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风(47句精选句子)

2023-09-26 10:53:17

陶渊明的诗风

1、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诗歌成就也主要表现在五言诗方面,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诗歌从“言志”到“缘情”,从尚质朴到重藻饰,建安诗歌是一个转折点,而曹植的诗歌正是这一转折的标志,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2、二。《迦陵说诗•叶嘉莹说诗讲稿》叶嘉莹(中华书局)

3、曹植诗歌不仅进一步开辟了文学抒情化的道路,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诗歌艺术,主要表现在: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曹植诗歌既有豪气纵横如《白马篇》者,也有哀怨缠绵如《七哀诗》者,总体风格是刚健和柔美的统一。悲凉慷慨、风格刚健,是建安诗人的共性,而曹植诗歌精工富丽、骨气奇高,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注重对偶、炼字和生色。如《公宴》诗中“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接连三联对偶,十分工整。其中,“被”、“冒”将静态景物赋予动感,足见诗人炼字功夫。曹植这类诗已暗合律诗的平仄,富有音乐性,孕育了新体诗的因索。工于起调,善于警句。如《七哀诗》中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等,这些警句或在篇首或在篇中,为全诗增色,发展了《诗经》比兴手法,并融合了《离骚》象征手法,如以转莲比喻流徙生活,以女无所归比喻怀才不遇等。(陶渊明的诗风)。

4、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最新试题)湖北鄂州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6、之于“任真”, 陶潜自有诗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老庄所谓“自然”是指一种状态,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面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抱朴归真。而陶潜的“自然”,既是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也是老庄的“自然”哲学。元代诗人元遗山认为,一个人写诗时是否真诚是很重要的事情,而陶渊明就是最自然、最真诚的。的确,他不愿世俗熏染,不受绳墨拘束,呼喊着“归去来兮”而“守拙归园田”,‘任真’到了极致。

7、他们莫不真正地重现了陶渊明诗歌的整体特点,平平淡淡当然、朴素清爽、蕴意长远。他的诗一直以其朴实的诗词,将漂亮的自然界与自身的心里真真正正地融为一体,进而做到了一种场景理的彻底浑融,为陶渊明的诗歌增加了成千上万的风彩。蒋熏在《评陶渊明诗集》卷二中说:“直是口头禅,乃为绝佳词。极平平淡淡,极颜色”。

8、诗人笔下难免雕琢推敲,就是杜甫也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句,然陶诗独独跳脱修饰造作,以朴素、自然、真淳,一切自然而然、平静恬淡,为时人所不及。

9、正始以后,嵇康、阮籍也推崇老、庄,他们以“自然”对抗当时执政者司马氏标榜的“名教”,思想比何晏、王弼更进了一步。及至西晋,文士名流继续发挥老庄抽象玄理,清谈不已。元康以后,祸难迭起,玄谈之风更加兴盛,其标志是向秀、郭象的《庄子注》所发挥的新庄学。东晋以后,玄学又与佛理结合起来,造成了玄、佛合流的趋势,那些“玉柄鏖尾”的名士们更热衷于高谈玄而又玄、虚之更虚的抽象哲理。玄学的盛行,必然影响到文学,当人们以诗的形式阐发抽象玄理时,便形成了“玄言涛”。

10、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人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以魏晋玄学为理论形态,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佛教的传人则为魏晋南北朝文学营造了一种新的文学氛围和文化土壤,如文学中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的加强,词汇的扩大等。

11、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1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3、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14、(最新试题)黄冈市2021年秋季高一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详尽解析

15、其诗作多描写农村田园日常生活,画面淳朴自然,感情真挚深切,表达了诗人弃官村居“躬耕自资"后喜悦的生活情趣。传世名篇甚多,《归园田居》五篇最为著名。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其他如《咏荆轲》、组诗《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慷慨悲愤,寄寓着对黑暗势力毫不妥协的抗争。但某些作品也流露出"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诗人善用白描,不事藻绘,形成简淡、隽永的独特诗风,在唐代以后影响很大。其散文《桃花源记》,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自然朴实的语言,描绘岀一个美好的生活境界,表现作者不滿现实政治、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与其《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等均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其《桃花源记》曾多次入选我国的中学语文课本。

16、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7、此时的渊明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政治态度进入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可以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地主,此时却是劳动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都会亲力亲为。因为他深深地知道这种生活才是自己喜欢的需要的,是真正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

18、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义熙十一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元嘉四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19、“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来源于西晋时期的文大家全是:“雕刻华丽之风风靡”。由于在那时候是“玄言诗”,弥漫着全部文坛,而“玄言诗”是以主要主要表现玄理为主导的,主题一般都偏狭专业。而恰好是在那样一个玄言诗的雕刻华丽之风风靡的时期中,陶渊明就以一种全新的,史无前例的诗歌设计风格矗立于那时候的文坛。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内容甚为平平淡淡当然,而语言表达却有一种原色朴素的风格特征,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深地的品位了解。

20、平淡自然是陶渊明诗歌尤其是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征,但也往往于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鲁迅所说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主要是指陶渊明在归隐后期所作的《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作品。这“金刚怒目”的一面是诗人性格和创作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方面。

21、先师遗训,佘岂云坠?四十无阃,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轨敢不至!

22、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例如陆机的名作《赴洛道中作诗》二首除首尾之外,几乎都是偶句,其骈偶化的程度不但为汉诗所未见,而且也大大超过了曹植、王粲的涛作。陆机、潘岳诸人为了加强诗歌铺陈排比的描写功能,将辞赋的句式用于诗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23、其实“朴”的观念在《老子》《庄子》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文艺观等诸多方面,在此单纯从美学观上加以考察。“朴”的美学要求就是平淡自然,简单真切,罢黜一切不必要的铺陈、藻饰、雕琢,因此老、庄都对矫情做作的语言进行了批评。《老子》第八十一章有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王弼注曰:“实在质也”,“本在朴也”。可知老子重视的是质实的内容而不是华美的形式。张松如说老子指明的是:“信实之言多尚朴直,故不美;甘美之言多尚华饰,故不信。”(《老子校读》)质朴的.语言往往可传达简洁而准确的内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第四十一章),越简单的形式往往有越丰富的内容,所以老子提倡“朴”,与他尚真、尚自然的思想相一致。庄子也认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庄子·齐物论》)华丽繁缛的语言只会遮蔽言说的真面目,无足取法。基于这种重内容而轻形式的思想,《庄子》一书进而形成了“忘言”的观点:“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外物》)言只是达意的一种工具,故“得意”才是目的,而不必在为达到目的而借助的工具上大作文章。语言都可以完全忘却,摒弃不用,因而对语言进行藻饰、雕琢更是毫无必要。

24、在文学创作上,阮籍与嵇康是“竹林七贤”中成就最突出的代表。

25、政治理想的高扬。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曹操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文人有着很大的影响。曹丕、曹植也有着“救民涂炭”之志,而“七子”更是都有卓尔不凡的气质。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造成了当时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点。建安诗歌这种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6、所以,当古往今来众多文人,或如阮籍嵇康陷于人生困苦的泥淖中不可自拔,或如苏东坡欧阳修以五分戏谑自嘲、五分旷达开阔来排解忧思之时,靖节先生独能够以真性情、以老庄的“无为”“无所待”之哲思,归隐山林。偶尔舞文弄墨,却正如宋代诗人陈后山的《后山诗话》所言:“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他自然、本真,信笔抒写胸臆,毫不矫揉造作,正所谓“繁华落尽见真淳”,无厚非南宋词人辛弃疾于《鹧鸪天》中赞其“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

27、现如今,可以从二人对世态对人生对文学创作等等方面做一深刻的比较。

28、从咏史诗的发展先后顺序来看,可以说“隐括本传”者为正体,“自抒胸臆”者为“变体”,然而左思之“变体”,成就则远远超过了前人的正体。

29、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0、再次需要强调的是,陶诗在平淡自然绝不是人们常说的单调乏味的平淡,只是寡淡无趣,面目可憎,其妙处高处在于寄至味于平淡,有象外之象,境外之境,平却平得有趣,淡却淡得有味。例如《移居诗》其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敝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首诗只是描述了移居南村及其与邻里交往的寻常情景,但其中汩汩流淌着至深至浓的人情。正因为陶诗意味淡而实厚,因此历代诗论家认为,读懂陶诗需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人生况味和生活阅历。黄庭坚《跋渊明诗卷》说:“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一是反复咀嚼,领会其中的蕴涵。清伍涵芬《读书乐趣》写道:“陶渊明诗语淡而味腆,和粹之气,悠然流露,最耐玩味。……人初读,不觉其奇,渐咏则味渐出。”

31、大家把陶渊明称之为在我国山水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对他的这类叫法并并不是无稽之谈,只是拥有一定的根据。从古至今大家对陶渊明以及诗的点评极多,如:元好问《论诗绝句》称陶诗“一语纯天然千古新,奢华染尽见真淳”。

32、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33、陶渊明的田园诗是抒情诗,作为抒情诗,反映现实的方式、途径自然与杜甫的“三吏”、“三别”这样的叙事诗有所不同,它主要是通过主观感受,形象地来反映现实生活。陶渊明田园诗的独特意义就在于,他从自己“躬耕自资”的生活实践出发,选取了前代诗人从未采用的题材,从田园生活这个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陶渊明的归隐具有反抗现实的积极意义,他的田园诗同样表现出对趋炎附势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包含着“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深长感慨。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与喧嚣终日的官场十分不同,在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中,诗人“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就像鸟儿在盛夏的浓荫中找到了依托,诗人也从耕读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

34、陶渊明的作品以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凝炼、意境隽永而为人所称道,尤其是大量以田园生活为内容的作品,更是诗坛上一枝秀丽的奇葩。

35、舅妈只找到一本相册,照片却一张不见。    

36、舅妈坐在一边数落:“兵荒马乱,一个女子,不找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守着自己的小家,天天在外面疯跑。”    

37、“我娘说,我爹去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知道。”    

38、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39、  陶侃出身贫寒,自幼饱尝生活的艰辛,所以特别重视劳动,格外珍惜劳动成果。有一次,他外出时,看见一人手持一束未成熟的稻穗。便问:“用此何为?”那人答:“行道所见,聊取之耳!”走在路上看见它,随手玩玩罢了。他听了大怒,说:“汝既不田,而戏践人稻。”你自己不耕种土地,为什么还要随便糟蹋别人的庄稼!陶侃就让下属把他捉拿住,进行了严肃的教育惩罚。这就是“陶侃惜谷”的典故。由于陶侃重视农耕,珍惜粮食,在他的管辖地,百姓都勤于务农,家给人足。

40、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江左风味,盛道家之言,郭璞举其灵变,许询极其名理,仲文玄气,犹不尽除,谢混情新,得名未盛。颜、谢并起,乃各擅奇。……”

41、综合以上引文,可见整个东晋时代是玄言诗的时代,它的内容专谈哲理,语言枯燥,“遒丽之辞,无闻焉耳”。直至东晋末年的谢混,风气始有改变,但只是一个开头,“得名未盛”。直至谢灵运出来,玄言诗在诗坛的长期统治地位才被打倒。所以《文心雕龙·明诗》篇又说:“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亡机之谈。……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陶渊明既然是谢灵运的前辈,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在东晋末期,那时还是玄言诗的时代,那时玄言诗的基础虽然已经开始动摇,但还没有失去统治力量,还没有让位于后出的山水诗。陶诗的语言风格,还是在玄言诗流行的环境中形成的。玄言诗既然并不崇尚骈俪辞藻(玄言诗的风格,看现存孙绰的诗和当时兰亭集会时诸人的诗作即可明白),因此上面所举的著作以为陶诗语言特色与当时形式主义诗风对立之说,就无法成立了。

42、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43、此后,其亲自参加农事,接近农民,对农村生活多有体验。虽数遭水旱灾厄,几至饥寒而乞食,终坚持固穷精神。后在贫病中去世。友人颜延之等仰慕其高风亮节,私谥靖节,故有靖节先生之称。其所作诗文辞赋成就皆商。

44、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自建武(东晋元帝年号)暨乎义熙,历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耳。仲文(殷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谢混字)大变太元之气。”

45、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并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上溯至《汉书·艺文志》,而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且将诗和赋分开,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论及十二种文体,对各种文体追溯其起源,考察其演变.并举出一些作品加以讨论,比曹丕和陆机又进了一步。东晋李充的《翰林论》联系风格来辨析文体,是对文体风格的进一步探讨。《文心雕龙》和《文选》则对文体有着十分系统的区分和深入的讨论。

46、无法完成的画像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有关理想的名人名言有哪些(39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