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的学生(81句精选句子)

2023-09-26 11:08:20

谭嗣同的学生

1、时务学堂从创办到停办,历时不到一年,只招考过三次,录取学生总数约两百名,却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人才。蔡锷,云南都督,护国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杨树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范源濂,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方鼎英,黄埔军校代校长兼教育长;李复几,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李炳寰、林圭、田邦璇、蔡仲浩、唐才质、唐才中,为反清自立军起义烈士。(谭嗣同的学生)。

2、而谭嗣同在被捕前,为了不连累父亲,假冒父亲的亲笔,写了一封断绝关系的信!被捕后,在狱中时,又在墙壁上写下了开篇那首提到的那首绝命诗,全诗为:"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其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句已经被证实是后来梁启超所改的,原诗则是"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对比改动后,我觉得谭嗣同风格更为豪迈!

3、谭嗣同故居位于浏阳市北正南路闹市区临街面,夹在现代楼房中间。故居始建于明朝末年,清朝时由谭嗣同的爷爷购得。后来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为清末进士,官至湖北巡抚,奉旨命名其宅为“大夫第官邸”,因此谭嗣同故居又叫“大夫第”。由三栋二院一亭组成,栋与栋之间有走廊相连,系典型的江南庭院式民居建筑。三栋主房为高大的五柱全木结构,每栋五间二进,中间为堂屋,共有24间卧房。房子四周上下用木料精心装修,窗户、横梁、顶棚等显要位置都有精美的绘图和雕花。上盖传统小青瓦,两侧竖立青砖封火山墙。现在看来仍显气派,只是与现代住房格调不同罢了。

4、一直坚持原则,在一个完全不讲道理的单位,真行不通,因为他们利益勾连更坚定顽固;虽然独善其身,两袖清风,但身陷污泥浊水,拼尽力气难以改造环境,日渐一日觉得无力无助。

5、确实没有想到的,是制度机制建设、治理体系建设如此艰难,甚至无助到付出生命的代价”。

6、可您知道吗?尽管他们其意可鉴,其志可坚,但他们还是失败了,他们倒在了清廷残酷的屠刀下。您牺牲两年后,唐才常先生与林圭等众弟子及自立军革命志士以“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溅荒丘”的大无畏精神,为推翻清王朝,为民族复兴捐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不愧为是您的好友和学生!

7、袁崇焕,是一位在明朝做出丰功伟绩、杰出的军事家,国难当头,挺身而出救国家于水火的民族英雄,如岳飞一样,当年被冠以莫须有罪名被陷害。

8、变法,即变中国传统之法,其中,重要的如限制君权、伸张民权。谭嗣同是这样指出民权与富强的关系的,他说:“今之策富强而不言教化,不兴民权者,吴雁舟所目为助纣辅桀之臣也。”民权不兴,即使能富强,也只是加强封建专制制度的暴虐统治而已。

9、第一位学生是学堂年纪最小的学生,十六岁就入学了。他就是蔡锷,近代中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革命家。蔡锷一生做了两件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第一件事在云南领导新军起义,推翻了腐朽落后的清帝国。第二件事是反对袁世凯称帝,发起了护国军起义,维护了中华民国的民主共和。而蔡锷有一位亦师亦友的手下,后来更是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之一。

10、《己亥杂诗·其五》清代: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11、先生,您还记得吗?您的学生林圭、范源廉在戊戌年您应诏赴京后,曾写信给您,虽然我们已无从知晓此信的内容,但我相信:就象我今天给您写信一样真诚,它饱含着对您的崇敬,对您的关心与关切,对您的思念……

12、以家族之力培育出的人才,对于振兴家族,作用巨大;然而对于国家兴盛、民族发展,终归是九牛一毛,无足轻重,即使显赫如尼赫鲁家族,依然尘归尘、土归土,国家没有进行过彻底的革命,一切照旧。

13、直到9月18日晚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谭嗣同拿着密函到法华寺找袁世凯!若干年后在东北的那个夜晚,坐实了918这个日子确实不咋地!

14、光绪被拘禁,就意味着维新派被清算的日子来临了!慈禧下了死命令,要全力缉拿以康有为为首等一众维新派人士,湖南巡抚陈宝箴被勒令革职!以谭嗣同、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被判要拉到菜市场去砍头,史称“戊戌六君子”

15、毛泽东领导的伟大的中国革命,背后是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从谭嗣同到蔡锷、杨昌济,再到无数的有识之士,他们把希望寄托于后来人身上,殚精竭力、愁心培育、倾情相授,精心提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才成就了伟大的共和国的事业。在历史的硝烟中,他们是共和国不懈的前行者和奋斗者,值得永远铭记。

16、或许谭继洵以其多年混迹官场的经验,早已敏锐感知到,面对变法慈禧太后不会坐视不管,因为这个变法已经动了保守派的蛋糕。或许他也曾经竭力阻止儿子,无奈谭嗣同接受西方文化程度较深,一腔热血为国为民,一双脚其实已经迈进了深渊,谭继洵也无力回天。

17、崇祯皇帝下令对袁崇焕用最残酷的刑罰:3543刀凌迟处死。处刑那天,剐下来的肉被围观者争抢着用嘴咬,有的花钱买他的肉,鲜血从齿颊之间流下,还唾骂不已。袁崇焕,一个为大明王朝拼杀一生,另清军丧胆的明朝英雄,却落了如此下场...

18、1898年9月14日,袁世凯接到光绪的诏书,马上奉诏入京!此时的袁世凯,担任的是“直隶按察使”一职,还继续他的“小站练兵”的工作。16日,光绪在颐和园第一次接见袁世凯。一份寒暄过后,上来就把袁世凯一个三级官员硬生生地升至二级大官的“工部右侍郎”,这让袁世凯很是受宠若惊的,还感动地留下几滴鳄鱼泪,高声喊着“万万岁”!这一幕,君臣二人颇有几分君圣臣贤的感觉。但光绪他自己,怎么也绝对想到的是,他日后的临终遗言里,就简单的四个字:“杀袁世凯”!

19、从湖广总督的任命上来看,谭继洵只做了两年的湖广总督,而前后时间都是由晚清四大臣之一的张之洞把持,因此谭继洵虽然看起来名头很响,但这个职位对他而言,却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名头而已,他并没有掌握多大的权力。从历史文献上来看,大刀阔斧改革,发展洋务运动的人里面,朝廷的核心人物也并没有他,所以湖广总督的实际掌权人其实是张之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谭继洵是张之洞的下属也不为过。

20、你以为就完了吗?呵呵,他人的确死了,但他的死不但很好地解释了“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还影响了整个历史走向,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伟大的革命大神砸烂了整个旧社会,直接就砸出个新中国来!

21、康有为的举动现在看起来,真的让人寒心。那我们不妨再看看当时清朝统治下国人的表现,当谭嗣同从天牢被押往北京菜市口执行死刑的这个过程,一路上跟随围观的百姓不尽其数,但是又有几个人对谭嗣同等六人心生同情呢?

22、第二位学生叫杨昌济,虽然没有蔡锷那么优秀的功绩,但多年后自己创办了学堂,培养了另一位优秀的学生。这位操着湖南口音的学生深受杨昌济的喜爱,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个优秀的学生后来做了什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非常了解。

23、文可鉴人,我不相信一个心怀龌龊之人,会在死前留下如此动人心魄的风骨与意气。

24、面临亡国处境,谭嗣同与时务学堂的教习及维新人士不遗余力地利用学堂、学会、报纸、等宣传阵地及工具向人们贯输激进思想,倡言维新。谭嗣同强调指出:“唯变法可以救之。”“变法则民智”,“变法则民富”,“变法则民强”,“变法则民生”。变则存,不变则亡,没有别的选择。他说:“不变今之法,虽周孔复起,必不能以今之法治今之天下,断断然矣。”“变法以期振作”,不变法,就将“使四百兆黄种之民,胥为白种之奴役”。

25、对不起亲人的关爱,没能担起男子汉责任,自行了断!

26、相信看了前几篇文章后,大家都对谭嗣同都有一定认识了,未看的话请快去看看。但有一个问题,我之前是一直搞不懂的,那就是本是“江湖上混的”的谭嗣同,有什么能力会得到光绪亲自任命为军机章京的呢?有人说“那不是明摆着吗?家里有矿、爹是大官嘛”!这也无可口非。之前在《谭嗣同传》中(第二章)——战败后,所有人都坐不住了不也提到吗?谭继洵捐钱为儿子谭嗣同买得一官职,只要等一年后就即可上任!可关键是,谭嗣同一年后并没有如期按父亲所想的去上任吖!那他干嘛去了?那我们就只能从谭嗣同写完他的《仁学》后那一年说起了!

27、俗语说:“成家立业”,此时的谭嗣同经已成家。娶了一个叫李闰的女子为妻。就如当今的社会一样,家也成了,三十几岁还没份正经工作的话,就真有点说不过去了。所以嘛,谭嗣同其实一开始真的打算按父亲说的,乖乖地等一年后就上任父亲给他“捐”来的官!为此,他还到了南京去提前感受一下所谓的官场风气到底是啥?

28、但是十几年后,蔡锷已经成为云南都督。当时,蔡锷14岁考进时务学堂,谭嗣同见他聪慧能文,志向不凡,视为高弟。

29、此外,同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也是张之洞的学生,同样难逃被斩首的命运。相比之下,谭继洵这个虚有其名的湖广总督,对于慈禧太后来说,撸掉只是一句话的事儿。谭嗣同被捕行刑时,他的父亲没有出手相救,不是不念父子血脉亲情,也不是见死不救,而是无能为力。

30、荣禄不但是太后的人,“保守派”势力里的大头目,变法的铁刚反对者。而他的势力还是仅次于太后,当时大清的实际第二大BOSS,此时袁世凯的直属上司!那光绪为何要忽然提起他呢?综合第一天见袁世凯时,就给他封了个二品官,第二天就忽然给他来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综合以上的,那这句话可不可以听作“今后,你和荣禄就可以平起平坐了”?

31、我一次又一次地发文、发声,不顾一切、犹如飞蛾扑火,不过是为了警醒我们:

32、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那这个建议,康有为是如何想到的?那就绝对离不开一个人,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

33、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生于1823生,二十六岁中举人,37岁中进士。在朝廷做到户部郎中,光绪三年(1877)被人推荐给湖南同乡左宗棠。当时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刚刚收复新疆,需要人才治理西北。谭继洵被授予甘肃巩秦阶道,加二品衔,后擢升为甘肃按察使、甘肃布政使。1889年升任湖北巡抚,成为一名封疆大吏,官至一品,达到仕途顶点。在政期间,谭继洵注重农桑,办事谨慎。中日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激荡,谭继洵思想偏于保守。谭嗣同锐意维新,父子间意见不合。谭嗣同和唐才常计划在浏阳设立算学格致馆,推广新学,意欲请其出名首倡,藉资号召,谭继洵表示:“守老氏之宝,不欲为天下先。”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没有想办法营救儿子。谭嗣同遇害后,谭继洵被连坐革职,勒令回籍,交地方官管束。1901年10月23日忧惧而终。

34、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他们是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中,牺牲最为悲壮的当属谭嗣同。他毅然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慷慨赴死,并且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壮语。(一说是“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虽然现在谭嗣同等人是公认的民族英雄,但在当时清朝民众的眼里却是“清奸”、卖国贼。在押赴刑场的路上,他们饱受凌辱,愤怒的群众向他们投掷烂菜叶、臭鸡蛋……

35、这时肯收手的话,其实也未必会发生后面的事,可问题在于康有为他甘心吗?而就是因为他的不甘心,便付出了血的代价,不过这血倒不是他自己的,全都是那些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的人!

36、可在这个混浊世界里,总需要有人站出来逆行,不随波逐流,去试图改变这一切,即使这逆行看起来是那么的悲壮。

37、这话不但是说给你们听,也同时提醒着写下这文章的作者本人我自己听!

38、当时的陈宝箴已六十多岁了,但其思想则是非常开明。当他得知康有为在京城提倡变法时。正常说,他的官职干到“巡抚”如此一定高度时,根本没必要掺和进去,因为明摆着会利益受损的!可陈宝箴就像漆黑的那点光,毅然绝然地站了出来表示支持变法!后来,以荣禄、刚毅等“守旧派”为代表,纷纷要各级干部选择站队时,更威胁“要是站错了,就没有好果子吃”,陈宝箴依旧立场坚定地站在维新派那边,以至他四十多岁的儿子提醒他“爸,你不会为这些人而得罪那班皇宫贵族吧?”陈宝箴更是反倒问儿子“他们有错么...?”

39、戊戌五月,谭嗣同应诏入京,离湘北上。行前给时务学堂学生的临别赠言:“我不病,谁当病者”。他无私无畏、勇于担当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学生。因抵武汉时生场大病,七月初五日方才到京。到京后,不知是出于请教还是关心时局和老师,据谭先生一位后人追忆,林圭与同班同学及好友范源廉曾写信给他。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次离湘,却成了谭先生与家乡永远的别离、与学生最后的决别,更成了林圭镌骨铭心的痛……

40、谭嗣同救不出光绪皇帝,这时候他应该赶快逃生,可是他决心以自己的生命来殉变法事业,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41、又一个脊梁折断了,还断的如此憋屈,如此让人胸中愤懑。

42、晚清末年有个巨富,叫盛宣怀,对的,就是这个人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南洋公学(即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盛宣怀府上有两个佣人,一个叫倪桂珍,一个叫吕葆贞。

43、现在咱们把视角,对准另外一个人——袁世凯!他的出场就预示着,一切都已准备就绪!而他,将会是点燃火药引的那一个!

44、····································❉····································

45、对不起真心的朋友同学,感谢你们在任何情况下,无条件的支持理解!

46、谭嗣同牺牲后,他的爱国精神激励着活着的人更加奋不顾身,发奋图强。唐才常成为反清斗士,成立自立军,行刑时宣言“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溅荒丘。”1900年英勇就义;蔡锷化悲痛为力量,以二位老师为偶像,写诗明志:“前后谭唐寻公义,国民终古哭浏阳。湖湘人杰销沉未,敢谕吾华尚足匡。”梁启超深情地说“真不知往后要从哪一条路把我这生命献给国家,才配做他们的朋友。”

47、一提起他,人们就会想起“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首让人荡气回肠的诗句。就会想起“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番慷慨赴义的独白。梁卓如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康南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48、朱德说:“指挥四个团,一条战线,还是可以的。“在蔡锷的手把手提点下,朱德已经成长了起来。

49、〔散人提示:淘宝上也有不少人卖竹妃纸,销量不错。不过没有折头优惠。〕

50、打发了谭嗣同走后,19日袁世凯是真的马上动身回天津,不过不是他所谓的“安排”去,而是告密去了!到了天津后,袁世凯直奔“直隶总督府”拜见了荣禄,呈上谭嗣同交给他的两份密诏并把维新派的计划全抖了个一干二净!荣禄听后大惊失色,当即就赶回北京去跟慈禧和盘托出,20日晚慈禧在荣禄口中得知了来龙去脉后勃然大怒!当即就动身离开颐和园,杀气腾腾地回到宫中找光绪!

51、第一位学生是学堂年纪最小的学生,十六岁就入学了。他就是蔡锷,近代中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革命家。蔡锷一生做了两件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第一件事在云南领导新军起义,推翻了腐朽落后的清帝国。第二件事是反对袁世凯称帝,发起了护国军起义,维护了中华民国的民主共和。而蔡锷有一位亦师亦友的手下,后来更是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之一。

52、李闰与谭嗣同志同道合,感情深厚,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积极支持丈夫的维新事业。谭嗣同牺牲后她痛苦万分,夜夜以泪洗面,写了许多悼念亡夫的诗,给自己改名臾生,出自谭嗣同的绝命诗“忍死须臾待杜根“。公公谭继洵安慰她,让她搬离原来夫妻的卧室。他们没有留下自己的孩子,有个儿子没满周岁就夭折了,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夫妻的感情。谭嗣同主张一夫一妻制,他言行一致,坚守信念。后来将大哥谭嗣襄的儿子过继给李闰抚养,谭嗣襄在32岁就病故了。

53、谭嗣同为何要找袁世凯呢?当时的京城到处都在流传着慈禧要“废了光绪,另立新帝”!这让光绪开始感觉到不但变法要凉,自己的皇位还保不保得住都难说。9月13日这天,光绪向慈禧建议要开个“懋勤殿”方便维新派商议新政,这一建议到慈禧那里,立即就遭到了拒绝。于是乎,光绪14日就写了份密函命杨锐带给康有为。里面大致意思是“太后怕是要阻止变法了,感觉我的皇位大概率也保不住了,你快与杨锐、谭嗣同他们快想想办法”然而,17日,光绪可能嗅到慈禧这边有动作了,立即又写了份密函叫杨锐火速带给康有为。以督促康有为赶赴上海办“官报局”为由,实际要康有为等人马上逃离京城!

54、张自忠,是二战中阵亡的同盟国方面最高级的将领。张自忠当初因为奉命与日人商谈华北事宜,遭举国痛骂,指责其为汉奸。台儿庄战役开始,身负“汉奸”骂名的张自忠率部急行军180里抢渡沂河,以劣势装备强攻板垣师团,激战5昼夜将其击溃。战后面对记者团,张自忠一言不发,放声大哭。

55、通过FDA/AP/ROHS等欧美标准监测▶食品级

56、斗转星移,一百二十年过去了,您早已长眠于印下无数稚嫩而坚实脚印、毙而后已、无比眷念的这片故土中。您可知道?当您年轻的生命在义无反顾中嘎然而止时,是您的刎颈之交唐才常先生与您的摯友梁启超先生,他们“….愤国事之日非,动友仇之未报,乃奔走各地,联络同志。”并远赴日本,在那儿成立了自立会,拟定了雄心勃勃的自立军起事计划,率领您的一批优秀学生,联络同志,扩充势力,以图大举。学生们高举您的义旗,义无反顾地站在了反清革命的最前沿。林圭无疑是最坚定的一个,他成了自立军中军统领兼自立军总部机关负责人。来到了您曾满怀感叹过“黄沙卷日堕荒荒,一鸟随云度莽苍。山入空城盘地起,江横旷野竟天长。东南形胜雄吴楚,今古人才感栋梁。远略未因愁病减,角声吹彻满林霜”的武汉,举戈起义。

57、本为陌生人,互不相识,却会因一封绝笔信为之流泪。

58、很多人说康有为当时的出逃而奔向海外,是在为中国“救亡图存”的运动而奔走呼号,游说全球他走遍的那些欧美国家,想要利用游说来正得欧美各国对中国变法的支持。但实际上康有为离开的这将近15年的时间,身为戊戌变法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他的海外生活却十分怡然自得,当初戊戌变法所倡导的那些意志,真的不知道在康有为心中还剩下多少。

59、流沙河:中国人在全世界唯一最好的朋友是美国人

60、当中的康广仁也实属“躺着也中枪”,康广仁是康有为弟弟,慈禧搜捕不到康有为,就让弟弟康广仁来顶数,要知道在变法时,康广仁当初也是劝阻过康有为“别瞎搞了”!

61、直到我看到罪人王清远犹如缩头乌龟般消失,未曾解释过一句,更未曾在毛老师葬礼上现身。

62、从表面上来看,谭嗣同的死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他同样可以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出逃中国,但是这位有着文人傲骨气节的大男子,却还是默默地甘愿承受了变法失败的压力,当然,同他一起坚守下来的,还有其余五位戊戌君子。

63、婚后无子,视门生如己出,教导会计系学生,多次主动出钱聚餐,教导学生在财经部门工作,万万不可贪财。

64、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为“戊戌六君子”之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65、因为杨昌济教出了后来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而蔡锷则教出了战功赫赫的朱德来!后面的事自然不用说了吧!

66、多年以前,狱中的谭嗣同写下了一首令人热血沸腾的诗:《狱中题壁》。

67、我们的反馈与行为,则是在告诉那群仍在努力的逆行者:我们究竟值不值得他们为我们奋斗。

68、时务学堂以报国、御侮、创新为宗旨,提倡新学,鼓吹维新,培养学通中外,体用兼赅的新人。对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成了湖南各地新式学校的设立和书院制度的改革。时务学堂标志着湖南教育由旧式书院制度向新式学堂制度的转变。

69、湖南省博物馆展厅二楼,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室东北角橱窗内,摆放着一架古琴,名曰“崩霆”。古朴的琴体上刻有铭文:“雷经其始,我经其工,是皆有益于琴而无益于桐。谭嗣同作。”“崩霆琴”静静地躺在若大的博物馆里,似在向人们默默倾诉……

70、然而事过境迁,印度还是那鸟样,尼赫鲁家族也没能改变其国运。英迪拉·甘地的两个儿子也稀松平常:一个以身犯险,在进行特技飞行时机毁人亡,一个遇刺身亡。

71、当初听到谭嗣同慷慨赴死的消息之后,康有为在悲痛之下挥笔写下了“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的挽联,以此来悼念谭嗣同和其余五位为戊戌变法而死的凛然君子。

72、但就这么一个人,现在竟然还有人去拍他的彩虹屁...

73、看到他们生活在污浊的河流中,有心善者试图挽救,他们非但不感激,反而用脏水将他淹没。

74、有人傲慢地说,毛洪涛死于不懂成年人的规则。

75、慷慨赴死的谭嗣同,在死之前,或许仍然没有看到一丝希望

76、那六人自知难逃厄运,便完全选择无视罢了!当天的主审官恰好就是“保守派”里另一代表的刚毅,“戊戌六君子”运至刑场后,便被一个一个从囚车上拉了下来!然后一个一个地分别宣读了他们的“罪名”。当念到谭嗣同时,谭嗣同马上驳斥“变法何罪?为何不审就斩?”

77、先生视死如归的侠肝义胆,激励着时务学堂的学生,照亮着他们前行的路。

78、谭嗣同死时,他的父亲谭继洵已经75岁了,他虽然一生唯唯诺诺,但还是写下一副催人泪下的挽联。其中,老父亲对丧子之痛的悲愤和无奈溢于言表。从挽联可见,谭继洵内心深处对于儿子变法强国的想法是认同的,但作为久居官场的他来说,其深知激进式的改革必然触动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利益。

79、其实我们如今再来看康有为当时的一些为戊戌变法而奔走的举动,倒也不乏一些爱国之心。但是康有为这个人十分清楚当时的局势,而且在面临困境的时候,康有为首先会以自己的利益为重点,如果有损康有为的利益,他则会率先跳出来。

80、解放后大夫第收归公有,分给12户人家居住。几十年的使用和各种人为破坏、拆改,房子破败,物品丢失。原来每个房间铺得严实合缝的木地板除了谭嗣同房间外都不翼而飞。李闰曾将谭嗣同的遗物封存在阁楼上,文革抄家后不知去向。1996年11月故居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后,里面的居民才搬出。管理部门开始拨款进行大修缮,想尽办法恢复原貌。可叹岁月沧桑,还有多少是原貌呢?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关于细节的名人名言(62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