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的故事100字(60句精选句子)

2023-09-25 10:54:31

勤俭节约的故事100字

1、  邓颖超在悼念周恩来的文中说: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这里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美丽与朴素的开国总理风格。(勤俭节约的故事100字)。

2、故事二:日本丰田公司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该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约水。

3、10月3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勤俭日,但这种无关休息和吃喝的“舶来”节日似乎难像传统节日一样引发共鸣。我国人均GDP在去年达到3266美元,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我国奢侈品消费也在今年超越美国,坐上世界第二把交椅。这顶“桂冠”不算很意外,一些地方挥霍浪费确实很惊人。有的行政机构人均办公面积上百平米,公款吃喝唯恐不丰盛;有的城市建筑热衷标新立异,人为加大施工难度,增加建设造价;一些地方囤地不建,造成土地闲置和社会资本的浪费。种种“未富先奢”的迹象,与我国人均收入排名尚在世界100位之后、还有一大部分人没有富起来的状况比较,显得很不协调。

4、一次,雷锋把捡来的牙膏皮,卖了二元六角钱。他利用这些钱买了一打笔记本,亲自送给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勉励这他们说:“你们要刻苦努力,每个人都要争当三好学生。”

5、    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节约,他参军后,每月领到的津贴费,除了交团费,买书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储蓄所。他的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又补。变得面目全非了还舍不得买双新的。搪瓷脸盆和洗口杯有许多疤子,还不愿意丢掉另买。他的内衣也补了许多补丁。但部队发夏装时,按规定每人可领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而雷锋却只领一份,说是是“够穿了”。

6、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的女王,她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

7、理学家朱熹历仕四朝却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贫。一次,他去看望女儿女婿,未料女婿不在家,女儿留他吃午饭。因家中贫困,女儿只端出几碗大麦饭和一碗葱汤,对父亲很是愧疚。朱熹却不以为意,开开心心地吃了,并告诉女儿俭朴度日本是我们的良好家风,对于饮食,不要计较多少和好坏。

8、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

9、软弱的武帝后来甚至随波逐流,参与到重臣贵戚的斗富争豪之中。武帝舅父王恺与大臣石崇互相“以奢靡相尚”。王恺用糖水刷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王恺用不常见的赤石脂做涂料,石崇就用当时难得的花椒刷墙。二人一时不分胜负,武帝亲自下场“助恺”,赐给他一株“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的珊瑚树。王恺用这棵珊瑚树向石崇叫阵,石崇“便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随后让人拿出六七株高三四尺,“条干绝俗,光彩曜日”的珊瑚树。王恺看罢,怅然若失。

10、朋友坚持道“这可不是个好主意,他们超值收费。”

11、正是这些前辈的勤俭节约,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有不少铺张浪费的现象。

12、在盖茨的坚持下,他们最终还是找了个普通车位。

13、毛泽东生活简朴,一件睡衣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20世纪60年代,有一次召开会议,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

14、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5、  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

16、勤俭是中国古代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节俭亦是古人修身养性的品德操守,《礼记·表记》记载孔子认为“俭近仁”。中国古代节俭思想并不是一味强调俭省、泯灭人欲,让人们去过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在承认正当需求的基础上否定贪欲,用理智克服物质利益对内心的诱惑,从而涵养内心。故诸葛亮《诫子书》言,“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7、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

18、赵匡胤教女俭朴"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作为一国之主皇帝应该说是人间最富有的,金银财宝任其享用。可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讲究俭朴。

19、隋文帝在对皇子节俭教育上的失败,给唐太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坚持清静俭约、勤俭治国,打造出“贞观之治”的太宗,尤其注意加强对太子李治的教导,以确保治国路线的延续。太子“临食将饭”,太宗借机问道:“汝知饭乎?”太子回答“不知”,太宗告诉太子,“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端起饭碗就要想到农民在地里劳作的艰难,只有爱惜民力、不夺农时,才能确保粮食丰收,官民百姓有饭可吃。

20、还有一些看起来很小的事,却在不经意中就造成了许多浪费:有的纸张只写了几个字,就被扔进了垃圾桶;厕所、水槽的水龙头“哗哗哗”地流着水;有的教室里白天还大放光芒;饭桌上、地上,到处都有洒落的饭菜……其实,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可以节约很多财富。

21、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有不少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成为妇孺皆知的美谈。我收集了节俭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22、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23、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4、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朱光亚同志曾回忆过这样一则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专门委员会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规划进行审议,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还没结束,周总理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周总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这个故事至今听来让人觉得很有教育意义。在周总理身上,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1962年夏,周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d我军光荣传统的化身!

25、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细节需要我们去注意的,每一次吃完饭去洗饭盒时,我总会看到有好几个水龙头在哗哗地“流泪”,而每当这时,我也总会随手上前为它们擦拭去喷涌不止的泪水,有时会提醒一下身边的人。

26、   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27、几个人构成一个家庭,家庭构成社会。社会是由每一个个体构成的,这是我们的社会,每一个人的社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每一个人传承,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少浪费一点,一点,就会是很大的一点,然后汇聚成海。勤俭节约从我做起征文5“你看看你,饭又剩了!每天吃饭都剩,这么挑食!想想我们小时候……”

28、勤俭节约,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勤俭节约从我做起征文9勤俭节约对于我来说,并不是多余的。

29、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30、武帝虽然个人极度反感奢侈浪费,但因皇权不振,在制止贵族重臣的“豪侈”行为上一直有心无力。西晋开国元勋何曾“性奢豪,务在华侈”,衣食住行“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平日吃的“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即不蒸出来十字开花的形状就不吃。每次进宫参加御宴,何曾都看不上御膳房所做的饭食,觉得不如自家厨房美味,无法下咽。武帝“辄命取其食”,就特许他赴宴时自带美食。何曾“食日万钱”,一天的饭菜就要耗费一万钱,以致留下“何曾食万”的成语典故,还“犹曰无下箸处”。大臣“刘毅等数劾奏曾侈忲无度”,武帝“以其重臣,一无所问”。

31、隋唐再造一统后,吸取西晋斗富奢纵的灭国教训,勤俭成为上至皇室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的共同价值追求,尤以隋文帝、唐太宗的身体力行为甚。

32、    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

33、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和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34、司马光从这些史实中得出结论:讲奢侈者,“居官必贿,居乡必盗”,必然落得个“败家丧身”的下场。

35、钱花完了,参会的正装却没了着落。其实张桂梅也觉得穿着自己那些旧衣服参会不妥,便花了200元钱买了一件西装上衣,搭着一条平时常穿的牛仔裤便进京了。会议期间的一天早晨,张桂梅匆匆赶往会场,同行的一个人压低声音对她说:“你摸摸你的裤子。”张桂梅觉得很奇怪,伸手往后一摸,顿时羞得满脸通红。牛仔裤不知什么时候破了两个洞,而她那件西装上衣太短,没遮住。她感到很害羞,自己平时穿的裤子,不知啥时已经破了,而且早不破晚不破,偏偏在这么重要的场合让自己出糗。

36、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37、据说有一次他打算建造一个露台用来欣赏山水风景,结果听说建造费用需要大约十户人家的收入,便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个想法。

38、哎!妈妈又开始她每天无休止的唠叨了,真烦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每到吃饭的时候,我总是感觉胃里饱饱的,真的是一点都吃不下了,不过再喝点饮料还可以……

39、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

40、曾国藩的女儿有一次穿了一条绸裤,还是她亡嫂留下的,结果被曾国藩看见并教育节俭,她马上换掉了。曾国藩在家书中常有教育子侄多养猪、多种竹子的字样。

41、陈新杰,是集美区的一个退休小学教师。上个世纪80年代,全家人仅靠他每月20多元收入养活,经常是“买5分钱的油菜,一家人分成两顿吃”。

42、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他们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

43、例如,晋代的何曾,当了太傅,喜欢奢侈,“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

44、汉文帝身体力行主张节俭。他常穿粗丝的衣服。他最宠爱的慎夫人,衣服也不准拖地。他要建一座露台,听说得一百斤黄金,马上不见了。他修灞陵只用砖瓦,不用金银等装饰。

45、记得那是一个温和的下午,上完课,我们就匆匆去饭堂吃饭了,因为我本身吃得不多,就叫阿姨给少一点,吃的时候,我发现许多同学都有吃不完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只吃了一半就不吃了,他们也绝不会倒进指定的桶里,看见一粒粒雪白透亮的大米被他们糟践、浪费,我的心在颤抖着,在痛,更在流泪!突然,我喊了一声:“你们怎么可以这样!也许食堂里的饭菜并不是很好吃,但这也是食物,是我们父母用汗水一滴一滴养育长大的成果!”这时的我不知何处来的那么大的勇气,说完后,我的脸“刷”地一下红了,被我说了一顿的同学也纷纷低下了头。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宅异地看着我,我便尴尬地跑开了,但我不觉得丢脸,更不会后悔,因为我觉得节约是对幸福的盘算,也是一份社会义务的担当。节约,是一种远见,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智慧,还是一种时尚!回到宿舍后,我朋友吃惊地看着我说:“看你平时斯斯文文的,你哪来的那么大的勇气说他们?”我又尴尬的笑笑说:“其实那时候什么也没想,就只想起了我妈妈。”

46、    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47、有年关中地区闹饥荒,隋文帝派左右亲信出宫察看民情。亲信给他带回百姓吃的杂糠豆屑,文帝看过之后泪流满面,从此不吃酒肉将近一年。即使是平时御膳,文帝也只吃一道荤菜,后宫嫔妃的衣服都是多次缝补才换新。“开皇之治”时期,隋朝经济在历经三百年战乱疮痍基础上的迅速恢复,和文帝的勤俭为政密不可分。

48、在节俭方面,文帝对诸子也是严格要求。他曾告诫太子杨勇,“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因奢华而得长久者”。杨勇与秦王杨俊、蜀王杨秀等诸王之所以被废,固然有政治斗争的原因,也和他们生活上的奢纵有莫大关系。而文帝没能识破杨广简约朴素假面具背后的穷奢极欲真面目,更是导致了隋朝二世而亡。

49、   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朱光亚同志曾回忆过这样一则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专门委员会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规划进行审议,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还没结束,周总理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周总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这个故事至今听来让人觉得很有教育意义。在周总理身上,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1962年夏,周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d我军光荣传统的化身!

50、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51、司马光还举了许多正面的事例,讲明节俭是“大贤之深谋远虑”。

52、每次读完这句话,我总会看到一个场景,那就是我母亲在田头地间脸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劳作,顶着炎炎烈日,汗如雨下,却总抽不出时间抚摸它们,也似乎汗滴不停的长大,也总舍不得走,戴着一顶草帽的母亲有着所有农村人有的勤劳节俭以及铜簧的皮肤,相比之下,而当我们把美味的粮食扔掉时,又是否会想起在家辛勤劳作的母亲呢?

53、终其一生,没盖过宫殿,没修过园林,没增添车辆仪仗,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哪怕是为自己预修的霸陵,也要求从简,因此在汉文帝的治理下,大汉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54、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在学校随处可见浪费令我感到很痛心。洗碗时,习惯性的不关水,一边洗一边冲,有谁曾想过有些人连喝的水都没有?有谁能想象一年只能洗两次澡的日子?还有,打饭的时候,只要自己打的饭菜有一点不合口,直接哐当倒进垃圾桶,又有几个人想过有人连稀饭都没得吃?

55、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子(晏婴),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君,名显诸侯,却“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时时处处以节俭为意,就连与本身地位相称的生活待遇也坚辞不受。

56、在名人、伟人中,也有很多勤俭节约的人。雷锋,别人喝饮料,他喝白开水;他的袜子补了又补,穿了又穿;他把自己微薄的津贴积攒起来,捐给灾区人民。一代伟人毛主席,一生粗茶淡饭,生活极为简朴:一双布鞋补了22次,一套军装有76个补丁,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

57、和司马光同时代的苏轼,不仅以诗词书画流芳千古,还是著名的美食家,自称“老饕”。东坡肉等一百多种东坡菜美食,相传大多都出自苏轼之手。可就是如此热爱美食,表示要“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的苏轼,在饮食生活上却异常节俭。他曾写下《节饮食说》,给自己定下规矩,“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平时自己吃饭,一杯清酒,一个肉菜;“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请人吃饭不超过三个肉菜,甚至可以酌情减菜;“有召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乃止”,别人请他吃饭也不能超过三个肉菜,否则就不赴宴。苏轼如此节俭的用意,“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这正是“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注脚。

58、“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59、  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惊艳朋友圈的古风短句(29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