰了一鼻子灰,其具体细节,上述两本史籍记录都雷同。周瑜并没有让蒋干有多开口的机会,宴请蒋干,让他参观军资仓库,器仗服饰和珍玩。周瑜又在蒋干面前讲了一番大道理,说自己和孙权亲如骨肉,祸福与共,别说你蒋干来游说,即使苏秦和张仪复生前来也照样没有用,让蒋干趁早打消说降的念头。蒋干只能坐在那里干笑,和周瑜对不上话头。

54、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蒋干见周瑜”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收到四个信息。第一个信息,蒋干不是主动来见周瑜的,也不是自告奋勇。曹操逼迫他来的,他不得已。第二个信息,蒋干没有盗书,周瑜也没有设圈套,两个人见面很坦诚。第三个信息,蒋干从心里边还是挺赞成周瑜的。第四个信息,蔡瑁、张允就没有被曹操杀死。

55、有一种说法,认为蒋干是名利熏心,急于提升自己在曹营的位置——此说看似合理,其实不然。蒋干在曹营位置不高是事实(后文我们再探讨曹操让这样一个忠心下级屈沉下僚的责任),但是我们要知道,名利熏心的小人都是精于算计的,即便想运用投机手段往上爬,也绝不会通过这样的途径——拿脑袋当赌注投机?

56、解释:蒋干:《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蒋干盗去书信回到曹营杀自己大将。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57、那么蒋干为什么会输在周瑜身上呢?哎,只因周瑜更聪明。蒋干领任务的时候对曹操说:“只需一同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短短几字,足见蒋干的信心,他是有备而来的。

58、曹操选择了拒绝认错——“虽心知中计,却不肯认错”,出于对其自己地位、影响的考量,这个方向也算是“无可厚非”。

59、酒至半酣,周瑜举杯祝酒道:“在座各位,都是江东豪杰,今日之会,可称作群英会!真是—同窗契友会‘群英’,江东豪杰逞威风!”随后,乘着酒兴,起身舞剑作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60、一些书籍也按《资治通鉴》的记载将此事放在周瑜领南郡太守之时,如《诸葛亮评传》(柳春藩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此书叙说,赤壁之战后,曹操在政治上采取分化瓦解敌人的策略,于是派周瑜故旧九江人蒋干去见周瑜进行策反,结果被周瑜拒绝。

61、总之,在《三国演义》中,蒋干这样一个人物,基本上就是一个丑角,自作聪明。所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说的便是他。《三国演义》是小说,并不是历史。罗贯中笔下的蒋干和历史中真正的蒋干是两个人。

62、演义里的蒋干被塑造成一位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腐儒形象,而就是这个腐儒两次出使江东间接导致了赤壁之战的失败,蒋干从此也就遗臭万年,成为无数文人墨客讽刺的对象,但历史上的蒋干真的是被冤枉了。

6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有时候,越是看似真实且互相印证的情报,越有可能是一个圈套。今天我们回头来看,蒋干是做了一件很愚蠢的事情,殊不知,“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有时候也和蒋干犯同样的错误。

64、逢场作戏:为了让蒋干相信周瑜与蔡瑁的计谋,周瑜还假装与一个人逢场作戏,说悄悄话,又故意让蒋干听见他们的密谋是要借用蔡瑁杀周瑜。更绝的是,周瑜还假装看看蒋干醒没醒。使蒋干更信了。

65、见老同学过江,周瑜喜不自胜,大摆筵宴热情款待。但等开席,周瑜把丑话说在了前面:“子翼想杀我也!此番远涉江湖与我相见,定要与你一醉方休。来来来今日你我只叙同窗之谊,不谈军务!”

66、蒋干,字子翼,是曹操手下的谋士。他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免得大动干戈。曹操闻知大喜,亲自置酒为蒋干送行。

67、今天我们讲段三国啊,这两天要录《百家讲坛》了,这满脑子都是三国。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不止一个人提,周瑜的忠诚度问题。从客观上讲,周瑜年富力强,能文能武,名满天下,要队伍有队伍,要战斗力有战斗力,掌握着资源,掌握着地盘。很多人就说,周瑜为什么不造反呢?他为什么对年少的孙权就这么忠诚?

68、曹操另一个失误,是事情过后就简简单单把蒋干冷落一旁。也许是出于自己上当受骗的愤懑情绪(这还是普通人的心理状态,绝不是一个开基立业的统帅应有的)吧,他没有把事情的前前后后从更高的角度再仔细分析一遍,更没有从中发现蒋干表现出的短板和长处。

69、要知道,在这种两军对垒的情况下,到对方劝降主帅,确实是有点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味道。而且当时双方的矛盾对立程度可以说是针尖对麦芒,周瑜在不久之前甚至打破了“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不成文法。

70、话说回来,如果蒋干真的就此告辞,周瑜会作何反应?我们很难想象。只能说周瑜也深知蒋干对曹操的忠心,所以才有了那番布置安排。

71、清晨,有人入帐叫醒周瑜,说道:“江北有人来……”周瑜急忙止住他,看看蒋干,蒋干只装熟睡。周瑜和那人轻轻走出帐外,又听那人低声说道:“蔡瑁、张允说,现在还不能下手……”声音越来越低。蒋干心中着急,可又不敢乱动。不一会儿,周瑜回来躺下睡了。蒋干怕惊动周瑜,等周瑜睡熟,偷偷地爬起来,径直走出军营,守营军士也不阻拦。他来到江边,寻着小船,飞一般驰过长江,回见曹操。

72、能力是把双刃剑,要善用,别伤了别人,也别伤了自己,这一伤就不是轻伤。

73、二人手拉手来到寝帐,周“不胜酒力”兀自倒头大睡,呼噜打得山响,当然,即便不打,我们的蒋干也是睡不着的,强躺了十分钟就他偷偷下床,到周瑜案上翻找,还真让他找到有一封信。打开一看,吓出一身冷汗,原来是新投诚来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来,约定与周瑜里应外合,击败曹操。

74、曾经有一支强大的水军放在曹操面前,曹操没有珍惜,等到他失去的时候,他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没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曹操一个穿越的机会,他一定会对蒋干说:“让我先看看e公司直播。”

75、跃马过澶溪,是刘备遇见第一个军师徐庶之前发生的。蔡夫人担心刘备帮助刘表的大儿子,便产生了在襄阳的宴会上杀死刘备的念头。但是在酒宴之上,伊籍暗示刘备逃走,蔡瑁领兵追赶。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销售广告词大全集(24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